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51185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
如何才能选对一本复习资料,让您快速通过考试?
中公名师实力推荐:这本可以!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主观题备考宝典(小学)》从真题视角深入分析考题,逐个分析题型考点、题目特点、作答要点,并以真题为例给出具体的作答方法。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实力助考:
1.深入剖析真题。
教师资格考试是国家统一考试,题目规范,特点鲜明。掌握命题规律是通过考试的不二法门。本书从宏观角度,分析每一种题型的题目特点、考点分布、材料类型、作答要领,给学员以实实在在的指导,让学员明晰考试考什么,考试怎么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答题思路。
2.提供考题必 备的知识储备。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主观题备考宝典(小学)》分为两篇,第一篇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根据题型分为三个专题,分别为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每一专题下分为题型分析、考点梳理和真题精解。第二篇为综合素质,根据题型分为四个专题,分别为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阅读理解和写作题。
题型分析主要从真题样例、题目特点、考点分布、备考策略、作答步骤等角度阐述。考点梳理为作答主观题所必须的知识储备。真题精解为经典的真题解析。每一专题后还有少量的模拟题做强化练习。
目录
01
第一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简答题2
第二章材料分析题45
第三章教学设计题58
02
第二篇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材料分析题90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材料分析题97
第三章阅读理解与写作题102
第一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简答题
第一节解题指导
一、题型介绍
简答题一般要求考生简述基本事实,阐述某一做法,说明某一原因等。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条目清晰的知识。在历年考试中,每次考查3题,每题10分。
二、考查特点
1.从考点分布上看
简答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等内容上。部分考点会反复考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发展理论、班主任工作等内容考查频率较高。
2.从考查内容上看
(1)考查基本事实。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考题中常见的关键词有:影响因素、主要内容、主要任务、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基本依据、基本精神、基本目标、条件、特点、作用、类型、理论等。
(2)考查具体要求、方法或策略等。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考题中常见的关键词有:要求、策略、步骤、方法、措施、途径等。
三、作答策略
1.事实类
考查相对固定的内容。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需要对概念、理论、意义、启示等做简要的解释。
2.要求、方法、策略、步骤类
作答这类题目时,可以选取并列或递进的角度来阐释要求或问题的解决办法。例如,在一些涉及措施、途径的题目中,可以考虑从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前、中、后)入手来作答。
3.原因类
作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可从必要性、重要性(地位或作用等)等方面展开;也可围绕题干关键词,由果溯因。在答题时,要把道理讲清楚,做到条理清晰、要点分明、论据充分。
第二节必背基础192题
1.简述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没有阶级性。
(2)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3)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极为原始,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身教。
2.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关键词生产力、教师、文字、国家
3.简述20世纪以后的教育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4.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口诀课内龟(规)速防(方)守(手)已足(组)够(构)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
(1)促进经济增长。
(2)推动科技发展。
(3)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经济、科技、劳动者
6.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管理体制。
口诀性目两权管体制
7.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015上)
(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文化观念影响教育管理体制。
8.简述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记忆方法纵向:传递、保存。横向:传播、交流。
推陈:选择、提升。出新:更新、创造
9.简述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个体发展成为可能。
(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根本动力,是促进人的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记忆方法内因——遗传、个体主观能动性;外因——环境、学校教育
10.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制约着教育培养人的重点和方向。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1.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人的发展状态。
(3)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同时存在。
(4)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12.简述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口诀三有教师控制全面
13.简述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社会要求的规范。
(2)学校教育能加速个体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发展。
(3)学校教育能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发展个体的个性。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的生命发展奠基。
口诀能引导,能加速,塑个性,奠生命
14.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017上)
(1)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根本动力,是促进人的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主观能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付出的精力。
15.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评价功能。
(4)调控功能。
16.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5)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17.简述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学制建立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此外,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口状况也对学制的建立有着制约作用。
18.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2016下)
(1)双轨制。这种学制以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代表,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一轨是自上而下为资产阶级子女设计的普通教育学校,另一轨是自下而上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职业教育学校。
(2)单轨制。这种学制以美国为代表,其结构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3)分支制。这种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共同的,学生在接受了共同的基础教育后再行分流,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
口诀分单双
19.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方式。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
口诀才(材)记(计)准
20.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普适性。
(3)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
(5)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6)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关键词功能、结构、内容、方式、两制度
22.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观。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
23.简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1)均衡性。
(2)综合性。
(3)选择性。
24.简述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
(1)实践性。
(2)综合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25.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步骤。(2019下)
(1)确立活动主题。
(2)制定活动方案。
(3)组织实施活动。
(4)活动总结交流。
26.简述“四有好老师”的内容。
(1)有理想信念。
(2)有道德情操。
(3)有扎实学识。
(4)有仁爱之心。
27.简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基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