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64351丛书名: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用书
《中公版·2025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核心考点速记》虽然只有“小身材”却有“大容量”——本书采用32开本的印刷形式,方便考生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甄选众多核心考点帮助考生节约备考时间,快速掌握考试重点。本书更有三大亮点助你备考一臂之力:
(1)直击核心要点。本教材反复打磨知识点,去粗取精,以“考点”形式对常考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仔细梳理,提取核心要点,以精练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考生。
(2)突出重要考点。本教材精心选取知识点,在重要知识点处标注了下划线,提醒考生将有限的时间聚焦在重要考点上。
(3)点拨作答难点。本教材在部分知识点处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备考小贴士”,其内容或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知识拓展,或对易错易混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帮助考生快速理解复习中的难点内容,将相关知识点“吃透”。
购买本书可领取不断更新的时事热点、法律法规等资料,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即可获取。
《中公版·2025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核心考点速记》由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精心编研而成。本书共包括八篇内容,即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与人文、科技与生活、管理与公文、地理、其他。
本书按照篇—章—考点的形式进行编排,以精练的语言诠释核心的考点,有利于保证考生的复习质量和效率。同时,为增加本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本教材还在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与人文、科技与生活、地理等篇的末尾放置了“趣味小知识”版块,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帮助考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目录
第一篇政治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2物质/
考点3意识/
考点4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考点5对立统一规律/
考点6量变质变规律/
考点7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点8实践/
考点9认识/
考点10真理/
考点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1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考点13社会历史的主体/
考点14商品/
考点15货币/
考点16剩余价值论/
考点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考点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考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1邓小平理论/
考点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3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点1回答的时代课题/
考点2“十个明确”/
考点3“十四个坚持”/
考点4“十三个方面成就”/
考点5“六个必须坚持”/
第五章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
考点1党的二十大报告热词/
考点2党和国家政策热词/
第六章新时代党务知识/
考点1党的基础知识/
考点2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及党的基层
组织/
考点3党的纪律、问责及监督/
考点4新时代党的建设/第二篇经济知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经济/
考点2所有制结构/
考点3收入分配制度/
考点4宏观调控/
第二章微观经济/
考点1需求/
考点2供给/
考点3企业与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考点4竞争与垄断/
考点5市场失灵/
第三章宏观经济/
考点1国内生产总值/
考点2总需求与总供给/
考点3失业与通货膨胀/
考点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考点5产业政策与价格政策/
第四章金融知识/
考点1外汇与汇率/
考点2中国的银行体系/
第五章国际经济/
考点1经济全球化/
考点2国际贸易/
考点3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第六章经济学理论知识补充/
考点1经济学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考点2常见经济学名词/第三篇法律知识
第一章法理学/
考点1法的概念与特征/
考点2法的作用/
考点3法律关系/
考点4法的运行/
第二章宪法与相关法/
考点1宪法的基本原则/
考点2国体/
考点3政体/
考点4其他基本制度/
考点5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考点6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考点7国家机构/
考点8监察范围/
第三章民法/
考点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考点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考点3监护/
考点4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考点5法人/
考点6民事权利/
考点7民事法律行为/
考点8代理的分类/
考点9民事责任/
考点10物权/
考点11合同的成立/
考点12人格权的种类/
考点13无效婚姻与可撤销的婚姻/
考点14夫妻财产关系/
考点15法定继承/
考点16遗嘱继承/
考点17侵权人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主要
情形/
考点18知识产权/
第四章刑法/
考点1刑法的基本原则/
考点2犯罪的构成要件/
考点3正当防卫/
考点4紧急避险/
考点5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考点6主刑/
考点7附加刑/
考点8拐卖妇女、儿童罪/
考点9诈骗罪/
考点10寻衅滋事罪/
考点11贪污罪/
考点12徇私枉法罪/
第五章行政法/
考点1行政许可/
考点2行政强制/
考点3行政处罚/
考点4行政复议/
考点5公务员的考核/
第六章诉讼法/
考点1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
考点2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
考点3民事诉讼简易程序/
考点4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
考点5强制措施/
考点6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
第七章经济法与商法/
考点1消费者的权利/
考点2经营者的义务/
考点3消费者和经营者争议的解决/
考点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
表现形式/
考点5有限责任公司/
考点6股份有限公司/
考点7个人所得税的减免/
第八章社会法/
考点1劳动合同的订立/
考点2劳动合同的解除/
考点3劳动争议的解决/
考点4社会保险/
考点5环境公益诉讼/第四篇历史与人文知识
第一章中国历史/
考点1中国古代历史/
考点2中国近现代历史/
第二章世界历史/
考点1世界古代史/
考点2世界近现代史/
考点3世界当代史/
第三章中国人文/
考点1古代音乐/
考点2古代戏曲/
考点3古代科技/
考点4古代文化习俗/
考点5中国文学/
第四章世界人文/
考点1世界音乐/
考点2世界绘画/
考点3世界文学/第五篇科技与生活知识
第一章三次技术革命/
考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2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3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章前沿技术/
考点1通信技术/
考点2计算机技术/
考点3新能源技术/
考点4新材料技术/
考点5生物工程技术/
第三章中国新时代以来的科技成就/
考点1航天成就/
考点2国防建设成就/
考点3信息技术成就/
考点4科学考察成就/
考点5其他领域成就/
第四章物理知识/
考点1光学/
考点2声学/
考点3力学/
考点4热学/
第五章化学知识/
考点1无机化学/
考点2有机化学/
第六章生物知识/
考点1遗传和变异/
考点2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第七章医学知识/
考点1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考点2日常急救知识/
第八章安全知识/
考点1火灾/
考点2地震/
考点3洪灾/
考点4滑坡和泥石流/
考点5台风/
第九章其他生活知识/
考点1垃圾分类/
考点2体育知识/
考点3礼仪知识/第六篇管理与公文知识
第一章管理学知识/
考点1管理与管理者/
考点2管理职能——决策与计划/
考点3管理职能——组织/
考点4管理职能——领导/
考点5管理职能——控制/
考点6管理职能——创新/
考点7常见管理效应/
第二章行政管理知识/
考点1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
考点2政府职能/
考点3行政组织/
考点4行政领导/
考点5行政决策/
考点6行政执行/
考点7行政监督/
第三章公共管理知识/
考点1公共管理概述/
考点2公共政策/
考点3公共危机管理/
考点4公共事业管理/
第四章公文基础知识/
考点1公文的种类/
考点2公文格式/
考点3公文行文规则/
考点4公文行文方式/
考点5公文拟制/
考点6公文办理/
考点7公文管理/
第五章常考公文文种介绍/
考点1决定/
考点2公告/
考点3通告/
考点4通知/
考点5通报/
考点6报告/
考点7请示/
考点8批复/
考点9函/
考点10意见/
考点11纪要/
考点12总结计划/
考点13简报调查报告述职报告/
考点14感谢信慰问信邀请函/第七篇地理知识
第一章自然地理/
考点1太阳系/
考点2地球/
考点3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4地球上的水/
考点5陆地/
第二章中国地理/
考点1疆域/
考点2行政区划/
考点3民族/
考点4地势、地形与地貌/
考点5山川湖泊/
考点6气候/
考点7资源/
考点8常见的自然灾害/
第三章世界地理/
考点1七大洲/
考点2四大洋/第八篇其他知识
第一章事业单位概况/
考点1事业单位概述/
考点2岗位管理制度/
考点3公开招聘制度/
考点4聘用合同制度/
考点5考核制度/
考点6奖励与处分制度/
第二章社会保障知识/
考点1社会保障的内涵/
考点2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3社会保障政策法规/
第三章公民道德建设/
考点1公民道德/
考点2社会公德/
考点3职业道德/
考点4家庭美德/
考点5个人品德/
第四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考点1计算机的发展史/
考点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考点3Windows操作系统/
考点4计算机网络安全
/公共基础知识核心考点速记第一篇政治知识/第一篇政治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两个方面不同的回答结果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
(第一个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考点2物质
1物质的定义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关系理解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考点3意识
1意识的含义和本质
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物质和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考点4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考点5对立统一规律
1内涵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关内容如下表所示:
分类含义方法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矛盾的
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①“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而且要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②“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1)“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唇齿相依”——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
考点6量变质变规律
1量、质、度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这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④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考点7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1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种因素。肯定因素是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指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二者的相互作用使事物呈现出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2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
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又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考点8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主要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考点9认识
1本质与特性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等特性。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认识的指导。
二者的关系: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认识的两次飞跃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4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体现在: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考点10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2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和谬误存在着原则界限;但这种对立又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真理与价值
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还存在按照主体的需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
哲学范畴上的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注重量的积累。
(2)“团结——批评——团结”就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认识来源于实践。
考点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