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96769
马家辉与张家瑜,是作家,是夫妻,更是深耕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这本书是他们在镜头之外对家庭与亲情的重新思考,他们借女儿的眼睛重新思考世界,重新建构对世界和家庭的认知。
马家辉语言风趣幽默,张家瑜语言温情细腻。
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身份记录一家人的成长。
(1)作为父亲:在我们日常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另一面,忧伤又柔软
“听人说过中国的腐乳其实等于外国人的发霉芝士。理论上或许是对的,但在心理上两者可大有分别,前者给我的是温暖的感觉,望之即想起童年,想起长辈,想起兄弟姐妹围坐于小木桌前吃晚饭,抢夹食物的热闹与喧哗;后者则是陌生,遥远,而且冷冻,如同小女孩没有兄弟姐妹而永远只是孤单地坐在夜灯下,独吃,独喝,独自看书。”
(2)作为母亲:怎样直面亲子间的永恒困境,找到生活应有的意义
“我喟叹,我看她愈来愈不顺眼,为什么不似其他孩子那般,用功读书,准时交功课,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给老师父母看,试着讨好这个世界……而她才不理会你,用她那套固执自我的价值观去和现实抗诘,她是反叛女,她是不能小心轻放任何情绪的暴躁女。”
(3)日常相处:没有“上位者”的优越心态,视女儿为平等的个体
“尽管后来我传了手机短信对大女孩道歉,到如今,两星期了,仍然感到愧疚。”
(4)东亚家庭:情感上共通的复杂和苦涩
“那作为母亲的期望,与遵从世俗价值的我,对峙着作为女儿自主与背离主流的你,不能和解,如那流动在许多母女电影主题中的种种不谅解、不同意、不能亲密,暗暗啃噬着我们的爱。”
我们写字的人,信的总是文字以对抗时间与记忆。
这本书,是缘分起始的关键见证,于琐碎日常的文字痕迹里,让大家看见也记得,某年某月某时候,我们曾有好心情。
本书是著名作家马家辉、张家瑜合著的亲情散文集。
他们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感悟和人生智慧,以及与众多亲友的相处故事,和读书写作的心得内容。
自女儿出生之日起的成长轨迹与亲子互动片段,父母在女儿不断成长、转变过程中的喜悦、烦恼、惶惑和反省,在或轻快或深情的笔端一一呈现。
父母心情熔铸一体,将温暖朴素的爱藏在日常岁月中,立体地展现了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如何成为现在的父母。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一同经历了挫败并获得成长。满足、失望,以及笑声和泪水,促成了他们生命的惊喜与灵魂的更新。
“这个世界会带领我们走向何处?最重要的是会带她走到何处?”——张家瑜
“我问她是否快乐,她说比快乐更快乐,她看她的凤凰花,遥想未来。”——马家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按照自己的节奏开花长大就好。
第一章远行
偷听母亲
吃食里的旧情
圆桌梦里人
断亲与网亲
急性失智
忘了全世界
……
第二章牵绊
九三杂念
完整
我在春天和孩子有个约会
陪她
相对
时光机器
……
第三章印迹
成长,别太心急
为了逝去的时代
她喊了我一声“至尊宝”
无梦之梦
迷路的作家
作家的友谊
……
芝士
“敢不敢吃发霉芝士?”好友向我挑衅,在一家小商店门前。
“我们有几百款芝士,愈发霉,愈好吃。”
我摇头回答:“不敢。但我有一个爱吃发霉芝士的女儿,我经常觉得她有点心理变态。”小女孩当然是不会自认“变态”的,相反,她说这是高级品位,很欧洲的,很讲究的;这个可恶的“小汉奸”。
幸好她其实也不认为只有外国的月亮是圆的,像中国的蒜头,味道愈浓烈的她便愈爱吃。有一回在“小肥羊”打边炉,点了鸳鸯锅底,清汤那边泡浸着许多软巴巴的小蒜头,我夹起一颗咬进嘴巴,酸臭得立即吐出,并要马上喝口啤酒冲去气味。而她呢,则是用匙羹把蒜粒大把大把地捞到碗里,再滋滋油油(悠游自在)地吃,眼睛半闭,享受非常。我连看见都反胃。
对于芝士,小女孩的热爱指数更是超爆灯的,几乎每个晚上,上床睡觉以前,她都打开冰箱取出一包或软或硬的芝士,坐在沙发上,跷起二郎腿,把芝士逐片逐片或逐块逐块地放进嘴里。那些或黄或白甚至有时候带着灰蓝的怪东西,气味极具“骚扰性”。她一把芝士拿进客厅,我便立即走进书房,不用眼看,不用鼻闻。家有恶女,避之则吉。
这回来到德国,在长途电话里,小女孩是理所当然地千叮万嘱,命令我给她带回发霉芝士,我只好用纸巾捂着鼻子,走进一间芝士和香肠的专卖店,隔着玻璃柜,眯起眼睛,细细挑选。莫言先生也陪我去了,但进店不到一分钟已经受不了,转身逃到店外抽烟。洋人说“who cut the cheese(谁切了芝士)”就是指“是谁放屁”,不是没有道理的。
听人说过中国的腐乳其实等于外国人的发霉芝士。理论上或许是对的,但在心理上两者可大有分别:前者给我的是温暖的感觉,望之即想起童年,想起长辈,想起兄弟姐妹围坐于小木桌前吃晚饭,抢夹食物的热闹与喧哗;后者则是陌生、遥远,而且冷冻,如同小女孩没有兄弟姐妹而永远只是孤单地坐在夜灯下,独吃,独喝,独自看书。
陪伴她的,就只有那小小的芝士。
阿猫
在香港旺角旁边,何文田区有一条街叫胜利道。短短一程路,除了食肆餐厅,就是一间间的猫铺狗铺。宠物食品、美容、医院……我们有时到那里吃饭,经过宠物店,总是隔着玻璃,逗着那些小狗小猫们玩,都是毛发美丽、模样可人的童星。如果你停留久一点,它们或许会把眼珠子转向你,那大而清澈、一脸无辜的眼神,让你的心软了一下,它们在小而局促的笼子里,那么小的空间,与三五只毛小孩挤压碰撞。
它们或不如我们想的那么自在幸福,但它们还是活泼好动的,对玻璃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那是几年前的事,每经过一次,女儿总央求想养一只猫。
一年前,经不住女儿的痴缠,终于决定养猫。之前我们就决定若要养宠物,一定是领养而非到宠物店买。她开始找香港的爱护动物协会、香港群猫会、动物朋友慈善机构……
网站上的猫儿各色各样,这只白色有小花纹的楚楚可怜,那只黑色有着晶莹绿眼珠的高冷骄傲,还有才出生几个月的活泼可爱。好想把它们都带回家,女儿说。
终于约定一天到天后的领养中心去看猫。一进门,小小的房子,几间房间都放置着大小笼子,猫咪们有的在外,有的在内,主事人叫我们慢慢看,也和中意的玩玩。我们事先已看中几只,依图寻找,有的不理不睬,有的又过度活跃,像我们家这种安静怕吵的风格,最好家猫也是沉静一点的好。
我是从来不曾想过养猫的那种人,家里自小就养狗,和狗亲近,狗儿大大咧咧,一进门就扑过来,不用担心它会生气,不理人就躲起来。家中黄狗守护着我家几个小孩,直到老死。
后来妹妹又养了一只白色的玛尔济斯,是宠物狗,刚好在父亲过世后带回家,母亲一边嫌弃一边照料,把哀伤的心情分散许多。有时开车带着这只叫可乐的狗,看着妹妹耐着性子安慰抓狂的狗儿,帮它擦尿捡屎,我心里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养宠物的。不只是因为我自私,怕那天长地久的承诺、至死不渝的誓言;也是因为我胆子小,我连人都不知道怎么应付,猫狗一动一跳我都会被吓到。
况且,猫与主人的故事并不是永远都是幸福而甜美的。在多丽丝·莱辛的一篇短篇小说《老妇与猫》里,那吉卜赛人似的老太太和她养的那只灰色花纹公猫,和在那香港报纸的社会新闻常看见的那些公屋独居老人一样,他们的命运像一面镜子,他俩对照着也如磁石般影响着彼此。老妇病了,猫在外面捕了鸽子,猫伸出爪子触着她的脸,把鸽子往她那边推。而老太太说:“蒂贝,老伙计,那么,你是为我弄来的鸽子是吗?那么你吃了吧,吃了吧,我不饿。谢谢你,蒂贝。”
相濡以沫可以是最美好也可能是最残酷的感情。尤其是对一只猫或狗,作为一个饲养者,我们似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一关起门来,谁也看不到真实的内在,像是父母亲,也像是可决定它未来生死的主人,我不想当个被依附的人,最好也不依附人。但养了猫,如在殿堂上宣誓:“此猫之后由我负责,不论是好是坏,是疾病是健康,我要爱护你,尊重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那么沉重的誓言,对一只猫说?它可能摇摇尾巴,不同意。
它会如古老的智者说:“你看看我的眼珠,我白天和晚上的颜色和形状都不同;你看看天空的云,它有时深有时浅,它变幻无常。我相信你,但别承诺。”
我们在充满猫味的房子里流连,试着和每只猫互动。“这只叫厨师,以前是在餐厅看门的,结业后被送到这里。它很温顺的。”黑白相间,肥肥胖胖的大脸贴着女儿的脸,“很受欢迎哟,这只猫。”有另一对领养者进门,它又跳到他们身边去了。
女儿盯着一只她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咖啡色花纹猫,纯色的猫总是比较受欢迎,全白或全黑,最容易吸人眼球。这里的猫有许多只,毛色亦美,这只算是最普通的。它胆怯地躲在最里头的铁笼里:“它一个月前在街头被捡回来,四岁左右,我们带它看了医生绝育,拔牙,是只小丑女。”那里的义工解释。女儿正试着抚摸它,它的耳朵右边被剪掉一小块。
那是个标志,一辈子都昭告天下它曾经是一只流浪街头的猫,在四年的时间里,它都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饥饿、冷雨……而且这是一个人口如此密集的城市,它随时会被发现,不管它躲在车底、花丛里、屋顶上或后门小巷阴暗的角落,它都得学习躲避恶意的人们,学习自己找吃食,学习和同是流浪猫的伙伴们和平相处。
香港特区政府做了一个统计,香港人饲养猫有十六万七千六百只,狗则有二十四万七千五百只。原来养狗的家庭多过养猫的。在这千灯万户的七百多万人口的稠密都市里,我能够把哪只猫带回家,让它成为那近十七万只,我们假设都被宠爱着的猫儿们的其中一只?
真是自寻烦恼,问题还是我可不是领养人,领养人正开心地和那只猫儿玩呢。她转过头来问:“要哪一只?”突然有只小黄猫钻了出来,对着我们喵喵叫,像是要我们把它带回家。那只四岁的猫还是怯怯的,不准备讨好我们,也不想有个新家吗?女儿细声地对我说:“我在网上就是看它有点可怜,而且年纪大,若不收养它,可能没人会要它。”我回道:“那就它吧。”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小孩的,一种是没小孩的。现在我的世界也划分了:一种是养猫的,一种是不养的。
有孩子的,养着宠物的那一圈子人,是无法轻装上路的,你面前永远有他们的影子,他们要被照顾才能生存,他们时时提醒你:你和这世界是有牵连的,那小小嫩滑的脸颊上的一颗泪珠会令你心疼;那毛茸茸的抚摸会让你心软,我养了孩子,我明白。
而动物,以前不懂的现在懂了。要谢谢我家猫 Kika。
上个月,在日本的尾道逛一条猫之细道,往千光寺公园上去,蜿蜒曲折的步道上有人造的猫爪印,小木牌上画着猫咪可爱的图样,各式各样的猫小店,全是以猫为主题的店铺。
我们想着要给家里的猫买些什么呢?看过一部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在伊斯坦布尔那些猫儿真是自在,它们随时来去,不用被关在房子里,饿了回来找饭吃。汽笛呜呜叫,它在屋顶上静静地俯瞰着这个帕慕克所深爱的城市。
我也希望我的猫可以那么无惧地走在街道上,钻入小巷里,再穿越一道墙,像一个会武功、飞檐走壁的女侠。
她终于到了我们家,我们帮她准备好所有的用品,小小的饮水盆、食物盆、猫粮、厕所、猫砂、芳香剂、一打鲔鱼(金枪鱼)罐头,还有什么未买的呢?慢慢再添吧,要怎样对她呢?慢慢再想吧。她会习惯的,正如我们也会习惯,爱其所择,这个时候,我就应该别想太多了。
有一年圣诞节欧洲最大的动物收容中心会暂停动物领养服务,他们说不想看到动物被放在圣诞树下当礼物,转头又被送回收容中心。因为宠物不是礼物,是生活伴侣。
世界上有两种人,有猫的和没猫的。你旁边有只懒洋洋的猫,夜里它悄悄爬上床,压着你的脚,暖暖地偎着。白天它还是在你旁边,眯着眼睛慢慢又进入一个好觉。这种感觉真不错。
但若你什么都不想要,也好,责任这种东西可能只是个幻象,叫你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是小王子的玫瑰,也是快乐王子那颗宝石,你视它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它的存在其实对所有人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有你能体会,微笑,满足于这样的存在。
所以很多关乎一辈子的事都最好想清楚再说。而宠物,我们姑且如此称呼,比所有的关系更简单:你照顾它,它的眼中就只有你一个:你爱它,它总是围着你,因它知道你的爱。那独特性,只有在你轻轻呼唤它的名字的时候,它朝着你走来,你才明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