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066416
“我就愿意这么慢慢儿地生长,
按我自己的节奏,以我喜欢的样子,
生命有进有退,方得久长。”
暖心作家丁立梅顶级治愈之作,
写给忙忙碌碌、身心疲惫的你,
带给你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不内耗、不焦虑、不急躁、不害怕,
遵从内心的召唤,认认真真地活着,
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
推荐1:暖心作家丁立梅顶级治愈美文
这是一本丁立梅老师给所有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它如同一剂温和的良药,帮助读者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在忙碌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引导读者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过好未来的每一天。
推荐2:备受语文老师推崇的散文新作
丁立梅老师的作品多年来一直广受全国各地名校名师的关注和推荐。《人间缓缓》一书中的文章多为丁老师近年来写就的新作,部分作品从未收录于此前出版的散文集中。因此,不论你是丁老师的新读者还是老读者,本书都十分值得买来细读。
推荐3: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极佳选择
本书精选丁立梅老师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极具启发性与治愈力,带领读者感受人生之美,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生们研读其中的文章,不仅能大幅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与作文水平,更能缓解学习压力,找到发展方向,提升人生境界与幸福程度。
推荐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来源
丁立梅老师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文章被选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本书中收录的《书香做伴》一文曾入选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题。因此我们可以预测,丁立梅老师的新作也极有可能被选入中考阅读试题。
推荐5:唯美清新独具匠心的设计编排
本书整体装帧设计风格清新唯美,小红书人气插画师手绘插画与梅子老师暖心治愈的文字相得益彰,也十分贴近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并在每本书中都附送了精美的书签。图书内文的编辑校对排版也都十分用心,每篇文章都由编辑精心选取了这篇文章中的“金句”,放在篇首处,帮助读者提炼文章的主旨。
本书为丁立梅全新散文精选集,分为“花开在野”“花花世界里的人”“等一个月亮”“人间缓缓”“旅行的意义”五辑,共收录暖心治愈散文七十余篇。内容涵盖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那些旧时光里的温暖与遗憾;对亲情友情的细腻描绘,那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纽带;对四季花草的观察感悟,那些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还有在读书和旅行时,那些与文学、艺术和陌生人的诗意邂逅……
丁立梅的文字,如同春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却并不刺眼,又像山谷间的一泓清泉,缓缓流淌在读者的心田。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跟随她的笔触,漫步于烟火人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放慢脚步,与自己和解,在忙碌与喧嚣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一辑 花开在野
一万个春天在跳舞 / 看花去吧 / 沾得人间一捧色 / 花开在野 / 生命的厚度 / 春在溪头荠菜花 / 数枝红蓼醉清秋 / 一枝疏影待人来 / 一溪梨花一溪月 / 一身诗意一年蓬 / 低调的苔藓 / 采一把艾蒿回家 / 在心上,铺一片沃土
第二辑 花花世界里的人
母亲的炊烟 / 秋色自此生暖 / 那一地的刨花 / 夏天是站在鸡蛋上头的 / 花花世界里的人 / 写给小豌豆 / 乡下的年 / 老街 / 孩子和秋风 / 朵朵 / 一百 / 让梦想拐个弯 / 放慢脚步 / 采采卷耳 / 人淡如菊 / 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
第三辑 等一个月亮
书香做伴 / 等一个月亮 / 文学好比菩提花 / 闲话读书 / 越剧时光 / 文字的节奏 / 读书的意义 / 踏莎行 / 读帖 / 锦瑟 / 小暑小热 / 生活需要艺术 / 我的大学 / 数点梅花天地心
第四辑 人间缓缓
做个好天气一样的人 / 捡得一颗欢喜心 / 人间缓缓 / 所谓拥有 / 做好自己 / 数数你的快乐 / 夏日漫长 / 草在笑 /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 时间无垠,万物在其中 / 雪时光 / 送自己一朵微笑 / 总有一束光,能被我们捉住 / 人间岁月,各自喜悦 /
第五辑 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 / 好时光 / 石塘人家 / 巴斗的露珠 / 泡在乌镇千年的酽水里 / 夜宿西塘 / 游人只合扬州老 / 我已在这里,坐落千年 / 绿 / 逢简 / 山是烟波横 / 章丘的水 / 南有乔木 / 鲜花、雪山、小旱獭 / 坐着火车去远方
仿佛在春天的田野上漫步。随便翻开一页,眼前总有露珠在草叶上滚动。作者的笔摇曳生姿,充满灵气而藏有慧心,勾画出的是一幅幅生气淋漓的人生画面。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似乎都有着生命,那清新和活泼让你忍不住发出赞叹。不变的便是那一朵阳光,从这个标题跳到那个标题,照得人心头暖暖的,身边亮亮的。
——郝铭鉴(著名语言学家、编辑学家、《咬文嚼字》主编)
梅子是美丽的阳光使者,照亮了唤醒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那样的温情脉脉;一逗一点,一字一句,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读梅子的文,跟着一朵阳光走,你会发现:我,原来可以活得更有价值;我的文章,原来也可以写得更加精彩。
—— 陆志平(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
在丁立梅的文字中,我们总是感到生活的从容与淡定,平和与温暖。那些生活的细节在她笔下汇成一股股暖流,流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一阵阵香气散发出来,蜂蝶也来了,美丽地舞着,使我们感受到平凡的生活中那些诗意的美。我们的眼睛因为读多了这样的文字而日益清亮,我们的心因为经常受到这些文字的清洗而日益明朗。
—— 康哲峰 《汉语言文学研究》
她(丁立梅)的文字优美、洁净,适合你在薄暮的黄昏,或微凉的夜晚阅读。她一直坚信有这样一幢房子,以文字盖顶,用音乐作墙。房前植一株梅,细雨如丝。
—— 孙秀云、迟丹 《阅读与鉴赏》
一溪梨花一溪月
我们所谓的人生,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细节穿起来的吧。
从前家里是长梨树的。
长了好多年。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中学毕业,到我大学毕业,到我成家有孩子了。
两棵,在屋门口。一棵结瓢梨,一棵结苹果梨。
瓢梨果实大,渣子多,皮糙,我们不大喜欢吃。苹果梨光滑,皮脆肉嫩,水分足,又果实小巧,一咬一口甜。我们问过奶奶这个问题,留那棵瓢梨做什么呢,为什么不改种苹果梨呢?
我奶奶怎么答的,我忘了。似乎是答,万物的存在,都自有它的道理。
奶奶是个惜物之人。那瓢梨她摘下来,去皮,切片,和冰糖一起炖,好吃得很。还治多痰、咳嗽。我们又因此喜欢上那棵梨树了。
四月天,蜜蜂嗡嗡出来了,那么多。它们整日价的,缠绵在两棵梨树上。这个时候,桃花落了,梨花正当时。
梨花真白,白得耀眼,冰清玉洁。梨花一来,整个世界便都安静下来。桃花开的时候不是这样的。菜花开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桃花和菜花,都是热闹的、神采飞扬的。梨花却是静的,是不多言不多语的一个好女子,温婉都在骨子里。它们衬得几间平房是静的。屋顶上的茅草是静的。轻轻飘洒的阳光是静的。鸡鸣也是静的。鸟飞也是静的。连喜欢蹦跳的狗,也安静了许多。人对着梨花看着看着,睡意就上来了,好想抱着暖阳,软软地做个梦啊。
有日黄昏,我从外面玩耍归来,天上一枚月亮,已如水印子似的,印在头顶上。而夕阳,像颗饱满的红果子,正慢慢下坠。我看见我奶奶,倚着一树梨花在打盹。梨树底下,长着一些蚕豆,蚕豆花也开了,像一些亮晶晶的黑眼睛。她是给蚕豆们除草了吧。她可能除一会儿草,看一会儿梨花,看着看着,春困上来了。那一树梨花,映着奶奶的白发,叫我发怔。我叫,奶奶。奶奶一惊,醒过来。呀,怎么睡着了?她笑。
多年后,每当看到梨花白,我自然而然会忆起多年前的那个黄昏,头顶上是月亮,西边天上是夕阳,奶奶和梨花共白头。我们所谓的人生,就是由这些不起眼的细节穿起来的吧,因此具有了温度。
读过一首无名氏的诗: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也有人说,是“一溪梨花一溪月”。我比较认同。暮春之际,诗人触景生情了,他看到一树梨花,想起那年那夜那人,他们沿一条小溪,一起漫步,梨花在月下静静绽放。他和那人,眼睛往溪水里无意一瞥,看到一溪梨花,相拥着一溪月亮。那情那景,成了他记忆里温暖的一章,如我忆起老家屋前的梨花和奶奶。
老家的梨树,在我爷爷奶奶走后,也渐渐老去了。
山是烟波横
尘世生命,各有各的欢喜幸福,而活着的场景,又是多么相似。 我总会因这样的相似, 而跌入无边的感动里。
临时起意去婺源,是因突然间看到几张婺源的秋的图片,那团团的斑斓,实在勾人魂。
从苏州不返家了,直接往婺源去。所带衣物不够也无妨,将就着穿吧。昔日隐士归隐山林,天当屋、地当床的,我且也回归一次自然。
途经浙江、安徽,在安徽境内由于走错方向,误入大山深处。我没有惧怕,也没有顿足着急,世上再远的距离,也有路能到达。静下心来,走着就是。沿途的风景,如额外馈赠。
“山是烟波横”。山果真似横卧的烟波,一座,又一座。山脚下有人家,白粉墙上,趴一些黄艳的丝瓜花。鸡一群,在草丛里觅食。我恨不得跳下车去,问候一下那些花朵、那些鸡。尘世生命,各有各的欢喜幸福,而活着的场景,又是多么相似。我总会因这样的相似,而跌入无边的感动里。
下午三四点,到达婺源篁岭村。
游人不多,家家客栈都空着。价格极便宜,一百元住一晚。几经比较,选了山脚下的暖阳客栈。喜欢这温暖的名字:暖阳。客栈的姑娘也长得颇似一轮暖阳,少见的温婉谦和。
小楼共四层。生活区在二层,有厨房、餐厅、客厅。客厅里坐着几个人在聊天,看上去像是这家的亲戚。有人在厨房里做饭,搬上餐桌的是一大盆凉拌野菜,言说,采的山上的。原来,她亦是游客。门口有大大的露台,站上面可观不远处的山脉蜿蜒,房舍布列其中。
三层、四层是客房。房间很宽敞,很明亮。白墙上有涂鸦,看似随意,实则颇费匠心。
时候尚早,去山里转转。走时跟小姑娘说好,会回她的客栈吃饭。有鸡在厨房门口探头探脑。那人要吃这只鸡。小姑娘说,好,可以现杀。我拦下了,这么活泼的一只鸡,将成为我们的口中食,我有点儿不忍。我们点了烧小鱼、竹笋炒腊肉、韭菜炒鸡蛋,小姑娘跟我们约定,一个小时后回来吃饭。
转去屋后,找到山民上山下山的小径。石块不规则地铺着,我们上山。才走几步,遇到一山民,是看山的。看山的小房子搭在小径旁,屋内窄小,仅容一人转身。
山民很健谈。他说旅游是这几年才开发的,从前他们都住在山上,靠种地生活。山上长油菜,也长山茶油树。春天,油菜开黄花;秋天,山茶油树开白花。你脚下的路,有上千年的历史呢,我们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从这里下山上山的。
我们这里好啊,夏天不怎么热,冬天不怎么冷,还有茶油吃,纯天然的,不打农药的。你们要不要带点茶油回去?我家里有,我自己种的。
他说话间,一山民背着沉甸甸的袋子,自山上下来。他们用当地话热烈交谈了几句,他转头告诉我,这是我舅舅,袋子里装的就是山茶油果。
见识到他说的山茶油树,开着满树的白花。还见到一种果实也可榨油的树——乌桕树。紫色的小花开在石径旁,马兰头举着一簇簇白色小花,如戴着花冠。我问他,是喜欢在山上生活,还是山下呢?他说,山上有山上的好,山下有山下的好。眼睛却看着山上,在绿树掩映里,那些房舍,曾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家。
天色渐暗,我们下山,他也下山。他在山下拥有一幢小楼,全是木头建的。他很骄傲地告诉我们。
我们跟他告别,从他的木头楼房前走过,回到入住的地方。桌上的饭菜正热着,在等我们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