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0969
编辑推荐
2006年秋天,我应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邀请到中文系作短期讲课。我的讲课共为八次。六次为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等,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我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以来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而我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我深深明白这一课题的难度,因此采取大题小作的方式,以实例切入,意在引起更多的论辩,而未必做出任何总结。
我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提问作出较有体系的回答。我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这次在北大讲课身临其境,得到学生们热烈的反响和挑战,让我受益极大。参与座谈的刘东教授、吴晓东教授、许子东教授等各从不同面向对当代文学和汉学研究提出批评,使我们的讨论真正成为一个”众声喧哗”的场合。
我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提问作出较有体系的回答。我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这次在北大讲课身临其境,得到学生们热烈的反响和挑战,让我受益极大。参与座谈的刘东教授、吴晓东教授、许子东教授等各从不同面向对当代文学和汉学研究提出批评,使我们的讨论真正成为一个”众声喧哗”的场合。
内容简介
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昧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簿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目 录
前言
序论
“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1.“有情”的历史
2.“抒情”与“史诗”的辩证:比较文学的观点
3.“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4.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
5.结语
演讲
第一讲 导论——理念与问题
第二讲 沈从文的三次启悟
第三讲 红色抒情 ——从瞿秋白到陈映真
第四讲 抒情主义与礼乐方案——江文也与胡兰成
第五讲 《江行初雪》·《游园惊梦》·《遍地风流》——白先勇·李渝·钟阿城
第六讲 诗人之死——海子·闻捷·施明正·顾城
座谈
第七讲 想象中国的方法 ——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第八讲 海外汉学的视野 ——以普实克、夏志清为中心
附录
北大识小
北京惊“燕”
序论
“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1.“有情”的历史
2.“抒情”与“史诗”的辩证:比较文学的观点
3.“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4.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
5.结语
演讲
第一讲 导论——理念与问题
第二讲 沈从文的三次启悟
第三讲 红色抒情 ——从瞿秋白到陈映真
第四讲 抒情主义与礼乐方案——江文也与胡兰成
第五讲 《江行初雪》·《游园惊梦》·《遍地风流》——白先勇·李渝·钟阿城
第六讲 诗人之死——海子·闻捷·施明正·顾城
座谈
第七讲 想象中国的方法 ——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第八讲 海外汉学的视野 ——以普实克、夏志清为中心
附录
北大识小
北京惊“燕”
免费在线读
演讲
第一讲 导论——理念与问题
很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北大和大家一起讨论我现在正在进行的一个研究计划。这个计划的主题就是这次课程的题目: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这个题目当然是个相当广泛的题目,所涉及的课题也相当的多,所以在今天以及未来的五讲里,我只能片面地把我所感兴趣、关注的课题提出来,请大家一起来讨论。
提到“抒情”这个词,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耳熟能详——当我们讲到某一个人的作品、为人,甚至生活风格时,都常常可以用“抒情,,的、“有致”的话语来形容。但是在文学批评的领域里,尤其在现当代文学的批评领域里,我们如何地看待抒情写作,乃至于抒情风格——这个风格当 然也指涉了文化生产、生活实践,甚至是政治信念、国族想象上的风格这类的探讨似乎还并不多见。所以我大胆地提出来。在我们对现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里面,仍然有一个面向——抒情的面向——有待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这是我一开始做这个题目的初衷。
谈到抒情,我们必须要把我们的文学史眼光再放大,除了西方的资源以外,我们必须要回到传统,只有参照传统对抒情的不同解释,我们才可以对中国文学的“抒情现代性”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我最基本的构想。
首先,在开始进入正题之前,也许我应该跟各位说明一下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研究动机。大家也许知道我过去的兴趣多半是集中在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小说叙事以及叙事学方面;我曾经对茅盾、老舍、沈从文的作品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这本书已经翻译完成了,在未来的一两年可以在大陆有机会看到。我也对晚清的文学,尤其是小说,有相当的兴趣;当然在陈平原老师面前谈晚清文学,真有点“关帝庙前舞大刀”的感觉。我深受陈老师和其他学者的启发,从个人的观点,对晚清六十年里众声喧哗的小说现象有所发现。最近几年,我又对于现、当代文学里所体现的历史暴力与书写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比较特别,叫做《历史与怪兽》(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再一次地,我从20世纪初年开始,以百年回顾的眼光来看、来讨论中国知识分子以及作家如何借用文学来见证种种暴虐残酷的历史事件,他们刻骨铭心的遭遇,以及付诸纸上的各样文章表现。这类研究做多了之后,我自己也觉得有点面目可憎起来了,因为讲的都是怪兽了、暴力了,等等。所以我期望换个角度来观察:也许在世纪之交的关口,我们可以重新梳理20世纪文学以及美学,对所谓抒情的面向做进一步的探究。
第一讲 导论——理念与问题
很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北大和大家一起讨论我现在正在进行的一个研究计划。这个计划的主题就是这次课程的题目: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这个题目当然是个相当广泛的题目,所涉及的课题也相当的多,所以在今天以及未来的五讲里,我只能片面地把我所感兴趣、关注的课题提出来,请大家一起来讨论。
提到“抒情”这个词,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耳熟能详——当我们讲到某一个人的作品、为人,甚至生活风格时,都常常可以用“抒情,,的、“有致”的话语来形容。但是在文学批评的领域里,尤其在现当代文学的批评领域里,我们如何地看待抒情写作,乃至于抒情风格——这个风格当 然也指涉了文化生产、生活实践,甚至是政治信念、国族想象上的风格这类的探讨似乎还并不多见。所以我大胆地提出来。在我们对现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里面,仍然有一个面向——抒情的面向——有待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这是我一开始做这个题目的初衷。
谈到抒情,我们必须要把我们的文学史眼光再放大,除了西方的资源以外,我们必须要回到传统,只有参照传统对抒情的不同解释,我们才可以对中国文学的“抒情现代性”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我最基本的构想。
首先,在开始进入正题之前,也许我应该跟各位说明一下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研究动机。大家也许知道我过去的兴趣多半是集中在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小说叙事以及叙事学方面;我曾经对茅盾、老舍、沈从文的作品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这本书已经翻译完成了,在未来的一两年可以在大陆有机会看到。我也对晚清的文学,尤其是小说,有相当的兴趣;当然在陈平原老师面前谈晚清文学,真有点“关帝庙前舞大刀”的感觉。我深受陈老师和其他学者的启发,从个人的观点,对晚清六十年里众声喧哗的小说现象有所发现。最近几年,我又对于现、当代文学里所体现的历史暴力与书写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比较特别,叫做《历史与怪兽》(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再一次地,我从20世纪初年开始,以百年回顾的眼光来看、来讨论中国知识分子以及作家如何借用文学来见证种种暴虐残酷的历史事件,他们刻骨铭心的遭遇,以及付诸纸上的各样文章表现。这类研究做多了之后,我自己也觉得有点面目可憎起来了,因为讲的都是怪兽了、暴力了,等等。所以我期望换个角度来观察:也许在世纪之交的关口,我们可以重新梳理20世纪文学以及美学,对所谓抒情的面向做进一步的探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