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119110
本书探讨构建一种与大数据相匹配的跨学科的数据思维和认知框架,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以一种简明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为读者了解和理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提供了一条趣味横生又富于启发的“通道”,是一本关于“大数据”的高品质读物。
?的区别,数据价值如何体现,数据产业的范畴,大数据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可能影响等。
二、辨证的关系:包括信息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历史辨证互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上的矛盾关系,文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思维之间的对立统一等。
三、从计算机的视角看大数据时代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进化,以及语言在进化中的作用。
四、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平台与个体的关系,信息化战略分析方法,思维模式和状态等。
本书探讨构建一种与大数据相匹配的跨学科的数据思维和认知框架。全书采用科普的语言,讨论了四方面内容:
一、常识性概念:包括信息、数据、数字化的区别,数据价值如何体现,数据产业的范畴,大数据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可能影响等。
二、辨证的关系:包括信息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历史辨证互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上的矛盾关系,文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思维之间的对立统一等。
三、从计算机的视角看大数据时代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进化,以及语言在进化中的作用。
四、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平台与个体的关系,信息化战略分析方法,思维模式和状态等。
第一篇 大数据时代的常识/001
第一章 大数据:概念的兴起/001
1.信息、数据、数字化/001
2.大数据/003
3.大数据矿山/009
4.大时代/011
5.时间加速度/013
第二章 无法估量的数据价值/018
6.价值场景:科学研究/018
7.价值场景:调度/021
8.价值场景:竞争/024
9.想象中的价值/028
10.数据成为货币/031
第三章 数据价值的实现:数据产业/036
11.第四产业/036
12.数据经营/038
13.崛起与消亡/040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的生活与生产/044
14.消费和生产的融合/044
15.越来越轻的商业模式/047
16.从数据视角看社会治理/050
17.知识巅峰的易主:程序员来了/054
18.新美学的诞生/057
第五章 论常识:进化的起止点/059
19.常人能理解的知识/059
20.从常识到常识:否定之否定/066
21.重构常识:理性的任务/068
第二篇 大数据时代的辩证/073
第六章 信息化的历史辩证/073
22.技术的历史辩证/073
23.技术与商业的辩证/080
24.雇佣军的崛起/082
25.轮回:历史是相似的/085
26.战略:选择历史/090
第七章 发散与收敛的辩证/093
27.从互联网的发散到大数据的收敛/093
28.从大数据的收敛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097
29.区块链后记/100
第八章 人与自然的辩证/105
30.文字和数字/105
31.感性和理性/112
32.暗理性地带/114
第九章 论辩证:进化的方式/123
33.一切都是辩证的/123
34.有限成立/126
35.过犹不及、物极必反/130
36.反之亦然、相反相成/132
37.辩证的进化和进化的辩证/135
第三篇 进化:无处不在的计算/139
第十章 数字化人类/139
38.二进制的人/139
39.软件定义一切/142
40.信号与系统/145
41.量子的意识/149
42.脑的物理容量/150
43.数据思维/154
44.科学是什么/156
第十一章 网络化重构/160
45.关系的组织/160
46.专业的区分/162
47.被偶然改变/165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167
48.宇宙的智能/167
49.X代产品/171
50.智人的谢幕/174
第十三章 语言的进化/178
51.无语言不方圆/178
52.语言游戏/182
53.偷换概念/185
54.线性思维与马路杀手/190
55.正确的废话/194
56.骗人的算法:挑战人的脑力极限/197
57.程序语言/198
第十四章 从计算机来,到计算机去/201
58.格物致知:人是计算机/201
59.格物自知:人以外物为镜/202
60.主动的进化/205
第四篇 一些有趣的话题和联想/209
第十五章 关于平台/209
61.流动与平台/209
62.共识与平台/212
63.强大的平台/215
第十六章 关于个体/216
64.文化与物理学现象/216
65.制造体验/219
66.真实还是虚假/221
第十七章 三生万物/223
67.从二到三/223
68.三段论/225
69.关系:第三者/227
第十八章 战略分析三步法/230
70.战略与战略分析/230
71.宏观分析/233
72.路径分析/237
73.方法分析/240
74.战略之变/243
第十九章 关于模式/246
75.思维的维度/246
76.坐标变换/249
77.模式之动/250
第二十章 关于状态/253
78.混沌之势/253
79.可求而不可悟/255
80.状态之静/257
后记:不可预测的未来/261
序:认知框架
新概念、新知识、新想象不断地冲击着我,争先恐后地蒙蔽我的视线、堵塞我的听觉、占据我的脑海。那些不断被挤兑、被淹没、被驱逐的旧概念、旧知识、旧想象难道就这样被遗忘吗?难道就这样循环下去,然后不远的一天,今天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想象又成为被遗忘的旧物?难道就这样地循环下去,然后到黄昏之下,万物老去,只留下一层貌似崭新,其实浅薄的认知在我的头脑中反复被掂量,然后用一句“这是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一切都是新的”或者“真的智慧不是知道什么,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来聊以自慰?显然不应该这样。
如何不因为对旧世界的留恋而被新时代的趋势抛弃,又不至于被今天的潮流裹挟而忘记了昨日的宝贵认知?我需要一个常新的能够容纳新旧的认知框架,旧的认知在这个框架里能找到保存自己的位置,新的认知在这个框架里能被放在适配的前排。这个框架就是一个放置在脑海中的巨大的书架,我接过从互联网倾泻而来的书,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好,有时间就慢慢品读消化,没时间想想能用就很开心。如果没有这个书架,堆叠的书会随时倒塌,而且因为压在底下的书无法被取阅,这个书堆越大,只意味着埋藏的废纸越多。
这个认知框架应该是怎样的?它应该是可扩展的,能容纳不断增加的海量认知;应该有一个弹性的目录,能保持有序有条理;它还必须穿透思维混沌和迷雾,达到并架构在常识的地基上,因为只有常识才能弥久不灭,才能运用自如,才能给人平和。总之,有了这样一个框架,我的头脑才能有效地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地拥有知识,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守财奴”。
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个框架吗?当然没找到。“那就自己‘DIY’一个吧”,我有了这样的想法。随之而来的自然是诚惶诚恐,“可能写出的是一堆‘非人’的胡言乱语吧”,本能提醒我。于是赶紧上网找找“人”与“非人”的定义,果然不出所料地找到了,也果然是“人话”和“非人话”相得益彰,各种
解释汗牛充栋。没有了字典编辑们的秉烛夜审,这网上的诸子百科大有春秋笔下那南辕北辙的复古之风,尤其喜人的是没有人指出那些“非人话”的“非人”之处,就像没有人知道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是不是“一条狗”。真是一个可爱的自媒体的网络,知识如此博大,自己不“DIY”一套简直是辜负了这个时代。既然
这样,那接下来的写作就顺理成章、涩然上马了,不懂的上网查,查不到就装懂,虽然如钝刀破竹,节节卡顿,总算也勉为其难,推案告功。
这本书就这样地从构思到拟就。它尝试用尽可能彻底的数据眼光打量一下世界,进而用难以言状的数据思维编织一套逻辑,努力打造一个认知的框架。常识是经纬的丝线,辩证是编织的方法,至于进化嘛,不过是时间给它平凡的轨迹找一个漂亮的说辞而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