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77916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主编
*演员、礼学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张晓龙推荐
*艺术评论人、《三联生活周刊》原副主编曾焱推荐
本书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30件舞蹈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文物的世界,物物相通,事事相连,每一件文物上,都积淀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编者用生活化的场景和语言,讲述文物亲历的过往,通过诗词、典籍、存世文物的互照考证,呈现它们亲切、本真的一面。通过文物上的舞蹈形象特征,从而反观不同历史时代对舞蹈的影响,以二维码的形式将文物与当下热点舞蹈作品进行链接,以供大家趣味学习、深入了解。
001 远古时期的神秘舞会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013 画花了的山
——广西花山岩画
019 对舞摇曳的战国玉人
——战国双舞人玉佩
027 敲钟打鼓来看舞
——章丘女郎山彩绘乐舞俑群
035 古时梳妆盒
——战国彩绘舞女漆奁
041 梳以绾青丝
——漆绘乐舞图木梳
049 一鼓通天地
——建鼓舞画像石
057 画像石中的“卷王”
——南阳许阿瞿墓志画像石
065 舞姿曼妙,帛巾飘逸
——执长巾舞伎
073 民以食为天
——彩绘陶仓楼乐舞图
081 文物学起来
——— 答题环节
091
来自汉代的“手办”
——彩绘乐舞杂技陶俑
099 来自古代的全景式影像
——宴饮百戏图
107 瓷器中的“非主流”
——黄釉扁壶
115 带不走的几面墙
——燕居行乐图
123 别开生面的宴会
——绘彩陶伎乐女俑
131 沉船背后的古窑宝藏
——褐彩舞人贴花壶
141 敦煌“双子星”
——莫高窟第 220 窟主室北壁药师经变乐舞图
149 “C 位”一舞皆瞠目
——苏思勖墓乐舞壁画
159 “地下”歌舞团
——女乐舞俑
167 神秘面具舞会
——龟兹乐舞舍利盒
175 古代“贵宾卡”体验
——彩绘乐舞陶组俑
183 文物玩起来
——— 游戏环节
197
红裙流动舞香巾
——红衣舞女壁画
205 古代“谍战”风云舞蹈
——韩熙载夜宴图
213 歌舞升平的“服务区”
——卓歇图
221 宋代民间的假面舞
——宋代大傩图
229 宋代的“曲苑舞坛”
——白沙一号宋墓乐舞壁画
237 地下艺术长廊中的盛宴
——辽代壁画墓散乐图
243 西域“纪录片”
——西域图册
253 砖雕上的粉墨人生
——戏曲舞蹈砖雕
261 街头“马戏团”
——戏狮舞砖雕
269 后记
后记
2019年9月,夏日余热未尽,在丰收的季节前,一粒来自历史的种子被悄然种下: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19级舞蹈学班29位新生,在班主任孟梦老师教授的《舞蹈学导论》第一课,机缘巧合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茅慧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山东省博物馆。空间上,他们与文物咫尺相隔;时间里,他们却在对望中进行了一次与舞蹈历史的“千年对话”。满怀初学的热切与新奇,大家在充满未知的一切中憧憬着、探索着、寻觅着,与舞蹈文物的缘分就此开启。
在传统文化“两创”发展方针和“第二个结合”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落实之下,中国舞蹈艺术聚焦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当代价值阐释,“国潮”文化的风起云涌也为传统文化的“复活”开垦出新的天地。与此同时,在深化产学研协同培育创新人才的背景下,山东艺术学院以“项目式教学”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为支撑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大力推动了《舞蹈文物看中国》的创作与出版。
舞蹈可以“活化”文物,文物亦可为舞蹈发声。岁月难言,金石可证。物的“纹”即舞的“文”,一笔一刻一烧一制,起舞的瞬间便被定格在历史的帷幕后。在《舞蹈文物看中国》诞生的每一步中,我们都期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文化推入大众视野,在文化主体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塑造下重构当代社会对于“古代”乃至“此刻”舞蹈文化的认知。
30件舞蹈文物,百里挑其之一,然不能穷其万一,更难道尽春秋轮转之日夜钻磨,却仍望为传统文化之舞蹈精神而竭力诉诸。每一件文物设定“文物故事”“舞姿遗韵”“文化解读”“古今穿越”四个专题,分别对文物的文化背景、舞蹈形态、乐舞文化、当代价值进行块状研究。其中,前三个子项是对文物样式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的解读,相对于传统的舞史研究,其视野被放置在文化整体观下,这也为全面阐述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观念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第四部分的“古今穿越”则是在“两创”理念下的积极探索,其思路是以舞蹈文物中的舞蹈姿态为线索,寻找以史为据创作的当代舞蹈作品。通过对舞蹈作品的剖析,找寻乐舞文化在今天舞蹈艺术发展中留存的印记,并延伸至当下中华文脉中的文化价值。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情更真,意更切,唯有自己更参得其中不易与难得。我们从最初确定100个舞蹈文物的撰写范畴,到50篇舞蹈文物篇章的初步完成,最后精选至30篇定稿,《舞蹈文物看中国》集结了多方力量,历时3年最终完成。2019级舞蹈学专业全体同学:孙金瑜、张逸晨、王凯悦、马冠一、王晗涵、刘璇、姜仪琳、董寒冰、庞宗瑶、曹涵、王思雨、侯宗璇、张珂、李晓璇、陈越、高乐宜、杜迈、孙晨雨、杨晨、赵晴、张睿颖、刘宇涵、高子璇、孙洪丽、陈玺萌、胡思捷、张融雪、孙含放、郑永琦,从最初的书籍策划、文物信息库的建设、初稿的撰写以及“寻物觅舞”毕业设计线上展的完成,都一步步推动本书的成稿与出版。
2022年3月至2024年8月,美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薛寒冰为100件文物共绘制620张插图。在艺术的跨界共创中,再度聚焦文物中的舞蹈,线条和色彩的编织赋予舞蹈姿态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优秀毕业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张顺,对本书的策划、创意及出版中的前期工作,给予了重要支持与帮助。
本书的中后期撰写,以及数字影像的监制,一字一帧的倾心灌注离不开舞蹈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孙泓静、马晓倩、张雨晴、姜馨涵、王湘怡、刘嫣晴、张瑛琪、宋姗姗,以及2023级硕士研究生孙金瑜、张逸晨、赵晴、张睿颖的携手共进。
同时感谢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此书的撰写和出版给予大力支持。感谢责任编辑江楚锐以及文化艺术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出版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使本书可以被捧在读者手中,得以“精彩亮相”。
最后,在此书付梓之际,谨以最诚挚的谢意,献给所有为本书提供珍贵影像的拍摄者。在此特别感谢摄影师叶进、刘海栋、何铭及舞影佳创工作室的黄凯迪、赵廷玺,以及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舞蹈图片。他们用镜头定格舞蹈,以画面延展文字,让文化的内蕴有了具象的温度。
此外,本书使用了大量图片,其中许多当代作品剧照由于一时无法核查到拍摄者,希望知情者或当事者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答谢并在再版时加以订正。
传统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是流动的,链接着历史、当下与未来。或许,彼时所写不能涵盖此时意蕴的深远悠长,学识浅薄难言中华文化之精深。但无论往日或明日之明日,我们仍不变赤子之心,怀长风破浪之志,永葆对中华文明之热忱与守望。落笔之时,更愿此书为舞蹈文化走入大众而推微波、助薄力,也愿中华传统文化赓续之星火绵长,常青不朽。
2025年4月3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