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69161
1.主题突出。本书将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科学解答何为建筑遗产的数智化保护、数智化保护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数智化保护等关键问题。
2.文教结合项目成果。作为作者团队联合申请的上海市教W文教结合项目——高校民族文化人才工作室之重要成果之一,项目紧扣上海建筑遗产文化传承与保护修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需,深入剖析典型上海建筑遗产的特点与保护要求,直面保护修缮和安全维护的难题。最终项目团队提出基于数智化的建筑遗产保护理念。
3.创作科学严谨。项目过程涵盖大量数据采集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数易其稿,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的内涵。
4.产学研精诚合作。作者团队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科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学者、企业专家联袂著述。
5.图片丰富、珍贵。书中囊括百余幅第一手资料图片,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之美与保护的科学技术之美完美结合展现。著作可研可藏。
6.读者面精准且广泛。面向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文物修复与保护、建筑设计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本科、专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本书将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科学解答何为建筑遗产的数智化保护、数智化保护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数智化保护等关键问题。
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数智化保护技术概述、建筑遗产数字化测绘、建筑遗产修缮工艺和材料的数智化、建筑遗产数智化预防性保护、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案例分析和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发展展望。重点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建筑遗产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数智化逆向重构、构建建筑遗产修缮材料和工艺数字化样本库、建立远程智能安全监测及安全评估技术,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第1章数智化保护技术概述
1.1何为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技术
1.2数智化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力
1.3数智化保护技术及其特点
1.4上海建筑遗产的数智化保护
参考文献
第2章建筑遗产数字化测绘
2.1数字化测绘技术
2.2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
2.3测绘成果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建筑遗产修缮工艺和材料的数智化
3.1修缮工艺和材料
3.2特征饰面材料信息获取
3.3修缮工艺三维可视化
3.4修缮工艺材料样本库构建
3.5修缮工艺材料数字化传承
参考文献
第4章
建筑遗产数智化预防性保护
4.1预防性保护内涵
4.2特色饰面维修保养
4.3重点部位结构安全监测
4.4预防性保护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第5章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案例分析
5.1召稼楼数字化测绘案例分析
5.2上海音乐厅数智化修缮案例分析
5.3兰心大戏院观众厅穹顶预防性保护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发展展望
6.1数智化保护的现实问题
6.2数智化保护的技术问题
6.3数智化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6.4数智化保护的发展方向
6.5数智化保护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上海建筑遗产犹如岁月沉淀下的瑰宝,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与文化底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保护这些珍贵的建筑遗产,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23年,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与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联合申请的上海市教W文教结合项目——高校民族文化人才工作室成功立项。此项目紧扣上海建筑遗产文化传承与保护修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需,深入剖析典型上海建筑遗产的特点与保护要求,直面保护修缮和安全维护的难题。
针对建筑遗产原始资料缺失、长期服役材料劣化、传统材料及工艺难以考证、建筑安全难以监测等科学技术问题,项目团队提出基于数智化的建筑遗产保护理念。行业企业权威专家带领校企人员共同努力,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建筑遗产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数智化逆向重构,构建建筑遗产修缮材料和工艺数字化样本库,建立远程智能安全监测及安全评估系统,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现场教学与技术研发,建筑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得以大力推进。校企通力合作,初步建成我国有影响力的建筑遗产文化传承与保护修缮领域高水平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本《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技术》便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当前,我国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技术相关著作尚处空白。本书将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解答何为建筑遗产的数智化保护、数智化保护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数智化保护等关键问题。无论是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文物修复与保护,还是建筑设计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抑或是本科、专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都能从本书中汲取经验与得到启发。
参与本书撰写的人员主要有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高守雷等,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张铭、谷志旺等,上海新科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袁大伟。全书由高守雷、张铭、谷志旺统稿。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王跃强、高守雷、倪皓完成;第2章由任瑛楠、童宇、包凌飞、王跃强、高守雷、卢楠、高新琦完成;第3章由孙沈鹏、陈雪峡、马思齐、何娇、李文墨、施洪威、倪皓完成;第4章由朱晓璇、王新新、杨成斌、张莉莎、孙耀龙、朱宇
丹完成;第5章由谷志旺、张铭、袁大伟、高守雷、邵东东完成;第6章由李文墨、谷志旺、袁大伟、高守雷、倪皓完成。
在撰写过程中,各位作者满怀对建筑遗产的敬畏之心与高度责任感,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创作之中,深入研究每一个技术细节,反复斟酌每一段文字表述,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为了使内容更加完善、更具价值,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数据采集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数易其稿,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建筑遗产数智化保护的内涵,努力为读者奉献一本高质量的专业著作。特别感谢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驹、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为民、同济大学教授张鹏、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中伟等各位专家,他们为本书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数智化保护技术仍处于不断探索的进程之中,每一项新技术的突破都可能为建筑遗产的保护带来新的机遇和变革。期望这本著作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专业人士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为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著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