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45628
我最羡慕的人,是在职业中找到了许多意义和乐趣的人。因为,职业占据了人生太多时间,若你觉得煎熬,那将是多少生命时光的浪费,极为可惜。
如果一天内,你给学生上了三遍同样的课,或是接诊了百余位病人,修剪了多人的头发,端了无数次菜盘,但你能感受到每一次服务的独一无二,感受到某种神奇与美妙,那恭喜你,你找到了。用了整整十年,历经无数迷茫与挣扎,我才找到。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高校教师,在十年的时间里,教授的课程主要为“教学论”“有效教学”与“课程与教学论”。听课的学生涉及全校各专业的师范生、辅修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各学科教学方向的教育硕士等等。
在十二个章节里,作者以纪实的方式,还原了课堂上的交流与分享。在平实且温暖的课堂时光里,老师与学生、他人与自我、现在与未来,像河流一样融合、贯通,教育的力量再一次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鼓舞着一颗颗年轻的心灵。
自序
第一章 初次见面,请多指教
第二章
一种为未来做狂热准备的教育——你的迷茫不孤独
第三章
什么是好的教育——请赋予你自己的定义
第四章
什么是爱——你完全有能力重建内心
第五章
师爱的艺术——让你有一千个拥抱生活的理由
第六章
作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将自己回炉再造一次
第七章
学习是一种存在方式——葆有好奇与敬畏之心
第八章
翩翩有风格的教学——去找到所属领域的偶像
第九章
意义学习的达成——坚信你的珍贵
第十章
且读且思且写——过一种有深度的生活
第十一章
冬至共读——桥本是育人即育己的典范
第十二章
一节畅谈课——自由言说的力量
附录一 告别的话——致全班的信
附录二 心信相印——给老师的回信
教学的迷人之处永远在你与学生的精神互动之中。
如果你首先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全部的人格,那么,自然而然地,年轻而热忱的他们亦会敞开自我。他们本就渴求被聆听、了解和接纳。于是,在同一个时空里,你们拥抱彼此的真实,翩然共舞。
当你不由自主地走下讲台,穿梭于他们之中时,你已置身于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你频繁地检索着自己的知识储备,释放出相关的积累;他们则有时蹙眉,有时抿嘴,有时举手,有时低头。
当铃声响起,伴随着那句“我们下期再会”,你像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那样,收拾着讲台上散乱的物品。但你故意放慢速度,因为也在清理心绪。你走出教室,穿过走廊,意犹未尽。接下来的几日里,邮件纷至沓来,是关于那些在课堂上尚不够勇敢说出的见解与故事。你感到自己一直被余温包裹,直到下一周与他们再次相聚,交相辉映。
他们的见解与故事灿若星辰,不仅照耀了同辈群体,也洒落在我身上——一个常常会茫然四顾、不知所措的中年女人,一个常常把自己贬低到一无是处的悲观分子。确切地说,是他们让我有了崭新的自我认知,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并感召着我、疗愈着我。
我本只是河边的一个撑渡人啊,年复一年,将一批批学生从此岸送到对岸,从生命的一个渡口撑到另一个渡口。但在他们的灼热注视下,我亦得以无数次回望自我的灵魂,缝回折断的翅膀。撑渡的人,从此也有了自己想要到达的彼岸。这是一趟师生的共渡之旅。
如果你已站上讲台,或未来可能站上讲台,如果你也想体验到此间的默契与动人,请跟我来,走进这本书。
自 序
至2020年9月,在一所坐落于江南古城的大学里,我正好入职十年。
这十年,我所教授的课程主要为:“教学论”“有效教学”与“课程与教学论”。三门课程均与“教学”相关。听课的学生涉及全校各专业的师范生、辅修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各学科教学方向的教育硕士等等。
出于写作的便利,我假设他们在同一个时间段,即每个周一的第一、二节课,坐在同一个阶梯教室里,我们面对面地开启一个个关于“教学”的专题。虽然阶梯教室远非一个理想的空间,势必更能压抑年轻人业已式微的交流和沟通意愿,但这确是我每学期都会面对的现实。一个学生曾来信:“如果你来到的教室,有高大而古典的窗户,墙上有画作,原木色课桌能灵活地围成一圈,你坐我们之中,温雅清明如常,相信大家还会擦出更多火花。”她附上的照片(如下页),正是我所向往的教室的模样。
这本书的起心动念,始于2020年秋冬学期的课程结束之际,写下来的信念是如此强烈。因为,我足足有一个星期没能从最后那次课的心绪里走出来,怅然若失着。如果最后那次课,时间能长一点就好了,长到足以让他们全部发声。我不得不在最后的五分钟里,仓促地送出想了许久的祝福,在掌声中草草画上一个句点。
下课铃声响过后,我低头一看,讲台上多了一个印着兔子图案的长条信封。那是一封手写的长信,三页工整的楷书。开篇写道:“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长这么大第二次写信(第一次是给前男友)……我想和你讲讲上了您的课之后我的改变,我觉得如果自己是一名教师,应该会很乐意知道这些。”如她所言,我很乐意。
将信封小心翼翼地放入书包里一个独立的拉链口袋,缓缓收拾讲台上的翻页器、保温杯、花名册、文具袋等物品,再将粉笔盒摆放整齐,随后我走出了教室。几位女生在走廊上等候,围拥过来,轮流将一颗颗颜色不一的糖果,放到我的掌心。有的是牛轧奶芙,有的是水果软糖,有的是巧克力曲奇。她们察觉到了一种伤感,递来一颗颗甜蜜的安慰。两位女生追上我,递上新年贺卡。其中一张粘着我的肖像,是她手绘的,画的一侧写着: 亲爱的彭老师: 常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太多老师却只重“教书”而忽视“育人”,在您的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两者的统一,如沐春风。您是我的理想与方向。感谢您给予的帮助与交流。愿您生活明朗,万物可爱。另一张卡片上则写着: 亲爱的彭老师: 早晨起来,宿舍楼下阿姨在分粥,在前几个拿到便觉得很欢喜。外面的风声听着寒冷,手中的粥却是温暖的。这是紧张的考试周中微小的幸福,却有着让我安心的力量。“抽去繁华心,俯身琐细事。”您的课更像是许多细小的幸福堆积在一起,总有着温柔的力量。祝老师生活愉快。另有两位女生陪我一起走下四楼,一直送到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与我拥抱道别。
他们都有情有义。那一刹那,我希望自己的手臂足够长,张开后可以拥抱住他们所有人。我们之间,本应该有一个更盛大的告别。
十年来,我第一次不愿意课程就此结束。就像寻寻觅觅了十年,终于邂逅了那个最适合的人,陷入了一场深沉爱恋。而在随后的一周内,邮件如雪片般飞来,信里是未有机会说出的悸动、回味与思念。这是我们之间持续了一学期的心电感应。写信的几乎都是女生(有关教育的专业,绝大多数是女生),但有两三个腼腆的男生竟也写来长短不一的信。
我每天回复三至四封,一直持续到寒假来临,方觉尽兴。幸有他们的来信,让我知晓这并非一场自作多情的“单恋”,让我寻着了机会释放那些无处安放的心绪。如果几年之后,他们在大街上偶遇我,怎么也想不起我的名字,也没关系。至少在这半年里,我们每周准点赴约,我确定爱过他们,他们也爱过我,足矣。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跌跌撞撞的前行路上,我似乎找到了那个适合自己的法子。过往的那些路,亦没有白走,都是序曲和积淀。正因这些年来对教学内容掌握得愈来愈纯熟、宽广和深入,使我得以在课堂上抛开指定的教材和预设的教学计划,得以根据学生的回应随时修正教学的航向,得以全身心拥抱那些瞬息万变的思想情境、那些扑面而来的灵感火花。我开始忘却对下课铃声的期待,将目光落在具体而非抽象的学生身上,从教“课”转向教“学生”。
我不仅学会了不再目中无人,亦学会了在沉默中怡然自处。在小学上课时,总有小手高高举起,甚至有心急的小朋友会冲到讲台上。而在大学的课堂上,当你抛出问题,迎接你的常是岩石般的沉默。当你想到刚刚还笑语喧哗的课间,更会怀疑自己的提问是否值得诸尊开启金口。但你要沉得住气,认定学生都好学善思,他们正冥思苦想。如果你屡次通过发表自己的看法来终结沉默,他们也就不会在沉默中爆发了。
我还学会了减少自己的话语量。曾经我因为从头讲到尾,保温杯几乎不离手,但即便喝水不停,下了课,我仍是口干舌燥。真的要面面俱到吗?是不是围绕几个核心知识点就可以了?是不是又炫耀了自己那点所谓的学识与阅历?是不是想展现自己备课有多充分?自己多么有才情?在一次次课后的懊恼中,我渐渐修炼出了一种忍耐的功夫,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下去,变成听他们讲话,与他们对话。
我想要将这段经历写下来,顺着心中的触动,诚恳而安静地写下来。为什么不呢?关于中小学的师生之间,留下了很多真实的记录: 有些是教师写的,如《薛瑞萍班级日志系列》《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有学生写的,如《窗边的小豆豆》《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为何大学的师生们鲜少有如此去记录的呢?没有必要吗?原因之一,是如今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老师们都在潜心耕耘学术课题,写作论文。而且有关教学的书(除非教材)写出来,在职称晋升中根本用不上,有关部门只认学术论著。由此,也就少有老师留出“闲情逸致”去写一本关于师生、关于教学的书籍了。
这一现象,在西方的大学里毫无二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二十多年的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优秀的绵羊》中如此写道: 教得好需要时间;挑战学生的能力需要时间,因为你需要布置作业并花更多的时间给予回馈;关心学生需要时间,因为你得愿意花时间跟他们交流,这并不只限于学习方面,也不仅限7分钟的对话时间。学会带领学生讨论,学会向学生提问,学会如何让学生专心听讲,都需要时间……
在顶级的大学里,重视教学的教授不仅仅会被轻视,而且他做学术研究的态度也会受到怀疑,因为花在教学上的每一分钟意味着牺牲了学术研究的时间。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副会长厄恩斯特·博伊尔(Ernest Boyer)所言:“赢得‘最佳教学奖’对将来申请终身教授职位是具有严重打击性的。”另一个原因,大学的师生关系是偏于松散与放任的。一周才见上一次,上完课就基本失联,很多学生听了一学期的课并不记得老师的姓名。何况,来了的人,心又未必带来。几年前,有一次课开始时,我问学生:“上次课讲到哪里了?我忘了做标记,只得求助于你们。”全班竟无一人能想起。我无奈地自我解嘲道:“这让我想起两句诗。一是泰戈尔的那句‘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我在教室这片窄小的上空已飞过,但在你们那里,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二是明代的洪自诚在《菜根谭》中的那句‘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课后我做了检讨。原因不在学生,还是自己的教学魅力不够,没能让他们记得。你看雷海宗教授上课的情形(来自汪曾祺先生《跑警报》一文):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来,看了看,说:“你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汪老以此说明昆明警报之多,而我看到的是师生的投入。当今大学松散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很难建立起某种情感连接,也就缺乏写相关书籍的情感动力。这点不像中小学,师生几乎每天都见面,朝夕相处,一处就是好几年;课外活动也丰富,彼此接触频繁,了解颇多。
而我写下这本书,正是因为难得地感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美国教师金·比尔登在《学生教我做老师》一书中写道: 在这些年中,我很荣幸地教过2000多名学生。每个孩子都教会我一些事情,他们让我了解我自己、认识这个世界,也让我明白,大家都拥有充足的爱、坚忍以及感恩之情。我初任教师时,曾天真地以为自己才是那个传道、授业的人,我根本不知道,在我的生命中,这些神奇的孩子教给我的,远比我想学的要多。我不禁伸出右手,与地球另一端的比尔登隔空握了下手。粗略一算,这十年,我教过的学生也是2000多名。他们所教会我的,同样远比我教给他们的多。
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学生们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本应该就是课堂的主角。一个学生说:“舍友问我:‘你希望在大学遇到一个怎样的老师?’我回答:‘希望遇到一个让我自愿为他举手的老师。’”当总坐在最后一两排的学生也开始有了坐到前面两排来的愿望,当他们不再束手旁观,当他们自愿举手、决定参与到课程的生成之中,你便成功了一大半。将他们一个一个推到课堂中的C位(中心),这是我的工作职责。
我希望他们保持思考,不会轻易被某一个思想收编,我很少告诉他们这就是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试着去做出某种解答。教育学领域的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我提供一个可以各抒己见、兼收并蓄的场域,并将课堂话语权交到他们手中。试想,课后作业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检索而完成,期末考试他们大多靠的是背诵,那么在这个数字时代,课堂可能是唯一能让他们去思考点什么的阵地了。这一阵地,依赖于教师的坚守。
我希望他们将自身的经历带入课堂中来。这一点意味着要让他们在课堂中拥有安全感。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害怕的不是老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观点,而是顾虑自己的发言会遭到同班同学的笑话。但如果有几位学生率先勇敢起来,既没有受到老师的驳斥,也未受到同学们的嘲讽,甚至还迎来了掌声,就会有更多的学生站起来。我感谢他们在课堂中的坦诚,他们有的曾经是村庄里的留守儿童,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曾是令人头疼的网瘾少年,还有的是复读几次才考入大学,他们勇敢地袒露曾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有些学生回忆起曾公开羞辱过自己的某些老师,咬牙切齿,泣不成声,他们说: 那些老师代表他们年少时期胆小懦弱、瑟瑟发抖的失败与自卑;有些学生猛一提到某个老师便即刻止住,不愿再说半字,他们说: 那些回忆本是用铁链拴着封印贴着的,怎能从记忆里放出来;而他们能如数家珍的那些老师,则如照亮黑暗的亮光,温润了他们曾被繁重学业压得透不过气的青春年少,他们怀念并感激,以这部分老师为榜样。
除了课堂发言,我建议他们每周都写两百字左右的听后感。这篇小东西,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任何质疑、联想或见解。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最予人启示的,不是我的讲解,而是他们的回应。很多部分,我不禁将他们的听后感或发言原封不动地放入书中,就是因为他们比我说得要精彩。这些“后浪”们,有他们这一代人的爱与恨、痛与怕,他们富有个性、大方、善良、正气,亦迷惘、孤独、敏感而脆弱。我始终对他们充满无限信心。无疑,未来属于他们。在本书中,出于隐私保护,我隐去了不少学生的名字。
为了让本书通俗易懂、面向更多的读者群体,我省略了很多专业理论,例如向学生引介的某些概念、理论和图表。这些在专业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互联网上也能查到。很明显,此书不是一本教材。我从爱因斯坦那儿学到了这一点。据说,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他接着说了那句被广为引用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我所记录的是,正是我们的思考,而不是列出“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你会发现,每一周的课都有一个开场白,三到五分钟不等。有些做了准备,大多是即兴的,并且与授课内容关系不大,比如关乎气候、节日、时令、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正在读的一本书、一封学生的来信、一则教育新闻等等。这是我与他们打招呼的方式。一堂课的开头应该舍得拿出几分钟来打这样一个招呼吧?这代表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情绪的人,而不是一屋子的学习机器。
如果不是把他们当成机器而是当成人,并且还是每周都会碰到的熟人(像中小学的主课老师几乎每天都会见到学生),那见了面总得先寒暄几句,才是一个正常人的样子。“寒暄”这个词造得形象,“寒”是“冷”,“暄”是“暖”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见了面先聊几句天气的冷暖,再转入正题。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授受,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就有交往的礼数。
书中每一章的最后,我都摘选了一封学生来信。学生的信件伴随着整个学期的始终。当我时常将上课的着装也不厌其烦地记录在册时,请别惊讶。我确实是带着一种赴约的郑重心情。让台上的自己,整体画面干净清新,在我看来,是敬业的一种表现。
囿于篇幅,我在原书基础上删减了五万字,原本每周的内容都是独立的一章,这样下来至少有十六章,如今只留有十二章。我想说的话,比这更多。那就留到下一本书吧。
一周又一周,从不曾与他们失约。时间无言流淌,涓涓细流就这样汇成了一本书。
一本用了十年才得以写就的书。一本关于我和我的学生们的书。
请听,那是我们的生命在歌唱,在对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