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029689
全景式展现从“鮀岛”小城到“粤东明珠”的成长与蝶变
立体式呈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文塑旅、生态之城的经济特区创新发展之路
本书聚焦汕头经济特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景式描述了汕头的产业、侨乡、文旅、生态、交通、法治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笔触生动,情理皆融,既体现了汕头发展与国家改革开放的一致性,又体现了汕头因地制宜、尊重客观实际发展的独特性,从全球视野、全国战略、省内定位等多个维度,瞰见这个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奋力搏击的经济特区,展现汕头日新月异的变化。
序章
潮涌三江 满城芳华
四海情 游子归 / 2
东风起 踏丝路 / 6
携友邻 共揽潮 / 9
笑春风 迎客来 / 12
1 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
栉风沐雨启新程 / 20
纺誉世界换新颜 / 33
风起鮀城催新绿 / 41
2百年侨乡 近悦远来
敢闯敢拼去“过番” / 50
侨韵汕头底蕴深 / 62
潮人盛会聚侨心 / 74
3以文塑旅 风光无限
丝路云帆—铸就海上华章 / 82
文化荟萃—彰显厚重底蕴 / 89
文旅融合—打造旅游名城 / 106
4绿美侨乡 生态之城
一条江的美丽蝶变 / 116
一片海的绿色答卷 / 124
一座城的生态底色 / 133
5畅通“血脉” 强健“经络”
海丝通古今 踏浪卷千澜 / 142
玉带织经纬 飞虹平天堑 / 150
大道行开阔 长路写辉煌 / 156
6精耕善治 幸福鮀城
众“治”成城:海纳百川的邹鲁文化 / 166
德润人心:崇德向善的潮汕传统 / 174
兴法之地:务实尚法的特区精神 / 181
尾章 四方云涌 鮀城春隆
何以“出圈”?市井馨香,海风潮韵更宜居 / 194
何以“扩圈”?丝路之源,区域引擎添活力 / 195
何以“破圈”?特区基因,春天故事赓续写 / 196
何以“融圈”?潮侨四海,云帆丝路接天涯 / 198
后 记
城市的命运历来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来说,一座座城市的发展,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部雄伟壮丽的交响乐中一个个快慢有致的音符。透过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直观解读、形象诠释极富魅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恢宏画卷。
作为一座在大海的怀抱里孕育成长起来的经济特区,汕头的特别与生俱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更是绽放出与众不同的璀璨光芒。
汕头原为一个海边渔村,宋时属潮州揭阳县,元朝时称为厦岭,明清时易名为沙汕、沙汕坪、沙汕头。韩江上游泥沙沉积海滨,在潮起潮落的海浪作用下,形成了条状沙陇,沙陇脊起处名“汕”,成片区域叫“沙汕坪”,濒海开端处称“沙汕头”,汕头故此得名。因历史上汕头海湾盛产小鱼鲨鮀,故又称“鮀岛”。
汕头三面环山,北为莲花山脉,西是桑浦山,南有大南山,山岭绵亘,林壑尤美。东临南海而踞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出海之处,是全国唯一中心城区拥有内海湾的城市,素有“华南要冲,岭东门户”之称。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气候温润宜人,四时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1860 年,汕头正式开埠为对外通商口岸,清政府改汕头港为“汕头埠”。汕头自此成为中国沟通现代世界的重要渠道和窗口之一。
汕头因港而生、因商而旺、因侨而盛。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汕头曾有过“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数以万计的潮汕人搭乘“红头船”闯南洋,形成了今日潮汕籍华侨遍布东南亚的格局。从艰苦创业到回乡投资兴业,潮汕籍华侨在汕头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境遇,塑造了汕头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肌骨下,某些古老而极富生命力的传承在强力涌动。灵活又刚直、粗犷又细致,两种似乎截然不同的气质和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
在现代化浪潮的激荡之下,汕头在特区建设中呈现出既一脉相承又日新月异的新气象。“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典型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这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见证了一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现代化新城的崛起,饱含着一代代特区建设者不懈努力的智慧和汗水。
赶超的脚印步步坚实,奋进的足音铿锵有力。
2020 年10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考察,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汕头推进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给予汕头最亲切的关怀、最温暖的力量。我们铭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切实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之心、爱戴之情、忠诚之志,转化为做好汕头工作的高度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市上下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坚持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倍增培育,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迎头赶上积蓄澎湃动能;我们深化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全面推动强县促镇带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为迎头赶上打牢坚实基础;我们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积极探索以侨为桥、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新模式,以高水平筹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为契机,全方位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将侨的优势切实转化为汕头发展的优势,为迎头赶上凝聚强大合力。
一座城市的成长和蝶变,是时代的发展和映照。站在历史节点上回望汕头的发展历程,回顾辉煌的过去,探寻现代传奇,讲述精彩故事,既是一份情怀,更是一份责任。
本书缘起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丛书的约稿。在2023年秋收到约稿函后,中共汕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田晖同志对此高度重视,指示由中共汕头市委党校(汕头市行政学院、汕头市社会主义学院)牵头,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七家单位参与,组成由田晖同志任主编,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周映民和副校(院)长、副教授刘正祥任副主编,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务局局长、市侨联主席洪悦浩,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燕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彭文城,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龚锦德,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卫,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耿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林旭辉等任编委,16 名业务骨干任执笔人的编委会。
本书以汕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为主线进行全景式描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内容铺陈上注重强化“故事性”,又不缺失学理逻辑;写作方式上以小切口见大主题,力求“窥一斑而知全豹”;语言风格上,注重知识性、可读性,以“叙”为主,夹叙夹议。
全书共有八章。序章起“总论”作用,立足于“变”,从全球视野、全国战略、省内定位等多维度,瞰见这座正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奋力搏击的城市,展现汕头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一章写“产业”,展现了汕头工业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印证了“工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的发展思路。第二章写“侨乡”,阐述了汕头过去因“侨”而立、如今“侨”韵深厚、未来更是“侨”见辉煌的生动故事。第三章写“文旅”,展现了一系列独特潮汕文化符号与城市记忆,彰显现代化城市“烟火气、开放性、生活化”的活力和魅力。第四章写“生态”,通过介绍“一条江”的美丽蝶变,书写“一片海”的绿色答卷,展示了一座城的生态底色。第五章写“交通”,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从“通洋总汇”的海港交通,再到如今海陆之间一个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纵横交错,为这座城市构建起日益强健的骨骼和经脉的历史进程。第六章写“法治”,着重从自治、德治、法治三个维度阐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汕头实践,从城市生活闪耀着温存光芒的细节,深切地诠释了现代化城市“人民至上”的本质特征。尾章写“展望”,描绘汕头继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汕头故事的蓝图,展现全市上下奋勇搏击的雄心壮志。
希望本书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汕头的窗口,使读者真切感受到:新时代新征程上,汕头发展底气更足、人气更旺、城乡更美、士气更高;我们坚决扛起职责使命,凝心聚力、锲而不舍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奋勇前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