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123477
生物学家写就的自然历史随笔,科学性极佳。本书集结了中国科学院自然历史研究所生物史学者罗桂环历年行走山川大地、观察草木湖海、探寻风土人情、思考历史人文的博物学手记结集,内容涉及全国各地的山川、河流、湖泊、草木、虫鱼、鸟兽等,全书穿插各种自然历史知识,科学性极佳。
独特的历史视角,兼具科普与人文价值。作者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及科学知识储备,在描述大自然景观及草木等时穿插了许多历史上的科学性知识点,如最早一批大熊猫图片及早期这种世界“萌宠”的辛酸历史,各个时期罗布泊的探索历程,月季花的兴起、罂粟花的消沉、葛根兴起等,视角独特,兼具科普与人文价值。
博古通今,增长知识。作者博闻强记,视野宽阔,谈古论今,诗词古文及典故信手拈来,更补充草木、虫鱼、鸟兽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及作用,使全书充溢着雅趣和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引申出这些事物千万年来的发展轨迹以及现如今的生活状态,知识点密集。
本书以生物史学者罗桂环多年来的博物实践为素材,以科普散文的形式向读者传递博学多识的中国传统博物精神。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述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环境保护等议题;其次,罗列中国各类珍奇动植物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史,阐述了古代博物和“多识”的发展历程。最后,着重介绍了诸如威尔逊、布林等生物学家和地学家的科学成就及其影响,早期西方人在华所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历史上的科学活动对后来的启示。本书在常识与艰深现代科学之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友好的“缓冲区”,通过引导读者关注、探究身边草木、花果、动物等,以一种更为轻松的姿态培养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知识,进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栖清旷于山川
弱水感怀/002
青海湖随笔/017
故乡的冠豸山/028
梅花山散记/039
武夷山行记/053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064
幽赏竟谁同
春日梨花/082
风流月季/093
罂粟古今/103
虞美人花/114
悲情杜鹃/125
喜兴鸡冠/136
多味之椒/145
中药西洋参/157
葛功演变/164
清甜罗汉果/177
猕猴桃传奇/183
茶山武夷/193
中国园林之母/202
红鲫蜕变记/221
鹤鸣九皋/233
熊猫往事/ 247
自将磨洗认前朝
威尔逊的遗产/260
古生物学家布林/272
探索罗布泊历史的启示/285
历史上的科学探险/306
外人在华建立的博物馆/319
中国古代的蚊香/331
传统文化中的博物与多识/345 345
绪言
美丽的自然风光总让人难以忘怀。诗人白居易的深情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人的共情。笔者曾经去过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发现它们风光壮丽、动植物丰富多彩、生态系统景象万千,是增长知识和享受自然之美的惬意场所。于是根据体验和相关资料写下数篇小文与读者分享。畅游鼎湖山、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容易领略到南方山乡的秀丽多姿、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在山中探索的非凡兴味;漫步在西部的黄龙九寨,看着色彩缤纷的山光水色,感受到的是摄人心魄的“美”;徜徉在北方高原青海湖畔、跋涉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们会对那里壮阔和恢宏的景观、生命的神奇适应能力、江河“源远流长”有真切的感悟;走进戈壁中的弱水河畔,置身于黑城废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同时萌生“水为生命之源”的深切领悟。
成长于山乡,笔者对认识、欣赏鸟兽花果,了解它们的文化历史,怀有特殊的情结。希望阅读本书,欣赏着最早的一批大熊猫图片,了解这种世界“萌宠”早期的心酸历史,人们会产生更多的怜惜;畅谈古人心目中的“仙鹤”,领略18 世纪清代宫廷画家和法国艺术家笔下丹顶鹤的不同风采,进而对画家的不同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欣赏古人费心培育的金鱼,中国遗传学奠基人陈桢从中得到启发并发现论证其变异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古人“玩物”本为艺术,不仅体现智慧,还带动科学。而法国学者在东北调查人参,以自己的学识“触类旁通”推测加拿大也产人参(西洋参),从而给国人提供一味著名中药的往事也不乏启迪。另外,月季花的兴起、罂粟花的消沉、葛丝消沉、葛根兴起,这些植物开发利用的变化,会让读者生发“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吗?桂林的罗汉果、新兴的猕猴桃,希望能给今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一些思考。
探索大自然的野外科考,艰难而又充满刺激。笔者希望通过回顾一些著名的博物学家探索植物、动物和地学古生物的掌故,让人们投身自然时有更深层的感触。书中述及著名的地学家和植物学家如斯文·赫定、威尔逊和布林等影响深远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以及西方人诠释“中国园林之母”到“中国是花卉的王国”的深义; 蚊香的发明、西洋参的开发、西方确认茶叶原植物和罗布泊是否“游移”,历史上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取得等有趣历程;无疑对科学认识深化过程的艰辛,以及各类知识的获得对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若这本小书能更多地引发读者对祖国自然保护区的“美”的共鸣;对科学家求“真”的探索产生兴趣和启迪; 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而对传统的“正德”“厚生”的“善”有所感悟和兴会,则它的出版不算“灾梨祸枣”。无论如何,笔者在此都要深深地感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敏娴和编辑阁世景,她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时也在此对《生命世界》编辑部的林月惠女士、《科学月刊》编辑部的张之杰先生表示衷心感谢,多年来他们为拙文的刊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当然,笔者也深知自己学识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方家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