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974385
编辑推荐
★ 宫廷杀伐腥风血雨兄弟阋墙龙子夺嫡……她是清晨**束阳光,照进他久不见天日的心。
★ 晋江原创网当红作家尤四姐超高人气作品,网络原名《为夫之道》,晋江榜首之作。
★ 如果你正在找一本不穿越、不重生、不失忆、不种田、不小白、不**的言情小说,那么就是它了。
★ 继《重紫》、《花千骨》后*炙手可热的师徒文。
御极之路,杀机四伏。
他是设局之人,图谋的是万里河山,却机关算尽,爱上了棋子。
——我把心托到你面前,你爱在上面扎针还是插刀,都随你高兴。
——师恩重于山,拿命偿你够不够?
天长路远魂飞苦。
她捧着一颗火热的心对待他,他看见了,明白了,*后却把它掷到地上。
——咱们之间隔着十八重天呢,看来注定只有师徒的缘分。
★ 晋江原创网当红作家尤四姐超高人气作品,网络原名《为夫之道》,晋江榜首之作。
★ 如果你正在找一本不穿越、不重生、不失忆、不种田、不小白、不**的言情小说,那么就是它了。
★ 继《重紫》、《花千骨》后*炙手可热的师徒文。
御极之路,杀机四伏。
他是设局之人,图谋的是万里河山,却机关算尽,爱上了棋子。
——我把心托到你面前,你爱在上面扎针还是插刀,都随你高兴。
——师恩重于山,拿命偿你够不够?
天长路远魂飞苦。
她捧着一颗火热的心对待他,他看见了,明白了,*后却把它掷到地上。
——咱们之间隔着十八重天呢,看来注定只有师徒的缘分。
——这阵子总做噩梦……不停地找你,可是天地茫茫,不见踪影。
悦读纪【珠玑录】系列:
网络大神尼罗再叙民国旧影,抒写*辛辣幽默的乱世传奇。
》“我要通知你一件事,我约莫是看上你了。”“知道了。”
青春怎么都会过去的。至少,你的青春还有心上人陪你走过一段。
即将出版:《白芍》和《缚石》
网络大神尼罗再叙民国旧影,抒写*辛辣幽默的乱世传奇。
》“我要通知你一件事,我约莫是看上你了。”“知道了。”
青春怎么都会过去的。至少,你的青春还有心上人陪你走过一段。
即将出版:《白芍》和《缚石》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严师欺压门下女学生多年,一朝被反虐的故事。
慕容琤道:“你选婿怎么那么多要求?胖的不要,老的不要,那你到底要什么样的?”
她很认真地考虑了下,“要看合不合眼缘,太年轻的处世不老到,为人轻浮又不好。”
他敛尽了笑意,哦了声,“要入你的法眼果然不易,那么我呢?我这样的可行?”
弥生倏地一颤,心头砰砰直跳,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便搓着手讪笑,“夫子别拿学生打趣,夫子是人中龙凤,学生可不敢肖想。”
慕容琤挑了挑眉,“我只问你瞧得上我这样的人吗,又没有别的意思,你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他一手支着下颌,状似无意地冲她飞了个眼色,“莫非你当真对我有想法?”
她垂着两手立在那里,呆若木鸡。怎么回事?是她哪里说错了吗?她明确表示不敢肖想的,是不是夫子不小心听岔了?真是天大的误会!她一迭声道:“不是不是……学生对夫子只有敬仰,绝无其他不纯良的念头。夫子是天上的太阳,学生直视都怕晃眼,哪里敢有其他!学生一片赤诚,苍天可鉴哪!”
慕容琤道:“你选婿怎么那么多要求?胖的不要,老的不要,那你到底要什么样的?”
她很认真地考虑了下,“要看合不合眼缘,太年轻的处世不老到,为人轻浮又不好。”
他敛尽了笑意,哦了声,“要入你的法眼果然不易,那么我呢?我这样的可行?”
弥生倏地一颤,心头砰砰直跳,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便搓着手讪笑,“夫子别拿学生打趣,夫子是人中龙凤,学生可不敢肖想。”
慕容琤挑了挑眉,“我只问你瞧得上我这样的人吗,又没有别的意思,你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他一手支着下颌,状似无意地冲她飞了个眼色,“莫非你当真对我有想法?”
她垂着两手立在那里,呆若木鸡。怎么回事?是她哪里说错了吗?她明确表示不敢肖想的,是不是夫子不小心听岔了?真是天大的误会!她一迭声道:“不是不是……学生对夫子只有敬仰,绝无其他不纯良的念头。夫子是天上的太阳,学生直视都怕晃眼,哪里敢有其他!学生一片赤诚,苍天可鉴哪!”
目 录
章 年关
第二章 愁眉
第三章 佯醉
第四章 师命
第五章 孤光
第六章 无计
第七章 尘起
第八章 因循
第九章 香怀
第十章 春寒
第十一章 微酸
第十二章 初吻
第十三章 无傍
第十四章 俗甚
第十五章 九回
第十六章 死忧
第十七章 相煎
第十八章 权谋
第十九章 骤惊
第二十章 休休
第二十一章 得侬
第二十二章 湛影
第二十三章 入弦
第二十四章 流连
第二十五章 沉沦
第二十六章 大婚
第二十七章 声尽
第二十八章 风定
第二十九章 恣性
第三十章 归尘
第三十一章 短兵
第三十二章 花瘦
第三十三章 系绊
第三十四章 摧折
第三十五章 御极
第三十六章 梦断
第三十七章 思我
终章
番外
第二章 愁眉
第三章 佯醉
第四章 师命
第五章 孤光
第六章 无计
第七章 尘起
第八章 因循
第九章 香怀
第十章 春寒
第十一章 微酸
第十二章 初吻
第十三章 无傍
第十四章 俗甚
第十五章 九回
第十六章 死忧
第十七章 相煎
第十八章 权谋
第十九章 骤惊
第二十章 休休
第二十一章 得侬
第二十二章 湛影
第二十三章 入弦
第二十四章 流连
第二十五章 沉沦
第二十六章 大婚
第二十七章 声尽
第二十八章 风定
第二十九章 恣性
第三十章 归尘
第三十一章 短兵
第三十二章 花瘦
第三十三章 系绊
第三十四章 摧折
第三十五章 御极
第三十六章 梦断
第三十七章 思我
终章
番外
媒体评论
看了很多小说,文笔四姐排第二,找不出谁能排。
夫子这样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意外地戳中了我的萌点啊。用眼神调戏啊,用语言吃豆腐啊,后都有点魔怔了,我看的很心酸啊~四姐啊,你让弥生可怜可怜阿琤吧,都是爹生娘养的,来人世间走一遭不容易啊~
——读者+ponyo+
本书就好比是宫廷电视剧的精品《甄嬛传》,对话完全体现了古文风格,而且不晦涩不矫情不做作,该活泼的活泼,该俚俗的俚俗,该嚼文的嚼文,读来只觉无可挑剔,韵味无穷,着实满足了我等古言爱好者的小趣味啊。
——读者秋忆浓
国色天香的姣好外貌,家人跟前天真娇憨的小女儿姿态,师兄跟前男孩子般的大大咧咧,夫子面前小心翼翼的小狡黠,面对讽刺时,谢家女独有的高贵骄傲,慕容珩出现时,那种温柔与细心。四姐用一种淡淡的描绘,一点点把我们心中的弥生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把慕容琤对她的爱,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写入我们的脑海里。更颠覆了我以往看小说爱男主超出女主的坏习惯。我是彻底地先爱上了女主,然后淡淡地、忧伤地看着我们的男主,一点点地沉沦。
——读者阳光下的一滴水
夫子这样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意外地戳中了我的萌点啊。用眼神调戏啊,用语言吃豆腐啊,后都有点魔怔了,我看的很心酸啊~四姐啊,你让弥生可怜可怜阿琤吧,都是爹生娘养的,来人世间走一遭不容易啊~
——读者+ponyo+
本书就好比是宫廷电视剧的精品《甄嬛传》,对话完全体现了古文风格,而且不晦涩不矫情不做作,该活泼的活泼,该俚俗的俚俗,该嚼文的嚼文,读来只觉无可挑剔,韵味无穷,着实满足了我等古言爱好者的小趣味啊。
——读者秋忆浓
国色天香的姣好外貌,家人跟前天真娇憨的小女儿姿态,师兄跟前男孩子般的大大咧咧,夫子面前小心翼翼的小狡黠,面对讽刺时,谢家女独有的高贵骄傲,慕容珩出现时,那种温柔与细心。四姐用一种淡淡的描绘,一点点把我们心中的弥生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把慕容琤对她的爱,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写入我们的脑海里。更颠覆了我以往看小说爱男主超出女主的坏习惯。我是彻底地先爱上了女主,然后淡淡地、忧伤地看着我们的男主,一点点地沉沦。
——读者阳光下的一滴水
在线试读
章 年关
上半晌还响晴的天,到了午后开始下雪。雪末子满天飞,在眼前混沌沌铺陈成障眼的纱。年三十里,冷到了极致,连台阶下的阀阅都冻住了。顶上两只石狮在西北风里蹲着,渐渐面目模糊,冰凌糊了满口。
内宅的仆妇挨在门上等人,掖着手,呵气顿脚,回身对守门的说:“门合上一点。”
守门的稍稍转了转门臼,尤不足。边上几个婆子低声催促:“再合上点,小子,再合上点。”
那小子把眼一瞪,“大过年不作兴关门,郎主知道了要罚!”他索性把门大大一开,众人都暴露在凛凛寒风中。
这是个富贵已极的人家,五十年战乱中屹立不倒的望族。时居阳夏,家主姓谢,祖辈受封列侯,权势通天。因为历代常与皇室通婚,坊间有谚“公主为妇女为后”,说的就是谢氏的辉煌。如今天下大定,大邺开国后尤其注重门第风骨,谢氏隐退的后辈纷纷重新出山,在朝中的威望一时无人能比肩。
愈是家业大,愈是规矩重。大年下,不论远在何方,外放的诸子都要回乡祭祖过节。谢氏有子九人,腊八前已经陆续返家了。唯有两个女儿还在外。长女佛生嫁与康穆王为妃,做了人家的媳妇肯定是回不来的。次女弥生很奇异,十一岁的时候叫乐陵王相中了,好说歹说收去做徒弟。少小离家,到如今三载有余,只在年关才得同爷娘兄弟团聚。
眼看近日暮了,还不见回来。堂屋前的卷杀斗拱下站了个缓鬓倾髻的贵妇,拢着暖兜朝门上张望。等了一阵耐不住了,着人到屋里传话,唤来阿郎,焦躁道:“天色不早,不知是不是路上出了差池。你同你阿耶回禀一声,带人到城外去迎。”
大郎谢洵忙道是,刚穿好油绸衣,只听门外隐约有铃声传来。稍一顿,门上的仆妇拍手呼曰:“女郎至!”众人鱼贯下了青石长阶,在风雪中翘首而待。
一架高辇飒沓而来,顶马披了套流苏金缕鞍。一路风驰电掣,那马鬃飘扬起来,映在皑皑白雪中尤为流丽。到了门前缰绳一收便顿住了,仆妇们上前打伞铺脚垫,开了辇门,退后纳福。门里下来个女子,梳双螺髻,穿着丹绣裲裆,腰上束围裳,绛红的宫绦直垂到笏头履上去。虽还未及笄,身量却颇高。瘦长条子,碧清的一双妙目。立在花毯上抿嘴一笑,淡淡其华,随风入画。
谢家主母见女儿到门前,碍于礼教不好相迎,便踅身退回厅堂里。唯剩谢洵在檐下遥遥招手,高声唤道:“细幺!”
弥生披了鹤氅跨过门槛,对谢洵深深一长揖,规规矩矩地叫了声:“大兄。”
谢洵倒要笑,又恐失了威仪,敛神点点头,“果然拜乐陵君子为师是有益处的,识得了眉眼高低,甚好!”
弥生嘴角抽了下,不敢反驳,只道:“我进去拜见爷娘,回头再与阿兄说话。”
仆妇引了她往正堂去,堂门上垂着排帘,帘下是厚重的呢毡。弥生打起堂帘进去,甫入门就呛了一口烟。除夕祭祖是历年来的规矩,她这样晚到,已经是大大的不孝。偷眼看看父亲,并没有一年未见的骨肉亲昵。她心里突突地跳,婆子打了手巾来给她净脸,几个兄嫂都示意她先上香叩头。她只得稳住心神把仪式走上一遍,待所有都打点周到了,才踅身给座上的父母长辈见礼。
蒲团往跟前一铺,她深深泥首下去,“儿上路晚,误了时辰,请阿耶责罚。”
厅堂里燃烧的钱帛渐次灭了,整块寒冷又压将下来。父亲板着脸坐在宝椅里,手中端了盏茶。喝上一口,有些凉了,便托地搁到一旁,“我问你,这一年在外可恪守闺范?师尊跟前可敬孝道?”
这是每年必要问的。她两手扒着地面,青砖冰冷,寒意直钻进脉络里,复稽首应道:“儿在外谨记大人教诲,从未敢忘。”
父亲时任尚书令,一世认真做人,脾气固执也不好通融,他提高了嗓门道:“你学艺三年,三纲五常知道多少?祭祖有时辰,阖家都在,独少你一个。莫非忘了自己是谢家人不成?”
她惕惕然道不敢,顿了顿支吾着说:“并不是女儿愿意耽误,是夫子有意刁难。前日教篆刻,明知道我临行,还派人送一方石胎来命我刻章。我不敢违逆师命,只得完工了才上路。”她斜着眼睛给母亲和哥哥递眼色,“阿耶替我想个办法推托。我心里恼闷得很,想就此出师了。”
谢尚书显得很意外,“老庄六十岁还拜师做学问呢,你学成了多少,竟配提出师二字?”
谢家主母疼爱女儿,从旁道:“祖宗家法也没立过这规矩,女孩家要学孔孟老庄的。当初拜师本就不是自愿的,三年下来总算交代得过去了。如今一年大似一年,眼看就要及笄,再在先生跟前的确不方便。”
谢尚书何尝不知道,只是自古只有师尊不愿授业,却没有徒弟自说自话拜退师尊的。因道:“谢家的女儿焉能同市井里的相提并论?无才无德,将来凭什么辅佐夫主?乐陵王撇开出身不论,更是大邺学识人。平素严厉些就叫你恼闷了?可见你是个不上进的孽障!”
弥生被她父亲几句话驳斥得开不了口,想想又不甘心,便怯怯道:“那女徒弟总有个返乡的时候,总不能服侍夫子到老死吧!”
这下子犯了忌讳,兄嫂们大皱其眉。年三十里不准死啊活的,谢尚书尤其尊师重道,接下来少不得一顿数落。
果然,家主泼天震怒,“你当拜了师还有你自己的主张?夫子不发话,你且给我鞍前马后地效力。莫说及笄,就是将来选婿出嫁,也要照着夫子的意思来办!”
弥生一时惘惘的,觉得倒不像学艺,像签了卖身契似的。竟连选婿都要师父做主。那位殿下平常不苟言笑,她算是关门弟子,却并不受照拂。看来指望有生之年嫁出去,恐是不能够了。
她很想学台上巫傩嗟叹一嗓子呜呼哀哉,又怕惹得父亲不快,只好勉强稽首下去,“儿孟浪,这话以后断不敢再说了。”
谢尚书面上严厉,心里到底也舍不得。一年没见的孩子,又在年关上,到家就罚跪罚面壁,横竖说不过去。自己先平息了怒气,只道:“念你年幼,暂且饶了你。等过了初三我修书与你夫子。正月十五正巧是你及笄之日,等礼成了再回邺城去不迟。”谢尚书莫可奈何地叹息,“成了人可不像眼下这样随意了。再敢信口胡诌,我就狠狠地罚你,可记住了?起来说话吧!”
弥生笑嘻嘻应个是,起身逐一给兄嫂们纳福行礼。众人见家主脸上有了笑意,一口气总算泄下来。阔别整年的兄弟姊妹欢聚一堂,衬着这满屋子的年货家当,又蒸腾出另一种松散惬意的氛围来。
这时仆妇们来通禀,守岁饭都备好了,请郎君娘子们移步。弥生搀着母亲出门来,天已经黑透了,雪下得越发大。西北风卷携着雪珠子打在伞面上,飒飒作响。
大堂到花厅有段路,她挽着母亲的胳膊慢慢走。一时心里腻起来,靠着母亲的肩头嘟囔:“阿娘,我在外日夜想您!夫子苛刻,每日布置的课业做都做不完。像前日临行作梗,我心里急着回来见阿娘,刻刀划伤了手,这会儿还痛呢!”
沛夫人是谢家大妇,正头的嫡室嫡妻。连着养了四个儿子,到第五个才生下她,宝贝得心肝肉一样。听她温言絮语的又是奉承又是道苦,拉手看看伤口,心里疼得一抽一抽的。
“难为你。”沛夫人伤嗟道,“殿下是凤子龙孙,满肚子才学闻名遐迩,太学里又收了那么多学生,如今个个在朝野为官,桃李满天下。人家瞧得起,破例收你一个女弟子,是求也求不来的荣耀。咱们应当感恩戴德,还有推托的道理吗?”
弥生暗里惆怅,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有嗫嚅着道是。
待进了花厅,父亲另四房兄弟家眷们都到了。又是一番规矩,从父跟前磕头行礼。几个姨娘虽有所出,仍旧不能上正席,在花厅那头另开了单桌。按理说弥生是嫡女,不必自降身份同她们兜搭,不过毕竟在外几年有了阅历,也懂得了人情世故,便隔着六扇屏风遥遥请安问好。几个姨娘受宠若惊,忙起身还礼。行三的婶娘贺氏掩嘴笑道:“眼下好了,咱们府里出了女夫子了。二月里你阿弟有乡试,也请你指点一二方好。”
男女分了桌各自坐下。平常女眷们忌酒,过节倒也不拘太多。沛夫人道:“他们那头饮椒柏酒,我们这里有荔枝烧。打立秋就备好了,就等着年下用的。”说着要打发人往屏风那边送一壶过去,弥生忙接过斟壶,绕桌一一伺候起来。
四个堂姐站起来躬身,“不敢当,多谢阿妹!”
她且压她们坐下,应道:“我整年不在家,婶娘和阿姊们跟前尽点意思。”又给沛夫人满上,自己举了琉璃盏往前送了送,“我敬大人和姊妹们。”
颇豪气的举动又叫她们嘲笑起来,“是夫子教的吗?学得男人家一样。”
弥生有点不好意思,“太学里见得多了,一时转不过弯来。”
众人干了酒,二婶娘向夫人啧啧道:“若是有个师娘还方便些。夫子到底是男人,很多事没法子手把手地教。”
沛夫人转脸问弥生:“乐陵王殿下的婚事还没有消息吗?”
弥生无关痛痒,只顾吃她面前的驼蹄羹,懒散应道:“我是做学生的,夫子的婚事不与我相干。再说平常除了授业,夫子从不和我多说话。他的私事,我是不得而知的。”
一个男人,年近二十五还没有婚配,走到哪里都算晚的。若不是家道艰难,就是自己本身有毛病。当然了,历来没有做学生的背后编派师父的道理。倒不是因为像父亲一样把师尊举在头顶上,只是不甚感兴趣。乐陵王殿下在文人圈子里出了名的善言笑,可是面对学生却一板一眼,且说话苛刻,挑剔难伺候。他们这些资质浅的躲他都躲不过来,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过问他的婚姻问题!
不过乐陵王殿下美姿仪,这点艳名和他的学问一样尽人皆知。世间大约找不到如此双全的人物了,女人们对他感兴趣,想掏挖点私人消息不足为奇。
贺夫人打探着,“朝里圣人同拓跋皇后倒不过问?连康穆王都娶了亲,乐陵王殿下行九,却落在十一王后头?”
说起康穆王就想到三年前出嫁的佛生,弥生有些委顿。佛生是父亲的侍妾冯氏所生,极聪明的一个人。因为生母早亡,又没有一母同胞,在府里每每形单影只。那时只有弥生亲近她,因此姊妹间的感情十分亲厚。后来佛生出嫁,弥生舍不得她,还曾在她屋里仰天长号,哭了很久。
佛生走在梨花满地的时节,从阳夏嫁到高阳郡去了。那时天下还未大定,喜事亦称不上是喜事,是两家巩固关系的纽带而已。没有喧嚣的鼓乐,只有漫天霏微的雨。弥生看着青色的高辇杳杳去远了,鼻子里充塞着涕泪的酸楚。
等佛生走了她才知道,阿姊嫁的是个瘸王爷,一个缠绵床榻、没有政治前途的废人。佛生那么要强,她不敢想象佛生见了夫主是什么样的心情。她猜佛生一定恨娘家人,恨他们只顾巩固地位,葬送她的前途,所以才会一去三年杳无音信。
她嘴里含混着应道:“我家夫子脾气古怪,大约连圣人都管不了他吧!他不爱朝政,不爱美人……”她抬头想了想,“横竖我也不明白,想来他唯图一生快意,只愿做个闲散王爷。”
“我瞧着这样的就很好。”向夫人说,含笑瞥了身边的女儿昙生一眼,“我们谢家历来只与皇族通姻亲,佛生配的是康穆王爷,下面的姊妹不好落了次序。如今诸王里只剩九王和丧妻的六王未娶亲,便是轮,也合该我家昙生配给乐陵王殿下了。”
向夫人是前朝的公主,私下里有她的想头。这五十年仓皇动荡的岁月里,当权者走马灯一样更替。她是出了嫁的女儿,娘家的兴衰看得淡了,如今只活儿女。能和大邺慕容家攀亲,巴结住当下的皇族是要紧的。渤海王夺位后虽未立嫡,将来继承大统有希望的自然是长子。可是皇长子成婚不算早,膝下世子才七八岁光景,要作配太牵强。
战乱得久了,离宝座只一步之遥的人都有野心,谁不想做那万万人之上?诸皇子是陪同父亲一起打天下的,到时少帝登基,绝控制不了那些欲壑难填的阿叔。所以嫁给这一辈的王胜算也颇大。她是高台上走过一遭的人,知道皇子们的心思。除非是个傻子,否则过分的安静,便是韬光养晦的厚积。那位九王爷岂是池中物?勇而有谋,才是真正的王者。
弥生在诸姊妹里排末,也想不到那么长远去。听见昙生要配夫子,想当然地高兴起来,搡了昙生的肩道:“阿姊做我师娘再好不过,什么时候能定下来?早些大婚,到邺城去,我也好有人照应。”
昙生脸皮薄,见她们当众议她的婚事,早羞得无地自容。三个婶娘低头浅笑,心里忖度着,仅剩这两个王了,谢家姑娘待字的还有五个,谁该当是嫁给旁系郡王的呢?
沛夫人别过脸去,“年前有官媒提过,乐陵王殿下不是都谢绝了吗?咱们这里盘算没有用,且待人家怎么说吧!依着我的意思,旁系的郡王公侯也没什么不好。要论起来,宗室子弟哪个孬呢?”说着一笑,“打个恶俗的比方,僧多粥少,也是没法子的事。”
一干人听了都讪讪的。细算下来,只有长房才是嫡系。年纪长幼是次要,如果非要配亲王,后一个席位必定是弥生的。不过眼下师徒的名分在那里,这个念想也就断了,不料却纵得底下这些人想入非非。
大年下,闹得不痛快也没有必要。弥生岔了话题,问敷于散可做好了,又说起初一吃生鸡蛋,难以下咽,在她母亲怀里忸怩半晌。被她这么一闹,原先那些伤和气的斤斤计较暂且撂下了,婶娘们东家长西家短地胡聊起来。一时花厅里其乐融融,笑语混着酒香,氤氲绕梁。
弥生和众位堂姐长远没见,团圆饭用得差不多了便自发腾挪出来。一旁侍立的婢女伺候着漱口盥手,又搬来炭盆,送了汤婆子让她们各自焐在怀里。姊妹五个绕到屏风后的四合床上打茶围。
谢家的女儿除了弥生都养在深闺里,对外面的世界很是向往,七嘴八舌地问邺城的情况。时下局势稳了,京都涌现了一批文人雅士,才高八斗,放浪不羁。弥生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四叔父家的莲生婉媚道:“我却没有细幺这样的好命。要是也拜个师,到外头游历一番,也不枉此生了。”
道生呷着茶汤嗤笑,“若能拜个仪表瑰杰、神情闲远的师父,更是锦上添花,是也不是?”
弥生叹了口气,“你们只道外头好,殊不知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无依无靠多可怜。夫子只授课业,碍于我是女孩儿,不过单辟个院子给我。我在外,连个贴心的婢女都没有,事事靠自己。”她把手往前一摊道:“瞧瞧我这双手,谁能猜到我是谢家的女儿?”
几个人探着头看,看完了纷纷嗟叹。虽不至于太过埋汰,到底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不一样。昙生啧啧咂嘴,“怎么不许带仆婢呢?浆洗衣裳什么的都要自己动手吗?”
“可不是!”弥生说,“我觉得夫子太过严苛,有点不近人情。叫我阿耶听见了又要骂我,可我当真不愿再回邺城了。我又不入仕,拜什么师呢!索性传授权谋倒好,那夫子只教我些无关痛痒的东西,整日老庄,听得脑子都木了。”
莲生在她脸上细打量,“幸而没祸害了面孔,和走时没什么大不同。”
弥生长了副令人艳羡的脸架子,八岁上坊间就传她神光动人,亘古所无。如今六七年过去了,越发的出挑。是那种浓淡相宜的美,不打扮时荣华浅驻,然而一妆点,又是别样鲜焕的光彩。
她自己倒不觉察,性子有点慢的人,对什么都迟迟的。尤其到了太学,很少在梳妆上花心思。又未及笄,总是一头丱发低垂。床头的海兽葡萄镜长远没擦了,边缘起了锈迹,临走才托师兄带到首饰铺子重新打磨。好在年后有指望,等上了头,要打扮也有名目了。否则总感到不好意思,半大的丫头,太入时了免不了落个俗丽的名儿。
三叔父家的玄生视线飘忽忽落在半空中,莫名其妙蹦出来一句:“还不如在闺里念念佛!入了道,心生莲花,不染尘埃。”
另四个人面面相觑。大邺尚佛,从她们的名字里就能窥出一斑。只是还未出阁的姑娘,太过痴迷佛法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琴棋书画也可以琢磨琢磨,做什么非要参禅悟道?真要四大皆空了,日日青灯古佛,那活着还有什么趣儿?”弥生笑道,又转脸问莲生:“年下佛生可有消息?”
莲生摇摇头,压低声道:“你是知道的,你母亲不待见她。眼下嫁得又不得意,我料着,心里怎一个恨字了得!只巴不得老死不相往来,哪里还惦记娘家的好处呢!”
弥生怅惘不已,果然生在望族,待遇也分几等几样。因为一直很喜欢佛生,她只顾着替佛生惋惜。她明白父亲这样做的用意,不过借此巩固与慕容氏的关系,好为后面入官的谢家子弟铺路。四大家族中只有他愿意将女儿嫁给残废,这是多大的忠心!他在向神宗皇帝示好的同时,把佛生当作贡品祭献了出去。
少年人的想法总是很单纯,爱憎分明。道生很是不屑,她素来看不惯佛生那副天下人都欠了她的模样。嘲讽一哼,话里也带了轻蔑的味道,“我实话实说,你们别呲达我。佛生本就是妾室养的,出身上差了好大一截子。康穆王殿下不过是瘸子,又不是傻子。要不是有疾,哪里轮得到她去作配?她如今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我倒好笑了,莫非她不嫁王爷,却愿嫁个贫民?只怕届时又另有说辞,怨恨将她贱配了,不拿她当人看。谢家生女为后,但也没把庶女算在里头。她人不大,心倒不小。莫非还指着往上爬,想要一步登天吗?”
这话不无道理,一个曾经战功赫赫的王,即便受伤残疾了,仍旧是不可小觑的贵胄。佛生嫁了他,哪里就能辱没了她呢!
昙生知道弥生维护姐姐,怕道生没头没脑这一通伤了姊妹和气,忙打岔道:“她过门三年了,我料着该有子嗣了吧。可惜没有书信来往,高阳的情形也不得而知。”
不知怎么,众人都怏怏缄默下来。莲生和玄生凑在一块儿议论初七互赠华胜的老理儿,弥生从屏风的缝隙朝外看,奇道:“诸位阿兄都在,唯独缺了四兄。”她回头问:“人哪里去了?”
众人满脸无奈,“不知又在哪里醉生梦死呢!”
祁人过年很有讲究,年初一清早,全家老小穿戴端正祭祀贺拜,从年纪小的开始喝屠苏酒和桃汤水。弥生手里颠腾着那颗生鸡蛋,半天没敢下嘴。到后还是母亲拔了簪子两头凿出洞来,逼着她吃下去的。
生食鸡蛋有个名头叫“炼形”,再吞上七颗赤豆,据说能避除瘟疫。再者是绑敷于散,用雄黄加蜡调和,做成丸子大小。初一早上男左女右的佩戴,能慑鬼,趋吉避凶。
若照着相传的老规矩办更为复杂,五十年战乱,到如今已经是精简了。原本还有挂桃符、画鸡、拿钱串子打粪堆等等,实在是名目繁多。一早晨下来热闹够了,人也焦头烂额。年纪小的时候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穿。年纪稍长就失了兴趣,看底下侄儿侄女戏耍,不免有白驹过隙感慨。
弥生在太学待了三年,习惯了安静的生活,人多一闹腾就有点吃不消。好歹该忙的都忙完了,搬个杌子走到巷堂里,一个人背靠着墙晒晒太阳,也不亦乐乎。
她眯着眼睛仰头看,屋顶的积雪衬着碧蓝的天,云是薄而淡的。这样如诗的年华,倘或养在深闺里,不用每日点卯读书,那才是惬意的人生啊!只恨夫子怪异,收她为徒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弄得现在这样不上不下,辞又辞不出来。她几次想问问,是不是父亲什么时候不小心得罪了乐陵王,所以他要这么处心积虑地报复。
当然只是私下里揣测,当真去问,少不得挨一顿痛骂。她无聊地摆弄纤髾,想起母亲昨天说有人来提亲,脸上热辣辣的。十五了,长成人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谢家出了名的眼界儿高,来提亲的很少,平常百姓是不敢踏足的。她打听一番,不出所料,果然是琅琊王家的王潜。十来年前两家大人玩笑提起过,慕容氏没有适婚的良配,四大家族便开始通婚。
母亲说王潜是长房长孙,首屈一指的好人选。只是她如今人在乐陵王门下,师尊同父,要出阁,必须先得夫子恩准。又说十五她及笄,父亲写信通禀乐陵王殿下,诚意邀殿下来观礼,好借机同殿下商议她的婚事。她对这门亲却避忌得很,心里暗自庆幸着,夫子忙,她在众多弟子里不算出众,夫子未必愿意为她长途跋涉地奔波。
她抚抚脸,这个年纪正是怀春的年纪,对爱情心向往之。她记不得王潜长
上半晌还响晴的天,到了午后开始下雪。雪末子满天飞,在眼前混沌沌铺陈成障眼的纱。年三十里,冷到了极致,连台阶下的阀阅都冻住了。顶上两只石狮在西北风里蹲着,渐渐面目模糊,冰凌糊了满口。
内宅的仆妇挨在门上等人,掖着手,呵气顿脚,回身对守门的说:“门合上一点。”
守门的稍稍转了转门臼,尤不足。边上几个婆子低声催促:“再合上点,小子,再合上点。”
那小子把眼一瞪,“大过年不作兴关门,郎主知道了要罚!”他索性把门大大一开,众人都暴露在凛凛寒风中。
这是个富贵已极的人家,五十年战乱中屹立不倒的望族。时居阳夏,家主姓谢,祖辈受封列侯,权势通天。因为历代常与皇室通婚,坊间有谚“公主为妇女为后”,说的就是谢氏的辉煌。如今天下大定,大邺开国后尤其注重门第风骨,谢氏隐退的后辈纷纷重新出山,在朝中的威望一时无人能比肩。
愈是家业大,愈是规矩重。大年下,不论远在何方,外放的诸子都要回乡祭祖过节。谢氏有子九人,腊八前已经陆续返家了。唯有两个女儿还在外。长女佛生嫁与康穆王为妃,做了人家的媳妇肯定是回不来的。次女弥生很奇异,十一岁的时候叫乐陵王相中了,好说歹说收去做徒弟。少小离家,到如今三载有余,只在年关才得同爷娘兄弟团聚。
眼看近日暮了,还不见回来。堂屋前的卷杀斗拱下站了个缓鬓倾髻的贵妇,拢着暖兜朝门上张望。等了一阵耐不住了,着人到屋里传话,唤来阿郎,焦躁道:“天色不早,不知是不是路上出了差池。你同你阿耶回禀一声,带人到城外去迎。”
大郎谢洵忙道是,刚穿好油绸衣,只听门外隐约有铃声传来。稍一顿,门上的仆妇拍手呼曰:“女郎至!”众人鱼贯下了青石长阶,在风雪中翘首而待。
一架高辇飒沓而来,顶马披了套流苏金缕鞍。一路风驰电掣,那马鬃飘扬起来,映在皑皑白雪中尤为流丽。到了门前缰绳一收便顿住了,仆妇们上前打伞铺脚垫,开了辇门,退后纳福。门里下来个女子,梳双螺髻,穿着丹绣裲裆,腰上束围裳,绛红的宫绦直垂到笏头履上去。虽还未及笄,身量却颇高。瘦长条子,碧清的一双妙目。立在花毯上抿嘴一笑,淡淡其华,随风入画。
谢家主母见女儿到门前,碍于礼教不好相迎,便踅身退回厅堂里。唯剩谢洵在檐下遥遥招手,高声唤道:“细幺!”
弥生披了鹤氅跨过门槛,对谢洵深深一长揖,规规矩矩地叫了声:“大兄。”
谢洵倒要笑,又恐失了威仪,敛神点点头,“果然拜乐陵君子为师是有益处的,识得了眉眼高低,甚好!”
弥生嘴角抽了下,不敢反驳,只道:“我进去拜见爷娘,回头再与阿兄说话。”
仆妇引了她往正堂去,堂门上垂着排帘,帘下是厚重的呢毡。弥生打起堂帘进去,甫入门就呛了一口烟。除夕祭祖是历年来的规矩,她这样晚到,已经是大大的不孝。偷眼看看父亲,并没有一年未见的骨肉亲昵。她心里突突地跳,婆子打了手巾来给她净脸,几个兄嫂都示意她先上香叩头。她只得稳住心神把仪式走上一遍,待所有都打点周到了,才踅身给座上的父母长辈见礼。
蒲团往跟前一铺,她深深泥首下去,“儿上路晚,误了时辰,请阿耶责罚。”
厅堂里燃烧的钱帛渐次灭了,整块寒冷又压将下来。父亲板着脸坐在宝椅里,手中端了盏茶。喝上一口,有些凉了,便托地搁到一旁,“我问你,这一年在外可恪守闺范?师尊跟前可敬孝道?”
这是每年必要问的。她两手扒着地面,青砖冰冷,寒意直钻进脉络里,复稽首应道:“儿在外谨记大人教诲,从未敢忘。”
父亲时任尚书令,一世认真做人,脾气固执也不好通融,他提高了嗓门道:“你学艺三年,三纲五常知道多少?祭祖有时辰,阖家都在,独少你一个。莫非忘了自己是谢家人不成?”
她惕惕然道不敢,顿了顿支吾着说:“并不是女儿愿意耽误,是夫子有意刁难。前日教篆刻,明知道我临行,还派人送一方石胎来命我刻章。我不敢违逆师命,只得完工了才上路。”她斜着眼睛给母亲和哥哥递眼色,“阿耶替我想个办法推托。我心里恼闷得很,想就此出师了。”
谢尚书显得很意外,“老庄六十岁还拜师做学问呢,你学成了多少,竟配提出师二字?”
谢家主母疼爱女儿,从旁道:“祖宗家法也没立过这规矩,女孩家要学孔孟老庄的。当初拜师本就不是自愿的,三年下来总算交代得过去了。如今一年大似一年,眼看就要及笄,再在先生跟前的确不方便。”
谢尚书何尝不知道,只是自古只有师尊不愿授业,却没有徒弟自说自话拜退师尊的。因道:“谢家的女儿焉能同市井里的相提并论?无才无德,将来凭什么辅佐夫主?乐陵王撇开出身不论,更是大邺学识人。平素严厉些就叫你恼闷了?可见你是个不上进的孽障!”
弥生被她父亲几句话驳斥得开不了口,想想又不甘心,便怯怯道:“那女徒弟总有个返乡的时候,总不能服侍夫子到老死吧!”
这下子犯了忌讳,兄嫂们大皱其眉。年三十里不准死啊活的,谢尚书尤其尊师重道,接下来少不得一顿数落。
果然,家主泼天震怒,“你当拜了师还有你自己的主张?夫子不发话,你且给我鞍前马后地效力。莫说及笄,就是将来选婿出嫁,也要照着夫子的意思来办!”
弥生一时惘惘的,觉得倒不像学艺,像签了卖身契似的。竟连选婿都要师父做主。那位殿下平常不苟言笑,她算是关门弟子,却并不受照拂。看来指望有生之年嫁出去,恐是不能够了。
她很想学台上巫傩嗟叹一嗓子呜呼哀哉,又怕惹得父亲不快,只好勉强稽首下去,“儿孟浪,这话以后断不敢再说了。”
谢尚书面上严厉,心里到底也舍不得。一年没见的孩子,又在年关上,到家就罚跪罚面壁,横竖说不过去。自己先平息了怒气,只道:“念你年幼,暂且饶了你。等过了初三我修书与你夫子。正月十五正巧是你及笄之日,等礼成了再回邺城去不迟。”谢尚书莫可奈何地叹息,“成了人可不像眼下这样随意了。再敢信口胡诌,我就狠狠地罚你,可记住了?起来说话吧!”
弥生笑嘻嘻应个是,起身逐一给兄嫂们纳福行礼。众人见家主脸上有了笑意,一口气总算泄下来。阔别整年的兄弟姊妹欢聚一堂,衬着这满屋子的年货家当,又蒸腾出另一种松散惬意的氛围来。
这时仆妇们来通禀,守岁饭都备好了,请郎君娘子们移步。弥生搀着母亲出门来,天已经黑透了,雪下得越发大。西北风卷携着雪珠子打在伞面上,飒飒作响。
大堂到花厅有段路,她挽着母亲的胳膊慢慢走。一时心里腻起来,靠着母亲的肩头嘟囔:“阿娘,我在外日夜想您!夫子苛刻,每日布置的课业做都做不完。像前日临行作梗,我心里急着回来见阿娘,刻刀划伤了手,这会儿还痛呢!”
沛夫人是谢家大妇,正头的嫡室嫡妻。连着养了四个儿子,到第五个才生下她,宝贝得心肝肉一样。听她温言絮语的又是奉承又是道苦,拉手看看伤口,心里疼得一抽一抽的。
“难为你。”沛夫人伤嗟道,“殿下是凤子龙孙,满肚子才学闻名遐迩,太学里又收了那么多学生,如今个个在朝野为官,桃李满天下。人家瞧得起,破例收你一个女弟子,是求也求不来的荣耀。咱们应当感恩戴德,还有推托的道理吗?”
弥生暗里惆怅,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有嗫嚅着道是。
待进了花厅,父亲另四房兄弟家眷们都到了。又是一番规矩,从父跟前磕头行礼。几个姨娘虽有所出,仍旧不能上正席,在花厅那头另开了单桌。按理说弥生是嫡女,不必自降身份同她们兜搭,不过毕竟在外几年有了阅历,也懂得了人情世故,便隔着六扇屏风遥遥请安问好。几个姨娘受宠若惊,忙起身还礼。行三的婶娘贺氏掩嘴笑道:“眼下好了,咱们府里出了女夫子了。二月里你阿弟有乡试,也请你指点一二方好。”
男女分了桌各自坐下。平常女眷们忌酒,过节倒也不拘太多。沛夫人道:“他们那头饮椒柏酒,我们这里有荔枝烧。打立秋就备好了,就等着年下用的。”说着要打发人往屏风那边送一壶过去,弥生忙接过斟壶,绕桌一一伺候起来。
四个堂姐站起来躬身,“不敢当,多谢阿妹!”
她且压她们坐下,应道:“我整年不在家,婶娘和阿姊们跟前尽点意思。”又给沛夫人满上,自己举了琉璃盏往前送了送,“我敬大人和姊妹们。”
颇豪气的举动又叫她们嘲笑起来,“是夫子教的吗?学得男人家一样。”
弥生有点不好意思,“太学里见得多了,一时转不过弯来。”
众人干了酒,二婶娘向夫人啧啧道:“若是有个师娘还方便些。夫子到底是男人,很多事没法子手把手地教。”
沛夫人转脸问弥生:“乐陵王殿下的婚事还没有消息吗?”
弥生无关痛痒,只顾吃她面前的驼蹄羹,懒散应道:“我是做学生的,夫子的婚事不与我相干。再说平常除了授业,夫子从不和我多说话。他的私事,我是不得而知的。”
一个男人,年近二十五还没有婚配,走到哪里都算晚的。若不是家道艰难,就是自己本身有毛病。当然了,历来没有做学生的背后编派师父的道理。倒不是因为像父亲一样把师尊举在头顶上,只是不甚感兴趣。乐陵王殿下在文人圈子里出了名的善言笑,可是面对学生却一板一眼,且说话苛刻,挑剔难伺候。他们这些资质浅的躲他都躲不过来,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过问他的婚姻问题!
不过乐陵王殿下美姿仪,这点艳名和他的学问一样尽人皆知。世间大约找不到如此双全的人物了,女人们对他感兴趣,想掏挖点私人消息不足为奇。
贺夫人打探着,“朝里圣人同拓跋皇后倒不过问?连康穆王都娶了亲,乐陵王殿下行九,却落在十一王后头?”
说起康穆王就想到三年前出嫁的佛生,弥生有些委顿。佛生是父亲的侍妾冯氏所生,极聪明的一个人。因为生母早亡,又没有一母同胞,在府里每每形单影只。那时只有弥生亲近她,因此姊妹间的感情十分亲厚。后来佛生出嫁,弥生舍不得她,还曾在她屋里仰天长号,哭了很久。
佛生走在梨花满地的时节,从阳夏嫁到高阳郡去了。那时天下还未大定,喜事亦称不上是喜事,是两家巩固关系的纽带而已。没有喧嚣的鼓乐,只有漫天霏微的雨。弥生看着青色的高辇杳杳去远了,鼻子里充塞着涕泪的酸楚。
等佛生走了她才知道,阿姊嫁的是个瘸王爷,一个缠绵床榻、没有政治前途的废人。佛生那么要强,她不敢想象佛生见了夫主是什么样的心情。她猜佛生一定恨娘家人,恨他们只顾巩固地位,葬送她的前途,所以才会一去三年杳无音信。
她嘴里含混着应道:“我家夫子脾气古怪,大约连圣人都管不了他吧!他不爱朝政,不爱美人……”她抬头想了想,“横竖我也不明白,想来他唯图一生快意,只愿做个闲散王爷。”
“我瞧着这样的就很好。”向夫人说,含笑瞥了身边的女儿昙生一眼,“我们谢家历来只与皇族通姻亲,佛生配的是康穆王爷,下面的姊妹不好落了次序。如今诸王里只剩九王和丧妻的六王未娶亲,便是轮,也合该我家昙生配给乐陵王殿下了。”
向夫人是前朝的公主,私下里有她的想头。这五十年仓皇动荡的岁月里,当权者走马灯一样更替。她是出了嫁的女儿,娘家的兴衰看得淡了,如今只活儿女。能和大邺慕容家攀亲,巴结住当下的皇族是要紧的。渤海王夺位后虽未立嫡,将来继承大统有希望的自然是长子。可是皇长子成婚不算早,膝下世子才七八岁光景,要作配太牵强。
战乱得久了,离宝座只一步之遥的人都有野心,谁不想做那万万人之上?诸皇子是陪同父亲一起打天下的,到时少帝登基,绝控制不了那些欲壑难填的阿叔。所以嫁给这一辈的王胜算也颇大。她是高台上走过一遭的人,知道皇子们的心思。除非是个傻子,否则过分的安静,便是韬光养晦的厚积。那位九王爷岂是池中物?勇而有谋,才是真正的王者。
弥生在诸姊妹里排末,也想不到那么长远去。听见昙生要配夫子,想当然地高兴起来,搡了昙生的肩道:“阿姊做我师娘再好不过,什么时候能定下来?早些大婚,到邺城去,我也好有人照应。”
昙生脸皮薄,见她们当众议她的婚事,早羞得无地自容。三个婶娘低头浅笑,心里忖度着,仅剩这两个王了,谢家姑娘待字的还有五个,谁该当是嫁给旁系郡王的呢?
沛夫人别过脸去,“年前有官媒提过,乐陵王殿下不是都谢绝了吗?咱们这里盘算没有用,且待人家怎么说吧!依着我的意思,旁系的郡王公侯也没什么不好。要论起来,宗室子弟哪个孬呢?”说着一笑,“打个恶俗的比方,僧多粥少,也是没法子的事。”
一干人听了都讪讪的。细算下来,只有长房才是嫡系。年纪长幼是次要,如果非要配亲王,后一个席位必定是弥生的。不过眼下师徒的名分在那里,这个念想也就断了,不料却纵得底下这些人想入非非。
大年下,闹得不痛快也没有必要。弥生岔了话题,问敷于散可做好了,又说起初一吃生鸡蛋,难以下咽,在她母亲怀里忸怩半晌。被她这么一闹,原先那些伤和气的斤斤计较暂且撂下了,婶娘们东家长西家短地胡聊起来。一时花厅里其乐融融,笑语混着酒香,氤氲绕梁。
弥生和众位堂姐长远没见,团圆饭用得差不多了便自发腾挪出来。一旁侍立的婢女伺候着漱口盥手,又搬来炭盆,送了汤婆子让她们各自焐在怀里。姊妹五个绕到屏风后的四合床上打茶围。
谢家的女儿除了弥生都养在深闺里,对外面的世界很是向往,七嘴八舌地问邺城的情况。时下局势稳了,京都涌现了一批文人雅士,才高八斗,放浪不羁。弥生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四叔父家的莲生婉媚道:“我却没有细幺这样的好命。要是也拜个师,到外头游历一番,也不枉此生了。”
道生呷着茶汤嗤笑,“若能拜个仪表瑰杰、神情闲远的师父,更是锦上添花,是也不是?”
弥生叹了口气,“你们只道外头好,殊不知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无依无靠多可怜。夫子只授课业,碍于我是女孩儿,不过单辟个院子给我。我在外,连个贴心的婢女都没有,事事靠自己。”她把手往前一摊道:“瞧瞧我这双手,谁能猜到我是谢家的女儿?”
几个人探着头看,看完了纷纷嗟叹。虽不至于太过埋汰,到底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不一样。昙生啧啧咂嘴,“怎么不许带仆婢呢?浆洗衣裳什么的都要自己动手吗?”
“可不是!”弥生说,“我觉得夫子太过严苛,有点不近人情。叫我阿耶听见了又要骂我,可我当真不愿再回邺城了。我又不入仕,拜什么师呢!索性传授权谋倒好,那夫子只教我些无关痛痒的东西,整日老庄,听得脑子都木了。”
莲生在她脸上细打量,“幸而没祸害了面孔,和走时没什么大不同。”
弥生长了副令人艳羡的脸架子,八岁上坊间就传她神光动人,亘古所无。如今六七年过去了,越发的出挑。是那种浓淡相宜的美,不打扮时荣华浅驻,然而一妆点,又是别样鲜焕的光彩。
她自己倒不觉察,性子有点慢的人,对什么都迟迟的。尤其到了太学,很少在梳妆上花心思。又未及笄,总是一头丱发低垂。床头的海兽葡萄镜长远没擦了,边缘起了锈迹,临走才托师兄带到首饰铺子重新打磨。好在年后有指望,等上了头,要打扮也有名目了。否则总感到不好意思,半大的丫头,太入时了免不了落个俗丽的名儿。
三叔父家的玄生视线飘忽忽落在半空中,莫名其妙蹦出来一句:“还不如在闺里念念佛!入了道,心生莲花,不染尘埃。”
另四个人面面相觑。大邺尚佛,从她们的名字里就能窥出一斑。只是还未出阁的姑娘,太过痴迷佛法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琴棋书画也可以琢磨琢磨,做什么非要参禅悟道?真要四大皆空了,日日青灯古佛,那活着还有什么趣儿?”弥生笑道,又转脸问莲生:“年下佛生可有消息?”
莲生摇摇头,压低声道:“你是知道的,你母亲不待见她。眼下嫁得又不得意,我料着,心里怎一个恨字了得!只巴不得老死不相往来,哪里还惦记娘家的好处呢!”
弥生怅惘不已,果然生在望族,待遇也分几等几样。因为一直很喜欢佛生,她只顾着替佛生惋惜。她明白父亲这样做的用意,不过借此巩固与慕容氏的关系,好为后面入官的谢家子弟铺路。四大家族中只有他愿意将女儿嫁给残废,这是多大的忠心!他在向神宗皇帝示好的同时,把佛生当作贡品祭献了出去。
少年人的想法总是很单纯,爱憎分明。道生很是不屑,她素来看不惯佛生那副天下人都欠了她的模样。嘲讽一哼,话里也带了轻蔑的味道,“我实话实说,你们别呲达我。佛生本就是妾室养的,出身上差了好大一截子。康穆王殿下不过是瘸子,又不是傻子。要不是有疾,哪里轮得到她去作配?她如今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我倒好笑了,莫非她不嫁王爷,却愿嫁个贫民?只怕届时又另有说辞,怨恨将她贱配了,不拿她当人看。谢家生女为后,但也没把庶女算在里头。她人不大,心倒不小。莫非还指着往上爬,想要一步登天吗?”
这话不无道理,一个曾经战功赫赫的王,即便受伤残疾了,仍旧是不可小觑的贵胄。佛生嫁了他,哪里就能辱没了她呢!
昙生知道弥生维护姐姐,怕道生没头没脑这一通伤了姊妹和气,忙打岔道:“她过门三年了,我料着该有子嗣了吧。可惜没有书信来往,高阳的情形也不得而知。”
不知怎么,众人都怏怏缄默下来。莲生和玄生凑在一块儿议论初七互赠华胜的老理儿,弥生从屏风的缝隙朝外看,奇道:“诸位阿兄都在,唯独缺了四兄。”她回头问:“人哪里去了?”
众人满脸无奈,“不知又在哪里醉生梦死呢!”
祁人过年很有讲究,年初一清早,全家老小穿戴端正祭祀贺拜,从年纪小的开始喝屠苏酒和桃汤水。弥生手里颠腾着那颗生鸡蛋,半天没敢下嘴。到后还是母亲拔了簪子两头凿出洞来,逼着她吃下去的。
生食鸡蛋有个名头叫“炼形”,再吞上七颗赤豆,据说能避除瘟疫。再者是绑敷于散,用雄黄加蜡调和,做成丸子大小。初一早上男左女右的佩戴,能慑鬼,趋吉避凶。
若照着相传的老规矩办更为复杂,五十年战乱,到如今已经是精简了。原本还有挂桃符、画鸡、拿钱串子打粪堆等等,实在是名目繁多。一早晨下来热闹够了,人也焦头烂额。年纪小的时候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穿。年纪稍长就失了兴趣,看底下侄儿侄女戏耍,不免有白驹过隙感慨。
弥生在太学待了三年,习惯了安静的生活,人多一闹腾就有点吃不消。好歹该忙的都忙完了,搬个杌子走到巷堂里,一个人背靠着墙晒晒太阳,也不亦乐乎。
她眯着眼睛仰头看,屋顶的积雪衬着碧蓝的天,云是薄而淡的。这样如诗的年华,倘或养在深闺里,不用每日点卯读书,那才是惬意的人生啊!只恨夫子怪异,收她为徒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弄得现在这样不上不下,辞又辞不出来。她几次想问问,是不是父亲什么时候不小心得罪了乐陵王,所以他要这么处心积虑地报复。
当然只是私下里揣测,当真去问,少不得挨一顿痛骂。她无聊地摆弄纤髾,想起母亲昨天说有人来提亲,脸上热辣辣的。十五了,长成人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谢家出了名的眼界儿高,来提亲的很少,平常百姓是不敢踏足的。她打听一番,不出所料,果然是琅琊王家的王潜。十来年前两家大人玩笑提起过,慕容氏没有适婚的良配,四大家族便开始通婚。
母亲说王潜是长房长孙,首屈一指的好人选。只是她如今人在乐陵王门下,师尊同父,要出阁,必须先得夫子恩准。又说十五她及笄,父亲写信通禀乐陵王殿下,诚意邀殿下来观礼,好借机同殿下商议她的婚事。她对这门亲却避忌得很,心里暗自庆幸着,夫子忙,她在众多弟子里不算出众,夫子未必愿意为她长途跋涉地奔波。
她抚抚脸,这个年纪正是怀春的年纪,对爱情心向往之。她记不得王潜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