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53163
100位德军老兵口述历史,诉说失败者的战争感悟。
20年如一日亲身寻访,作者打造战败老兵访谈录。
300幅珍贵图片还原历史细节,展现硝烟弥漫的二战岁月。
40万字呕心之作,触摸德意志民族秉性,解读战后德国重生之路。
由中国人书写的德国老兵口述史。
本书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领域,其中包括德军的新兵生活、德国战俘经历、战地家信与家属寻亲、女性在战争中的命运、国际法对德军战时行为的影响、德军对游击战争的质疑和对策、战争难民的逃亡境遇、德国老兵的反思和反战立场等诸多内容。作品不仅包含了对德国历史罪责的思考,也揭示了英、美空军屠杀平民的“面积轰炸”、美军的有计划的大面积虐俘等。作者以40余万字大手笔的真实访谈录,300余幅视角独特、极具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构筑出一部罕见的全面反思“二战”的反战类纪实文学作品。
目 录
代 序001
前 言001
章 国家在召唤
崛起001
义务——无法选择014
为“保卫祖国”而战021
第二章 走向军营
铁打的营盘035
军官苗子042
“纯爷们”的烦恼048
第三章 血肉之搏
“大德意志师”一兵056
永恒的伤痛069
小连长079
重创085
第四章 硝烟轶事
败军的“杰作”093
好运大兵099
命运路线图108
恐高的飞行员117
画笔写春秋123
第五章 纳粹卫队
我们是“多国部队”131
曾经骄傲139
精英梦破146
恐怖双闪电156
第六章 孩子兵
临危受命164
“婴儿师”的覆灭172
教授的往事178
在战火中成人186
海岛小兵194
第七章 燃烧的家园
火从天降205
后方少年的记忆216
小城之灾229
第八章 战乱中的女性
国防军女助手237
按计划成长246
妻子在后方252
大逃亡259
第九章 “卖国”英雄
大将之家271
是英雄还是叛徒?278
独目刺客之沉浮291
第十章 铁丝网记忆
“莱茵大营”之谜307
目标——西伯利亚320
穿越炼狱332
人性的光辉347
第十一章 远方回声
阵亡通知书360
前线寄来的遗书368
伏尔加河畔的追寻383
第十二章 解放者
从“卡廷惨案”到大驱逐395
胜利之师在行动405
战利品——女人417
第十三章 另类解读
德军面面观435
国防军之罪448
“ 澄清派”的追问459
《 游击队之歌》465
第十四章 再生之路
从“零点”开始的日子474
精神的崛起481
后 记497
朱维毅博士在其纪实文学作品《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以下简称为《另泪》)的第二版即将付梓之际,邀我写一篇代序的文字,我欣然从命。这不仅因为他是我结识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殷殷之情难却,更因为从他开始在德国收集资料时我就了解,他是以一种怎样庄严的使命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的。
在构思这篇序言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出了两个国内熟人的影子。
一位今年三十岁出头,接受的虽然是金融财经类的高等教育,但对近代历史的兴趣浓厚,常愿探究我在德国十多年时间中的见闻与看法。当我述及在德国和欧早就成为常识的一些史实时,他的眼睛常常会从眼镜片后发出疑问的光,蹙眉问道:“是这的吗?”
另一位学者四十多岁,曾去过欧洲,不能说没有见识。有一次我偶然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红军大规模强奸德国妇女的历史,他脱口而出的反应是:“活该!”只这一句,便让我再也无话可说。
这两个例子使我意识到,我国公众关于“二战”欧洲战场的历史知识还远远不够,更缺乏透彻的思考。《另泪》恰好在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填补空白的机会。
《另泪》记录了德国老兵的“二战”经历,以及他们在战后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的内心经历,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对一个鲜为人知的参与“二战”的群体——战败国普通士兵的命运和思想的解读,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历史,反思战争都具很重要的意义。德国一位历史学家曾指出,欧洲虽然有着共同的历史,却没有对历史的共同感受。从《另泪》中可以看002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到,老兵们的个人感受不同,反思的角度不同,认识的程度各异,对某些事情甚至还有人表示“不服”,他们“既不为其战争经历而自豪,也没有流露出负罪感”。而他们又一致谴责把德意志民族拖入这场罪恶战争的希特勒,是他们的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让他们悟透了这一点。这不仅是对普通老兵精神状态的真实可信的反映,也和当今欧洲(不仅仅是德国)极右翼势力和新纳粹拒绝反省纳粹罪行、吹捧希特勒的行为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诚然,他们的反思还没有达到德国主流政治家和史学家的高度,但须知战后西德总统把5 月8 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的日子认定为“解放日”而非“战败日”,是在战后四十年的1985 年,这就足见德国人认清历史之过程的漫长。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从战争结束到耄耋之年,这些老兵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反省和思索。他们或重新踏访战争故地,或收集历史资料,或跟踪国际研究成果,一直在苦苦探求着那场罪恶战争的根源。正如书中的一位老兵所说:他学会了反省。这不正是这个民族身上令人钦佩的地方吗?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反省努力,促成了时任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1970 年在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那历史性的一跪,而时任西德总统理夏德·冯·魏茨泽克在1985 年发表的那篇著名的认罪演说,不也正是以这些普通德国人孜孜不倦的思索作为民意基础吗?
《另泪》是一部口述史的书。写这样的书,如果作者不能把口述材料融会贯通到一个历史脉络之中,作品就很容易流于零碎、单薄甚至枯燥。作者以战争的主角——德国老兵们的经历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了解“二战”时欧洲全景的平台,突出地介绍了国际专家学者根据披露的材料得出的研究成果,以及很多在欧洲和德国已成为常识,而对我国公众却依然陌生的重要史实。这些史实集中体现在第七章“燃烧的家园”、第十章“铁丝网记忆”、第十二章“解放者”和第十三章“另类解读”之中。多年以来,我国读者所熟悉的“二战”欧洲战场史不外乎纳粹德国进攻波兰——突袭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易北河会师——攻克柏林等一系列作战史,而对“二战”的政治史和人民生活史了解不多。沉淀在我们脑海里的,往往是泾渭分明的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以及正义大获全胜,希特勒灰飞烟灭的历史画面。在阅读《另泪》的上述章节之后,相信许多读者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二战”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此错综复杂!比如波兰战俘惨遭苏联杀害的卡廷森林惨案;比003代 序如刚刚摆脱了纳粹德国魔爪的许多民族的人民迎来的是两千万人被驱逐出家乡、流离失所的命运;比如苏联红军强奸上百万德国妇女的史实……等等等等。事情虽然过去了将近七十年,但当我们读到这些浸透着血泪的历史之际,又怎能不在震惊之余扼腕长叹?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旨在灭绝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罪行,而强奸妇女和屠杀战俘的行为难道不是罪行?战后发生在欧洲许多地区报复德国平民的暴行难道不是罪行?正如西方舆论所说,罪行就是罪行,即使它是胜利者犯下的。这样说决不是在为纳粹德国开脱,并不能减轻纳粹的罪行的一丝一毫,但道义和国际法不容偏袒历史中的任何一方。作者在向读者介绍这些史实时,其鲜明的立场呼之欲出,表现为对这场战争中道义问题的严肃拷问,其中也包括获胜方的道义问题。这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一条思想主线。
环顾当今的欧洲,虽然战争的踪迹已基本消失,但是“把共同的历史变成对历史的共同感受”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德国历史学家诺贝特·弗莱一语中的:各国都在“争当受害者”。荷兰记者赫尔特·马克在20 世纪行将结束之际,在其遍访欧洲考察在该世纪中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时,他发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里都多少存在着刻意歪曲“二战”遗留下的历史问题的现象,表现为夸大自己的光明面,掩盖自己的阴暗面,对自己的受害历史浓墨重彩,对自己的历史过失则轻描淡写。
1938 年7 月,在法国埃维昂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来自32 个国家的代表坐在一起讨论了因希特勒排犹所造成的大批犹太难民的去向问题。由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愿意接受犹太难民,导致会议不仅无果而终,甚至连一份谴责纳粹德国反犹行径的决议都没有做出。国际社会的这种见死不救的态度从客观上说纵容了纳粹德国的反犹暴行,终导致了600 万犹太人被迫害致死。面对如此沉重的历史责任,“二战”之后深刻反思“埃维昂过失”的胜利国可谓凤毛麟角。
法国在战后长期竭力夸大戴高乐反抗纳粹的光荣史,却一直刻意回避触及当年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合法政府与纳粹德国狼狈为奸,以及很多法国人参与迫害犹太人的史实。《另泪》提到了1944 年发生在法国奥拉杜尔村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很少有人知道,在战后站到法庭被告席上的21 个案犯中,法国人竟有14 个之多。在他们被判刑后,在他们的家乡亚尔萨斯竟然出现了激烈的抗议活动,这场抗议终导致这些案犯全部被法国004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政府赦免。在1981 年到1995 年担任法国总统的弗朗索瓦·密特朗也曾经长期阻挠对维希政府罪行的追究。
又如在“二战”中受害深的波兰。1941 年7 月,在德国占领下的耶德瓦卜内的波兰人在纳粹的怂恿煽动下屠杀了1600 名犹太邻居。其手段之残忍,与纳粹德国的做法并无二致。时隔60 年后,这件惨案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苏联和它后续的俄罗斯在反思“二战”方面的态度。长期以来,为了维护头顶上“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光环,苏联对其历史上犯罪的一面一直讳莫如深,从否认“二战”前苏、德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的存在,到否认在卡廷森林屠杀波兰军官的事实。为了永远掩盖卡廷森林的秘密,苏联在战时就试图把惨案的责任栽到德国身上,战后也曾试图通过纽伦堡国际法庭把它办成“铁案”。时至今日,俄罗斯仍然拒不归还当年苏联以战胜国身份从德国等地掠走的大批艺术珍品,其中包括有案可稽的遭受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人的大量珍藏,这些珍宝至今还堂而皇之地陈列在俄罗斯的各个博物馆里。
平心而论,很多国家在反思“二战”教训、纠正历史错误方面,都走在了德国的后面,尽管德国的历史反思和总结同样没有完结。不能认真严肃地处理好历史遗留下的教训和问题,会对战后的国际关系、民族素质、相关国家的地位和声望产生极大影响,对于这一点,我们已经从持续多年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历史争论中看得很清楚。
以“二战”为主题的写作无疑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写我们所不熟悉的欧洲战场。平心而论,本书任何一个章节都可以扩展成一部专著。作者十分聪明而理智地放弃了历史学家的叙述方式,而选择了让亲历者现身说法的方式,辅之以必要的文献和背景介绍,并将大量采访素材和历史资料进行了适度的剪裁,既达到了全面传达有关“二战”的知识,又把人的感情、感受、思索置于全书的中心,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六七十年前的往事变得生动鲜活,让我们读来没有翻故纸堆的感觉。
采访一支战败军队的老兵,又是一支以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建立希特勒暴政为目的的罪恶军队的老兵,无疑是个棘手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两个:要么是一味反映战败国军人的忏悔和诉苦;要么给人一种置身于非正义一方立场上解读历史的观感。作者以正确而鲜明的立场,恰005代 序如其分地运用了他的采访资料,既写出这些德国老兵们的大彻大悟,又如实地反映出他们对种种舆论界至今仍在争论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所以,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忏悔录”,更是反映当今的德国乃至欧洲反思“二战”经验教训情况的一面镜子。
作者以工科领域的学术训练背景去写历史,这一点看似意外,却又恰恰体现了他的独特优势。正是德国学术界传统的严谨作风,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奠定了他的写作基础。作品文采飞扬,无论是修辞功底还是行文风格,都堪称上品。在《另泪》一书中,作者巧妙地把观点立场的表达、历史背景的交代和丰富的采访内容有机地熔于一炉,使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变得栩栩如生,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的故事。作为一个在德国获得工学博士的人,作者虽然终没能以自然界为对象来施展其才能,却在一个重要的历史领域发掘了一座富矿。这两个领域虽然看上去迥然不同,然而寻找、挖掘、清理、分析、总结的过程和严谨的作风却是相通的。看看他考证了多少历史的细枝末节,查阅了多少文献,我们就不难掂量出这本书的分量了。以这样的勤奋认真的态度写出的作品,一定是可信的,也值得每个关注这段历史的读者把这本内容厚实、形式轻松的书放进自己的书架。
2011 年4 月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