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95960
一本书通读西方艺术史,提升你的艺术格调!1200余幅大尺寸彩图展现艺术发展轨迹。提供达·芬奇、毕加索、高更、凡·高、杜斯伯格、奥内库尔、鲁本斯、伦勃朗、弗拉戈纳尔、多米尼克·安格尔60幅素描图及彩图下载。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纷繁的世界。本书突破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更加宏观,更加开放包容,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穿插介绍了印度流域与南亚文明、中美洲与安第斯山脉艺术、莫卧儿艺术、日本版画艺术、大洋洲艺术、非洲艺术等,带领读者一步步从远古艺术迈向近现代艺术,去感喟人类文明,享受艺术之美。
本书特色:
资深的艺术史教授、专业的心理分析学者集45年功力之大成铸就的一部艺术史。
本书不但拥有艺术史的广博视角,而且贯穿了心理上的精辟分析。
内容全面,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绘画、雕塑、建筑、摄影。
1200余幅大尺寸彩图配图。
三维多视角地展示雕塑、建筑。
编排“图片链接”,艺术主题更具连贯性。
穿插了大量素描草图,清晰地展现了艺术家的艺术发展轨迹。
开篇章节预览。有助于读者了解艺术品被创造出来时的历史环境与艺术语境的发展。
丰富的人文背景。近期发现、社会与文化、文学、宗教、神话、媒介与技术等专栏,既解释了各种艺术话题,又颇具趣味。
“世界之窗”介绍了非西方文明的艺术,展示了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时间轴,简洁、清晰地展现了艺术作品与历史文化的发展。
目录
简明目录 Brief Contents
中文版序
前言
引 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
篇
第1章 史前艺术
第2章 古代近东
第3章 古代埃及
第4章 爱琴文明的艺术
第二篇
第5章 古希腊艺术
第6章 伊特鲁里亚艺术
第7章 古罗马
第8章 犹太教、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艺术
第三篇
第9章 中世纪早期
第10章 罗马式艺术
第11章 哥特式艺术
第12章 文艺复兴的先声
第四篇
第13章 文艺复兴初期
第14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第15章 样式主义和意大利16世纪晚期
第16章 16世纪北欧的绘画和版画
第五篇
第17章 西欧巴洛克艺术
第18章 洛可可、18世纪和复兴风格
第六篇
第19章 新古典主义:18世纪晚期及19世纪早期
第20章 浪漫主义:18世纪晚期及19世纪早期
第21章 19世纪现实主义
第22章 19世纪印象主义
第23章 后印象主义与19世纪晚期艺术
第七篇
第24章 世纪之交:早期毕加索、野兽派、表现主义与马蒂斯
第25章 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与相关的20世纪艺术风格
第26章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幻想派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的美国
第27章 世纪中期的抽象艺术
第28章 波普艺术、欧普艺术、极简主义和概念主义
第29章 创新、延续和全球化
术语表
注释
专有名词
中文版序
我感到欣喜的是,拙著《西方艺术通史》中文版,现鉴于艺术史论学生的需要,在中国出版了。教材是按年代顺序和主题编写的,因而读者既可以通过东西方平行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其共有的主题展开阅读。
引言提出并回答了我们为什么研究艺术史,为什么收藏艺术,以及如何谈论艺术等问题。有关方法论的部分则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研究方法。
依照年代顺序,本书一开始就从史前艺术谈起,接着关注的是那些形成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哲学、文学写作的发展,并且探索了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例如,生命在死后继续延续的欲望就体现在与秦始皇合葬的兵马俑以及伊特鲁里亚人的殉葬习俗和建筑上。
其他类似的主题还包括似乎自东向西传播的传教精神,进献神的神殿的营建,以及描绘诸如基督和佛祖这样的宗教领袖的绘画与雕塑。跨文化发展也反映在东方(如犍陀罗)和西方艺术(如远东的母题)上。
西方中世纪早期与中美洲(Mesoamerica)艺术相平行,而哥特艺术则与6~13世纪的佛教相平行,包括天堂教派、佛寺、佛塔,以及在小吴哥窟和大吴哥城里佛教和印度教的综合等。本书对诸如透视法这样的技巧也做了比较,尤其是西方的线性和空气透视与远东做法(对空气透视的偏爱以及波斯细密画中采用的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透视等)的比较。跨文化的影响也出现在西方巴洛克艺术和印度的莫卧儿艺术上。后,日本江户时代的版画和非洲雕塑对西方艺术有过明显的影响,它们在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早期开始吸引前卫的艺术家。从风格、技巧以及金融市场等角度看,全球化开始成为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早期东西方艺术中一种突出的特征。
我希望中国读者会感受到本书的意义并获益于其跨学科的特点。
劳里·施耐德·亚当斯
前言
我们自出生时起就被各种图像所包围,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理解这些图像的含义,然而矛盾的事实是,尽管儿童可以在他们学会读写之前就明白图画的含义,但是图像往往比文字要复杂很多,因此才有“一张图抵得上千言万语”之说。古往今来,人们通过绘画、雕塑、建筑和其他艺术媒介来表达生活的复杂性。
为什么我要写作这本书
所有艺术史书籍都试图帮助读者欣赏艺术的表现方式。尽管本书也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本书还实现了一些其他目的。当读者踏上这漫长的、极其有益的艺术历程时,这本书成为他们叩开艺术之门的敲门砖,尤其是对那些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艺术史的读者来说更为有益。这些工具包括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艺术大纲,将艺术历程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叙事结构,以及专门辅助读者思考他们所观看东西的艺术观念。
本书包括很多图片,但是并不是图像资料的罗列。我之所以有意这样做,是因为我相信这些图片对于读者了解重要的艺术作品并学会去鉴别它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艺术作品大规模、多视角的了解,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极为细致地观察重要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等。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容易理解的艺术史叙述方式。通过前几版读者的评价反馈,我对本版的叙述方式予以精炼。只有当叙述方式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和理解到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其社会语境,以及它和其他艺术作品的联系时,艺术史才会变得鲜活起来。我也试图将艺术史作为一种以学术知识为基础的动态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就是当今的欣赏者和他们过去经历之间的一个对话。
在我看来,理解艺术作品的语境是一个很有趣的特殊领域,如果艺术作品离开了它被创造的时间和地点,就会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意义。社会语境同样还包括功能、赞助、个体艺术家的性格与天分。视觉艺术的丰富性导致了对图像的不同解读。所以,贯穿全书的是有关方法论的讨论以及专栏“阐释方法”。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本书引言部分简述了艺术史解释的现代方法,其中包括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图像学、符号学、传记学等方法。
正如你在接下来的部分会发现的,我已经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改,以试图加强读者对艺术史的兴趣与理解。
主要特点
背景知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
本书的开篇首先提出和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这个问题,从而让读者们了解艺术史这一学科。我描述了人类创造艺术的动力,并提出“为什么全世界的人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都在创造艺术”这一问题。本书引言认为,艺术价值的评判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宗教的、心理学的以及美学上的价值。除了提出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我概述了艺术的形式因素,例如构图、画面平衡、线条形状、光线和色彩,以及讨论、书写艺术史所需要的基本术语。
大量的图片:更细致地观看
成功的艺术史写作的关键是其配图方案的质量。前几版的读者们一般都认为《西方艺术通史》这本书的配图具有的质量。本书中的图片以很大的尺寸进行编排,这就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并且所有的绘画都以彩色的形式展现。事实上,在第4版里有着比以前更多的彩色图片。为了达到理想的印刷质量,所有的插图都采用四色印刷的方式呈现。
相较于前面几个版本而言,第4版提供了更多观看雕塑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三维真实感。建筑是从前面、侧面、后面来展示的;室内布置的平面图、立体比例图给予读者一种大小和空间感。这样的例子包括:阿特柔斯宝库的正面、甬道和内部(第4章);纽约库罗斯雕像(前面、侧面和后面的角度,第5章);位于孔克的圣福瓦教堂航拍图、内部空间平面图、西边入口的场景、西边入口处的门楣中心的细节、讲坛与教堂中殿拱顶的场景(第10章);马萨乔的布兰卡契礼拜堂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同时也展示了其一侧的墙面以及各幅壁画(第13章),还有圣彼得教堂的草图(第14章)。
另一个被读者称赞的插图上的特点是关联编排,用一些重复的图像来表现艺术主题的连贯性。例如将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和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同马奈的《奥林匹亚》中的人物形象放在一起(见第21章)。
图表则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锥形镶嵌技术、希腊的失蜡、祭坛、平版印刷术、建筑的悬臂。很多图解的标题包括艺术家的逸事和传记信息,这么做的目的是想鼓励读者认同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摄影师和其他艺术家。本书中的地图不但可以描述地理环境,还能显示出国界线的变化。
世界之窗:制造联系
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世界之窗”部分主要介绍了非西方文明的艺术。它们强调了各种文化中的某些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和西方艺术有着主题性的联系或者对西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专栏也大多安排设置在与其相关的西方艺术章节,例如原始人的岩画被放在史前时期这一章(第1章),日本的木板印刷放在印象主义这一章(第22章)。其他的则按照年代顺序放到与其相关的西方艺术章节,如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美洲、远东的内容。
这些世界之窗专栏提供了一种世界艺术的广度感,并且提醒读者西方艺术史只是很多艺术史叙事模式中的一种。这些叙事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通过让读者远离他们熟悉的地域概念并呈现给他们一种不熟悉的思考艺术的方式,强调了视觉艺术的复杂性。就像欧洲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收集非洲和大洋洲的雕塑以寻求新的、非古典的形式来再现人物形象一样,那些次见到这样作品的人往往会拓宽他们观看和理解艺术的界限。
专栏:叙事方式的扩展
在本书的某些章节中,读者会发现有一些专栏概述了艺术史的背景信息。这些专栏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一边来解释各种各样的话题,例如媒介与技术,以及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伯克到弗洛伊德,从温克尔曼到柏林伯格的各种不同的艺术哲学,但并未打断文章的流畅性。其中也包括一些和艺术有关的重要文学作品,如《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埃达》《贝奥武夫》这样的史诗,以及浪漫主义、达达主义、当代诗歌的摘录。第22章有一个专栏,介绍的是博福德·德莱尼对巴尔扎克的引用,用这个例子说明了在更宽广的艺术史阐释范围内艺术的发展谱系。另一个专栏则表现了罗马大理石雕像的色彩象征。第4版各专栏标题的分类上有所创新,例如媒介与技术、近期发掘、社会与艺术、社会与建筑、理论与学说以及原始资料等。
学习艺术史的语言
拥有一个可用的艺术史术语表对于读者来说很重要。当艺术史专业术语在书中次出现时,我们用黑体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以表明在本书后面的术语表里有对这个词的定义。
因为语言和视觉艺术都是有历史的,我在本书中加入了艺术史术语的词源学知识。这就增强了术语的含义并且揭示出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在介绍古希腊这一章时,术语和专有名词已经根据古希腊的拼音法给出,有一些例外则是依循惯例,如卫城、欧几里得、苏格拉底、拉奥孔,所有这些在希腊语中都拼为“K”,而不是“C”。同样,罗马名字和术语也根据拉丁拼音给出。
对读者的补充支持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艺术品被创造出来时的历史环境和艺术编年,每一篇的开篇都设计了两页的章节预览,除将艺术作品按照编年进行编排外,还强调了同艺术语境相关的各种发展。章节的开篇包括一些介绍性文字,纵览每一篇中提及的艺术的发展情况。每一章后的时间轴总结重要的作品及其出现时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强化读者对时间序列发展的意识。
第4版中的增补
以往每个版本都会根据读者和评论者的反馈进行修改,第4版当然也不例外。
第4版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在于增加了一些重要的艺术品的素描研究,因此读者可以据此看出艺术家的艺术发展轨迹。这样的例子包括:鲁本斯的《上十字架》(第17章)、安格尔的《布罗格利公主像》(第19章)、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第20章)、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第25章)。
在建筑的轮廓图和平面图中,建筑相关部分的标注也以彩色展示。这些标注本身也提升了其可读性。
第4版的其他增补内容如下:
马耳他的“沉睡的女人”(第1章)。
奈菲尔塔利之墓(第3章)。
扩充了希腊风格雕塑和样式的涉及范围(第5章)。
修订过的地图图例更新并精简了地名。
增加了一些女性艺术家,例如拉维妮娅·丰塔纳、卡特琳娜·凡·赫莫森、阿德莱德·拉贝尔-吉尔德、汉娜·赫希、伊丽莎白·默里、卡拉·沃克、扎哈·哈迪德。
在“西欧巴洛克艺术”一章增加了胡安·桑切斯·科坦、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和克劳德·洛兰(第17章)。
增加了对于德国表现主义的介绍(第24章)。
修订后的第29章增加了种族与性别、罗马尔·比尔登,此外还添加了对极简主义的介绍。
精简了每章后的时间轴。
致谢
在本书的准备过程中很多人极慷慨地付出了时间和专业知识。约翰·亚当斯在本书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提供了帮助。马琳·帕克在本书卷的草创阶段提供了特别有意义的帮助。另一些人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评论并且使我避免了很明显的错误,他们是史蒂夫·阿布里、保罗·巴罗斯基、休·巴伦、詹姆斯·贝克、迈克尔·科、艾莉森·考德特、杰克·弗朗、西德尼·盖斯特、莫娜·哈德勒、安·萨瑟兰、哈里斯、阿诺德·雅克布、多娜、卡罗尔·詹尼斯、詹尼瓦·科恩布鲁斯、卡拉·洛德、雷纳尔多·莫洛雷斯、海登B. J.马金尼斯、玛利亚·格拉茨娅·帕尼斯、凯瑟琳·罗瑞格、伊丽莎白·辛普森、李·斯丁伯格和罗斯-卡罗尔·沃什顿·朗。
在古代部分这些章节上给予了无私帮助的,我感激纽约大学教授古典学退休教授拉丽莎·邦凡特,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教授艺术和考古专业的退休副教授埃伦·戴维斯,以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古代近东艺术部的奥斯卡·怀特·玛斯卡瑞拉。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的荣誉退休教授卡罗尔·卢因为中世纪这一章节提供了一些专业知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马克·祖克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这些部分的章节进行了审阅。莉萨·法林顿对非洲-美洲艺术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此一并感谢。
关于插图部分的帮助我要感谢很多人,其中包括美国当代艺术家画廊,玛格丽特·阿斯平沃尔、克里斯托、吉恩·克劳德、安妮
塔·杜克特、迈克尔·芬德莱、乔治亚·德·黑文农,弗莱文学院、杜安·汉森、诺德勒画廊,约翰·珀金斯、卡罗尔·詹尼斯、罗纳德· 费尔德曼画廊、罗伯特·米勒画廊、佩斯画廊、迈克尔·罗森费尔德画廊以及艾伦·斯通画廊。
关于这次第4版所得到的帮助,我应该感谢麦格劳-希尔的亚瑟·珀博尼奥和克里斯提娜·吉姆林、卡罗尔·胡拉多、罗娜·罗宾。和以往一样,罗宾·桑德在精心打磨的技巧照片资料研究方面做得很出色。卡罗尔·弗莱切的精心编辑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文本质量,而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排版则应该归功于罗伯塔·弗莱切。
评论者们像《西方艺术通史》这样的大部头的修订需要很多艺术史专家的帮助。在此我要对那些在本书增补过程中提供了精心帮助的人表示感谢:
克瑞顿大学的罗杰·艾金,拉德福德大学的史蒂夫·阿布里,锡耶纳赫兹学院的彼得·巴尔,杨百翰大学瑞克斯学院的文斯·博蒂里,东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斯科特·孔特雷拉斯-考特贝,北科罗拉多州大学的迈克尔·科罗纳尔,康涅狄格州大学的凯利·丹尼斯,梅西学院的芭芭拉·多兹沃思,温斯罗普大学的劳拉·迪弗雷纳;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金伯莉·弗兰西夫,卡尔顿大学的米歇尔·弗朗克,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卡本代尔分校的艾琳娜·格兹曼,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玛利亚P.金德哈;辛辛那提大学的伊丽丝·古德曼;东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理查德·格林;格伦代尔社区学院的帕米拉·霍尔;纽约市立大学从事跨学科研究的金·哈兹维克,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的彼得·霍利迪,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卢安S.卡纳贝;位于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的约翰·克莱因;俄亥俄州多米尼加学院的珍妮塔·诺尔斯;位于新帕尔兹的纽约州立大学的埃伦·孔诺维茨;波特兰大学的简·凯尔;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阿黛尔·刘易斯;莫德斯托专科学校的丽萨·利文斯顿;克莱顿学院和州立大学的大卫·路德雷;得克萨斯州工业专科大学的凯尔·麦奎金;玛利亚修道会学院的维吉尼亚·马奎特;阿肯色州大学小石城分校的弗洛伊德·马丁;南犹他州大学的安德鲁·马维克博士;梅雷迪思大学的贝思A.马尔瓦尼;亚拉巴马州大学的明蒂·纳卡洛夫;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的大卫D.诺尔塔;佛罗里达州圣菲社区大学的马洛里·奥康纳;塞瑞亚学院的米歇尔·帕坎斯基-布洛克;亚拉巴马州大学的凯瑟琳·佩根尼;内布拉斯加州卫斯理大学的唐纳德·普拉塔;埃塞克斯县学院的芭芭拉·波格;圣·诺伯特学院的詹姆斯·内尔森·奥普瑞姆;艾隆学院的克里斯丁·瑞吉奥伯格;里奇兰社区大学的吉尔·罗恰;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的凯瑟琳·瓦纳·斯莱恩;南伊利诺伊州大学卡本代尔分校的斯塔西·斯洛博达;北艾奥瓦州大学的杰瑞·索恩松;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的安妮·鲁道夫·斯坦顿;库亚荷加社区大学的迈克尔·斯通;得克萨斯州工业专科大学的卡罗琳·泰特;西佐治亚州学院的丽塔·泰吉普;弗吉尼亚西部社区大学的拉德福德·托马斯;田纳西州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的加文·汤森;蒙特克莱州立学院的安妮·贝蒂·魏因斯汉克。
丁宁 北京大学教授
作者是资深的艺术史教授,同时也是专业的心理分析学者,学养广博,眼光深邃,徐徐展开的文本细致尤加,鞭辟入里。
张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以艺术史家的宏观视角和心理学家的精辟分析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去领略人类艺术的精华和魅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