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0040
★写给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山水本身的绝美情书。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未读此书之前看到的山水画、读过此书后见到的山水画,也是两种艺术作品。
★以画家视角解读中西绘画,以散文家文笔阐述独到观点,一部穷八年光阴写就,前所未见的艺术史读物,重现千年前的中国画论传统,优雅、准确,易读。
★陈丹青作序、杨飞云推荐,尚未被大众发现的散文高手。作者从小学习国画,后转画油画,对中西艺术均有深刻的切身体会,现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曾为陈丹青画展策展并作序,是难得的既有东西方绘画经验,又能以优雅文笔将这些经验和观点表达出来的写作者。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
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 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
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 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
古今中外的美术,山水花鸟画*无为,至今犹在“终结”的艺术史之外, 超然而在。山是千年前的山,花也是千年前的花,塞尚晚年一再远眺圣
维克多山,莫兰迪年复一年画他的瓶瓶罐罐,想必懂得中国人为什么千 年如一日画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若问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不如问大自然 存在的社会性,问问花开、雨下、光照、天空的意义。
——韦羲
◎ 目录
目录
序· 画史与痴心
001 前言· 明月前身
007 辑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别处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发呆 032 白日梦 032 神圣的恐惧 035 文明与荒野
037 第二辑 时间中的风景
飞鸟与立体主义 045 山水亦是如来 053 出口 057 倾斜 060 旋转时空的开关 065 林荫道的尽头 072 看不见的路 074 反空间 085 远近互换 094 空白 099 羊身上的宇宙图像和时间中涌现的景观 105 叠印的时空 110 《前后赤壁赋》与长卷蒙太奇 117 意识流 119 无限循环的怪圈 123 魔方 125 看山知远近 127 平远 130 故宫里的江山平远 137 高远与深远 138
第三辑 空隙之美
荒山复调 149 空隙之美 153 技艺的记忆 160 天上人间 162 小剧场 168 我和世界之间 170 大山水和小风景 173 如来如去 176 我在 177 雨的空间 187 此在与曾在 191 零度的风景 194 抽象与孤独 198 二十四品 199 空亭 202 树枝后面的天空 203 剪影 207 月亮地 208 《六柿图》和枯山水 212 牧溪与苏巴朗 215
第四辑 鸟之双翼
天青色 219 禅宗画与文人画 220 孤篇横绝 226 荒岛绘画 233 照夜白 238 读《气势撼人》后 259 破墨 267 空的诞生 272 神奈川的抛物线 275 小的大画家 276 写意的历史 277 宫梅与野梅 282 漫长的下半时 288 视觉与触觉 296 古意 301 晚期美学 304 可惜的事情 310 鸟之双翼 315 快乐画画的年代 327
第五辑 山水小史
清平世界 335 天地之心 343 月照千山 346 古今之间 347 无限的掌纹 359 人淡如菊 368 水中倒影 375 如日之夕 388
后记· 流水今日 395
我早盼望这样的史说:它须由画家所写,否则总嫌挠不到痒处;它须写 得好看、有文采,不能是庸常的中文;它该有锐度、有性情,它须能读到作者这个人。
韦羲此书,处处由唐宋经典而观照山河,时时以山水画盛世而审视今朝,他对西南乡邦的眷爱,宛如沈从文,他的遣词和语锋,时见胡兰成的影子。
——陈丹青
韦羲谈山水画,既深入古代画论当中,又借西方思维观照东方传统,观察现象,揭示谜题。可贵的是,他对中国古代绘画有自己的系统性的认知,因而独抒己见,观点迭出,于我们回望东方绘画,不无益处。
——杨飞云
前言
还没临完《芥子园画谱》,小学就过去了。
我儿时的玩伴,多是图画里的人物:三头六臂的哪吒,七十二变的美猴王,手挥双锤的小将军岳云
— 儿童的世界真假不分,一半是现实,一半是幻象,仿佛一觉醒来便已脱胎换骨,变为莲藕身,花果山水帘洞就在不远的山里,在正午,转过哪个山脚,沿路走下去,就到了宋朝。
一天天长大,连环画里的古代世界日渐隔膜,唯溪边野花、田间草虫、屋后篱笆外的青山、山上的白云、雨中的树才是今天的。长大,有什么不一样呢?只记得看着草虫的世界,会感到可喜的寂寞:夏天午后,蜻蜓飞过凉荫,岁月寂静如梦;七星瓢虫的翅膀在空中震动的声音,欲追随而无从追随;正午石头下小恐龙样子的蛤蚧,夏夜黄灯微明照着的壁虎,都像爬在一亿年前;菜地里,小黄蝶小白蝶飞来飞去,春光更明迷,唯见了山里蝴蝶,无端心生惆怅,似乎阳光也很老很老了,我在世上已过了一千代,一万代,其实只是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连环画里的风景毕竟不是山水画,那里的花鸟草虫也不是花鸟画。身在山水间而无烟云之笔,山徒然静,水空自流,待父亲送我毛笔和《芥子园画谱》,心头的喜悦和寂静才落到了纸上。佛经上说:芥子能够收容喜马拉雅山,山不改其大,芥子不改其小,真是画谱的好名字。《芥子园画谱》山水花鸟草虫人物走兽草堂庙宇无所不有,我对着画谱看山水树石,看花鸟草虫,觉得天地间都是画意。
小城在万山丛中,我家在城西,前门临街,屋后连接田野。上世纪 70 年代、80年代相继从前门经过,屋后的荷塘年年夏天花开。荷塘外,青山下,竹林绕村庄,林间日光如水,路边溪流声喧,女人浣衣洗菜,男人田间劳作,水牛背着牧童,人们俨然还在《芥子园画谱》的古代,唯有溪水朝着未来日子流去似的。
那时,我们白天在野地里漫游,夜晚在月光和路灯下喧闹。夏天河里好玩,多雾的春天和明朗的秋天,我们结队入山,山林是天然的游乐园,成全孩子们欣然陶然的光阴。玩耍的间歇,声喧渐渐平息,丛山的寂静占有了我们,以及我们的沉默。然而小孩自身尚未有思,这般广大的沉默毋宁是天地之间的沉默。宋代山水画便收藏着天地间广大的沉默,我曾在范宽《溪山行旅图》和《寒林雪景图》中遇到这伟大的沉默,当下默然震撼,没有了自己。天地间存在着运动与宁静两种力量,伟大的山水画家沟通这两种力量,使静者动而不改其静,使动者静而不失其动。小学五年级那年,《溪山行旅图》把我劈为两半,一半在遇到它之前,一半在遇到它之后,从此,我看见了山水,看见了山水画。在我心中,范宽山水可以和宇宙相媲美。
山令人幽,水令人远。古人叠石成山,筑地为池,把山水移入庭院,朝夕晤对,念的正是这份幽远。旧居天井白墙上,积年的雨迹恍如光阴的年轮,青苔无限幽深,仿佛收藏所有逝去的光阴。苔痕雨迹的寂静,可以栖身寄托似的,总让我生出归依之感,后来,我常想,山水画要紧的就是画出这一点幽意与远意。江山如画,江山其实不如墙上的苔痕雨迹像山水画,苔痕雨迹的幽深缥缈是山水的幽深缥缈,令人沉湎而意远。造化之手以苔痕雨迹在墙上画出幻象般的山水构图,幻变,宛若云动;神秘,犹如心象;无限,犹如全息,使我早早感到山水画的超现实
— 忽然已是少年,少年如青草,生长而茫然,不知为何总要叛逆,叛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冷落了毛笔和宣纸。中学念到一半,父亲去世,随后《芥子园画谱》几经辗转,竟下落不明。后来北上求学,却是学油画,毕业那年冬天,老罗离京回广西,留下一册旧版《芥子园画谱》。翻看几页,想起父亲,以至于后来想到父亲,便浮现《芥子园画谱》,久而久之,《芥子园画谱》成了父亲的背影。
至今怀念的,还是小时候临摹山水画的光阴。午后的阳光穿过天井,折进窗子,风吹动屋后高高的尤加利树亿万片叶子,远得像秋天的雨声。我一笔一笔临摹,前厅,父亲在案上剪裁,母亲踩动缝纫机,声音断续复断续,和着屋后如雨的风吹树叶声,日子好长。一笔一笔临摹之间,唯觉自己坐在时间的外面。回到时间里,常常听到“艺术”这个词,而这词又弄得专指西方的绘画,再后来又听到“绘画终结”的说法,更令人怃然神伤。那时候,我们在时间的外面,
“中国画死了”,那纷争和我们不相干,和山水花鸟也不相干。外面的人画够了,我们还没有。绘画死了?果真如此,以后一代代生来爱画画的孩子简直活受罪。
绘画早就“死”过好几回了。苏东坡就说过:“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不单绘画,文学诗歌书法全都死了。但宋人还在画,还在写。苏东坡身后四百余年的晚明,董其昌重提绘画终结命题,只是时间从唐转到宋:“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但董其昌也仍在画画,也还开出新的画境。这两次“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都是摄影和装置艺术出现以前的事了,如今是影像的时代,绘画遭遇三千年未有的大变革,又死了几回,只怕还要不断死下去。
贡布里希说“只有艺术家,没有艺术”。所谓“绘画死了”,分明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事实是,绘画一再地死了,人们继续画画。在北宋,唐朝绘画死了,在晚明,宋元绘画过时了,但愿死的是绘画史,而非绘画。也许绘画真的过时了,但爱好不过时,画画时的那种忘我迷人,“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自从投靠西画,宋元山水、晋唐书法,都成了旧梦。不料前年搬居,翻出不记得哪来的文房四物,打开一得阁,闻到墨香,即刻提起毛笔,写写字。写字无用不过,然而“此间乐”,乐在读书画画之上。在我,又是临帖的快乐纯粹,因为无我。书法真难,若要纸笔依人,总难免做作,一味顺着纸笔,字会自然,可是无味,“心手相应”谈何容易,古人句式“妙在某与某之间”
— 艺术,原来是妙在自然与不自然之间。静夜无事,随手写写,不当它是艺术,唯是跟随线条走下去,走到廓然悠远的去处,不知何者是线条,何者是自己。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就是与自己独处,与时间相处,好比小时候在南国故居的灯下。
灯下看《诗词例话》,临《灵飞经》,是画山水花鸟之外,我历然分明的记忆。说也奇怪,那一年收起毛笔和《芥子园画谱》,不再写《灵飞经》,竟也找不到周振甫的《诗词例话》了。虽然从此转向西洋画,敬佩文艺复兴三杰的素描,恋恋于印象派色彩,却还常在夜里读山水花鸟。夜真是静,静到天地间好像只亮着一盏灯,灯下有人在看寂寞的古画,遇到八大山人,便以为前身是朱耷,见了董其昌、钱选、牧溪、展子虔、顾恺之,又疑是前世。其实不过是看画之际的出神,万籁俱寂,想起自己上辈子是松石,是山月,是流水。静夜独对一朵墨花、一座青山,恍惚自己便是一墨花,一远山,泊在无古无今的空白中,泊在杳然无极的时间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