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4535
² 围绕“知识与信念”“自由与责任”“学术与政治”“民族与世界”四个经典悖论,在冲突与撕裂中,为现代人的共同困境寻找答案。
² 直面公共议题,讨论难民危机、种族主义、“范跑跑”,不惧争议。
² 穿梭大众文化,解读《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世界杯,拒绝枯燥。
² 悠游书海,质问热衷“高贵谎言”的中国学者、沦为法西斯帮凶的日本哲学家,毫不避讳。
² 走向街头见证德国学生运动,探访海德格尔故乡,切身体验。
从尼陀思妥耶夫斯基、施特劳斯、施密特,到热衷“高贵谎言”的中国学者,沦为法西斯帮凶的日本哲学家,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前柏林市财长……杨不风研读经典的同时,不忘关照现实,一改哲学的严肃面貌,透过生动晓畅的语言,使深刻的哲思蕴藏在动漫、交响乐、小说、足球、学运等丰富而有趣的议题之中。
第一辑 知识与信念
蔷薇花与十字架
圣彼得不承认耶稣……他做得很对!
群魔的献祭
最后的《威廉·退尔序曲》
我们可能活在“黑客帝国”
第二辑 自由与责任
施特劳斯的邪恶轴心
作为“反政治”的政治
可为自由意志保留的位置
《复仇女神》:一部恶之书
《攻壳机动队》:日本“安保一代”的精神遗产
第三辑 学术与政治
德国学生运动观察(一)
德国学生运动观察(二)
指向未来的希望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京都学派
跟着尼采学撒谎
第四辑 民族与世界
被憎恨的国度
德国书市管窥
梅斯基尔希游记
国歌、足球与民族认同
德国种族主义在抬头?
如当节日的时候
NSU 案下的德国新纳粹主义
柏林墙倒25 周年:东西德的差异与融合
难民问题再次考验欧盟团结
本书是十年来的文章结集。
书名选用了十多年前写下的第一篇文章的题目《蔷薇花与十字架》。写下时不曾想,这个题目奠定了之后所有文章的基调,也映衬着如今一个以希腊化时期的基督教哲学为研
究重点之一的异教徒的工作现状。
蔷薇花与十字架分别象征理性和信仰,但这个分野造成的问题比它能澄清的更多:理性思考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在多元化时代,这些标准之间的撕裂与冲突甚至不是理性能够弥合的,人们会发现在为自己的判断寻找理由时不得不诉诸一些个人信念。书中最后一篇谈论欧洲难民危机的文章也在这个无解的矛盾中:本国居民的利益和人道主义价值之间没有能够统一衡量的尺度。德国政治家们试图用接收难民长期而言有利于经济发展来说服选民,但默克尔显然无法将自
己获得的国际声誉兑换成本党议员失去的选票。
文中几篇文章都写于和经济学朋友们的论战,比如《可为自由意志保留的位置》。服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的朋
友们往往是功利主义的拥趸,功利主义的基本信条是:整体福利最大化。但这个信条面对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整体 的范围难以确定,“二战”后的民权运动从少数族裔扩展到 各个少数族群直到动物,但要构想一个不以牺牲对方为代价的人类和动物的“整体”几无可能;二是整体内部欲求的各
种福利无法简单相加以得到一个最大化结果,公共财政分配 处于各种利益冲突之中,即便是“科学”这一似乎无须辩护的价值也在今年上半年欧美国家的“撑学术环球游行”中彰 显危机。
十多年前以明晰产权、自由竞争等信条为基础的新自由 主义经济学以“经济学帝国主义”之势席卷知识界,它所延续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也脱胎于基督教思想,它承诺只要将一切交给看不见的手,市场均衡迟早会到来。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声势已不如从前。恍惚间,这套经济模式的捍卫者拾起了和他们曾经的批判对象一样的论调:中国经济是在不断调适自身(资本主义在不断调整自
身矛盾),没有自由市场的经济体迟早会遭遇危机(资本主义迟早要灭亡。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还是功利主义伦理学自然都有许多复杂的论证,本人也不是这些理论的反对者。这里只想借此点明,理性与信仰有分别,以及混合和矛盾贯穿在各种话题中。这些矛盾也反映在十年间个人的思 想变化和信念冲突上,比如《施特劳斯的邪恶轴心》一文保留了自己曾受到施特劳斯学派蛊惑的痕迹和反自由主义的倾向。彼时本着对欧洲经典文化的热爱而鄙视一切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庸俗文化。如今,本人已和这些文化和解或者至少视若无睹,却看到不少曾经的自由主义朋友作为知识精英在失去了对大众议题的掌控能力后对自媒体时代的流量狂欢大加鞭挞。
尽管如此,本书仍然以“知识和信念”这一母题开始,一方面坦白在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情绪传染下的价值困扰,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真知识的外在寻求和向不可究竟的信念偏好的内在回溯是一切的起点和没有终点的过程。由认识而行动,将自己的行动奠立在合理的考量之上,是非常理性的设想,可惜也是个假想。人的许多行动都出于情 感偏好和价值偏好,只是在事后为自己的行动寻找合理化的理由。“自由与责任”一部分表现出的是对公民行动的积极自由的偏好,以至于《作为“反政治”的政治》一文要在当年以极端态度强调消极自由的“范跑跑”身上挖掘积极自由的可能。大多数人显然只爱不受干涉的消极自由。虽然后者仅仅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面对公权力时 则毫无法律的保护可言,但只要经济发展足够为多数人提供可支配的生活资源而不致被强占,那么相对小比例的剥夺与侵犯就远不足以唤起人们对现有权利的制度性保障的积极争取 。然而问题始终存在 ,被施舍的总是有可能被收回 ,如果没有积极的公民行动 ,消极自由总是面临被侵犯的危险,尤其是在一个数据监控无所不在、技术规训愈加严密的“智能””时代。所以我坚持对于积极自由的偏好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的赞赏,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 ,始终思考学术进入实践的可能 。自然 ,也要不断警惕自身的激情和现实的权力对于学术的滥用,这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京都学派》和《跟着尼采学撒谎》几篇文章都涉及的主题 。
“民族与世界”基本写于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对德国有着深厚感情,认为德国在许多方面都不啻为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楷模。由于历史上左和右的极权主义均发轫于德国,而当下德国的福利国家模式常为信奉市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们诟病,国内知识界里的德粉早已不如英美粉有话语权。但今天谁若做一番环球旅,必然会承认 ,德国除了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居环境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公正、贫富差距、社会友好上胜过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的问题在于,强劲的工业基础以出口为导向,其持续运转高度依赖其他国家的市场需求,以汽车业为主的工业集团捆绑了整个国家利 益 ,同时 ,长期的单一民族国家状况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人口流动和移民的挑战 。德国有其两面性 ,一方面种族主义的毒瘤无法根除(话说回来,这样的毒瘤存在于任何一个国家,回看历史 ,“二战”前德国一般民众的反犹情绪也未必比其他西方国家严重),另一方面德国政界和公共舆论最 为坚定地坚持人道主义和全球化,无论背后有什么样的现实利益考量 。德国能否维持其政治文明以及更为高效公正地推进由其主导的欧盟一体化,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类是否还能 追求康德奠定的世界主义理想。现实的历史自然永远不会终结,但康德严谨论证过的基于全球正义的永久和平是理念上 能够设想的唯一可能的人类至善状态。从这个意义理解,《蔷 薇花与十字架》一文中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一样成立。
本书所有文章的写作都缘于11 年前沪上一群青年学人组建的“读品”小组和后来的“独立阅读”小组 ,前一个多年前因不可抗力不复存在,后一个主动退出了微信阅读时代。这些人当年萦绕心怀的是19 世纪末以来争论了上百年的“中国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意识,焦虑的是后共产主义、后极权主义下的政治压迫,如今小组成员的个人生活已不知走到何处,而随着“崛起”“复兴”“制度自信”之类语调的流行 ,那样的问题意识似乎都显得不合时宜了,新的青年学人则更加专业化,不再热衷于宏大叙事。转瞬间,一个历史传统仿佛就此终结了。所以我一直担心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是否也不合时宜,多亏亦师亦友的王晓渔兄——是他最早带我认识“读品”同伴——的鼓励和联络,还有三辉诸位同人的不懈工作让这本书终能面世,聊作一份个人的记录和一个时代的写照,但愿还能引起一些读者的共鸣。也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没有坚持为了“流量”考虑选用“跟着尼采学撒谎”这个比较风趣的书名,让这本书保留了“蔷薇 花和十字架”这副上个时代的严肃面孔。
必须一谢的还有当年的小组伙伴们,周鸣之、李华芳、梁捷、徐瑾、成庆、言一、章可、潘玮琳、郦菁、方钦、仇鹿鸣、聂日明、李业业、李颖华、李伟为、范昀、李娟 、 王嘉军、罗颖杰、李静超,排名不分先后,友谊地久天长!
杨不风
2017 年 11 月 18 日于广州
学者推荐:
对公共问题的审慎关注,良好的专业训练,使得杨不风君对“蔷薇花与十字架”的问题有着持续思考,直面而非回避“象牙塔与十字街头”的张力。
——王晓渔
蔷薇花与十字架 :19 世纪精神史中的和解与分裂
当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 用一长串彪炳史册的精神英雄的名号来描述整个 19 世纪时,他在用一种什么样的观念理解历史、理解那桩迫使他踏上流亡之途的近在眼前的大事件?这是 1939 年,在日本仙台,洛维特为自己的著作《从黑格尔到尼采》写下序言。三年前在罗马,已经寄 居他乡的洛维特与自己的老师海德格尔不期而遇,见了最后一面。他告诉佩戴着党徽的老师,他认为其加入纳粹党有哲学上的根源。海德格尔毫无保留地承认了这一点,并且说,关于“历史性”的概念就是他投身政治的基础 。
洛维特与海德格尔的师生情谊结于20 世纪20 年代
。
1923 年,正处于思想萌发状态的海德格尔到马堡大学担任教职,洛维特从弗莱堡大学随他前往。在海德格尔门下又相继会聚了阿伦特、伽达默尔、约纳斯、克吕格和克莱因等青年英杰,其中包括早先就在马堡学习、于 1922 年参加过海德格尔讨论班的施特劳斯。无论是关注灵知主义的约纳斯,写下《洞见与热情:柏拉图思想的本质》的克吕格,以古希腊逻辑学、数学研究和数本柏拉图对话注疏为代表作的克莱因,还是回归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传统的阿伦特,发展出解释学理论和方法的伽达默尔,以及以梳理思想史的方式直指古代的洛维特,以柏拉图式政治哲学为旨归的施特劳斯,在与海德格尔的马堡相会后,都分别走上各自的思想道路,这些道路在某种方式上都隐隐约约以古代为向标。
而在1927年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之后 ,海德 格尔逐渐形成“回到思想之开端”的转向。无疑,这种种朝向古代的回归,以学生和老师的一致或决裂为表征,显示出巨大差异,在差异的纷争背后,思想上下求索,举步维艰,铺陈出20世纪一段独特的精神史。这一精神史进程在“二战”后风云际会的思想运动中得到了更为浓墨重彩的渲染,它刻画出一个形象,一个精神的也是一个幽灵的形象(德文 Geist 与英文 Spirit 均有“精神”“幽灵”和“圣灵”的含义)。这个形象遥指一百多年前另一场更为激烈的学生与老师的分裂
,那是这段精神史历程的发轫之处。《从黑格尔到尼采》 中,洛维特以洞察入微的思想史侦查术进入这场分裂前前后后的每一个细部 。
1830 年黑格尔60 岁寿辰时,他收到学生们赠送的一枚纪念章 ,纪念章背面是一幅隐喻画 :左边一位坐着读书的男子,背后的柱子上蹲着一只猫头鹰,那只在黄昏后才起飞的密涅瓦(Minerva)的猫头鹰是黑格尔心目中哲学的象征 ;右边一位高举十字架的女性是基督教的象征 ;中间一个裸体的守护神,面向坐着的男子,高举的手臂却指向十字架。洛维特准确地将这枚纪念章的寓意解释为黑格尔在哲学理性和启示信仰之间进行和解。黑格尔做出的和解被他自 己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用一句著名的话做了说明:理性是“当代十字架中的蔷薇”。虽然接受了古希腊教养,对黑格尔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事件仍旧是十字架所代表的耶稣受难 。基督道成肉身 ,同时作为神子和人子 ,这在黑格尔看来是真正支配性的开端 ,设定了绝对精神由内在的、沉寂的实体朝向外在的 、活动的主体的运动进程 ,所有的客观活动都在基督教的逻各斯意义上展开 。最终在哲学,这朵十字架中心的蔷薇花上,绝对精神实现了自我意识。在绝对精神演历的进程中,囊括了人类活动的历史在决定意义上实现着理性与信仰的和解。所以黑格尔哲学首要地作为历史哲学 ,以人类历史终结论的姿态 ,像黄昏后起飞的猫 头鹰才看到白天完成了的一切那样,做出了对在其看来已经完成了的人类历史的认识。而这种完成,如洛维特在其另 一本著作《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中详细阐述的那样,以圣父、圣子、圣灵三段论的形式展开为人类进步史,展开为上帝之国的尘世化、普世化,展开为人类解放的终末救赎,因而在根本上受基督教规定。
正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基督教底色,与黑格尔保持了30年往来的巨人歌德尽管对他的和解工作表示欣赏和尊敬——因为这也是歌德本人试图达到的目标——但与前者 从历史的精神出发理解统一不同,歌德的出发点在于直观的自然,故而最终对黑格尔的“伪神学历史思想体系”抱有不可消除的厌恶。当歌德收到黑格尔赠送的那枚纪念章时,蔷薇花与十字架的这种结合惹恼了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