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77008
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一书作者另一部解读北京城的著作,讲述建筑里的北京建都800年历史变迁;
以建筑史、城市史、考古学、美术史等多种视角,拨开北京城古今层叠的历史迷雾,解开古建筑兴衰背后的城市密码,提供了一个观看古都北京的全新的视角;
手绘12组古今建筑格局层叠大图 溯源式观察建筑细节 图文古建知识链接 城市密码考证,书写不一样的城市传记;
五种不同材质的纸张,全四色印刷,360度展开,内容与设计完美契合;
黄小峰、叶楠、鞠熙、赵幸、胡新宇 倾情推荐;
自金中都定鼎北京,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已800余年。王朝兴替,沧海桑田,如今的北京城形成了独特的古今叠压型城市面貌,许多历史信息被覆盖在当今地层之下。本书通过梳理一组组古建筑的兴衰沿革、前世今生,重现发现叠压之下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活信息。每一组建筑,作者都手绘各时期格局层叠大图,通过古今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北京城的往昔。这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辅以古建筑知识点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北京这座古都的独特视角,以古建筑的细节回溯观察解读北京城市史,破解散落各处的“城市密码”。
自序
遗痕 宫门口的茕茕孑立与委地横陈
涸辙 百花深处——元大都的吉光片羽
逊避 双塔、墙与街的故事
雪藏 肃清门与御史台的孤独
置换 上林苑的茫然而思
变形 隆福寺——建筑轮回的下一站
流转 太液池畔的群山
蒸发 大光明殿——消逝的天子明堂
残影 清漪园的凌波御风与功败垂成
分合 失落世界——南城八百年
去留 王府井法华寺的客尘落定
真空 老邻居总会记得
后记
这本书在探索一个新的写作类型,既是有满腔热忱与丰富生活体验的个人笔记,也是埋头历史材料的冷静学术思考。通过游走在建筑史、城市史、考古学、美术史等丰富的历史人文领域,这本书将会为大家呈现体验古都北京的全新视角。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就像一位魔法师,唤醒了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错过的一街一巷、一柱一屋。他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或隐或现的故事倾泻于笔端,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是那么有沉浸感,让读者不得不相信隐没于城市角落里的它们,一如当下的我们,真实而热烈地活过。
——叶楠(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
李纬文博士的这本书,于“飞鸿踏雪泥”处,揭开层层历史的一角,用他的画面与文字,带我们回到幽深隐秘的时空隧道。从此再去读北京,就如同每一步都同时踏过几百年褶皱的雪泥。这是北京的厚度,同时也成了我们生命的厚度。
——鞠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人们会用眼睛阅读城市,用脚步丈量城市,但只有真正热爱城市的人才能读懂城市。本书作者用严谨的史料研究、入微的城市调查、细致的文字描述和形象的绘画表达,带您抽丝剥茧般揭开时间的层叠,在错综复杂的街巷肌理中寻找城市的生命年轮,还原一座比“亲眼所见”更加真实、鲜活、丰富的北京城。
——赵幸(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
李纬文的这本书试图帮我们,成为狄公一样目光敏锐的历史的侦探,看清残存的元、明时期的老北京,那些历经无数轮战争、变革、建设后依然顽强地喘息着的老北京,并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更好地理解老北京于当代北京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和意义!
——胡新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
后记
北京城有一条中轴线,如今这条线举世闻名。
然而北京城又不只有一条线,它是许多个层叠的画面,是无数个时间层次在华北大地上如雪花般的覆盖。在历史学者眼中,这些层次是泛黄的典籍与其中隐藏的来龙去脉;在艺术史学者眼中,这些层次是星散的遗构和它们之间的风格流转;在考古学家眼中,这些层次是不可逆的打破与叠压关系;在民俗学者眼中,这些层次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在天、地、君、亲、师面前的定位;在规划师眼中,这些层次是脆弱的、往往会被轻易抹除的透明纸;在说书人眼中,这些层次是故事,就只是讲不完的、将被后世流传、琢磨、改写、扭曲的故事。
可是说来说去,这些层次似乎总是属于少数人,只被学者与艺术家们读取、玩味。不知从何时起,对大多数人而言,北京成了一座线性的城市。人们习惯于在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确认最优路线,然后就这样一天天走下去,而对于其他潜在的路径失去好奇。北京并不是一个容易迷路的城市,但是人们却惧怕在这里迷路,因为走错一个路口、坐过一站地铁、搞混一座天桥,将会对一日的行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迷路的成本太高了,信步而行成了一种奢侈的空间体验。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人们会从自己的惯常路径上被吸引走。有时只是因为夏日小街里杨树叶子的闪光;有时是胡同口昏黄灯光下冒着热气的食物;有时是暴雨后摩天楼玻璃幕墙反射出的夕阳。在这样的时刻,人们会突然发现,城市是有厚度的,它终究在日常的两点一线之外提供了许多缝隙,而这些缝隙通往别人的生活、别样的风景。
假如每个人都是一条线,那么城市便是让这些线纽结交叉的地方。我们可以将这些缝隙称作“空间的歧路”。
在城市里,还存在着另一种缝隙,它们通往的是另一段时光,另一个时间层次。它们有时是蓝底白字、写着“内某区”“外某区”的老门牌,有时是胡同口被封在水泥地里的老碌碡和不知来历的经幢座,有时是细瘦歪斜的松树影中闪过的塔影与殿角,也有时候,仅仅是秋日转过街角时与西山一起迎面灌来的一股罡风。在北京,你很难不去想那些“历时性”的问题:这里曾经是什么样,有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这些缝隙勾着你,让你恍恍惚惚走进去,却又寻而不得。
假如每个时代,乃至每个时刻都是一个面,那么城市便布满让这些面粘连不断的结构。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粘连称作“时间的歧路”。
如果担心走进“空间的歧路”会迟到,会误事,更希望用手机上的地图把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明明白白,那么至少我们可以任由自己短暂地迷失在那些“时间的歧路”里。而北京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有时那些时空入口扑面而来,甚至让你躲闪不及。还没有回过神来,你已经陷入其中,自动把流逝的秒换算成年,乃至百年,开始在时光的层次之间洄游。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