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531304
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片城区,一座城市,无论大小,它们都承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活动与关联。正是或日常、或特例的行为不断积淀,让这些空间拥有特别的气质与氛围,成为本地人的留恋与游客的向往。从远山、道路、建筑、树木,甚至民俗活动与公厕中,看到人与空间的彼此塑造,看到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内涵,看到地方特有的味道。
从寻找地方特质的出发,《作为方法的空间》是认识集美学村与集美大社的起点,也是城市更新的第一课。它提供了认识城市空间的方法与一个历史城区的分析案例——这种空间特质是历史的“包浆”,是城市更新中最应该被看到、受爱护,并得到传承的未来,是城市更好的未来。
一维的文字建构认知,二维的图片辅助意象,被三维构造环环相扣地组织起来,阅读本书成为一场空间穿梭的旅程,与嘉庚故里实体空间相映成趣。希望读者朋友们也能在阅读本书时享受这一旅程。
作者借鉴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一种模式语言》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集美学村和集美大社的空间与社会结构。通过空间分析的视角,揭示两个地区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发展和社会联系,以及它们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作者通过细致的空间调研,为社会史增添新的维度,让社会面貌和物理环境栩栩如生。行为特征、共同记忆、价值追求、人际互动,最终都反馈于空间再发展,使集美成为那个特别的地方,成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特别的存在。本书不仅分析了现状,还探讨了理想状态,希望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消除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隔阂,不仅为嘉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方法。
序 兼论《一种模式语言》之于形式生成的局限
前言
上篇 侨乡之集美学村
*1 侨乡:外向反身性
*2 集美学校:从近代至共和国的缩影
*3 学? 村治理:从自治体到领地集合体
*4 学村完整性:联外有限,内部不分
*5 天马山:被遗忘的心灵故乡
*6 集美海岸:自然野性的驯化
*7 地区到达:在移动中建构意象
*8 地区交通:延展与缝合
*9 学村门户:到达过渡
*10 建成环境形貌:地形、建设与动线
*11 高地建筑:家国情怀地标
*12 大台阶:回望侨乡
*13 鳌园海滩:从生产性到娱乐性
*14 泛舟:三池的灵气
*15 操艇:人与海的切身关系
*16 龙舟赛:从自组织到专业赛事
*17 散步道:人在景中
下篇 共同体之集美大社
*18 集美大社:侨乡高地的韧性
*19 学村办事处:共治博弈的残迹
*20 角头:血脉地点
*21 祠堂:亦祠亦庙,亦聚亦斗
*22 大祖祠广场:团结的原点
*23 正月十五割香:共同体的团结动员
*24 共有地:私有与公共之间
*25 自建房:住屋与卫生
*26 侨房:不只是风格和资产
*27 树地:人—树—建筑物
*28 檐下:街巷的河口湿地
*29 可达的公厕:福利性环卫
*30 引玉园:静奥的背
附录1 集美学校发展过程简表
附录2 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转《承认集美学村公约》
附录3 集美学村筹备委员会规程
附录4 关于撤销集美学村杂捐和丁粮的几个政府通知
附录5 集美学校办学主旨
附录6 集美小学记
附录7 集美解放纪念碑记
附录8 为识字运动告民众书
附录9 集美大社的知名侨房概况
附录10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