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38668
本书精选2024年发表在知名文学刊物上的随笔文章集结而成,分为未来记、世事观、谈艺录、读史叹、文人语五辑。其中既有对未来科技生活的展望,又有对小说、诗歌、电影等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有对现当代文化名人的缅怀。文章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2024年随笔写作的整体风貌。
未来记
我们要面对怎样的社会 卢周来 / 003
数字化的逻辑 陈彩虹 / 019
元宇宙的产权安排与社会分红 黄少卿 / 028
作为“欺骗性游戏”的人机交互 于成 / 036
世事观
现代社会为何越来越快 曹金羽 / 043
二十一世纪经济学的道德洄游 马湘一 / 052
发展的偶然性 马啸 / 059
理直气壮地不劳而获? 曹钦 / 067
谈艺录
小说如何集结读者 卢敦基 / 077
推理小说与小说推理 邓子滨 / 082
天涯元不须重译 薛舟 / 090
俳句与二十四节气 李长声 / 102
戈达尔与电影语言 唐棣 / 108
张贤亮的日本文学因缘 白草 / 118
读史叹
实录记:吕公著的胡子 赵冬梅 / 131
生命终结前的鲁迅 黄乔生 / 144
古代素食源流考 周朝晖 / 161
汉魏四题 李庆西 / 170
文人语
从老庄到庄老 陈引驰 / 183
从犬儒主义到狗智主义 周濂 / 196
我们的机器 刘醒龙 / 204
我们要面对怎样的社会
卢周来
春节期间,几位学界同仁一起闲聊,无不感慨当下社会中呈现出的诸多现象之“新异”,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很好地解释,却顿生无力之感。正因此,这段时间,我集中阅读了一批近年来陆续出版的经济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试图为一些典型的社会热点,提供一个从社会经济技术结构及其变化来解释的视角。
消费资本主义与体验型社会
最近有新闻说,某国际大品牌包包,因为供不应求,就按配额比例进行配货。其中,给中国消费者的配额比例,低于给日韩的比例。简单地说,中国平均每两位想购买这个包包的消费者,只给1.1个;而日韩平均每两位想购买这个包包的消费者,则配给1.7个。于是,舆论认为,这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当然,还有人说,这背后也反映了国际关系。
正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知名社会学家斯蒂芬·迈尔斯的《体验型社会:消费资本主义重启》一书,里面有对消费资本主义的分析。结合思想史上大学者们关于消费资本主义思想史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看待“包包现象”。
一些有钱的女性购买名牌包包,花费少则数万,限量版的数十万甚至百万计,是典型的奢侈品消费、非必需品消费。而对奢侈品如此着迷,从人类历史看,时间并不算长。
从经济学上讲,十八世纪初中期,亚当·斯密写《国富论》时,他所说的交易,其实是一种基于基本需求的交易:种粮食的需要穿衣服,穿衣服的需要吃粮食,但由于分工,种粮食的不会制衣,制衣的不会种粮。于是,二者拿各自的产品进行互换。而此时,无论是种粮的还是制衣的,他们的消费也是需求型消费。亚当·斯密在书中当然也提到了一些富人痴迷于钻石,尽管也属奢侈品,但局限于少数商人群体。
到十九世纪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奢侈品消费在资本家阶层中非常普遍,并且成为其必需品投资的一部分。借由奢侈品消费,资本家借此联络关系,当然也以此作为资本充足、信用有保障的“符号”。
不过,马克思还讲了奢侈品消费的另外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善,一些奢侈品消费会转化为必需品,比如读书、看戏剧、旅游等文化消费,此时,工人阶级也会消费这些东西。另一个观点是,资本社会会不断“制造出”新的消费品,诱使全社会去消费并形成对这些新的消费品的依赖,于是,哪怕是劳动阶层的一些人,宁肯借贷或破产也要去消费。资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劳动阶层为了这种所谓“体面”的消费而不得不更加卖命地工作,更加听命于资本的剥削;另一个是资本因不断制造新的消费热点而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资本主义”。我把马克思的原话抄录如下:资本家“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他们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的结论是被现实所验证了的。名牌包包的消费,其实就是被资本人为制造出来的,并且已经成功植于社会意识。今日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与意大利,制造业衰败,但奢侈品如一个LV包包,价格早已堪比一辆名牌汽车,而一个所谓限量版的包包,价格甚至堪比中国上海一套别墅。名牌消费品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而一些本不具备经济能力的女性,为了买到心仪的包包,不惜背负债务,甚至走上被奴役被摆布的人生。
如果说马克思仍然是在阶级框架下讲奢侈消费,那么,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中,则补充了奢侈品消费的另一个视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