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7193
1. 郭德纲单口代表作《济公传》首度出版,值得收藏
郭德纲讲了二十几年的《济公传》,首次整理成书
从“碎片化口语”到“结构化文本”
本书保留了他独特的幽默、节奏与思考
段子背后,是他半生从艺功力与人生智慧的沉淀
2. 未删减版本,结构完整,原汁原味
采用章回体小说形式,保留闲白,还原茶馆说书节奏
不是拼贴笑料,而是有头有尾、有情有理的长篇故事
3. 说的是段子,讲的是人间
济公吃肉喝酒、疯言疯语,看似不合礼法
实则句句讲人心
他不是圣人,是个活得通透的人
也是在人世间修行的你我
4、懂幽默的人,往往也最懂人性
语言幽默不油腻,温和不敷衍
读着轻巧,听得进去
说的是市井小事,看见的却是人性弯绕
5、讲给“正在经历点什么”的你
这不是讲给热闹人群的书
是讲给正烦、正累、正拧巴的你听的
他不教你怎么活
只是陪你在扛不动的时候,轻轻松一口气
南宋年间,一桩采花案惊动了临安城。
贼号“乾坤盗鼠”,翻云覆雨,屡捕不获;
贼影如风,恶行似魔,官府束手,百姓惶惶。
经过万般手段之后,朝廷终于请出一位看似不靠谱的奇僧:
穿破鞋、摇破扇,疯言疯语、饮酒食肉,
却偏偏能指破迷局、点化人心——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济公长老。
故事共十三回,一案起于采花祸,一线牵出绿林寇。
你将看到罗汉显灵、狐仙度人、庙宇捉妖;
也将看到济公穿行于市井之间,以疯癫之形,开解有缘之人。
他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慈悲大愿;
他不拘戒律,深染红尘,却始终心如止水。
破扇一摇,笑骂由他;一念放下,天地皆宽。
若你也在人世烦忧中,求一份明白,
那就翻开这一回回故事,
让疯和尚,陪你走一程红尘。
第一回 ……………………………………………. 001
妙龄贞洁软玉碎 乾坤盗鼠恶煞行
第二回 …………………………………………….014
贼寇知祸鸟兽散 罗汉神通明珠还
第三回 ……………………………………………. 029
如意巷刺客落网 乾坤鼠海捕缉拿
第四回 …………………………………………….043
会英楼惜走狂盗 师徒聚暗箭伤人
第五回 ……………………………………………. 060
一程嬉闹一程事 千般慈悲千般恩
第六回 ……………………………………………. 079
救爱徒火烧黑店 擒盗鼠受阻绿林
第七回 …………………………………………… 103
罗汉爷家庙捉妖 乾坤鼠暗器行刺
第八回 …………………………………………… 123
怜贫英雄施恻隐 雷陈护花赵家楼
第九回 …………………………………………… 139
丧天良毒断恩义 奔穷途慌走恶贼
第十回 …………………………………………… 161
入道观济公擒贼 丢公文班头陷狱
第十一回 ………………………………………..186
龙游县助破疑案 十字街戏耍凶徒
第十二回 ………………………………………. 210
争奇书群寇内讧 遵法谕狐仙度贼
第十三回 ………………………………………. 230
僧道斗法凌霄观 淫贼落网天道还
闲白儿 ……………………………………………. 252
听书,图的就是高兴,说书也是为了高兴。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糊口谋生的手段,就会三样,说书、说相声、唱戏。我爱济公,爱说济公,在唱戏时也爱扮演济公。
这个人物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是因为他对公义的执着以及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济公是南宋的一名高僧,法号“道济”,因其一生佯作颠狂,被称为“济颠”。又因他热衷于打抱不平、 救困扶危,民间尊他为“济公活佛”。关于济公的故事,大多保留在佛教典籍、诗文笔记和通俗文学中。从南宋的高僧道济,到明代的“异僧”,再到清末民初的神侠, 随着越来越多创作者的加入,济公的故事从瘦削到丰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济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逐渐成型,其中一种重要形式是鼓词。然而,像大部分口头文学一样,鼓词在明清时代不被梓行重视,难以刊行。所以,对济公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只能靠借阅手抄本过瘾。在当时,《济公传》鼓词已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读物。
评书里《济公传》又叫《醒世金铎》。在评书行里,《济公传》也叫“串花”,说的是济公穿的僧衣褴褛不堪,和叫花子似的。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济公传》,一些观众朋友会问,郭德纲说的是单口还是相声?这其实是一个先入为主的意识问题。也许是观众听我说相声说的多,哪怕是说评书时,人们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在说单口相声。
无论是单口还是相声,重要的是表演的内容和形式能否给观众带来快乐。
对我来说,不管是讲评书还是说相声,只要观众喜欢,我就觉得值了。听书听扣,听戏听轴。《济公传》分很多个小故事,它作为侠义、公案、神怪等诸多成分的合成体,情节众多、头绪纷繁、人物辈出、关系复杂,其中埋藏着一条条相互关联的线索,把整套书串联起来。在这些复杂的故事线索中,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就是济公捉拿“乾坤盗鼠”华云龙的故事。
您当下读到的这本书,主要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济公作为秦相的替僧,带领几个归附于他的徒弟,帮助官府除掉了罪大恶极的江洋大盗华云龙,并将与其狼狈为奸的江湖败类、歪僧邪道都一网打尽,守护了一方太平。
我七岁学艺,十六岁干专业,这一晃好几十年了。既落江湖内,便是“薄命人”。说书,你比这书得大,你让书压着,这就算完了。你说《济公》,你最起码得跳出《济公》来分析。说书的人,第一知识量要大,第二就是人要大,要站到书外边。
世人心中的济公形象,一脸滋泥,头发二寸长。他身着破烂的僧衣,双足赤裸,游走于人间。他嗜酒食肉,百无禁忌,呈现出一副桀骜不驯、落拓不羁的乞丐模样。然而,我深晓在这不守戒律、颠狂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怎样的慈悲济世的佛心。从艺之后,在说书、唱戏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
济公虽然是个僧人,却整天在临安城的大街小巷里游走,认识的人里既有王公贵族、官员胥吏,也有市井小民。不过,他从不被世俗同化,不被世俗拘泥。尽管结交了不少权贵,但他绝不会对他们阿谀奉承、拍马讨好,而是始终保持着独立不羁的傲气。虽然他经常游走在烟花柳巷,但他“有色无心,虽着不染”。济公对底层民众怀有一份同情,总是在他们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真正的修行不仅仅是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锤炼,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修行的成果。一日清闲一日仙,济公长老一生虽然东打西撞、饮酒食肉、疯疯癫癫,但他对世俗生活不染着,不执着,来时纯洁,去时坦荡,如轻风拂水,了无痕迹。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静、修炼心性、践行道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当然了,佛本无相,我心中的济公,别人心中的济公,也许并不一样。
这很正常,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敢说能高台教化,但起码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希望这本书能在您心中种下一颗正义的种子,愿这份能量能传递给更多的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