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9685
◎ 连绵无尽的日常,超越血缘的深情。
这是一场笑中带泪的告别,也是一次爱的重逢。
两位并无血缘关系的女性,在这世间相依而活。既记录了“我”与姥姥残酷人生中的星星美好,又有描写乌兰察布的自然风貌,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更能看到在坎坷命运里如何凝视伤痛,一步步活得坚韧美好,并能传递爱、希望与能量。
◎ 每一个被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
都能在这本书里流下眼泪,获得共鸣与能量。
作者与姥姥多年的祖孙情令人感动,长期的呵护与照顾,理解与关怀,使得姥姥虽不是亲姥姥,但已显得不再重要。血缘不可改变,最真挚的爱却可以超越世间的一切。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亲人的影子,是每一个被隔代抚育孩子曾经的写照,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 展现两代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美好与勇气。
这是我和姥姥的故事,读完之后,我们都要微笑。
四岁女孩,七十岁老人,自中原徒步归于草原,在内蒙乌兰察布的草原深处迁徙流动,一路相依为命,生存艰难。但口中说出的,笔下流出的却是花木、羊群,人的情分、万物的情分,并以此抵御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袒露了女性的勇气、反抗与尊严。
◎ 没有花哨的语言与技法,力图抵达有情的真实。
我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我想说的,是我爱这人间。
以书写和摄影的视角,追索和记录姥姥的生命痕迹,也重新认识了姥姥更完整的人生。平淡的素朴的至纯的写法,没有过多的渲染和煽情,没有声嘶力竭地对苦难的控诉,而是源源不尽地向外转送新的爱,和新的勇,反而更有一种摄人的力量。
◎ 契合内核的设计,玉兰花与燕子,我和我们。
装帧精美而富有力量,锁线裸脊,纸张柔和,温柔暖心。
图书装帧由知名设计师昆词操刀。玉兰花开着,我以春天爱你。燕子飞着,我以乳名爱你。完美呈现我与姥姥之间的爱与羁绊。整体设计风格唯美、深情、秀丽。内含30幅彩色照片,为作者亲摄乌兰察布风光摄影,图文并茂,呈现乌兰察布四季之景。
我的姥姥,是清晨吹来的风,雨后新鲜的空气,黄昏盛大的落日,夜空深处的星子,我把这些称之为你,你在我离心最近的地方,也是每一个日常。
七十岁姥姥收养四岁女孩,徒步三千余里,自中原归于草原,自此在清贫而丰足的生活中相依。后来,姥姥逝去,只剩下女孩在这世界上,日日思念着“我们”。宇萍以安静克制的文字,书写残酷人生中的星星美好,记录了共同生活多年,却没有血缘关系的姥姥和自己,是如何一路相伴走过艰辛而又难忘的岁月。这是一本近年少见的亲情散文力作,也是一本能让每个人从中找到情感共鸣的人生之书。连绵无尽的日常片段,构成了一望无际的爱。三十余篇平静而有力的散文,三十多幅动人且入心的照片,背后是凶猛残酷却也处处花开的人生。
第一辑 来时路
第二十八春/003
夜色温柔/029
我有远人/034
敖包相会/039
第二辑 阴山下
小孩/047
是谁在敲打我心/051
遥远的冬天/056
下雪/063
童年/067
小春天/073
名字与闲时书/077
马铃薯之味/089
一件小事/098
消失/101
春满山河/104
第三辑 远行人
世上“后会有期”这样好的词/109
陌上花开/116
春山好/125
生日快乐/133
向着明亮那方/142
看花/147
七月/155
盛夏之味/169
夏天的声音/174
蝉鸣之夏/179
星空和萤火虫/189
草木一秋/197
暮秋之味/209
种花/214
直到秋天到来/220
秋日、粥食和菊/224
秋时菊/232
中秋快乐/240
秋迹/245
一山的雪/249
月亮/253
生活的一种/259
代后记:有是人,方有是书苏辛/266
自序:圆满
宇萍
责编姜业雨老师让我整理文稿的时候,我在书的献词页加了“献给阴山下的乌兰察布”一句。乌兰察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于半农半牧地区,民风淳朴。我有幸在此地寄居数年。我身上淳朴的性子,便是它给我的,这个品质,可惜我也才习得不足万一。那里有闻名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那是属于时代的叙事。虽时代不同,我却有同样的运气,被我的“草原额吉”领养,寄居于乌兰察布。这位草原额吉,后来成了我的“姥姥”。
这本书便是以乌兰察布为轴线,分作三辑,分别为“来时路”“阴山下”“远行人”。
“来时路”一辑,写了到草原之前的种种,幼年与我一同成长的小伙伴双喜和小秋,打铁匠人陈师傅,走街串巷的货郞婆婆,还有与货郞婆婆的“敖包相会”。
“阴山下”一辑,写了我在草原生活的年月。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冻伤的脸和手,姥姥织了围巾和新毛衣,大雪天炉子上炖着汤,羊棒骨的香气飘呀飘呀;春夏时在山上放牧,靠背诗和算数虚掷着光阴,牛羊吃草,云来了又去,马铃薯在野,开出花又结出果;秋天,我不用再趴在小学校的窗户外面偷偷望别人读书了,我也当了真真正正的小学生!坐到明净的教室里识得好多字,读得好多书,而窗外总是黄沙漫天,风大的时候,到远处放牧或做工的姥姥总是被困住。
“远行人”一辑,写了离开草原的小事情。姥姥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从草原到了天津,又回到呼和浩特,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天一天。从前我们一棵一棵种下的树,在草原旁边的村庄,渐渐荒芜。鸟一只只飞来再飞走。而月亮有圆的时候,花开时总是看不厌,最想吃的还是姥姥煮的粥,三爷爷到城里来看我,陈家奶奶走路都走不稳了,俊英家念念长成了大人。
这本书是写给乌兰察布的,更是写给姥姥的。
在书稿交付之前,有个周末,我回草原住了两天。随着旅游业
的兴起,锡林郭勒、格根塔拉多了许多景点、敖包和蒙古包,随处可见全国各地的车牌,游人如织,热闹且繁华了。农区则安静许多,还保有旧时样貌。牛羊散放在山上,牧羊的人身上穿着厚重的衣服,来自西伯利亚的风似乎不曾停歇,年复一年。乡邻脸上惯有高原红,笑容依旧。姥姥就躺在阴山的一处半山腰,俯瞰着村舍。那个夜晚,我坐在她身边,与她饮酒,忽而山风吹来,倘我张开双臂,仿佛便能将万家灯火拢于怀中。会不会太贪心了?我问姥姥。风又吹来,我没好意思将双臂张开,只虚拢双手,捧着远处一点点火光,就够了。
天上一抹毛茸茸的新月,那是姥姥望向我的眼睛。新月旁是暗蓝透着亮色的微光,像熄灭的将要沉沉睡去的篝火堆。夜深了,该回家了。我跌跌撞撞向家走,如同姥姥离开的这些年里,我的撞撞跌跌。俊英在村口的路灯下等我。她是我幼时的玩伴,亦见证了年迈的姥姥独自抚养我长大的辛苦。幸好有草原,有牛羊,有美好的人、情和作物,有给我遮风避雨的居舍。它们的循环与恒久,光与热,
同样给了我勇气与信心,也证明这来时路并非虚妄。
离开之前,我们并排站在沙果树下,仰头看,深浅的绿和更绿,
结着果实,要等秋天才熟了。她担心我的身体状况,小心翼翼地问:“秋天你还能回来吧?”“果子结这么多,一颗两颗……”我数着数着,果子变得模糊了。她却说:“这么多果子,都留给你回来吃!”那时院门边开了浓烈的鸡冠花,羊群正从圈里一只一只向外走。来送我离开的乡邻看看我们,又看看那棵树。
种这棵树的时候,姥姥说,树很可靠,该发芽时发芽,该开花时开花,很守时,比人长久。后来,它就站在院子里,年年结出果子,
等我回去。我曾在文字里珍重地写过它四季的样子,它结出果子的滋味,以及许多个初雪的夜晚,姥姥站在树旁,无数细雪从月光里飞来,飞向她。那时姥姥夸赞“爱写字的小孩”,她不知道,写字这件事,我坚持到现在。
前段时间,我身体不那么好了,就将部分书稿陆续发给故友苏辛老师。她很是喜欢,为我策划出版的事,书名便是她给取的——我有个我们。书中散记着我与我“额吉”,与乌兰察布相逢、相识、相伴及至暂别之后的一瞬光阴,使读到这些文字的人看到,便也知道,在宇宙的小小角落里,曾经生存过的我们。
我想着,只要文字在,她就在;她在了,我的人生也算圆满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