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741621
1.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集地理、环境、人文(主要是文学、美术、摄影和电影)以及个人游记于一体。
2.作者把自己是观察主体的“旅行者”,所选择的旅行地都是世界上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地理场所,娓娓道来,将场所的古今纵向讲解,把地点的关联横向对比,借此引出对世界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价值的思考。
这本人文旅行札记从地理、生态环境、考古学、历史、传说、文学、绘画、雕塑、摄影以及建筑等多学科角度,以作者的个人旅行体验为引子,通过追溯散落在扑朔迷离的文字、图像和蒙太奇之中的历史事件和传奇人物来展示几处世界级的文化景观——被维苏威火山熔岩埋葬了千年之久的庞贝废墟、位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湖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欧洲城市之娇子维也纳及其在二战后的起死回生、南太平洋中被英法殖民者浪漫化的海岛大溪地、美国西部大草原以及产生出黄石和优胜美地等国家公园的原始荒野——是怎样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通过错综复杂的政治运作、敬畏交织的人文情怀和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想象而升华成为现代人所向往的文化景观的。
本书内容极为丰富。作者以鲜为人知的史料、引人入胜的多学科知识、精细入微的分析以及富有质感的文字穿插叙述,带领读者在行走中发现、从观看中感悟,脚行走在大地上,心沉浸于浩瀚的人文传统之中,是爱好人文艺术的读者,尤其是喜欢沉浸式体验的文化旅行者喜欢之书。
目录
前言:远方、风景与时空旅行…………………….1
第一章 庞贝古城:火山岩灰下的景观 ……………001
通向地狱的入口……………………………… 003
在火红的天穹下……………………………… 006
千年死寂的废墟…………………………….. 008
重见天日的古城…………………………….. 010
感性、性感与原始生殖崇拜……………………. 013
画布上的火山:重现远古悲剧………………….. 018
《庞贝末日》:对信仰的一种诠释………………. 021
“粉红弗洛伊德”:摇滚火山天灾………………. 023
维苏威山下的角斗士:“我就是斯巴达克斯!”…….. 025
那不勒斯湾的旷世之恋:“汉密尔顿的女人”……… 028
《火山情人》与后现代意义书写…………………. 035
凝固死亡……………………………… 043
塑造永恒……………………………………. 046
第二章 湖地:诗人的心灵风景………………………… 053
英国浪漫诗人与湖地…………………………….. 055
二访“鸽舍”………………………………… 057
华兹华斯的湖地:走路与吟诗……………………….. 061
多萝西的湖地:走路与《格拉斯日记》……………….. 068
从哥特式小说到文人书信…………………………….. 071
湖区地图与旅行指南………………………………….. 072
怎样观看湖地:“崇高”与“似画”……………………… 075
罗斯金之“看”与“看见”……………………………….. 077
“让火车开进来”……………………………………. 084
《兔子彼得》与国家公园…………………………………. 086
走进湖区…………………………………………. 090
第三章 维也纳:历史兴衰的风景线……………………….. 099
夜色深沉维也纳……………………………………………. 101
三大陆文化视野中的茨威格……………………………… 103
茨威格的维也纳………………………………………….. 106
环形大道、咖啡馆和音乐厅:混凝土浇筑的开放精神历程… 109
世界公民之都与大师之死……………………………….. 11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关于维也纳的寓言……………. 117
“男神”克里姆特与维也纳的“金色时期”………………… 122
黑暗降临维也纳………………………………………. 129
《第三人》:维也纳之噩梦…………………………….. 132
黑暗中吹出的一串口哨……………………………………. 135
“地点!地点!地点!”……………………………… 137
“金色夫人”传奇………………………………….. 140
走上跨国法庭………………………………………… 144
“别了,阿黛乐!”………………………………. 146
第四章 大溪地:殖民欲望的想象 ……………………..149
浮出历史的地表………………………………………… 151
高更与毛姆……………………………………………… 153
作为文字的文身………………………………….. 160
法兰西浪子洛蒂与《洛蒂的婚姻》………………………… 163
珠联璧合……………………………………… 164
大兵写的小故事………………………………………. 169
“邦迪号”兵变………………………………………….. 173
光影投射的神话……………………………………………. 176
“我的爱,我的创痛!”……………………………………. 178
“法属大溪地”还是“大溪地”?……………………….. 181
第五章 西部:一个说不完的故事 ……………………………..185
拿破仑的礼物…………………………………………….. 187
秘密探险………………………………………………… 188
草之海…………………………………………… 190
观看的困境………………………………………………. 192
牛仔、“客运马车”和“西部片”……………………………… 196
“恐怖之谷”……………………………………….. 204
“群山在召唤,我得进山了!”………………………….. 206
“‘优胜美地’,我的生死之地”………………………….. 209
走在“缪尔小道”上……………………………………… 213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221
“杰克逊的平原”与口头传说……………………………… 223
“人生太短,要讲的故事太多”……………………………. 226
“十加仑牛仔帽”与“访客牧场”………………………… 231
熊掌牧场,海拔 6300 英尺………………………………. 232
小洛克菲勒的秘密交易………………………………….. 236
“黄石”—一个无法结束的故事…………………………. 239
各章主要参考书目…………………………………….249
前言:远方、风景与时空旅行
真正的地方是在地图上找不到的。
——赫尔曼·梅尔维尔
小时候住在川西坝子中央的成都。这座古城得天独厚,风调雨顺,人文资源丰裕且多元。南郊有三国的武侯祠,展示着“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心机和策略。我现在还记得十多岁时站在武侯祠的中堂外,趁暮色赶抄的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尽管那时对其含义毫不领会。西郊的草堂寺住过诗圣杜甫,代表着中华人文悲天悯人的主流。每次去都得站在那个破旧的圆顶茅草棚前,结结巴巴地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为与我同行的总是酷爱写格律诗的姨婆朱蕴华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当时成都的老百姓尽管还生活在“文革”中,但是比其他大城市的人更有享用餐饮之乐。市郊乡镇的集市星罗棋布,周末去赶集是让小娃儿们最开心的事。记得最喜欢的是天回镇的集市:大人们在那儿分文必争地讨价还价;小孩儿则从农人的竹筐里抓几个水蜜桃、杏儿或李子什么的来尝新,却从不成问题。每每蹭过几个摊位,小肚子就饱了。麦芽糖、杏仁饼、花生酥是最诱人的零食,而由麦秆编的笼子中的蟋蟀、萤火虫点亮的纸灯笼、鸡毛毽子、由木头削成的响簧则是大家伙儿最爱的玩具。成都小说家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就是以天回镇为场景,与沙汀的《抓壮丁》一样,记载着川西坝子的方言、趣事和民间的智慧,展示了川西文化的本土脉络,犹如麻辣川菜,源远流长。
唯一遗憾的是,成都平原交通不便。四周出路被陡峭的山脉切断,出川只有一条蜀道,被李白用一个形容词钉死 —“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坐火车从成都去秦岭外的关中一带要十多个小时,票价三十多块钱,相当于那时一个学徒工两个月的工资。很多很多年,出蜀道去远方只是一场夜夜都做的梦。
好在那时住的地方离成都的北门火车站不远,夜晚躺在床上听火车鸣笛,仿佛是听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激活着对远方的想象,若即若离,却又源源不断。后来,去火车站,花五分钱买张站台票,看为数有限的几列火车进站出站,竟成了父母送的生日礼物。1977 年末,我从插队了两年多的蒲江霖雨公社返城。生产队结账时,除了分给我几袋雪白的大米外,居然还有一百多块现金。这笔额外之钱让全家喜出望外,仿佛中了彩票。母亲立马就开了一张长长的购物单,除了要买几斤高价肉给全家打牙祭之外,还要添置冬夏的衣物和日常用品。满足家庭需求,我能理解,可我打死也不愿意把钱交出来充公,和母亲横眉冷对地僵持了好些天。去远方——这个萦绕多年的梦想,居然替我打赢了我与母亲之间最大的一仗——我终于坐上了出蜀道的火车。
快满二十岁的我,第一次远行!
芸芸众生,恐怕没有人不向往远方。远方是一个渴念,一种迷思,一种无法抗拒的感召,诱惑我们投入新的未知。远方也是一种慰藉,是另一段想象的起点,或者,一个无法到达的终点。可它支撑着我们摆脱平庸的此时此地,走向人生的下一站。因为有了远方,我们不断地旅行着,出发或抵达;不断地跳出当下的陷阱,把自己投递给未来;不断地作别熟悉的居所,走进下一个异乡,下一处没有路标的大街或小巷,没有地界的荒原或山林。
对远方感兴趣的人大抵有两类:观光客和旅行者。这两类人都想亲眼看到异域的景物,体验异乡人的风俗文化;所不同的是,观光客满足于旅游指南所推荐的,能给自己快感的景观,而旅行者则按自己所听到的内心召唤去发现和体验未知。
观光客花大价钱雇导游,顺着安排好的路线,乘大巴去选定的景点打卡、打卡、再打卡 …… 由此得到旅游指南和商业广告上所许诺的快感。让他们心满意足的“收据”往往是一张张照片,照片上的他们以排练过的姿态、塑料般的笑容来证明本人于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地一游。得空时,用手机传给亲朋好友,甚至上传到互联网上,期待一夜间成为“网红”。
旅行者则专注于远方那些前所未见、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景物。他们的旅行环境和路线无法复制,大多没有向导可以依靠,甚至无法为个人的安全打包票。旅行者常常迷路,还时常遭遇道路阻断、恶
劣天气、野生动物的袭击或其他意外,但正是迷失、身陷困境甚至侥幸存活的经历给了他们发现自我的契机。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 Solnit)写了本书,取名叫作《迷路指南》,专讲自己怎样利用陌生环境,从迷途中发现自我的故事。她认为旅行者应该允许自己迷路 —不仅是个体在空间里失去方向,也包括个人心灵的迷失 —因为迷失是一种悬浮型的心灵状态,是发现未知自我的必经关口。“只有失去自我,才能找到自我”—她对这个悖论深信不疑。
观光客喜欢热闹,往往前呼后应,随团队跑来跑去,看似兴高采烈,自由度却有限得很;旅行者要么独行,要么与二三知己同行,看上去沉默孤独,但有充分的自由,包括面对危机时,独自做决定的自由。写《金银岛》的英国冒险小说家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深谙孤独的自由是旅行者所必需的,因为他们必须随着自己获得的灵感和心情,自由决定是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前进,是走熟悉的路还是人迹罕至的。只有怀抱孤独的自由,旅行者才能步入人迹罕至之处,注意到周围的万物怎样用各自的声调,抑扬顿挫地与自己交流:泉水叮咚,狂风呜呜,夜莺婉转,雷声隆隆。而朝阳拨云初现,夕阳灿烂告别,水仙花迎风起舞,秃鹰在空山里展翅盘旋,都是为了得到旅行者的青睐,为了证实他们的来访、他们的在场、他们此时此刻的存在,为了鼓励他们摇身摆脱俗世的日常烦恼,全身心地去约会内在的自我 —那个更善感、更清澈、更纯粹、更有童趣和诗意的自我。就像迷失才能发现一样,孤独才能拥有整个世界。只有真正的旅行家才能领悟这个悖论。
远方总是与地域分不开的。作为个体的人各自生活在地球上某地域中的某个具体“地点”,这个“地点”又与许多其他“地点”——像每天清晨去取饮用水的那条溪流,每天傍晚去拾柴禾的那片小树林,祖先下葬的那块墓地,或者祭奠神明的那座庙宇——交错连接,构成了地貌不同、风格千差万别、无以数计的“地方”,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各类人对“地”“地域”和“地方”的看法大不相同。从十七世纪欧洲“启蒙主义”逐渐演化成西方人文传统的奠基性话语以来,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要被理解为二元对立:哲学、宗教、文学、美学、艺术、音乐等与人的内在世界有关,而自然地理 —常被泛称为“地貌”“地景”“地方”“地区”“景观”“环境”等 —则被视为客观世界,是人类赖以栖身之地,并提供满足人类功利需求的各种资源。
在这个二元对立的框架中,传统地理学集中于研究某地方的地质成因和地貌形态,最多不过涉及地质地貌对该地农业的影响,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却忽略了人类的信仰、情感、语言、图像及其构成的文化实践,譬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等对一个地方的形成和变化有些什么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地理学家索尔(Carl Sauer)创立的伯克利人文地理学派在“地理环境”“地貌”“景观”等传统地理学概念之外,特地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把人的信仰和情感、语言和图像实践等文化活动对大地的影响和再创造作为研究对象。
索尔学派的弟子段义孚(Yi-Fu Tuan 1930—2022)是人文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段义孚是一个华裔地理学家,自小浸润于深厚的东方人文传统之中,总是从人的情感和心智的发挥出发来观察地理问题。他认为“爱”与“怕”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类情感,并先后写了两本专著来探讨这两类情感在人文地理中的表现,一本叫《恋地情结》,另一本叫《恐惧景观》,认为人类对一个地方的想象和建构是对环境的美学和情感反应。当自然仅仅作为人类行动的外在客体,不被人关注,不被人感受,没有人类情感的熏陶,没有被人类用某种特定的媒介加以描述,这个客观环境只是一个地点、一片地域、一种地貌或一个地方,无所谓“美”或“不美”。只有当这个客观环境被内在化,即被人体验,被人感受,并进一步被人用文字、图像、音乐等媒介表现出来时,才升华为一个“文化景观”,成为外乡游子心目中的“远方”,吸引持续不断的关注和心智发挥。
段义孚的论文《语言与地方建构》远没有上面提到的两部专著那样引人注目,但却是研究“文化景观”是怎样被人建构出来的重要文献之一。他在此文中讨论了人类建构地方的几种方式:给地方命名是一个普遍的实践,与一个地方的特定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家人或邻居间饭后茶余的闲聊,还有同乡之间的文字交流,也是想象地方(故乡)的途径;尤为重要的是家人、族人或同乡中那些个能言会写的成员所留下的口头传说、书写文本和视听文本 —小说、诗歌、日记、游记、民谣、绘画、雕塑、照片和电影 —对同时代人对地方的想象有更为广泛、更为持久的影响,往往成为后人继续想象或再想象一个特定地方的奠基性文本。段义孚认为,语言(书面语、口语,尤其是地方方言)所凝聚的情感力量和象征功能不仅得以展示,还足以“召唤”出一个“文化景观”,一个被人美化、内在化的实体性地方。简言之,人文地理学家认为,大地和空间不仅是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源的储藏库,也不仅是人类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活动的舞台,还是被人类不断“塑造”的对象。这种塑造,如地理学家唐晓峰所概括:“不仅是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伴随着浓厚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人们既有利用大地为自己服务的一面,又有在大地上表现自身的一面。文化景观是人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人。”
由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切尔(W.J.T. Mitchell)结集出版的论文集《风景与权力》是段义孚之后的一组人文学者的力作,把“伯克利学派”所提出的“文化景观”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批评性的文化概念 —“风景”。米切尔在该书“前言”中开宗明义,说明“此论文集的目的在于把‘风景’从名词变成动词”,即把“风景”变成“风景化”。在米切尔们的批评视野中,“风景”不仅是供人观看的自然景物,还是调解、沟通、平衡自然与文化、个人与他人、美感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媒介;而某个普通地域“风景化”的过程,则是该地区的种族、社会群体或国家在历史上获得其主体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风景的自然物质(如树木、流水、石头、太阳、月光,等等)常被看成与宗教、心理、政治、美学等有关的象征符号来构成或解构特定的文化价值。本书中交替使用“伯克利学派”的“文化景观”一词和米切尔等学者所谓的风景。
风景的形成不仅来自人类的认知装置,即上面所说的心性、信仰、价值取向、身份认同等,同时也是人类所具备的审美装置的结果。譬如,站在哪个地点,从什么角度观看更利于构成一个美学框架,把一片地貌看成一幅风景?怎样描述所看到的风景,是“崇高”,还是“似画”?这都取决于创造者和观看者在各自文化传统中所受的视觉训练和审美决策。在现代社会里,人类的认知和审美装置还不断因为新技术发展而扩展和更新,如克劳德镜凸面镜之于风景摄影的创作,摄影机之于用蒙太奇特技来模拟自然。视觉艺术家还有越来越多的便利去“勘景”“造景”,甚至在全球营造“虚拟景观”。遗憾的是,现代人所建构的大量消费型文化景观虽然带给人感官和心理上的愉悦,甚至创造出知性的满足,但大多无助于填补人与自然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沟壑。
特定的风景(或文化景观),是人类写在大地上的文本,常与书写文本、口头文本被并列,视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这是因为风景不仅是某个人群,或某个事件发生时所占据的一部分地理空间,也积淀了时间旅行者们在历史上用文字、音符、画面、雕塑、蒙太奇或其他媒介塑造出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折射出各自的心性、三观、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个人修养、学问及其现实生活状态的多棱角光谱。由此风景不但具有描述性,而且具有相当的阐释功能。当然,“风景”对人的意识与情感的影响远不像政治、革命、战争那样直接、猛烈,黑白分明,而是微妙且宽泛、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确,“看一个地方的文化地理,不上下左右看不行,还要在解释上下功夫,要说明景观的来历、内涵、意义等”(唐晓峰语),而阅读写在各种媒介上的故事,细观故事中的方方面面,是发现隐藏在风景中的人文经络的最有效途径。
这本书中讲述的是作者近年来的几次旅行 —目的地都是拥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景观或“风景”。作者所关心的不是提供一般“旅游指南”中所详尽描述的信息,比如从 A 到 B 走哪条路线,乘火车还是坐大巴,晚上在哪个旅店过夜更好之类。作者提到的地方有的在一般“旅游指南”上名不见经传,在这儿却是重点,如英国湖区的构成和地名;有的在各种指南上被大书特书(如茜茜公主曾住在维也纳城外的美泉宫),此书却未提及,而少为人知的“环形大道”却占了整章的篇幅。美国的西部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和审美概念,是美国发展成为民族国家的关键。本书所竭力探索的这几个地方在历史上都是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类所梦想过、感受过、所久久纠结,长时间思考、反复阐释并产生过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和艺术创作,进而被召唤出的“风景”。作者想要厘清的是这些景观在特定历史中的来龙去脉,它们所呈现的多元象征意义,如生与死、荣与衰、统治与被统治、殖民扩张与痛失家园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借助于各种表现媒介的精彩营造而成为闻名于世的“风景”的。一句话,本书着力于通过大大小小的故事 —个人的、国家的、社会的、宗教的、诗人的、画家的、历史的、现实的、黑色的、金色的、血腥的、浪漫的 —来厘清自然、人文和历史如何在“风景”中盘根错节,塑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情感。
中国人文传统中早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这是因为读书固然为人们大脑中的认知装置提供新的知识,而行路不但为人类输入新知识,还让人的感官尤其是心灵不断激发出对生命的直接感悟。只有当我们把心灵、感官、认知器官都充分打开,准备好接受远方带来的惶恐或惊奇,拥抱未知的事物,投入全新的感受时,出发才被赋予了意义。
远方在召唤 —让我们出发吧!
第一章
庞贝古城:火山岩灰下的景
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有人说毁灭于冰。 —罗伯特·弗罗斯特《火与冰》
通向地狱的入口攀登,攀登,再往前,再往上 ……
艰难地度过了两年多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封闭期,国际旅行一开放,我就订了去庞贝的机票。这个举动让家人感到不解:世界还没完全摆脱疫情的死亡阴影呢,干吗又投身另一个人类集体毁灭的坟场?要换换心情,不能找个充满生命的阳光地带吗?我自己也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听到时断时续的呼唤,来自庞贝的呼唤 …… 此刻,我正随着意大利房东蒂洛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火山砂,往维苏威山的火山口爬。山不高,但天气多变:我们早上从城内出发时彩云满天,一片微笑的邀请,到山腰下车开始登山时,乌云慢慢聚集起来,在路旁裸露的山脊投下斑斑阴影,让我们一路上都担心淋雨。
历史上无数不惧危险的科学家、文人、画家都沿着这条路攀登过维苏威火山,德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歌德相信诗歌与科学相同,他除了写诗作文以外,在地质学和昆虫学方面也颇有造诣。1787 年 3 月 1 日,他就是踩着我脚下的这条小路来维苏威火山考察的。他在《那不勒斯游记》中记载了当天的上山体验:“一片纯净的天幕下,躺着最诡谲的表土 —难以想象的奢华和伤痛的废墟;沸腾的泉水,弥漫的硫黄味,火山岩石的废渣压着冒出的新芽,看上去光秃秃的,周围的小径都被关闭了,不对行人开放。最后,我终于看到一片极为茂盛的植物,爬过那些没有生命的石块,覆盖了深坑浅坡,伸向周围的小溪和湖泊,滋润着蔓延在这个亘古的火山口边际的栎树。”歌德所描绘的景象与我此刻所见差别不大,但时间已匆匆走过了两个多世纪!
歌德说这片地上布满了世上“最诡谲的表土”,不是夸张。由于火山砂氧化程度不同,这条路上有些路段呈赤红色,也有些呈土黄色,但大多路段仍呈黑色。火山砂中夹杂着大大小小的岩石,有棱角的一类叫凝灰岩,非常尖利;外周圆滑一些的则由火山熔岩变化而来。路面看上去都松软平坦,脚踩下去却深浅不一,稍不小心便会扭伤脚踝。跋涉了三个多小时,火山口才慢慢进入我们的眼帘,与视线持平,看似一段残墙。继续往上爬,增加一些高度,然后小心翼翼地找到一处依凭往下看,才见到那张巨大无比、令人恐惧的贪婪的“嘴”,通过长达一千多米的粗脖子,直通地球心脏,吞吐着宇宙间最原始的力。昔日巨蛇似的狂奔的火舌,因为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已成了无数杂乱的、记载着毁灭和死亡的灰黑轨道,而在其间则生长出了一片片黄绿交加的苔藓,甚至匍匐在地上的灌木,开始讲述又一轮生命和成长的故事。
我找了个土坡坐下,在棉花团般层层堆积的雨云下极目四望:山脚下的古庞贝遗址与新庞贝城仅一街相隔,教堂的钟声响起来,因为穿不透浓厚的雨云,听起来闷闷的。可以看见刚做完晚礼拜的人们走出教堂,如一个个小黑点散布在广场上。西望阿马尔菲海岸,五颜六色的房屋沿海岸蔓延着,在暗淡的暮色中也仍然色彩斑斓;对面的苏莲托半岛变得半明半暗,而更远些的卡布里岛已经消失在云雾中,如同海市蜃楼。生命持续着,蔓延着。
维苏威山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活火山之一。从有史记载的公元 62 年到 1944 年,前后爆发过五十多次。十八和十九两个世纪中爆发得最频繁,二十世纪慢了下来。它会不会再度爆发?生命是在大自然中产生的,是自然中最神秘的部分,但人类能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吗?怎样共处?大自然中蕴藏的原动力会不会像摧毁庞贝古城那样最终彻底摧毁人类?以什么样的形式摧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