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90751
对笔下的女性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和体察,她们的被扼杀、扭曲、戕害,不仅是“女”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潘向黎(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
- 聚焦东周翟叔隗,西汉班婕妤,唐代武则天、上官婉儿、清代慈禧等历史中的女性,她们或拥有爱情、美貌、才华,却被物化、被神化,用于文人寄托情感与权力斗争,被剥夺了作为个体的主体性。本书结合史料,突破陈规,以关注生命本体的视角进入,重新书写她们的故事,重新发现她们的命运。
- 时间跨度从夏商周至晚清,更延伸到当下,以历史中的女性的经历,描绘出处于专制权力斗争之下的人的人格、情感的扭曲,并试图提供一条思考的路径:在社会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专制权力不再,但金钱与等级为何依然导致着人的异化与悲剧的产生。
- 书衣设计以著名画家范钟鸣的“如/As if”系列为灵感,选取浅红色为主色的画作,辅以书名烫红,内封则配以深红色,契合“红颜”意象。整体设计清新雅丽,又与内文相呼应,行文脉络同样由浅入深。
- 范钟鸣,1958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范钟鸣自幼学习国画,青年时期开始钻研和实践现当代艺术。近十几年来,范钟鸣不断探索新的绘画形式,广受好评。
对于历史人物,对于历史上的后妃,还她们生命本体的本来面目,揭示遮蔽、压抑女性生命本体和人类爱情婚姻本质的种种因素,是我写作这本小书的始点和终点。
——贾梦玮
从东周的翟叔隗、西汉的班婕妤,到盛唐时期撼动政局的女帝和女官,直至19世纪末备受国际关注的慈禧太后。这些历史中的女性,在传统上常被视为权力斗争或文人寄托情感的工具,难以成为自身命运的主角。本书反对将女性物化或神化的观念,旨在通过还原她们的生命本质,寻求更为人性化的历史叙述。探讨即使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下,化身为金钱和地位的专制权力为何依然会导致人的异化、爱情的扭曲及社会悲剧的产生。
修订版前言 i
序:《红颜挽歌》的底蕴 (丁帆) v
此情脉脉——说宫怨 1
红颜狰狞——说宫妒 27
江山美人 42
“祸水”之“水” 59
国王的绿帽 69
西施的归宿 75
关于虞姬 82
汝欲何为 88
传世国宝 95
墓草青青 102
邓绥的尴尬 118
薄命红颜 127
丑陋的皇后 138
孩子他娘 143
乐耶乐也 149
忠贞的前提 153
无字碑 160
效颦东施 183
梅在深宫 189
此恨绵绵 203
刘后的出身 216
花蕊飘零 225
贤内助 236
“杀妇成仁” 246
童妃案 255
母性的胜利 261
话说香妃 276
从兰儿到慈禧 287
今日后宫 303
后记 309
附录:红颜的知己 (潘向黎)313
序:《红颜挽歌》的底蕴
丁帆
读完《红颜挽歌》,我仿佛走进幽静的历史深处,在那深幽的宫墙内窥见了斑驳的红颜血迹,乃至听到了那发自时间隧道深处的悲号与呐喊。而作者每每在倾注其血泪的抒情笔端,痛陈三千多年来的历史偏见时所表现出的思想张力和艺术激情,始终将我的思绪引领到对现实社会的更深思考之中。或许这就是此书的人文魅力藏于艺术表现之下的缘故罢。
中国的后宫,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和宫廷文化的象征,它的神秘性便成为三千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最好题材,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对后宫女性的男性化视阈的扫描,难免使后宫的故事抹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也使其中的女性失去了她原来的红颜容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坟·我之节烈观》)收在这个集子里的许多篇什都是在作翻案文章,从《“祸水”之“水”》到《此恨绵绵》,可谓写尽了作为后宫女性在如磐的历史巨石挤压下的悲悯、愤懑与号哭。亦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且介亭杂文·阿金》)缘此而行,作者思想途径迈入的是“专制制度使‘水’成了祸国的‘祸水’,使‘美’成了‘祸’,可见专制制度祸‘美’、祸‘人’的本质”(《“祸水”之“水”》)。将后宫逸事中的女性主角提升到大写的人的层面进行历史的重新审视,恐怕是作者创作始终的绵绵思绪。将“此恨绵绵”的思绪洇化开去,我们在爱情的挽歌中找到了现代社会思想真谛的另一路径:“爱情已经成了现代人类污染和异化最严重的领域之一。”(《此恨绵绵》)我们须得鞭笞的是人类爱情繁衍中的诟病。由此作者诟病扮演杨玉环的女演员的那段话便更耐人寻味了。物化时代给人类心灵的涂炭是何等地触目惊心,现代人的爱情已然退化到连李、杨之间的真挚都消遁的地步,而完全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不得不令人感慨系之。
其实,作者更多地是站在一个非男性非女性的视角——一个完全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纯粹眼光——来透视这些处于历史夹缝中的人的。开宗明义,在开篇之作《此情脉脉——说宫怨》和《红颜狰狞——说宫妒》中,作者已经清晰地将后宫女性的悲剧性格的两重性做了辩证的历史分析。这样的思维逻辑同样贯穿于像《无字碑》和《从兰儿到慈禧》这样的优秀篇什中。武则天的政绩和她的残忍所构成的一个真实的武则天亦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书写着中国女性难以诉说的种种隐情:“无字碑既是武则天之碑,也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古代妇女之碑。20世纪末的今天,如果为武则天作传,无字碑上,我们又能写些什么?”(《无字碑》)同样,作者在分析慈禧的两面性时,是将她放在一个专制体制中去进行人性而非女性的放大剖析,则更能击中那个“积重难返,霉味十足”的大清帝国必将崩溃的要害:“专制这霉菌孢子真是够厉害的,在它的腐蚀下,兰儿变成了慈禧老佛爷。”(《从兰儿到慈禧》)由此,我们看到的则是国粹的魔力!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作结篇《今日后宫》中所言:“是否可以这样说,男女潜意识里都有占有更多异性的愿望?那么,真正专一的情感与肉体呢?”也许在这里我们寻觅到了本书的宗旨所在——寻觅真正属于现代人类的情爱和性爱——这是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战胜自我的两难命题。
在众声喧哗的女权主义文化理论的热潮中,贾梦玮写这本小书的意义所在是不言而喻的:“我既无意于做女权主义者,也无意于做女权运动的支持者,我希望我是一个‘人’(男人女人,女人男人)权主义者。对于历史人物,对于历史上的后妃,还她们生命本体的本来面目,揭示遮蔽、压抑女性生命本体和人类爱情婚姻本质的种种因素,是我写作这本小书的始点和终点。”见仁见智,读者诸君是否能读出其中之况味,恐怕尚待时间来检验。
贾梦玮是一个勤勉的青年,在其研究生就读期间就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有着颇具功力的研究。毕业后赴《钟山》做编辑工作之余,亦始终不辍其笔,除了研究文章之外,终于走上了自己动手创作散文随笔的道路,由理论而及创作,这是一个由理性到感性的发展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思想深邃的一面;同时,我们亦可看出作者在艺术上尚不够圆熟的一面。但我以为,凭着他的灵性和感悟,一定会在散文创作领域内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的。
这是我的祈祷,但愿它会成为不久将来的现实。
是为序。
我仿佛走进幽静的历史深处,在那深幽的宫墙内窥见了斑驳的红颜血迹,乃至听到了那发自时间隧道深处的悲号与呐喊。而作者每每在倾注其血泪的抒情笔端,痛陈三千多年来的历史偏见时所表现出的思想张力和艺术激情,始终将我的思绪引领到对现实社会的更深思考之中。
——丁帆
既有翔实的史料,又绝非考证论文,对笔下的女性倾注了深深的同情和体察。贾梦玮对“红颜”们绝不是谬托知己,因为他尊重她们作为人本身的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在他笔下,“红颜”们的被扼杀、扭曲、戕害,不仅是“女”的悲剧,更是“人”的悲剧。
——潘向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