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9833754
★“意公子讲苏东坡”系列节目累计播放量超7亿次,引发全网3500万读者强烈共鸣。
★ 深度解读苏东坡人生活法,献给每一位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迷茫和低谷的普通人。
★ 全面呈现苏东坡人生经历,高峰与低谷、家庭与感情、仕途与交友、作品与人生。
★ 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还原每个人认识苏东坡的全过程,每读一章便多了解一分。
★ 收录多幅苏东坡书画作品真迹,用意公子独特人文艺术视角,图文并茂式解读苏东坡。
★ 参考50余部权威书目,全书引文均有资料出处,更经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刘清泉专业审定。
★ 随书附赠《寒食帖》拉页,苏东坡黄州低谷期开悟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具有独特收藏价值。
★ 随书附赠巨幅海报,正面年表呈现“苏东坡一生的故事”,背面留言讲述“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
意公子深度解读苏东坡,结合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对苏东坡的人生活法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究,道出了东坡精神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意义。
带着“世人为何都爱苏东坡”的疑问,意公子走近苏东坡,历经从惊讶到敬佩再到深识的全过程。她探寻苏东坡的高峰与低谷,研究苏东坡的家庭与感情,分析苏东坡的仕途与交友,在深度共感苏东坡的作品与人生之后,终于了悟苏东坡与命运和解的真正方法。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面对这个永恒的问题,苏东坡用他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
而通过这本书,我们将和意公子一起,在苏东坡身上照见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苏东坡
第一章 惊讶 你为什么想要自杀
一 他是北宋开国百年第一
二 职场不是爽文,再牛的心气也要被调教
三 乌台诗案,一场注定会发生的灾难
四 一百三十天高强度的精神折磨
第二章 敬佩 在废墟中,如何重建自己的人生
一 他哪里是一开始就豁达的
二 《寒食帖》,死灰吹不起的绝望
三 焚香沐浴,静坐常思己过
四 他开始回归最日常的生活
五 他不是天然的美食家,是美食治愈了他
六 交朋友,打开人生新境界
第三章 深识 原来你是这样养成的
一 家乡眉山——至少,我们还有生活
二 爷爷苏序——这样的爷爷,才能养出这样的孙子
三 父亲苏洵——看似陪伴最少,实则影响至深
四 母亲程夫人——为什么她叫程夫人,而不是苏夫人
五 弟弟苏辙——有这样一个弟弟,一生都不会孤独
六 苏氏家风——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第四章 感慨 三段情感,加起来就是完美的亲密关系
一 发妻王弗——我不经常想起你,但我从没有一刻忘记
二 继室王闰之——撑起苏东坡生活的,最重要的女人
三 侍妾王朝云——惟有朝云能识我
第五章 羡慕 幸得你有这样的至交好友
一 与师长交——苏东坡与欧阳修
二 与学生交——苏东坡与黄庭坚
三 与方外之人交——苏东坡与佛印
四 与铁粉交——苏东坡与马梦得
第六章 赞叹 苏东坡活出来了
一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二 怀民亦未寝吗
三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四 赤壁词赋里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上)
五 赤壁词赋里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下)
六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七章 了悟 你与自己的命运和解
一 真正迎来了职业巅峰,你却如此不快乐
二 十年朝廷地方来回颠簸,你已心力交瘁
三 垂暮之年被贬海角天涯,你却活得更自在了
四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五 那些曾伤害你的人,你到最后都一一原谅
六 生命最后的一瞬间,你悟道了
第八章 内观 你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一 苏东坡的天石砚
二 诗酒趁年华
三 但愿人长久
四 真砚不坏
五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六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七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八 不识庐山真面目
九 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九章 活法 人生没有答案,只有选择
一 王安石与苏东坡
二 章惇与苏东坡
番外 你也在陶渊明的人生里找自己的答案
后记 我从苏东坡身上看见了什么
致敬 参考书目
自 序
苏东坡,究竟带给我什么
很多人因为我讲苏东坡开始认识我,而我们认识苏东坡,大多从语文课本里的“背诵全文”开始。
从《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到关于赤壁的一词两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再到那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江城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及那首境界超越古今文人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学生时代,苏东坡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似乎就是这几个关键词:豪放派、豁达、乐天。
再后来,描写苏东坡的文章越来越多,渐渐地,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好像有了这样的形象:吃货、快乐的吃货、被贬之后还这么快乐的一个吃货……段子手、快乐的段子手、被贬之后还这么会自嘲的一个段子手……
他好像无形中成了治愈我们生活的一颗解药,以至于世间流传一句话——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然而我好奇的是,一个人,在逆境中,天生就可以这么快乐吗?
如果是,那是什么造就了他?
如果不是,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从泥泞里走出来的呢?
于是我一头扎进了他的“世界”——我想寻找一个答案。
解读苏东坡,其实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他太有名,太有魅力,古往今来,解读他的人也太多,其中不乏许多大家。珠玉在前,要写出新意,实在很难。
首先,要浸润在他的时代里。就像一部穿越剧,你穿越回他的时代后,需要一点一点观察、理解、适应那个时代,要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政治面貌,看到在他之前出现的那些耀眼的星星,看到那个时代的人间烟火,是如何承托起他的生活的。
然后,要进入他的家族,看见他的祖上如何来到眉山这片土地,他的家风又是怎么代代传承下来的,他生长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里,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什么希望……
你好像成了一名记录者,看见一个天才的降生,然后陪着这个天性顽皮的孩子长大。你经历了他的童年,陪着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纱縠行的宅子里玩耍,陪着这个少年和他的父亲、弟弟从岷江出发,去开启新的人生,经历他北宋开国百年第一的高光时刻,经历他平淡又深情的婚姻生活。你看着一个恃才傲物的年轻人是怎么一点点在职场上成长起来的,又是如何跌入命运的低谷,直至绝境的。
当你和他一同掉进那个生命的深渊,暗无天日中不知希望在何处的时候,你才明白,“豁达”二字,真的没有这么好写。
他也曾过、绝望过,也曾想不开,要跳河,也曾在死亡面前颤颤巍巍。他并非万能,政治成就他不如王安石,思想流派他不具绝对开创性,甚至在词的格律上,他也被人诟病过。
在他身上,甚至还有很多因为后人的喜爱而被人为增添起来的光环……
他真的没有这么完美。
但,他很真实。
正是因为他怕死,所以即便走到绝路,他也要找个活法,让自己苟延残喘,直到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正是因为他不是事业狂,有太多的兴趣爱好,所以他做不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者,所以你看到他的生命仿佛是开在花丛里的,到处都有风景,到处都是色彩;
正是因为他喜爱学问却又不想被学问束缚,所以他从来都不是严谨的治学者,而活成了一个集大成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解读他,就更难。
我们甚至需要跳出他,站在比他更广阔的思想、文化和心理空间,然后再回到他,去了解儒释道是如何交叉影响他的生命走向的,去观察他每一次人生抉择的背后都藏着怎样的心理模式,去更深地洞见他的天赋、他的志趣、他的情感,才有可能了悟他此生为何而来……
我希望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苏东坡,于是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关于他的书全都买了。也非常感谢各地的苏东坡研究会,以及各位研究东坡先生的大家,热心地寄来了很多市面上不那么好找的书。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全身心沉浸在“苏东坡”这三个字里……
然而,即便如此,我发现,我依然无法全然了解苏东坡。
时光太久远了,他是近千年前的人,且不论一个事件是否真实地发生过,即便它真的发生过,对它的解读,也会因个人知见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我们只能做到无限接近,却永远都无法真实抵达。
于是,在动笔写这本书之前,我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客观视角——事实上,我们也无法秉持全然客观的视角——这不是一本《苏东坡传》,更不是一本研究苏东坡的学术论著,这仅仅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在生活中庸庸碌碌、磕磕绊绊的人,一个也曾遇到过迷茫和低谷的人,带着对命运无限的疑问和追寻,穿越千年和他的对话。
此刻的他,是一位历尽沧桑的朋友,是一个真实坦荡的灵魂。他虽已无言,但他的作品、他的语言、他的经历,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他对生命的解答。
而我也终于明白,真实的苏东坡是什么样的,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立了一个参考系,让我们得以照见自己。
重要的是当我们在人生路口遇见关卡的时候,仿佛能听见一个遥远的笑声从千年前传来,告诉我们:
人,可以这样活。
纵使尽心尽力,本书依然有许多斟酌之下无法圆满完成的部分,下边列出来交与各位读者批评。
一、关于时间顺序:
因为不是传记类图书,所以我并没有按照苏东坡人生的时间顺序来成稿。他的人生已经是个完成时态了,这也给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时间点切入、跳跃,着重去寻找他生命里那些特别的时刻。所以,对于他的人生,我没有均匀铺开,关键片段会着墨更多,而有些部分可能只是轻轻带过。
二、关于作品采用:
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的状态,是斑驳交杂的、忽高忽低的,可能今天描写的还是痛苦郁闷,明天抒发的就是天地自由。这在苏东坡的黄州时期及朝堂时期尤为明显。例如黄州前期,他既有《初到黄州》时所见的明媚风景,以及对自身遭遇的自嘲与宽慰,又有《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里“寂寞沙洲冷”那种彻骨的清寒。鉴于篇幅所限,本书无法把他每一种细微的情绪都捕捉下来,所以关于他作品的采用,我主要截取的是他生命中各个阶段里比较典型的状态。
三、关于年龄和称谓:
古代中国关于年龄的通用算法,和我们现在的有所不同。在以前,年龄通常是从出生开始就算作一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就增加一岁。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1037 年1 月8 日),刚好是农历年末,1037 年春节后,他就算两岁了。这和我们现代的周岁计算方式很不一样。所以,本书提到的他的年龄,都会比我们现在的周岁计算方式大两岁。此外,除特别点明公元纪年的地方,本书中涉及的具体月份日期,也均按农历计算。
苏东坡这个称谓,是他到黄州之后才有的,而“苏轼”这个本名,苏洵在《名二子说》里交代它的寓意时,苏轼时年十二岁。在十二岁之前,他的小名是和仲(意思是排行老二)。在这三个称呼里,显然“苏东坡”是更为人熟知的,因此,我全篇大部分用的都是“苏东坡”,以便更好理解。在追求通俗化表达的过程中,难免会牺牲一定的严谨性,请大家见谅。
四、关于写作方式:
因为不是传记类写作,所以本书中会有许多古今交织的对话。讲的是他的故事,照见的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寻找他的心境变化,从他的人生道路中去窥探他的价值选择。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苏东坡。我相信,艺术的解读,会赋予艺术第二条生命,它也应是艺术的一部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