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24557
1.丰富独特的人生经历,悲欣交集的生活感悟
前半生醉心文艺,二十文章惊海内;后半生求佛证道,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用惊世骇俗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绚烂过的人生,不足以谈放下;没有刻骨的深思,不足以谈从容。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静静阅读,慢慢体味。
2.名家推崇备至,明星顶礼膜拜
在世时,他是丰子恺的老师,夏丏尊的至交,林语堂口中的天才,让张爱玲感到谦卑,甚至鲁迅也以拿到他的手书为荣。身后,濮存昕因主演他而为之痴迷,朴树翻唱《送别》时哽咽:“如果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3.随书精选书法插画
书中附有弘一法师的个人画像,以及信封、扇面等多幅书法作品,读者可以从中可以领略弘一法师书法的丰厚底蕴和独特趣味,获得美的感受。
4.内容详实,论证严密
本书作者耗费三年之久,从纷繁庞杂的史料中考伪辨正,纠正了世传中的不少讹误,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李叔同传》是一本李叔同的人物传记。
本书以李叔同的生平行迹为依据,按先后时间顺序,从其在家和出世两个方面完整地加以描述:家境殷实,幼时苦读,15岁时便能吟出令人惊艳的诗句;经历一段不如意的恋爱后,开始醉心于艺术;留学归来后,开启执教生涯,培育出丰子恺、刘质平等人才;39岁时,看破红尘,剃度出家。
对于弘一法师一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本书都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通过作者的笔触,相信能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和领绿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感受他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人生智慧。
前言
辑一 津门李家三少爷
桐达李家
喜鹊送子
佛缘
文学启蒙
师从常云庄
辅仁学院
初恋
举案难齐眉
辑二 风流沪上
变故
沪上繁华
城南草堂
“天涯五友”
北征泪断
南洋公学
一瓶空墨水
祖国歌
辑三 负笈东瀛
别名伶
扶柩归来
金缕曲
上野公寓
随鸥吟社
印象派绘画
义演
终成眷属
辑四 学成归来
三尺讲台
满江红
任职《太平洋报》
杭州师范
莫逆之交
夜游西湖
乐石社
师生情
辑五 皈依三宝
送别
十八日断食
皈依
一场黄粱梦
断笔绝尘
剃度
往事随风散
受戒
辑六 修行 精进
阅藏
除夕雪
结夏
挂单莲花寺
亲证三昧
弘法上海
七日觉悟
辑七 菩提入世
白马湖
草堂变佛堂
座谈
缘缘堂
护生画
晚晴山房
清凉歌
辑八 一代宗师
忆亡母
南山律学院
养正院
草庵钟
殉教堂
最后之忏悔
天心月圆
绝笔
辑一 津门李家三少爷
桐达李家
一百多年前,天津有个“桐达李家”,是津门巨富,被人们口口相传,名闻一方。
1880年(光绪六年)的9月18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胸挂朝珠,脚蹬官靴,走进天津东门内刚刚设立的电报总局。他倚窗外望,突然看见天上飞鸿过影,飞向老三岔河口的方向。那双素日里炯炯的黑眸一亮,嘴唇上两撇灰白的胡子微微一动,李鸿章对身边的人笑道:“鸟飞入李大善人家了。”
他口中的李大善人李世珍,就是尽人皆知的津门巨富“桐达李家”的东家。
李世珍,字嗣香,号筱楼。旧日里,饱读诗书的李世珍曾与世交李鸿章、吴汝纶同年会试,中进士,并称为当世的三大才子。
李世珍当时在朝为官,任吏部主事。后几经周折,辞官回到天津继承家族商业。他经营有道,几年后,已然成为一代盐业巨贾。文采斐然、胸怀圣贤之德的李世珍做了商人之后,依然品性纯正,乐善好施,不仅开办了“备济社”,施舍钱粮,兴办义塾,帮助贫苦的孩子们上学读书,赢得“李大善人”的美誉,还先后创办了几家有名的钱铺,其中“桐达”钱铺赫赫有名,家喻户晓,李家遂被冠以“桐达李家”。
李家祖籍浙江嘉兴平湖县乍浦镇染店桥,世代经商,家业颇丰,时称“浙西巨族”。到李世珍的父亲李锐时,举家迁来津门,涉足盐业生意,富庶一方。
李世珍更是亦官亦商,运筹帷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凭借丰厚的人脉和精明的谋划,短短几年间,已然让李家的财富与声望抵达鼎盛。当人们争先恐后看着镖行的人抬着成箱的财物走过三岔河口,走过粮店后街,向马路东侧的陆家竖胡同走去,走进胡同东口二号的一座坐北向南的屋宇式门楼时,立时议论纷纷,热闹非凡,“那不是桐达李家吗?”“啊!桐达李家。”……
这“桐达李家”的名声,在津门如雷贯耳。
不仅如此,像李鸿章这样文墨苑中的大家,更是时常穿过门口的抱角石,进出这座三合式庭院。他们在院子里与主人高谈阔论,浅斟慢饮,为李家锦上添花,使其声名更加显赫。
然而院子里,除了往来者,平日里则是静悄悄的,楼门也时常关闭着,主仆出入走的是门楼东侧的侧门。在商场上叱咤纵横、杀伐决断的李世珍,回到家里也是郁郁寡欢。因为家业兴旺的李家,子嗣单薄,香火不旺。李世珍有一妻二妾,大太太姜氏所生嫡长子李文锦已结婚生子,可惜不久前病亡,其幼子也不幸早夭。庶出次子李文熙由二太太张氏所育,先天羸弱,让李世珍昼夜担心,恐其不寿。三太太郭氏没有生养,心灰意冷,干脆搬到后厢房独居,每日诵经念佛,不问世事。这一桩接一桩的痛心事、烦心事使李世珍日夜苦恼不堪。
这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倏忽间,已过十几春秋。
这天清晨,李世珍睁开眼,扑鼻而来的药香味令他焦虑起病中的文熙,忙起身去看望病中的儿子。儿子承受着病痛,尚在昏昏的睡眠中。李世珍低头望着眼前难堪大任的病弱之子,唇角微微一颤,不禁扶住床榻,忧心如焚。
李世珍不甘心。
他扭头而出,来找大太太姜氏。
不久后,在姜氏的操持下,沉寂多日的李家张灯结彩,已经六十七岁的李世珍,迎娶了十八岁的王凤玲。
王凤玲成为李家的四太太,如期怀孕。
她很清楚,自己嫁进李家,就是为了给家业偌大的李家传递香火。
是日,在这个初秋的午后,李世珍斜卧在榻上,双目微闭,此刻,温暖的阳光柔柔地潜入屋里,落在他身上。他很快进入了梦乡。
猛然,他从梦中惊醒,呼吸着阳光的沁香,回忆着午梦里的情景,有个胖乎乎的婴儿直冲他笑。他不由得也眯眼笑着,笑着,再有一个月,他日夜盼望着的这个孩子就要降生了。
月余后即将降生在这个院子里的孩子,就是未来惊世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律宗的第十一代宗师弘一法师。
喜鹊送子
李叔同的降生被李家寄予厚望,天天盼,日日望,终于,最后一个月过去了。
10月23日的这一天,红透胡同口的枫叶分外耀眼,好像也在向桐达李家热烈祝贺。
不仅如此,还有一只漂亮的喜鹊,衔着翠绿的松枝,飞过胡同口的红叶,飞过李家院门外喧闹的人群,飞入三合院内,从李世珍正在焚香祈福的佛堂盘旋而过,随着用人的进进出出,飞入四太太的屋子,落在四太太的产床上。
喜鹊口中的松枝落下,婴儿的啼哭响起。
霎时间,整个三合院,院内院外人来人往,奔走相告,笑语声声,比过年还要热闹。
听到脚步声,李世珍抬头,看到四太太的女佣王妈快步而来。王妈双手扯着衣襟,一脸止不住的欢笑。人还未近前,声音已先到:“恭喜老爷太太,喜获麟儿!”近前来,继续笑道:“白白胖胖的小少爷,眼睛闪亮闪亮的……”
李世珍顿时心花怒放,转身过来,再次向佛祖焚香,叩拜,完毕后,早已激动得泪盈满眶。他走出佛堂,脚步在晨光里显得异常矫健,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年轻光景。站在院子里,兴奋地招呼着用人,吩咐他们去买下门口彻夜等待的所有鱼虾贩子的水产放生。那天,闻讯而来的鱼虾贩子们络绎不绝,水从盆里溢出来,汇成欢快的溪流,淌过整条街。
李世珍进屋来,将喜鹊口中落下的松枝拿起来,悬挂在床头,望着那根松枝,望着新生的婴儿,喜极而泣。
他抱起来这个小小的儿子,为小儿起名文涛,字叔同,幼名“成蹊”。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喻其身怀美质,无须宣扬自然为人所知。
自此,李家多了位小少爷——李家三少爷李文涛,就是一出生就备受宠爱的、未来的大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于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降生在天津河东粮店后街显赫的“桐达李家”旧宅,天生的富贵公子。
富贵不仅仅是富有。世间的富人有很多,富也许不足为道,但他的“富”不是一般的“富”,是“富”在表,“贵”在底。他不但拥有物质上的奢华,还有书香翰墨的滋养,这一切孕育出他富足的心智和清贵的情怀,以及未来惊世的才华。现在看来,他后来所获得的成就与荣耀,和出身于这个官宦富商之家不无关系。毕竟他的老父亲,不仅是盐商,更是藏书家。
李家收藏的古书和文物颇多,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就编有《天津延古堂李氏旧藏书目》油印本,书中详细记载着李家收藏有上海徐氏的“积学斋”、浙江鄞县卢氏的“抱经楼”旧藏,其中颇多明抄本、明刻本、清初刻本及稿本,藏书楼有“延古堂”,藏书有四千余种,以集部图书为半数,藏书印有“延古堂李氏珍藏”“身行万里半天下”等,史称李家“喜积书,京津书客争趋之”,名噪一时。
李家珍藏的这些图书典籍,早早便入了李叔同的双眸。日日嗅着那些弥漫的墨香,他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好似撒欢在田野的花草树木之中,穿行于美妙的大自然里,轻松而快乐地长大,长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恣意风采!
毫不夸张地说,拥有如斯慈父,如斯家世,李叔同是含着金汤匙降临人世。
他“咯咯”地笑着,在爱的庇护下,在书香的熏陶里,忽闪着一双充满灵气的黑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他的周围都是笑脸与笑声,快乐与欢腾。他日日里收获着饱满的爱。
他十九岁的母亲,心里更是欢喜。当初她嫁入李家做小妾时,心里也是无奈而又悲伤,日日里,以卑微的身份,在这院子里迎来送往,直到有了身孕。于旧社会的女子来说,孩子是她们一生的依靠和指望。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笑吟吟地抚摸着他的小脸蛋、小身子,开心地逗弄他,喂他吃,喂他喝,看着他的小眉眼一天天地长开了,长大了,会翻身,会坐起来,会爬,会走,会跑……
李叔同三岁时,全家搬进粮店后街60号的豪宅。这里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四合院,青灰色砖墙、朱红色门窗,花园游廊,雕梁画栋,环境幽雅。院里有四十八间砖木房,房内所有家具都是红木打制。前院是李家的桐达钱铺。铺门前廊柱上有木制的抱柱对联,红底黑字的“桐”与“达”。位于奥地利租界的整座豪宅,沿街而建,坐西朝东。
搬入不久,李世珍便举办了乔迁之宴。
设宴这一天,云集了津门的众多名流,奥地利公使和公使夫人不仅特地前来赴宴,还赠送了李家一架钢琴。正是这架钢琴激发了李叔同对音乐的热爱,陪着他度过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也是这一天,李鸿章命人抬过来蒙着红布的匾额,拿掉红布,露出来“进士第”三个气派的大字,让李世珍兴奋地抓着李鸿章的手感激不尽。
横匾很快挂上门楣。
在当时,进士出身的士族,都会在门楣上悬挂进士第的匾额来彰显名望,何况这匾额还是李鸿章亲书,分量更重。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晚清洋务派和淮军首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不仅为李家亲书匾额,还为钱庄写下联语“不次之迁人同品峻,及时为惠情与春长”。
李叔同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长大,从桐达钱庄到佛堂,从起居室到洋书房,从中书房到后花园,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佛缘
李叔同五岁那年,是1884年。
久治不愈的痢疾缠绕着病榻上的老父亲,当李叔同天真地趴在床边“爹爹,爹爹”地叫着时,李世珍不禁抬手抚摸这个乖巧可爱的小儿子的头,摸着摸着,百感交集。毕竟李叔同尚在学舌之际,就已展现出惊人的聪慧,使已至暮年的老父亲,看到了绚丽的明光。他多想给予儿子更多的爱,多想不遗余力地把毕生所学、所知、所得,尽数传授给他。可惜呀,岁月不饶人。他在心里长长地叹口气,这才坐起来,叫人把李文熙也唤来,吩咐人拿过笔墨,执笔蘸墨,写下四行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文熙抬头看向父亲,对父亲说:“爹放心,我会照顾弟弟的。”
“爹只有你们俩,”李世珍语重心长地对文熙说,“弟弟小,就托付给你了,希望你们能亲如一母同胞!”
文熙口中应着,又听到老父亲说:“爹要离开了,你们要记住爹的话啊!来人……”
“爹,爹!”文熙急声而呼,老父亲却冲他摆摆手,叫他领弟弟出去。
这时候的李叔同还微笑着走出父亲的屋子,他并不知道,父亲已到了大限。他在出屋时还回头看,和老父亲四目相对,对老父亲那一眼最后的凝望,安静而又惊心动魄地刻进李叔同小小的身体里。
等他再走进父亲的屋子时,里面已经是满室号啕,灯影纷乱,人影重叠,燃着香烛,置着钟磬木鱼,他被母亲拖着,穿过混乱不堪的妻妾佣仆,穿过一众衣袂飘飞的陌生人,来到父亲的床边。
父亲缓缓地侧目,目光扫过床边的人,轻声道:“次子文熙承业,三子文涛以兄为父,兄亦是师。”话毕,此起彼伏的诵经声漫过来,充满整个房间。
李叔同听到身旁的母亲哀哀哭泣,听见有人问父亲还有什么话交代。但是,父亲始终不曾言语,枯黄曲皱的面容缓缓展平,如入深眠,自然平静,再无声息。
别人都跟他说父亲死了,他不相信,睡眠中的父亲怎么会死了呢?那样安详,一如生时。在此之前,他不曾见过“死”,以为“死”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是父亲的死却是如此轻松、安详,不曾震动他。吸引他的是那些庄严肃穆的法师,那诵经声,日里夜间。许多的僧徒,分班诵经,念佛七日。
七日来,年幼的李叔同披麻戴孝跪在父亲的灵柩前。一双灵透的眸子,透过缭绕的香烟,望着那些身披袈裟的法师,一时间怔怔的。他倾听着一阵阵的诵经声,佛经声声入耳,感觉那么庄严神圣,心中的崇敬油然而生,不觉沉溺其中。
在此之前,他不曾见过袈裟,虽然也熟悉老父亲的参禅诵经,却不知这种经隶属于身穿袈裟的出家人。直到这一刻,看到这些衣袂飘扬的人,才晓得世上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个个神情庄严,置木鱼钟磬,燃芬芳香烛,以慑人的法阵和礼诵为父亲超度往生。
他亲眼目睹了那个过程,被满室的梵音震撼,久久回不过神来。也许就在这时,这些如天籁般的木鱼声,已然融进他的生命里,赐予他菩提般的未来。
也是在这一天,在父亲的灵堂前,李鸿章端详着他,激动地说:“这孩子聪慧灵秀,如果教诲得当,长大后必是旷世奇才啊!”
一语中的,他最终长成了一代艺术大师李叔同。
彼时的李叔同仅仅五岁,却已展现出天赋异禀。
他立在众人之间,微小单薄,却又那么与众不同。
他的目光,始终在这些法师的身上,他向往着出家人身上的那种遗世独立,以至于在后来的一次嬉戏玩耍中,他竟然拿床罩有模有样地披在身上,缓缓而行,在旁人不解的询问下,庄严地低眉,启眸,答曰“穿袈裟呢”。
除此之外,大宅院里那不绝于耳的木鱼声,声声敲在他的童年。尤其是在父亲的丧事后,这个阔大的宅院里久久地烟雾缭绕,诵经声声。当时,母亲是宅院里的第四房姨太太,地位最低。每天清晨,他都得跟着卑微的母亲去向三房请安,躬身唤她们大娘二娘三娘。这四位孀妇,除了正式掌管李家的二房,气势盛烈,其余三房终日幽暗,尤其是大房和三房,埋首在诵经声里,混沌度日,得过且过。至于母亲王氏,虽然不愿诵经吃斋,但她爱焚香礼佛,信奉菩萨。
诵经之声慢慢地从他口中发出。这一日,他突然就把那《大悲咒》《往生咒》念得朗朗上口,令母亲大惊失色,厉声制止他:“小孩子念什么经呢!”
他一下子怔了,望着母亲,住了声。
等母亲低下头,他又悄声在心里默念着这些经书,字字玄奥,意思虽不甚明了,但他觉得那些发音念在口里是极美的。他躲着母亲念了又念,但是听他念过的人都眉开眼笑。他念出来的经和家里其他人念的经不同,尤其是大娘们念得那么阴郁,连王氏都觉得压抑不愿去听。但是念在李叔同口里,却是寂静、安谧的美好。
也许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他最终的归宿,就是那阒无声息的青灯古佛。
文学启蒙
父亲去世后,那个备受宠爱、喜笑颜开的小男孩消失了。
在没有父亲的深宅大院,日子就像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让他过早地经历了隐忍和寂寞而又无助的挣扎,以及作为庶子的那些无法言说的伤痛。慢慢地,他的笑容愈来愈少,成了家里“正而不足,偏而有余”的一个人,不管他多机敏,处处的歧视和偏见,终是折损着他稚嫩的小心灵,眼神分外敏感而无助。
他不想去花园玩了,整天待在母亲身旁,或者一个人在屋子里玩,孤孤单单。
一年后,李叔同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彻底结束了童年的无忧无虑。
为他启蒙的是不到二十岁的二哥。这天早上,他一眼瞅见二哥李文熙坐在书桌后,严肃地看着他。其实父亲去世后,不仅他变了,就连继承了富贵家业的二哥,也与往日不同,都在失去父亲的日子里迅疾成长。
二哥说:“自今始,吾为子师。”
站在地上的李叔同点头。
于是,已然挑起家族生意的重担,无法入仕的二哥,正式成为李叔同的启蒙老师。他对年幼的李叔同寄予了光耀门楣的期许,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秉承着“宁可严死,不可宽活”,每天把弟弟关在书房里坐两个钟头。除了一股脑地给李叔同灌输学问,还对他的言谈举止定了好多规矩,好多的礼仪也必须遵守,如有马虎或者逾越,必然受到惩罚。
“放好臂,坐直。”每每他稍有懈怠,二哥便声起。他便皱眉,他不乐意听二哥的训斥,更看不惯二哥摆着那种“长子如父”的派头来压迫他那颗敏感而自尊的小心灵。
但他没有力量当面反抗,只能背后无声地反击。抄写千字文时,故意拿笔在纸上乱涂抹,心里想着总算出了口气,没料到母亲进来,立刻变了脸色,严厉地训斥:“啊……要知道,你父亲在世,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纸,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会浪费。”
母亲的声音总是令他心痛。他可以对二哥的管束不屑一顾,不放在心上,但是母亲的一个眼神他都受不了。从记事起,他就已深知母亲的苦,母亲的隐忍与煎熬,母亲在院子里把自己压得很低很低。母亲所有的心力都在期盼着他长大,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地活着,予她以依靠。
他不敢抬头看母亲,怕看到母亲越来越苍白的脸色,动不动就红了的眼圈,只能低着头,定了定神,重新在涂抹的纸上一笔一画,认真地写着。
写完后,母亲拿过来看。忽然,心念一动,她开始给他裁纸,边裁边和颜悦色地说:“写多大的字就用多大的纸吧。”他鼻子酸酸地凝视着温柔敦厚的母亲,心里好像咕嘟咕嘟地冒起了泡儿,频频点头。
之后,他又开始临写,母亲趴在桌边看着他。窗外明媚的阳光洒进来,映照着屋子里相依为命的母子俩,那么安静、温馨而美好。
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开饭前,母亲给他讲《论语·乡党篇》。他坐在椅子上,仰着头,认真地听着。吃饭时,母亲也不让用人帮忙,亲自动手,领着他摆正餐桌。每天都是如此,先把桌椅摆端正了,才可以坐下吃饭。有一次他贪食,急躁地坐下,没顾上摆正餐桌,立时遭到母亲的训斥。母亲说:“席不正不食。”让他站起来背《论语·乡党篇》,一句又一句,以此来规范他的日常生活。
饭毕,略憩,母亲便会喊他起来读书。
天天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
他把自己埋在如山的书海里,昼夜苦读,不得有一丝松懈。最大的娱乐就是在窗前站一会儿,看一眼窗外的景色,然后又转身到书上,从《孝经》《毛诗》《唐诗》《千家诗》到《古文观止》《尔雅》《说文解字》,等等。母亲对他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的要求,和二哥一样苛刻。
母亲原本出身儒商之家,自幼聪颖,喜读书,通翰墨,能赋诗著文,只不过几经战乱,家道中落,过及笄之年后高不成,低不就,才经人做媒,被李世珍纳为侧室。她言传身教,很用心地教导儿子读书学习,去完成大人们的各项要求,甚至有时候是多项要求。所有这些,他都会仔仔细细地完成。小小的他,内心已经可以容纳很多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
毕竟,他天赋高,过耳能诵,过目不忘。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二哥和母亲的严厉督教之下,七岁的李叔同已经完整地学了《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及《文选》等。此外,他还从乳母刘氏处习诵《名贤集》,从管家及账房徐耀庭处学书法,一遍遍地临写《石鼓文》……
从读书到日常生活,李叔同都有条不紊地接受了最为传统而又严苛的启蒙,养成了好的习惯。这些好的习惯蕴含着人生的“戒定慧”,伴随了他的一生。
师从常云庄
八岁时,李叔同被母亲送到天津最好的学堂——常云庄馆,师从常云庄,接受儒家最全面最传统的教育,且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常云庄学识渊博,工诗文,是当世名士,专业名师。他微笑着站在馆前,看着向他走来的这位李家三少爷,果然是神采奕奕、与众不同,不愧是李中堂惊赞的天才。
近前来,李叔同躬身拜师,然后抬头与老师四目相对。这个时候,常云庄才惊觉李叔同的小眼睛在阳光中透亮,内心不由得震了一震。然后返身进馆,坐下来,询问李叔同学过的篇章。李叔同也回答得清晰明白。
听得常云庄一直眉开眼笑,兴致盎然地考了几个题目,李叔同均答得准确通畅,令常云庄非常满意,继而又问了他一些兴趣爱好后,对李叔同说:“你已有异于常人之基,我会安排适合你的课程。”老师的话音一落,李叔同大悦。
很快,常云庄因材施教,专门给李叔同制定了一套课程,教授他古诗、辞赋、传记、文学等。
放学后,他轻松地从常云庄馆跑出来,跑进家门,向母亲跑去。母亲看着他的笑容,一颗忐忑的心才落定。
常云庄是李叔同的第一位老师。
李叔同在常云庄馆学习将近六年。
第一年,李叔同攻读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之一的《孝经》,然后是《毛诗》《文选》等。尤其是囊括诗赋、骈文、散文等文体的《文选》,他读时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日诵五百,深得老师赞赏。回家后他还会给母亲吟咏,母亲亦是听得欢喜又欣慰,因为当时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就是说把《文选》读到烂熟,相当于半个秀才。
临睡前,他临摹文徵明手书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接着读《唐诗》《千家诗》《四书》《古文观止》……
日复一日,日子过得辛苦充实又有趣。除了去老师那里学习,闲暇时他更喜欢待在父亲的书房,坐在父亲珍藏的书籍间,嗅着古老浓郁的书香,清瘦的李叔同宛如坐拥书城,旁人一眼望过去,越来越觉得他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转眼间,已是1892年(光绪十八年)。李叔同已然长成面容俊秀的清隽少年,一袭春衫,风姿卓然地坐在常云庄馆,听老师讲解《说文解字》,听得聚精会神,到蜡烛燃起,该回家了仍然意犹未尽。即便走出常云庄馆,他还是坐在台阶上,回味着老师的讲解,闭着眼睛,小声呢喃:“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直到察觉有人扯自己的袖子,才猛然抬头看见母亲。原来母亲等他不回,找了过来。
他忙起身,扶住母亲。
月色下,他扶着母亲的胳膊,两人依偎着慢慢往回走。
这段时间,除了学习《说文解字》和《尔雅》,他也开始学习训诂之学,学习篆书,掌握了篆刻书法的技艺,去临摹《宣王猎碣》;学习隶书,临写《张猛龙碑》《张之碑》《龙门二十品》等法帖。他还热衷于碑学,学习以魏书为主的各朝书法,尤其是魏书的浑厚苍劲,被李叔同写得翛然又洒脱,每一次落笔都能让老师惊喜。有一日,几位书法界的朋友来访,常云庄立即叫李叔同写几个字。只见李叔同轻蘸墨,稳落笔,一笔韧而柔的撇捺,已有声音道“好功夫!”,再潇洒的一竖,伴随着常云庄的喜声“怎么样?”,已是掌声四起,让这些内行者大为钦佩,惊叹不已。
至此,李叔同书法的声名被四下传播。
到了1894年(光绪二十年),在习读《左传》《汉史精华录》期间,李叔同除了平日里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的诗和画。王维浑然天成般的山水画落在李叔同眼里,令他一双漆黑发亮的眸子霎时光亮,喜道:“是了,可以如此画。”他情不自禁地拿起来笔,几笔墨点下去,以简驭繁,轻松惬意。
然而,很快秋天来临,望秋的少年总会多愁善感。少年的李叔同亦然,孤孤单单地走在纷纷落叶间,内心总会涌动着莫名的悲凉。这一夜,他坐在秋风里弹琴,一人,一琴,整个房间清寂而寥落,琴声也是越弹越悲怆,世间那么多的凉薄与哀愁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去世的父亲,想起众人的恸哭,以及高台上的长明灯,凄凄惨惨的光影,隔了十年的光阴,恍如一场大梦,不禁黯然魂销,油然而诵:“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如此深刻的人生诗句,出自十五岁的李叔同。
十五岁的李叔同已然熠熠生辉,长成了一位文采出众的少年才子,令人瞩目。
辅仁学院
被寄予厚望的李叔同,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常云庄馆考入辅仁书院,学习八股制艺。
辅仁书院位于天津老城区西北文昌宫旁,成立于道光七年(1827年),是津门六大书院之一,以研究国学、应举为主,以“仁”来辅助天津学业,因而命名为辅仁书院,哺育过津门数代学子,驰名中外。
书院有两种授课安排,分别为朔课和望课,也就是在每月的月初和月中进行。因为朔是月之始,每月的第一天,望是月之中,每月的第十五日。朔课是斋课,经费由公共捐资。望课是官课,经费由道、府、县三级衙门共同支付。
书院之前的课程安排,上午是名士授课,下午作文,日落之前交卷。中午在书院用餐。李叔同进来书院时,书院已与官学一样以考课为主,每月初二、十六日,两日考课,分为官课和师课,由官方和掌教各自出题、阅卷、评定等级,发给奖赏银钱来督促学业。
饱读经史诗文的李叔同,对每次的考课作文都是满怀期盼,思如泉涌,但要在发下来的纸张上一个格一个格地写,根本不过瘾,每次都悻悻地交卷,意犹未尽,即便每次都名列前茅,获得奖银。这一次依然,他斟词酌句,却还是觉得纸短文长,纸张的格式是一个字一个格。盯着这些严谨的格子,李叔同微微蹙眉,突然他灵光一闪,如果一格写两字呢?对,就这样,他欣欣然下笔,一格写两字,写完后喜悦地欣赏一眼,交卷。
阅卷老师看着这张卷,震了一下,惊叹道:“双行,竟然能双行写!”
很快,李叔同便得了“李双行”的美誉。
一年后,李叔同开始学习“新学”的算术、外语等西学,也是兴趣盎然。
与此同时,他还随出身于天津名门世家姚家的二嫂进入姚氏家馆学习。
姚家位于鼓楼东,“世进士第”横匾高悬于大门洞,名副其实的官宦大户。在此之前,李叔同也常进出敞阔的七进姚家。入姚氏家馆就读后,他与同在馆内的姚彤章、姚彤诰、姚彤绶兄弟及表兄李石曾、朱易谙等成为挚友,同时,他目睹长辈们的高谈阔论、切磋唱和,也促使自己的学识突飞猛进。姚惜云曾说李叔同:“他具有才华,能书善画。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如金石家王襄(纶阁),书法家孟广慧(定生)、华世奎(璧臣),画家马家桐(景含)、徐士珍(宝如)、李采蘩,诗人王新铭(吟笙),印人王钊(雪民)诸贤,均有来往,终年盘桓,不耻下问,学与日增。但是他个人之见,另有独到之处,所以他的诗、词、书、画、印刻无一不精。此外,他还对金石、文玩、碑帖、字画之真赝,有鉴别能力,百无一失,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公认为天津一才子。”
也是在姚家,李叔同在三间两卷式大书房的“雨香亭”见到了在此设馆的赵元礼,遂拜其为师,学习辞赋、八股和填词。
年仅二十七岁的赵元礼是天津诗词界的名士,也是李叔同父亲的生前好友,不仅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著有《藏斋随笔》《藏斋诗话》,而且以一种苏体字,臻于至境,跃身书法界,与严修、孟广慧、华世奎合称“津门四大书法家”。
爱好书法的李叔同得其教诲,除了将诗词融会贯通,在书法上也是进步非凡,悟出来写字与做人的内涵,不断修炼自己的心境。
同时,他还跟随以行医为业的书法篆刻名家唐静岩学习书法和篆刻。两年后,李叔同的功力大增。
于是,夏日来临之际,李叔同望着满眼花草,心情愉悦,特意出素册二十四帧,恭请唐静岩手书钟鼎篆隶八分各体。唐静岩亦微微含笑,一字一字摹写完工后,李叔同以篆书题签册名《唐静岩司马真迹》,下署“当湖李成蹊”,册后还有“叔同过目”的篆字印章,在风光妍暖的日子里,出资印刷出版,以谢师恩。
除此之外,他与著名教育家严修、大文豪孟广慧、大书法家王吟笙、大画家陈篙洲等学者、书画大家频繁交往,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
至此,天才般的李叔同不仅长成为翩翩的贵公子,还翱翔在艺术的海洋,即将成为一代惊世才子,开始他传奇的艺术人生。
初恋
李叔同对戏台的钟情由来已久,在他幼时,便常常被母亲领去福仙楼看戏。时间一长,他便迷上了戏,入了戏,随着戏台上人物的一颦一笑而喜怒哀乐,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尤其是那些动人心魄的戏文,一次次地打动着他。
他实在是喜欢那些戏词,听一遍就能记住,就能演唱出来。
在常云庄馆学习期间,他还常常逃课去戏园看戏。有一次被常云庄馆的先生告知家里,气得母亲哭了又哭。确实,在李家院子里备受轻视和责难的李叔同母子,日子过得煎熬,无以排遣的母亲便迷上了去戏园看戏。但是后来,当她看到李叔同对戏着迷时,就戒掉了戏瘾,再也不去戏园了,也一再严令儿子不得再去看戏,须一门心思读书。那段时间,在母亲的严令和二哥的严禁之下,李叔同确实收起心来读书写字。
谁知,到了常云庄馆学习后,母亲不能时时刻刻在身边监管,他又放纵了,又跑去戏园看戏。
这一下,母亲伤透了心,吃了老鼠药。当他从戏园里回来后,口吐白沫的母亲已经不省人事。幸亏喊来二哥和众人,把母亲救了回来。那之后,李叔同立志潜心攻读,不再踏进戏园半步。
然而这天黄昏,走出学馆,走在回家路上的李叔同,猛然听到报童吆喝名伶杨翠喜沪上夺魁,立时止步,鬼使神差侧身唤住报童,买了张报纸。
展开报纸,赫然入目的是版心中央一张杨翠喜盛装出演的巨幅照片。
照片上的杨翠喜,豆蔻年华,明眸皓齿,娇艳百媚,直把李叔同看呆了。看着,看着,恍然看到杨翠喜露出来迷人的笑容,深情地望着他。他心中一动,耳边便响起来“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声声如梦如幻,纷纷而来淹没了他。
他不由自主地,又一次走向了戏园。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随着众人的欢呼,光彩夺目的津门名伶杨翠喜出现在他眼前,电光石火间,眼前一片光亮。他的世界里只有戏台,只有戏台上的美人。美人的一颦一笑,美人的莲步逶迤,美人的空谷幽音,美人的长袖飘飘,荡悠悠在他心尖上……他痴痴地望着她。
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戏台的一角,他还久久地望着那一角。
这一刻的李家三少爷,已然忘记母亲绝望的惨痛。他不由自主地走向后台去寻她。她在人群中微微回头,一个照面,他一身读书人的风骨落在她眼里心里,令她怦然心动,霎时怔住。
从此,他每天去戏园看她。她的场子,他场场必到,场场捧她。
她在万众瞩目的台上,丰容盛鬋,仪态万方,其实她身世可怜,原本出身农家,家里太穷,被几次转卖,卖给了杨家从师习艺,从此更名为杨翠喜。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又聪明努力,出落得花容月貌,登台演出后,很快便成为红遍京津的梆子名旦。此一刻,她看似沉浸在《喜荣归》的渊薮中演绎着温柔动听的“老娘亲错打了这定盘心”,目光却看着台下的李叔同,好像他才是那荣归故里的赵廷玉。
那么风流倜傥,清隽儒雅,尤其是那热切而温柔的目光,总是那么安静地观赏着她,品味着她,完全不同于那些浪荡公子的狂乱猥琐,大喊大叫,令她芳心萌动,柔情万种。
她心里想着他,念着他,以至于戏散场,妆卸尽,一个人走在清冷的街上,迎面看到他时,立时睫羽微颤,惊喜得说不出话来。
他亦是望着她的灵动照人,尤其是那双潋滟的眸子,宛如一汪春日山泉,莹莹光芒,闪烁在他心中,让他的心绪波澜起伏。
这一次的四目相对之后,他送她回家。
翌日一早,她出门来便看见他等在门外的笑脸。他们不再是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他们越过了戏台,并排走在了一起,成为知己。
一天又一天,他每天坐在第一排看她水袖飘舞,听她柔情婵娟,然后到后台去等她,提着灯笼送她回家。他们情窦初开,温柔的情意在彼此的眼波中流转,在夜色下如昙花般惊心动魄地绽放着,满眼欢喜。
一路上,谈完《珍珠衫》又说《拾玉镯》,即便是那些如《梵王宫》《红梅阁》一样冶荡的曲子,由他吟出来,也是另一番情致。她盯着他的吟唱,完全被他迷住了。
于是,他们常常在一起饰演,切磋,他不住地指点她,为她讲戏中人物的经历,帮她琢磨人物的情感变化,给予她的除了惊喜便是收获,没多久,杨翠喜的表演便突飞猛进,一次次地艺惊四座。尤其在天仙茶园,李叔同这个票友与她一起出场,每每未及开口便能博得满堂彩,掌声如雷。
如此,他们情投意合。
这是他的初恋,亦是他一生一世的珍贵回忆。
举案难齐眉
然而,李家这样的门第,怎么可能允许李叔同与一个戏子交往。
他和杨翠喜的往来,立即遭到李家人的强烈反对。二哥多次找他谈话无果后的一天,他进门便看见二哥正和母亲焦躁地说着什么,扭头见他,戛然止声,继而起身恼怒地甩袖离去。
“二哥说什么了?”李叔同问母亲。
母亲敛起平日里的温婉,一字一句道:“老二建议你娶亲成家,然后分咱们出去另过。”
话音一落,母子俩四目相对,竟然一时无语。这是他们渴望的事情。从父亲去世以后,母子俩一直盼望着能脱离苦海,另立门户,过自己的日子。何况,二哥还说分出三十万银元作为他们的生活补贴。
李叔同看着母亲,母亲严厉的目光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由得满脸沮丧地低下头。母亲却不紧不慢地说:“必须门当户对。”旋即又沉声道:“除非我死了!”即便母亲只是李家的四姨太,日常里不得不谨小慎微,却也是出身儒商,自小受翰墨熏陶,诗文兼修,长相端庄的好女子。若不是因战乱,家道中落,也不会来李家做小的。即便母亲喜欢看戏,喜欢杨翠喜的戏,然而当儿子和这戏子的流言蜚语传遍大半个天津城时,母亲心里是最恼火的,断然不允许儿子和戏子在一起。
李叔同双唇战栗,说不出话来,内心已是刀割般的疼痛。
母亲见他不言语,眼眶已微微泛红地喊他“文涛”。母亲的声音令李叔同心神一震,他竭力压抑着把心一横,哑声道:“全凭母亲做主。”
母亲“嗯”了一声,这才起身,迎着他的目光,轻声道:“早点休息吧。”
很快,母亲便物色了比李叔同大两岁的俞氏。
俞氏不仅出身于茶商之家,家境优渥,与李家门当户对,又生得清秀端庄,知书达理,性情柔惠,深得母亲的心。母亲和他说的时候,他只能点头。
接着便是提亲,互换庚帖,议亲,定亲,礼聘。
家里开始热闹起来,母亲喜气洋洋地忙里忙外。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0月23日,李家大院里张灯结彩,年满十八岁的李叔同身穿大红喜服,面无表情地迎娶了俞氏,为母亲完成了这场人生中最宏大隆重的婚礼。
在被送入洞房,挑开盖头的那一刻,他看到了新娘子的娇美,在红色的烛光下,那么柔软而妩媚,然而,他看她的眼神却疏离而又冷寂,在他心里,只有一个风情万种的杨翠喜,谁人能及。
何况,她是被养在深闺、被三纲五常奴役的旧式女子,自然没有那种见过世面的明媚,没有他所心仪的才气,更遑论花枝招展的美。她的美,是循规蹈矩的美,是那种端庄、恬静、安顺的,大宅院里养出来的贤惠恭顺的闺秀气质。
他不爱俞氏,他爱的是可以和他游龙戏凤、粉墨登场的杨翠喜。所以面对俞氏,他只能尊重而知礼。
这第一眼,俞氏便也知道了李叔同不喜欢她。可是,她能怎么办?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只能做她分内的事,为他泡好热茶,尽心尽责地照顾着他就寝。他和衣躺在里面,她自己又抱了床棉被躺在外面,灭了红烛。屋子里陷入一片黑暗。两人各睡各的,不言语。
次日凌晨,俞氏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后,再照顾他梳洗了,一起出来向长辈们请安,敬茶。
至此,她开始做了李家的三少奶奶,然后才是李叔同的妻子。
其实她令人无可挑剔,无论礼节还是为人处世,落落大方,从无差池,是人人口里赞叹的贤惠,却始终无法让李叔同满意。
李叔同还是禁不住地去找他魂牵梦绕的美人,可是好几次,他去戏园,去杨家,都没能见到杨翠喜。他不知杨翠喜已经被天津的地方官段芝贵重金礼聘,送到北京孝敬载振小王爷去了。他还在苦苦想念着她,为她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为她哭,为她伤,为她肝肠寸断。
以至于这一夜,他与俞氏在一起,不禁心猿意马,把她看成了那个风流妩媚的杨翠喜。
不久后,她便怀孕。
他们有了孩子,像母亲希望的那样,他给了母亲一个孙子。她已经是他儿子的母亲,他们相敬如宾,却终是抚不平他心头的痛。哪怕是在未来的上海,在那段难得的静好日子里,他心情大好地与她举案相对,却终是难齐眉,终是改变不了他的心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