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328131
内容简介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一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两评论;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加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供英语系翻译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供英语系翻译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目 录
第三版修订说明
尤金·奈达序
辜正坤序
作者自序
理论技巧篇
尤金·奈达序
辜正坤序
作者自序
理论技巧篇
第一章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1.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
2.直译还是意译
3.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
4.重原文形式还是重原文内容
5.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
6.以原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7.原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译者翻译的目的
第二章 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1.语言文化对比的层次
2.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
3.英汉语义对比
4.句法结构的对比
5.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
6.语言外因素的对比
第三章 文化与翻译
1.人类最基本冲动的相通性
2.人类较高层次冲动的差异
3.商业和高科技环境中的语言特
4.各种比喻或形象语言的译法
第四章 翻译的过程
1.描述翻译过程的不同模式
2.分析理解原文
3.头脑中图像的形成
4.译入语表达
第五章 翻译的基本技巧
1.翻译技巧概述
2.解包袱法
3.词性转换法
4.增减重复法
5.反面着笔法
6.分合移位法
7.定语从句的译法
8.状语从句的译法
9.被动语态的译法
10.对”词性转换”的新认识
第六章 翻译单位
1.翻译单位概述
2.音位
3.词素
4.词
5.词组
6.句子
……
第七章 套语的翻译
第八章 前景化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九章 翻译中的西化表达法
第十章 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第十二章 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贡献
第十三章 认知隐喻理论和翻译实践
第十四章 文学翻译简述
第十五章 翻译前的文本分析
第十六章 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实践篇
免费在线读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话语结构这个概念对语言的研究十分重要,所以这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一直热心地研究话语。翻译研究者们也早就开始讨论话语与翻译的关系。但翻译理论方面的成果却没有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换句话说,翻译实践略显滞后。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和传统翻译理论只注意句子结构,很少以话语结构为翻译单位有关。要让译者认识到从话语层看翻译的必要性,首先就应该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话语的结构进行比较,然后才能以理服人,让从事翻译实践的人能接受话语理论并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所谓话语结构,我们指的就是人们讲话的固定模式,特别是几个句子如何组合在一起的规则。因此,话语结构是约定俗成的。有些句子的结构并不是很固定的。但有些句子的结构却很固定,不容增减改动,比如英语中的某些套语就是特定场合下约定俗成的固定说法,不能随意改动。最常见的就是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的特定场合,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用语。比如在把一份礼物赠送给别人时中国人习惯上会尽量贬低自己的礼物,说一些不见得符合事实的话,“只是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却会有另一套用语。再比如别人说你英文说得好,你回答说:“不行,说得不好”,但西方人往往会说Thankyou。甚至最常用的“谢谢”这个表达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也不一样。“谢谢”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大大高于它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使用的场合也不完全相同。比如美国人家庭成员之间常说“谢谢”,但中国家庭中一家人之间不说“谢谢”,说了反倒有些见外(当然随着文化的开放,这种习惯也会改变)。另外如请求之类的用语也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如在电话上想与某人讲话常说“May I talk to John?”汉语如说“我可以和约翰讲话吗?”就很别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固定的话语结构,如“That was then.”“This is now.”和“Those things come and go.”等都是所谓“老生常谈”,不停地被说英语的人重复使用着。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这类话语结构的使用上差异很大,这反映了语言背后的文化不同,使用语言的人行为模式不同。翻译这类话语结构是否可以照原文直译,还是完全采用译入语中功能完全对等的译法,这些都是很值得讨论的。
另一个与话语结构有关的问题是句子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凑(cohesion),即句子的承前启后。这个问题在以句子为翻译单位时看不出来,但从话语结构的角度看一下子就清楚了。英语中由几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整体中每句间的承前启后自有一套规则,但汉语在表达同样的思想时就不一定用同样的方法来连接各句。冲破句子的极限来观察语言,看到话语结构这个层次上英汉语言的差异是译者绝不应该忽视的。只要放开眼界,把比句子大的语言单位看作一个一今的整体,就会发现这些较大的语言单位的结构也是受各自文化的制约的。因此篇章的结构、段落的安排也属于本节要讨论的。翻译系的学生有时常会问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是否可以将一段中的最后一句放到最前面,或将几个句子的次序颠倒等。这实际上就牵涉到语段篇章的安排,即汉语写作中常说的“布局谋篇”。
篇章结构的异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因此比较一下英汉语言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很有必要。辜正坤在他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曾说,英语往往把最需要表达的东西放在一个句子的最前边,而汉语却往往把最需要说的东西放在句子的最后边①。他将印欧语与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如何反映心理结构的差异概括如下:
……
话语结构这个概念对语言的研究十分重要,所以这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一直热心地研究话语。翻译研究者们也早就开始讨论话语与翻译的关系。但翻译理论方面的成果却没有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换句话说,翻译实践略显滞后。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和传统翻译理论只注意句子结构,很少以话语结构为翻译单位有关。要让译者认识到从话语层看翻译的必要性,首先就应该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话语的结构进行比较,然后才能以理服人,让从事翻译实践的人能接受话语理论并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所谓话语结构,我们指的就是人们讲话的固定模式,特别是几个句子如何组合在一起的规则。因此,话语结构是约定俗成的。有些句子的结构并不是很固定的。但有些句子的结构却很固定,不容增减改动,比如英语中的某些套语就是特定场合下约定俗成的固定说法,不能随意改动。最常见的就是礼貌用语。在人际交往的特定场合,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用语。比如在把一份礼物赠送给别人时中国人习惯上会尽量贬低自己的礼物,说一些不见得符合事实的话,“只是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却会有另一套用语。再比如别人说你英文说得好,你回答说:“不行,说得不好”,但西方人往往会说Thankyou。甚至最常用的“谢谢”这个表达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也不一样。“谢谢”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大大高于它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使用的场合也不完全相同。比如美国人家庭成员之间常说“谢谢”,但中国家庭中一家人之间不说“谢谢”,说了反倒有些见外(当然随着文化的开放,这种习惯也会改变)。另外如请求之类的用语也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如在电话上想与某人讲话常说“May I talk to John?”汉语如说“我可以和约翰讲话吗?”就很别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固定的话语结构,如“That was then.”“This is now.”和“Those things come and go.”等都是所谓“老生常谈”,不停地被说英语的人重复使用着。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这类话语结构的使用上差异很大,这反映了语言背后的文化不同,使用语言的人行为模式不同。翻译这类话语结构是否可以照原文直译,还是完全采用译入语中功能完全对等的译法,这些都是很值得讨论的。
另一个与话语结构有关的问题是句子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凑(cohesion),即句子的承前启后。这个问题在以句子为翻译单位时看不出来,但从话语结构的角度看一下子就清楚了。英语中由几个句子构成的一个整体中每句间的承前启后自有一套规则,但汉语在表达同样的思想时就不一定用同样的方法来连接各句。冲破句子的极限来观察语言,看到话语结构这个层次上英汉语言的差异是译者绝不应该忽视的。只要放开眼界,把比句子大的语言单位看作一个一今的整体,就会发现这些较大的语言单位的结构也是受各自文化的制约的。因此篇章的结构、段落的安排也属于本节要讨论的。翻译系的学生有时常会问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是否可以将一段中的最后一句放到最前面,或将几个句子的次序颠倒等。这实际上就牵涉到语段篇章的安排,即汉语写作中常说的“布局谋篇”。
篇章结构的异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因此比较一下英汉语言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很有必要。辜正坤在他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曾说,英语往往把最需要表达的东西放在一个句子的最前边,而汉语却往往把最需要说的东西放在句子的最后边①。他将印欧语与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如何反映心理结构的差异概括如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