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690987
《活在秦岭南北》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散文集。作品通过对秦岭南北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展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极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散文集《活在秦岭南北》以作者陈彦生活成长的故乡为主题,抒写他在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感、所闻。作者生长于秦岭山区,并在西安前后生活了近三十年。在作者看来,对故乡的牵挂是激情澎湃,也是愁肠百结、绵绵不绝的,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乡既是山川、风物,也是亲情、友情与祖宗的灵魂所在。自己的文学从故乡生长,并努力想在故乡以外有所收成,《活在秦岭南北》想通过文学的叙述,把故乡的烙印,把时代与历史律动的微声,以发酵过的方式,传递给更广大的世界。
第 一辑
创作是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长跑
心灵才是人类伟大而壮丽的作品
用生活的花蜜酿制艺术之蜜
用平常心态叙述平民生活——《迟开的玫瑰》创作杂谈
现代戏创作的几点思考
《西京故事》后记
《装台》后记
《主角》后记
《喜剧》后记
乡土是我们割不断的脐带——再说《星空与半棵树》
共同讲好文明的故事——二○二四世界戏剧日主旨发言
沟通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在中国翻译协会二○二四年会上的主旨发言
在世界舞台上留下彼此欣赏与凝视的眼光——英文版《装台》与意大利文版《主角》首发式发言
第二辑
构筑书籍的磅礴大厦——陕西新华出版集团成立十周年祝词
对经典须有温情和敬意
重读老子的当下意义
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
深厚的根植
不朽的周仁
陈世美的几个克星
马健翎这个人
话说李十三
“秦腔正宗”李正敏
读巴金
读李泽厚
路遥给我们的启示
必须抵达——百部经典剧作读记
托尔斯泰与特蕾莎
第三辑
在伊朗过春节——二○○一年访问伊朗侧记
我爱呼伦贝尔
读太湖
钟情重庆
我的“柴达木”山地
我的西安
南街•北街
致青春万岁的王蒙先生——王蒙先生九十华诞致辞
贺贾平凹六十华诞
酒鬼与艺术
女儿中考
活在秦岭南北
让母亲站起来
创作是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长跑
创作是最不好谈的,我一般能推就推,主要是怕谈不好,让大家感到索然无味,也没有多少可借鉴之处,白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但今天还是坐在这里,要谈将起来。我提前向主持人要了花名册,是想了解各位的创作背景,以便更贴近实际地谈一些话题。在座的有写小说、散文、诗歌的,有网络作家,也有写舞台剧、影视剧的,还有创作管理人员,人员构成相当丰富。有些还是我较为陌生的领域,比如网络创作,但终归都是文学艺术创作,也便有了共同的话题。主持人希望我多结合自己的创作实例,跟大家交流一些具体的创作感受,我就想到一个题目:创作是一个人孤苦伶仃的长跑。
好多作家都有长跑的习惯,比如村上春树,每天跑十五公里,但我们做不到。一是环境,二是时间,三是体力,这些都可能对我们构成限制,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也告诉我们,写作是个体力活儿,甚至是个重体力活儿,需要做必要的体能训练。不仅长篇小说的写作者如此,短篇小说大师门罗每天也会走五公里,一直坚持到九十多岁。中国作家里面也有不少既能跑也能走的高手,比如王蒙先生。王蒙先生已是鲐背之年,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到户外走万步左右,并喜欢把成果发给朋友,我想他不仅是为了分享,更多为了获得一种自励与监督。
创作是一个人的长征。 艰难险阻在所难免,有时得“ 爬雪山”,有时得“ 过草地”,有时得“ 飞夺泸定桥”,有时须“ 激战腊子口”,你常常会写崩溃,唯一的救赎就是写下去。尤其是早期写作,就是一种强制训练,你明显感到无能为力、弹尽粮绝、筋疲力尽,可你还得咬牙坚持,写下去了,很多管道就疏通了,那种通畅感会激励你继续朝下写。我始终觉得写作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特别的技术指南和偏方可以帮助你一夜飞升。写作是一种持续摸索的过程,一如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是反复试错试出来的。一个人没有亲身感知过水火之烫,是不可能从别人的描述中深度理解沸点与燃点的。就像我们无意中被电击过一次,必然获得比任何“ 当心触电”警示牌更深入骨髓的谨防触电效果。 写作的诀窍,之于我,就是前人讲过千遍万遍的那点经验:多看多写。看是看书、看世界;写是用量的积累,换取质的飞跃。那些创作指南之类的东西我也会看,但只是看看而已,千万别抱着不放,而舍弃了“ 多看多写”四字箴言。我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让我最早有“ 孤苦伶仃的长跑感”的,是《迟开的玫瑰》的创作。 那年我三十二岁,刚完成32 集长篇电视剧《大树小树》的写作,这部剧央视一套播了,并获得“ 飞天奖”。我本来是要在电视剧创作的轨道上发展下去,可突然被任命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团长,便不得不继续在舞台剧的创作上发力。
《迟开的玫瑰》是眉户现代戏。眉户是由流传在陕西眉县与户县一带的民间歌舞小调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在西北五省和山西、河南都有广泛流播。特点是轻松活泼、节奏明快,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大量秦腔慷慨悲歌的元素,因此,也算是西北的一个大剧种,特别适合演出现代戏。民众剧团延安时期的很多很有影响的作品,就是眉户剧。
《迟开的玫瑰》讲述的是乔雪梅的故事,乔雪梅十分不幸,十七岁的时候,母亲突遇车祸身亡,而父亲早在母亲去世前,就在建筑工地塌断了脊梁,成了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这个家庭还有四个孩子要吃、要喝、要上学、要生存。那时,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靠街道办以及街坊邻居、亲戚好友赞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严酷的现实,使十七岁的乔雪梅收起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担,以柔弱的肩膀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送向人生正轨,并为父亲养老送终,自己的人生却一再“ 溃败倒退”,最终与大家都普遍“ 下眼瞧”的下水管道工结为这个城市最底层的新家庭。全剧始终在诘问人生价值这个话题。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尚香车宝马与“ 住别墅的女人”的时代,获取财富的手段不重要,关键看结果是不是“ 真阔了”。实现个人价值成为那个时期最时髦的话题,至于什么叫个人价值却甚少客观而有价值的解读。这部作品在出笼过程中,自然遭到不少质疑,甚至出现了较为强烈的反对声。有一段时间,我就特别有种孤苦伶仃的长跑感。讲一个笑话,有一次开《迟开的玫瑰》研讨会,我竟然出去上了八趟厕所,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忠言逆耳,也许他们说的都是忠言,但对于我逆耳得很,听得人头皮发麻,脚指头在地上能抠出坑来。好在作品终于与观众见面,并且好评如潮。每晚剧场里的观众都会爆发几十次掌声,有时甚至达一百多次。很多是向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致敬,但剧情的着力点,都有切实而有效的积极反馈。有一个叫康式昭的戏剧专家读完剧本后,在封底用铅笔写了一句话:“《迟》剧在今天出现,是一部具有‘ 反潮流’意义的振聋发聩的作品。”当然,仍有不同声音,这是很正常的见仁见智现象,因为我写这部戏的起因就是在“ 逆潮流而思而动”。我以为任何社会的基石都是普通人。社会是个宝塔结构,站在塔尖的毕竟是少数,而庞大的基座不稳,塔尖与塔身都将不复存在。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时代一旦忽视了塔基的作用与价值,终究轰然坍塌。如果剔除了普通人的活法,那有价值的人生就不甚多。
虽然创作过程艰辛,正式演出前,也曾面对很多人的不解,
但观众给予这部作品的肯定是让人欣慰和感动的。我在这里要特别讲一讲《迟开的玫瑰》在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的一场演出,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至今仍记忆犹新。东岭村是一个很有名的村子,出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叫李黑记,他由锤铁桶、制造铁钉子干起,建立东岭铁木业社,直到把它干成全国有名的大 型民营企业。那时李黑记每年都要请剧团到他们村里演出,我 所在的青年团由于阵容整齐,获梅花奖的演员多,屡屡被邀。东岭村就在宝鸡市郊,那天演出《迟开的玫瑰》时,观众达到五万人以上,这个数字是当地派出所提供的。东岭村是一个有名的 “ 戏窝子”,逢过会、逢大事必唱戏,据说这个传统坚持了很多年。秦腔也正是有这样的“ 戏窝子”,才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五万人的场子很大,用“ 黑压压一片”已经不能形容那种壮观景象,尽管我也见过物资交流会十万人看戏的场面。舞台是临时搭建的,陕西关中这种木架结构舞台很多,是流动的,随时可以拆卸,也随时可以组装起来。坐在前边的观众用稍低矮一些的板凳,中间摆放高板凳,后边的观众就只能站着看。而在这些观众后边,又有立在自行车、摩托车、架子车、拖拉机,甚至驴背上的观众。很多孩子是上到附近树上看的,一窝窝,看上去很是吓人,骂都骂不下来,村里有人拿长竹竿戳、敲,娃娃们仍是越团越紧地缩到了树杈间。总之,天上地下,都塞得满满东东的。还有许多游走者,在四处钻空子。那天是音箱与高音喇叭混用,尽管有那么多人,但远处还算能听见一些戏词。我有坐在剧场与观众一道看戏的习惯,那种对世道人心的体悟是十分独特的。观众在哪里呼应,在哪里鼓掌、躁动、唏嘘,我都能真真切切觉出人的总体精神气象,何况这是五万多颗心脏的集体跳动。我始终与村里的治安人员以及派出所的诸多民警在最外围,两个半小时的戏,我连一分钟都没坐下,就那样做着“ 游动哨”。一是怕现场出踩踏事故;二是操心声音能不能传递到观众耳朵里;三是作为一个编剧,我要见证这五万多观众的回响。这场演出一共爆发了一百多次掌声,当然很多是为演员们的精彩唱腔与表演而鼓掌,但精神层面的回应,更加坚定了我对创作的信念。让我欣慰的是,二十七八年了,这部剧至今仍在演出,并且全国有多个剧种移植。它的生命力是对我生命长跑的最好回馈。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