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56958
本书深度挖掘鲁迅影像的时代对话与文化传承,全景展现鲁迅精神的当代活力,是理解鲁迅文化现代意义与价值的可读之作。
鲁迅影像是传播鲁迅精神、丰富鲁迅文化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社会与鲁迅对话的重要途径。它超越了孤立的文本解读,呈现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不断叠加的时代话语、繁复的艺术生产环节、丰富的传播交流媒介,使鲁迅作品走出书斋,成为具有当代性的“活的鲁迅”。本书从历时性角度全面梳理鲁迅影像的发展历程,将鲁迅影像置于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艺术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探索各种社会力量在鲁迅影像中的话语建构及制衡,进而思考经典文学作为现代文化资源的实现途径及当代价值。
目录
绪论 001
第一章 鲁迅影像的文化语境 019
第一节 “民族魂”与鲁迅影像的生成 022
一、国民性:《阿Q正传》的改编 022
二、民族魂:成为主角的“鲁迅” 028
三、通俗化:越剧《祥林嫂》的成功 033
第二节 “新电影”与“新中国”意识形态建构 037
一、国产电影: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038
二、电影《祝福》:“很早很早以前” 042
三、《鲁迅生平》:“人民史观”立场 046
第三节 “拨乱反正”与“人间鲁迅”的重构 052
一、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群像登场 054
二、传记影像:“无情未必真豪杰” 056
三、思想解放:艺术形式多样化 062
第四节 “后经典时期”与多元化鲁迅影像 065
一、文化多元催生多样性 067
二、主体意识驱动创新性 070
三、对话互动凸显当代性 072
第二章 形象与话语的纠缠:鲁迅形象的塑造 077
第一节 形象话语的历史变迁 080
一、“革命鲁迅” 081
二、“孤独鲁迅” 086
三、“先锋鲁迅” 091
四、“大众鲁迅” 094
第二节 话语主体的权力建构 100
一、政党力量的主宰性 101
二、学界话语的学理性 106
三、文艺表达的柔软度 112
四、商业资本的市场化 115
第三节 形象话语的价值体现 121
一、话语真实:知识与想象的共同体 122
二、话语力量:强弱互补的构成体系 124
三、话语稳定:历史性与当代性的融合 130
第三章 忠实与创新:影像重构的两难处境 135
第一节 理论困境: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 137
一、忠实是客观的吗? 138
二、忠实是衡量改编的唯一标准吗? 143
三、“我注六经”:改编理念的突破 146
第二节 视觉转化:文字到影像的信息传达 149
一、强化戏剧冲突 151
二、影音元素的心理显现 156
三、重叠交错的叙事策略 159
第三节 视觉艺术:再度创作的精神延承 163
一、导演艺术:解码者与编码者 165
二、表演艺术:表现力与舞台魅力 174
三、技术辅助:视听元素的叙事张力 180
第四章 批评与传播:鲁迅影像的社会影响 187
第一节 鲁迅影像的传播特色 190
一、政令性普及主导价值 191
二、民间性丰富媒介呈现 196
三、市场性导入商业运作 202
第二节 经典生产的文化热点 206
一、图文并茂的新闻盛宴 207
二、鲁迅影像的“穿越、热议、玩火” 221
第三节 社会评价的共识形成 231
一、业界:文艺奖项 232
二、受众:信息反馈 237
三、学界:文艺批评 . 242
结语 249
参考书目 269
附录 275
致谢 289
序(节选)
影像鲁迅与经典的传播
李怡
傅学敏教授送来了她的新著文稿《“活的鲁迅”——鲁迅影像史研究》,这是她近年来致力完成的一个重要项目。虽然类似的话题已经在学界陆续问世,我还是十分看重这里所展开的工作:影像是百年来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深远的艺术,鲁迅的影像是鲁迅历史影响得以建立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中,鲁迅的影像可以说直接参与了这位思想与文学大师的历史塑造,也重塑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中国人的感受和认知。正如学敏教授通过大量例证所证明的那样,通过影像鲁迅,鲁迅作为文学经典的意义才最终变得家喻户晓。学敏教授通过影像史来追溯鲁迅文学经典的传播,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在我个人的人生经验中,我见证了孩子们走进和接受鲁迅文学经典的过程。虽然我目睹的不是影像而是普通的文字,但是,同样的大众化的经典生成,真的让人感动和深思。我想,我的经验和学敏教授对影像的历史叙述一样耐人寻味。我愿意讲述我的故事,愿意以这样的日常故事来回应学敏教授关于经典传播的关切。也许,生动的人生故事比我那些理论的饶舌更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学敏教授著作的现实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