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46964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由中公教育图书研发团队根据历年考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考生把握复习要点,具备以下特色。
特色一:细化考情,层层深入,突出备考针对性
本书编者以历年真题为依据,从目录到章页,再到考点,层层深入,通过考点解读帮助考生了解命题规律,把握考查重点,关注考情变化。
特色二:细分板块,处处提点,凸显助考实用性
本书编者设置多个板块,在考点讲解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提示重点,总结要点,直击难点,指导方法,帮助考生打磨利器,全面备考。
另外,本书特对高频、重要考点以★标记,对关键词句以波浪线突出显示,提示考生注意。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全书依据考题情况,设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章内容;第二部分为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节选)、历史课时教学设计两章内容;第三部分为教学实施,主要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与策略、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史料教学与教学辅助活动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第四部分为教学评价,主要对历史教学评价和历史学业评价进行了讲解。
本书针对考试常考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配有相应考题供考生参考;总结近十年考点的考查频次和命题角度,帮助考生了解有关知识的历年考查情况,明确复习重点;在强化练习模块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考生通过练习检查复习效果。
目录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整体考情/1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4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4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6
第三节秦汉时期/13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19
第五节隋唐五代时期/25
第六节宋、辽、西夏、金、元时期/33
第七节明至清朝中期/41
新石器时代文化/5西周重要的制度/7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术流派概况/12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4
文景之治/15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5
两汉时期的史学/19北魏孝文帝改革/22
三省六部制/27科举制/28
隋唐时期的经济/29隋唐时期的文化/3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35王安石变法/36
元朝的行省制/36宋朝的经济发展/37
宋朝的理学/38元朝的文化/40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41明朝的内阁/42
清朝中前期重要的政治制度/42
明清时期的思想/44明清时期的戏剧/45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51
第一节近代早期的列强侵略和人民反抗/51
第二节近代化的开端和列强对中国的瓜分/55
第三节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63
第四节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战争/68
第五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75
第六节近代的社会概况/82
不平等条约/52签订的条约及其影响/53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54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56
甲午中日战争/57戊戌变法/59
清末新政/62孙中山与三民主义/63
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6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67
五四运动/69国民革命运动/71
红军长征/74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76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8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82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87
第一节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87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94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6年至今)/98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与教育/104
土地改革运动/88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9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93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95
开创外交新局面/97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99
改革开放/99“两弹一星”/104
“863计划”/105
第四章世界古代史/109
第一节古代世界文明/109
第二节中古世界文明/117
雅典民主政治/111“希腊三贤”/113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15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116
大化改新/119阿拉伯国家/120
美洲文明/121
第五章世界近代史/123
第一节资本主义形成初期/123
第二节资本主义革命时期/129
第三节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37
第四节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44
文艺复兴/124新航路的开辟/126
启蒙运动/129《权利法案》/131
英国渐进的民主政治/132由邦联制到联邦制/133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3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13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40巴黎公社/14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特点和影响/14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47
第六章世界现代史/151
第一节战后初期的世界/151
第二节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57
第三节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163
第四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172
第五节近现代的科技成就与文学艺术成就/175
十月革命/15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53
新经济政策/154罗斯福新政/158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161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会议/161
两极格局的形成/163欧洲走向联合/165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6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66
福利国家/168欧盟/172
世界贸易组织/17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74
近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175生物进化论/176
现实主义文学/178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第一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节选)/184
课程理念/184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185
学业质量描述/188教学建议/188
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89
创设历史情境/190开展史料研习/190
采用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式方法/191
第二章历史课时教学设计/193
第一节历史教材与教科书/193
第二节分析学生学习状况/197
第三节制定教学目标/198
第四节确定教学重难点/199
第五节选择历史教学方法/202
第六节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207
第七节教学过程的设计/210
第八节历史导学案的设计/216
课文辅助系统概述/195历史教材分析的方法/196
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197学情分析的方法/197
历史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201
讲授法/202探究法/205
纲要图示法/206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207
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210
设计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内容/211
作业布置的要求/214
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主要作用/216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第一章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与策略/222
第一节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222
第二节历史课堂教学策略/225
混合课型实施的具体步骤/224
第二章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230
第一节课堂提问技能/230
第二节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技能/232
第三节历史概念表述技能/234
第四节运用直观教具的技能/235
第五节课堂活动组织技能/237
第六节板书技能/241
课堂提问的要领/231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方法与要求/233
历史年表/235历史地图/236
运用直观教具需要注意的问题/237
影响历史课堂活动开展的因素/238
历史剧本的创作策略/238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制作时应考虑的问题/240
历史课堂板书的类型/242
第三章史料教学与教学辅助活动/244
第一节史料教学/244
第二节历史课外活动/248
第三节历史观摩听课/251
第四节专门史教学/252
史料的主要分类/245
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245
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247
教师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注意事项/250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活动指导的注意事项/250
观摩听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251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第一章历史教学评价/260
第一节历史教学评价的含义与功能/260
第二节历史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261
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262
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265
第二章历史学业评价/267
第一节学业评价概述/267
第二节历史学业评价的设计/271
历史学业评价的作用/270
历史学业评价的原则/270
历史习题的主要作用/272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整体考情
该科目考试一般于考试当日16:00 —18:00举行,考试时长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大模块。
一、题型分析
试卷共包含32道题,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每种题型的题量和分值见下表。
模块 题型、题量 分值 分值占比
单项选择题(2分/题) 简答题(10分/题) 材料分析题(16分/题) 教学设计题(22分/题)
学科专业知识 23—24 1 1 — 72—74 48%—49.3%
教学设计 1—2 2 2 1 76—78 50.7%—52%
教学实施 —
教学评价 —
合计 25 3 3 1 150 100%
1.单项选择题。考点比较分散,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一般占23或24道题。其中考查频次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其次是世界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最后是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一般只占1—2道题。
2.简答题。共3道题,1道题为学科专业知识试题,2道题为课程与教学论知识试题。在备考时需要重点关注“内容”“措施”“表现”“影响”类知识点。
3.材料分析题。共3道题,1道题为学科专业知识试题,2道题为课程与教学论知识试题。每一题给出相关学科知识史料或相关教学情境材料,一般300—400字,下设2—3问。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第一问一般要求对题干教学情境进行评析,第二问一般对涉及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进行拓展提问。
4.教学设计题。题目材料提供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及对应的课文摘录,课文摘录一般为现行版本教科书中某一课的内容片段。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二、模块解读
1.学科专业知识
知识含量大且细碎,是备考的重中之重。此模块分值占比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模块占比之和相当。考查题型涉及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三种。
中国古代史章节重要考点为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表现及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考查内容呈现逐年细化的特点,对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进行考查的比例有所上升。
中国近代史章节重要考点为中国近代所遭受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包括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各个阶级的反抗运动和探索活动。考查内容细致,多以相关数据、材料作为题干,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中国现代史章节涉及考点较少,重点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史实和外交成就。
世界古代史章节考查较少,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法为该部分重要考点。随着中学新教材的推广,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亚历山大帝国、美洲文明等也出现了相关考题。
世界近代史章节政治领域主要考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经济领域主要考查新航路与工业革命,着重考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文化领域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世界现代史章节考查内容集中于重要历史事件及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如十月革命、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近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也是考查的重点。
2.教学设计
该部分在考试中主要涉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最后一道大题每年固定为22分的教学设计题,要求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并说明设计意图。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设计是本模块的重要知识点。
3.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
该部分在考试中主要涉及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课堂教学技能、学业评价设计是本模块的重要考点。
第一部分 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考频①·单选题*4
命题角度
单选题:具体知识层面,注重对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类型、原始社会文化类型的代表性器物和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考查;试题表述方式上,以直接提问和通过材料进行推论为主。
一、旧石器时代文化
这一时期,原始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因此称为旧石器时代。中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具体信息见下表。
表1-1-1中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信息
(续表)
历史分期 代表类型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情况
历史分期 代表类型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情况
早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能够制作打制石器和用火
蓝田人 约160万年 陕西省蓝田县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晚期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继续使用打制石器,开始制作骨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可能会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一时期,原始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因此称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各文化类型信息情况见下表。
表1-1-2中国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信息
距今时间 代表 地域 发展表现 特点
约7000 —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制作彩绘陶器,主要栽培粟,典型代表为西安半坡遗址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使用骨耜,干栏式建筑
约5900 —4400年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养猪较普遍
约5000 —4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
良渚文化 长江中下游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真题示例
(2020下·单选)在我国新石器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答案】B
三、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黄帝,名轩辕,通过武力手段打败炎帝(阪泉之战)和蚩尤(涿鹿之战),经各部落的承认和推举,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禅让制
社会发展到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移交政治权力的典型方式是禅让制,即由部落推荐有才华和能力的人,经上一任首领考察合格后,举行仪式移交首领权力。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
考频·单选题*25材料分析题*1
命题角度
1.单选题:具体知识层面,注重对西周分封制和孔子、孟子思想观点的考查,对夏朝的王位世袭制、“青铜时代”的对应时期、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等内容也有考查;试题表述方式上,以直接提问、通过材料和图片进行推论为主。
2.材料分析题:具体知识层面,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试题表述方式为文字材料 设问。
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概况
(一)夏朝的政治概况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夏朝的启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联络周围部落灭亡夏朝。
(二)商朝的政治概况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并稳定下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通过牧野之战灭亡商朝。
(三)西周的政治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周厉王实行高压统治,
国人在公元前841年举行暴动,周厉王出逃,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危亡之际得不到诸侯援助而被犬戎灭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进入东周时期。
真题示例
(2021下·单选)《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下列与这一记载直接相关的史事是()。
A.周武王实行分封制 B.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C.周公旦东征平殷乱 D.周厉王时国人暴动
【答案】B
(四)西周重要的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功臣和宗亲,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社会等级。通过分封,形成了贵族内部的森严等级,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作用。积极作用是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消极作用是诸侯在封地内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周天子势力衰微,不利于控制诸侯。
真题示例
(2023上·单选)《左传》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中“封建亲戚”指的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答案】C
2.宗法制
(1)目的。解决家庭成员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不致分散和被削弱,保证王权的稳定;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特点。①主要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也被称为宗子,其他为庶子。立嫡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评价。①把“家”和“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稳定;“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等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③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观念延续;等级观念严重;家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庭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法制思想相违背,影响我国的政治建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