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363730
本书遵循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涵盖临床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本书是在第四版的内容框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注重对病人机体状态的监测方法、器官功能的评估,利用麻醉方法调控病人机体状态以满足治疗疾病的需要,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做到舒适化医疗。本书更新了心肺脑复苏、危重症的诊治以及强化了加速术后康复的内容,增加了中医学技术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意识状态的监测与评估等内容。本书也编写了手术室外的麻醉,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 1
一、 麻醉学科/ 1
二、 核心竞争力/ 2
三、 麻醉学科的发展历程/ 2
第二节 麻醉科的组织结构与工作任务/ 4
一、 麻醉科门诊/ 4
二、 临床麻醉/ 4
三、 麻醉(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5
四、 疼痛诊疗/ 5
五、 麻醉治疗/ 5
六、 麻醉学教育/ 6
七、 麻醉学科研/ 6
第三节 做个优秀的临床医师/ 6
一、 要追求卓越、注重奠基/ 6
二、 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艺术/ 7
三、 优秀之路:听、悟、行/ 7
第二章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与准备8
第一节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 8
一、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门诊/ 8
二、 麻醉前会诊/ 8
第二节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9
一、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的内容/ 9
二、 麻醉前患者状态评估的方法/ 10
第三节 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13
一、 麻醉前准备/ 13
二、 麻醉前用药/ 15
第四节 麻醉前其他相关工作/ 16
一、 交代麻醉风险/ 16
二、 完善相关医疗文书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17
第三章 呼吸道评估与管理1 8
第一节 呼吸道的解剖/ 18
一、 声门上的解剖结构与特点/ 18
二、 声门下的解剖结构与特点/ 19
第二节 呼吸道评估常用方法/ 19
一、 一般方法/ 19
二、 特殊方法/ 20
第三节 困难气道的评估/ 21
一、 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21
二、 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22
第四节 维持呼吸道通畅的常用方法/ 22
一、 维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方法/ 22
二、 面罩通气术/ 23
三、 喉罩通气术/ 24
四、 气管内插管/ 25
第五节 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 28
一、 困难气道处理的工具和方法/ 28
二、 注意事项/ 30
第四章 呼吸功能的监测和临床应用3 1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一般监测/ 31
一、 呼吸运动的监测/ 31
二、 胸部的听诊与叩诊/ 31
三、 常用简易呼吸功能检测方法/ 31
第二节 通气功能的监测/ 32
一、 常用通气量监测/ 32
二、 二氧化碳的监测/ 33
三、 呼吸力学的监测/ 34
第三节 氧合功能的监测/ 36
一、 氧交换功能/ 36
二、 肺内分流率/ 38
三、 氧供与氧耗/ 38
第四节 呼吸功能监测和评估/ 39
一、 常用监测指标和方法/ 39
二、 肺功能的评估/ 40
第五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4 1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41
一、 一般监测指标/ 41
二、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42
三、 中心静脉压监测/ 45
四、 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监测/ 46
五、 心排血量监测/ 49
六、 外周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测定/ 50
第二节 重要器官灌注的监测/ 51
一、 脑血流灌注的监测/ 51
二、 其他重要器官血流灌注的监测/ 52
第三节 其他监测/ 52
一、 血红蛋白/ 52
二、 胃肠道黏膜pH/ 53
三、 血乳酸/ 53
四、 微循环监测/ 53
五、 超声心动图/ 53
第六章 围手术期危重患者的监测与评估5 4
第一节 围手术期危重患者的监测/ 54
一、 呼吸功能监测/ 54
二、 循环功能监测/ 54
三、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55
四、 消化系统功能监测/ 56
五、 肾功能监测/ 56
六、 血液系统监测/ 57
七、 营养状况监测/ 57
八、 免疫功能监测/ 57
第二节 围手术期常见危重患者的临床评估/ 57
一、 休克患者的临床评估/ 57
二、 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评估/ 58
三、 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评估/ 58
四、 围手术期危重患者肺部感染评估/ 59
第七章 围手术期意识状态监测与评估6 1
第一节 意识状态监测的意义/ 61
一、 实时评估围手术期患者的意识状态/ 61
二、 判断全身麻醉期间患者意识消失的重要手段/ 61
三、 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监测措施/ 61
第二节 意识状态的监测和评估/ 62
一、 主要生命体征监测/ 62
二、 脑电图监测的主要指标/ 62
三、 全身麻醉苏醒期间意识状态监测/ 64
四、 展望/ 65
第三节 意识状态监测的临床应用/ 65
一、 协助评估麻醉深度/ 66
二、 降低围手术期意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66
第八章 围手术期体液平衡的评估与调控6 7
第一节 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 67
一、 体液中的水、电解质成分/ 67
二、 体液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68
三、 常见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69
第二节 围手术期体液渗透浓度的平衡/ 72
一、 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 72
二、 体液渗透浓度的监测方法/ 73
三、 常见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73
第三节 围手术期酸碱平衡的监测/ 75
一、 酸碱平衡的基本生理/ 75
二、 酸碱平衡的常用监测参数/ 76
三、 常见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断与处理/ 77
第四节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79
一、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需要量/ 79
二、 围手术期有效循环血容量的评估/ 80
三、 液体治疗的一般原则/ 81
四、 常用输液制剂/ 82
第九章 血流动力学调控8 4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调控的目的和意义/ 84
第二节 围手术期异常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84
一、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84
二、 围手术期低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85
第三节 控制性降压/ 86
一、 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 86
二、 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的影响/ 86
三、 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87
四、 控制性降压的技术和方法/ 87
五、 控制性降压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89
第四节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89
一、 心电图监测的基本知识/ 89
二、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与处理/ 89
三、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与处理/ 90
四、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断/ 91
五、 围手术期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 94
第十章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9 5
第一节 围手术期贫血的治疗与造血功能的优化/ 95
第二节 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的措施/ 95
一、 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改进/ 95
二、 术中体温的维持/ 96
三、 控制性降压/ 96
四、 止血药物的合理应用/ 96
五、 其他/ 97
第三节 围手术期自体输血/ 97
一、 术前自体血储备/ 97
二、 自体血回收/ 98
三、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98
第四节 围手术期合理输血/ 98
一、 红细胞输注/ 99
二、 凝血功能的监测/ 100
三、 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 100
第十一章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与管理1 0 1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 101
一、 体温调节机制/ 101
二、 体温调节方式/ 101
第二节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 102
一、 监测部位/ 102
二、 监测方法/ 102
第三节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102
一、 导致机体低体温的因素/ 102
二、 导致机体体温过高的因素/ 104
第四节 围手术期体温异常对机体的影响/ 104
一、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104
二、 体温过高对机体的影响/ 105
三、 恶性高热对机体的影响/ 105
第五节 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措施/ 105
一、 围手术期机体低体温的处理原则/ 105
二、 围手术期机体体温过高的处理原则/ 106
第十二章 镇静的临床应用1 0 7
第一节 镇静对生理功能的作用/ 107
第二节 常用镇静药和拮抗药/ 108
一、 苯二氮类镇静药及拮抗药/ 108
二、 α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09
三、 吩噻嗪类镇静药/ 109
四、 丁酰苯类镇静药/ 110
第三节 镇静的临床应用原则/ 110
一、 镇静的适应证/ 110
二、 镇静的目标/ 111
三、 镇静期间的监测/ 111
四、 镇静的撤离标准/ 111
五、 常用镇静技术的实施/ 111
六、 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 113
第十三章 体外循环和体外膜肺氧合1 1 5
第一节 体外循环/ 115
一、 概念和原理/ 115
二、 体外循环的主要装置/ 115
三、 体外循环的实施/ 116
第二节 体外膜肺氧合/ 116
一、 概念和原理/ 116
二、 ECMO 的主要装置/ 117
三、 ECMO 和CPB 的区别/ 118
四、 模式选择/ 118
五、 临床应用/ 118
第十四章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1 2 0
第一节 超声对重要器官功能的评估/ 120
一、 概述/ 120
二、 心脏超声/ 120
三、 呼吸道及肺功能的超声评估/ 122
四、 胃肠道功能的超声评估/ 124
第二节 超声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125
一、 周围神经阻滞/ 125
二、 血管穿刺置管/ 130
第十五章 局部麻醉1 3 3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 133
一、 分类和构效关系/ 133
二、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134
三、 局麻药的临床药理学/ 134
四、 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136
五、 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136
第二节 局部麻醉方法/ 137
一、 表面麻醉/ 138
二、 局部浸润麻醉/ 138
三、 区域阻滞/ 138
四、 静脉局部麻醉/ 138
第三节 周围神经阻滞/ 138
一、 概述/ 138
二、 颈丛神经阻滞/ 139
三、 臂丛神经阻滞/ 140
四、 腹横肌平面阻滞/ 143
五、 椎旁阻滞/ 143
六、 下肢神经阻滞/ 144
第十六章 椎管内麻醉1 4 7
第一节 椎管的解剖与麻醉生理/ 147
一、 椎管解剖/ 147
二、 椎管内麻醉的生理/ 149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阻滞/ 150
一、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应用/ 150
二、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并发症/ 152
第三节 硬膜外阻滞/ 153
一、 硬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 153
二、 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 156
三、 骶管阻滞/ 157
第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麻醉学》第5 版是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以及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修订的。本教材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之一,按本套教材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组建了涵盖24所医学院校的27 名著名麻醉学教学专家团队,编委均具有精湛的临床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编写任务一般按照第4 版教材的编委或编委单位安排编写内容,同时兼顾编委的专业或亚专业特长,体现出本版教材的先进性以及上一版教材的延续性。本教材的编写注重思想上的统一和步调上的一致,内容上不但涵盖了执业医师考试的相关内容,简化了操作,而且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接,坚持麻醉学的“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体现出麻醉学独特的知识、理念及技术在临床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为手术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保障的作用。
编写中参照本教材第4 版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医学发展的现状及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特点,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即按机体状态评估、系统或器官功能监测、围手术期机体状态的调控管理及麻醉治疗学四方面内容进行排序,调整并增加了相关内容,如将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麻醉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分别列出作为独立的章节,增加了围手术期意识状态监测与评估、中医药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加速术后康复等章节内容。本教材虽然增加了内容,但文字更加精练。
本次修订中,编者与主编、副主编以及责任编辑保持密切联系,对于不明确的或不统一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线上、线下讨论研究,综合国内外相关领域以及其他学科的教材,明确并统一了一些概念的写法,如局部麻醉的概念及分类等。统一了规范术语的写法,解决了前几版中存在的问题及药物剂量问题,更新了相关指南内容,如困难气道操作流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等。数字内容的修订是在纸质版教材以及上一版数字内容基础上,增加了相关视频、动画和思维导图,丰富和拓展了本套教材的内容。
本教材的读者对象不仅是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也包括临床医学各专业的住培生、研究生,以及麻醉专业的本科生、住培生、研究生及初年住院医师等,也可供各医学专业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职称考试的读者参考使用。
由于年龄及工作等原因,第4 版部分编者未能参加第5 版的修订工作,对于他们在第4 版教材编写工作中的付出和贡献表示由衷感谢。本教材的编写过程凝聚了各位编委的支持、理解和无私奉献,在此也由衷地表示感谢。由于编写时间和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同仁及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李文志 邓小明
2024 年1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