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476519
“南安”,这个地名读起来,遥远而悠长。这里的人,有的邪恶、暴戾而张狂,更多的却是隐忍、柔弱和善良。忍受那些不想忍受的,逃离那些无法逃离的,忘却那些应该忘却的,寻回那些终然寻回的。泥沼与渊薮在脚下纠缠不休,但逐渐成长起来的人总有突出重围的一天。
整篇小说既有悬疑的精巧设计,又保持着现实主义文风的肃静。舒张练达的文字功底,缜密细致的情节布控,深刻锋利的思想情怀,与年少心性的文学理想,这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激荡、回响。时间的重叠,现世与记忆的交替出现,南安的故事在边境的日日夜夜里轮回不息——呼唤的,是那些快要被世人遗忘的声音;迎回的,是那些走失的男孩和女孩无法磨灭的影迹。
多多的家中有着穷凶极恶的父亲,和从越南被贩卖来、备受凌辱的母亲;阿策家中有着暴戾冷漠的父亲,和从事地下肮脏买卖的母亲——三个孩子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美惠更是被迫卷入了“井下生意”的旋涡。美惠目睹了南安阴翳的巢穴,被囚禁的女人们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像野兽一样互相撕咬。
逃跑失败,走投无路,后三个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一桩拯救美惠的计划而两相决裂。
多多远走他乡,多年后被出走的美惠寻回。两个相依为命的玩伴,现今局促别扭的怨侣,终于回到了南安,彻底揭开了当年南安那些坚强的女人挣脱束缚的复仇真相……
南安无故人
热这种感觉比冷更五味杂陈,尤其在南方,它不是单一的触觉,它还包括湿漉漉、黏糊糊,包括皮肤的灼烧刺痛,和睁不开眼的明亮。我出生在中国西南,差一点,就是中越边境了,在地理上,用北回归线以南、亚热带、潮湿、喀斯特地貌、水气腾腾,这几个词去形容,大家会一目了然。我的故乡和我笔下的南安一样,它既迷人,又叫人憎恶。
我记得我十岁的时候,家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皮肤黝黑的女人,她是乘着大货船经北海泊岸再一路坐大巴颠簸来到我家的,她随身拖着几袋水产,夜晚就蹲在街边的路上贩卖,想要攒够回程的船票。她浑身腥臭,衣着简陋,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她是谁,我看见她和母亲一见面就相拥而泣,哭成泪人儿,后来我才晓得,她是我母亲的亲妹妹,我的小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被卖到了海南乡下,与其说是卖,不如说是拐骗。她嫁给了当地一个男人,也就是我后来的姨父,这个我至今没见过面的男人。她尝试过许多方法逃走,可全村的人都扮演着一场集体失言,将她关押,逼她行房,直到她抚养出一双儿女,等他们长到十岁,知道她想逃也舍不得逃了,才给她机会回一趟娘家。那真的是我次见她,也是次听说原来我还有这样一个小姨,而我母亲与她阔别十几年,一见面就哭得声音嘶哑。那个年代,我母亲身边的不少女人,运气都没多好,远嫁台湾的此生没了消息;去了香港的攒了半辈子钱仍旧居无定所;而我母亲好的朋友,下海去了广东,三十几岁便得了肺痨离世。
十六岁时,我次去了中越边境,那时候的好奇心多过悲悯之情,走马观花看的是新奇,直到我一个被囚禁三年的姐姐逃出来,展示着身上的伤疤诉说往事,我才知道边境生活不是我眼中看到的那样,人人都能靠卖廉价卷烟和香水过活,喝着啤酒惬意度日。
二十岁,我在台湾读书,国际关系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纪录片叫《我们》,里面讲的是越南新娘和嫁到台湾的东南亚新住民生活,随后我在台中梧栖渔港的国小教书,跟踪采访其中几个混血孩子的生活。同年,我认识了一个朝鲜族的朋友,他在去韩国前,给我讲述了他在朝鲜的阿姨如何忍辱负重逃到吉林延边嫁给当地人,后斩断一切离奇失踪,留在韩国的历程。
2013年冬天,我开始敲下《南安无故人》的行字,直到今天,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换了三座城市、两台电脑,清空了手机里所有备份,脑子里起过无数次念想,不如就放弃这个小说吧,既难写,又不讨巧,有多少人会在意你要说的这些故事呢?然而就在这样漫长的自我撕扯和对抗中,我终于写下了结局,但我换来的并不是长舒一口气的安然,而是陷入巨大的沉默与焦虑之中。
十七岁的我,和小说里的多多一样,急切地想离开故乡。他跳上了一辆封闭而颠簸的卡车,而我爬进了一列拥挤而闷热的火车,开往远方——可什么是远方?陌生、新鲜、永无休止、动荡不安……我想用一切美好的词语去修饰它,哪怕远方和咫尺其实从来都一样,世界也从不分什么外面和里面。我告诉书中的人物,你要充满勇气,要决绝果敢,我让他们带着我的心愿,用一种粗暴而有效的方式逃离。
在写《南安无故人》之初,我住在一间青旅加盖的棚屋里,冬天,风把铁皮吹得四处晃动,我听见一墙之隔的那对情侣每天吵架做爱,吵架做爱,如此反复,构成了他们丰富却又单调的人生。我听整栋楼马桶冲水的声音,我听油锅沸腾电饭煲报时的声音,我听走廊前的人来人往,我听楼梯上的步履匆匆。
我写的小说并不比这样琐碎的生活要高级许多,小说里的主人公要对抗的是灾难,而我们要对抗的,则是平庸。从中文系毕业后,我离开了厦门,辗转江西、上海,离故乡越来越远,却让我觉得离自己越来越近。人总是在疏离和羁绊中成长,也因孤独和落魄清醒。如果说日复一日的生活将我包裹成一个厚厚的茧,那么写作一定是把尖刀,帮我刺破自己的保护层,把柔软的部分袒露出来,让小说里的人物替我重获新生,也以此来观照自己的人生。
写下南安这个地名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安哲的电影《雾中风景》片尾那片浓雾——我看不清这座城市的轮廓、形状,它空空如也,死气沉沉。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中越边境上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地标,它太渺小了,以至于轻易就被人遗忘;它甚至从来不存在,可它又魂牵梦萦地在我意识深处出现,刺扎我、冲击我、召唤我。
直到多多、美惠和阿策出现,站在雾中和我遥遥相望,我仿佛看到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挣扎、叹息,跌倒又爬起,我知道,再没有什么比写下来更直观的方式了,也再没有什么,比让别人读到这些故事更让我感到慰藉。
谢谢曾经二十岁青涩较真、莽撞拙劣的自己,也谢谢那个坦诚热烈、毫无保留的过去。
南安无故人,何处是他乡。
——笛安
这看似一部少年成长小说,但每一段往事都交织着硬气的悲凉,这是少见的另类青春蜕变史,彻底而赤裸裸并不让人绝望,反而酝酿出一股力量!
——蒋峰
省道S325中越边境公路上,那辆飞驰的深灰色大巴车打着坏了一边的照明灯,正开往红树林消失的地方。车厢里坐满昏昏欲睡的男人女人。所有人都闭着眼,唯独美惠清醒着。这已经是两天来转的第三趟车了,她倚在旁边这个叫多多的男人身上,一路都攥住他的手。他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容易手心出汗,尽管已经是冬天了,不过南安这里,似乎气候不怎么严寒,除了停了又下反反复复的雨惹人心烦。
“你闭上眼睡一会儿,醒来就到了。”
她倒是也想睡,可这辆20世纪90年代产的大巴车修修补补连窗子也合不紧,风直吹进来,叫人眼光迷离,又颠簸在高似悬空的盘山公路上,左倾右倒,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了她的命,她才睡不着。
她没想到过了那么多年,这条路还一点也没变。她靠在多多身上,就和十多年前缩在阴暗的车厢里,抱住母亲,惶恐不安地数着车子上上下下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那时候的铁皮车厢封住了所有视线,而现在,她可以一路看着窗外风景——如果这些悬崖峭壁也可称为风景的话。
欢迎到南安来。
大雨把城郊新刷的油漆广告牌冲洗得一截鹅黄一团红。似电光火石,劈下去,十万大山又被横斩成段。
“你看到了吗?刚刚那块大牌!”美惠急转过头,用手指涂开玻璃窗上的雾珠,视线追往汽车驰去的反向,“从前可没有,也不知什么时候立上的,小地方啊,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它叫南安。”
多多局促一笑。手不知该摆放到什么地方,拥过去环抱住她的腰。眼匆匆瞥往窗外,映着自己的灰头土脸。两排座位上晃动铃铛一样的人头,左顾右盼,想要从镜中搜寻熟悉的面孔。
又一个大拐弯。司机猛打方向盘,车身在斜坡上如经历一场颠簸的滑翔,轮胎不情愿地碾过凸起的大石头,以这样狼狈仓促的方式抵达了终点。
大巴松垮垮地停靠在那爿散发着恶臭的菜市场肉铺旁边。美惠几乎要骂出声来了。多多一手挽着她,一手提起行李走下车门。地上污浊成沟壑,泥泞满地,美惠撑着一把黑色的大伞,严严实实把两人遮挡。深灰大衣将他们与浓稠夜色相连,表情肃穆,笔挺挺地站立,显得过分凝重,仿若要去参加一场隆重葬礼。
“好些没?”多多望向她,但腾不出手安抚。
美惠点头,举目环望,长叹一声:“还是那么破败陈旧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