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60746丛书名: 高效种植致富直通车
内容简介
《图说玉米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系统介绍了当前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23种病害、16种(类)害虫和害螨。本书内容侧重病虫害的田间诊断和防治,对每一种病害都介绍了症状、病原物、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对害虫、害螨则介绍了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图说玉米病虫害诊断与防治》选用了139张彩色照片,清晰地展现了病害症状和害虫形态,有助于读者准确地诊断和识别。
《图说玉米病虫害诊断与防治》适合种植户、植保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及农药种子营销人员使用,也可供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图说玉米病虫害诊断与防治》适合种植户、植保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及农药种子营销人员使用,也可供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目 录
序
前言
一、玉米病害
1 大斑病
2 小斑病
3 圆斑病
4 灰斑病
5 弯孢霉叶斑病
6 褐斑病
7 南方锈病
8 普通锈病
9 茎基腐病
10 全蚀病
11 纹枯病
12 顶腐病
13 疯顶病
14 瘤黑粉病
15 丝黑穗病
16 干腐病
17 穗腐病
18 细菌性茎腐病
19 粗缩病
20 矮花叶病
21 条纹矮缩病
22 红叶病
23 坏死病
二、玉米害虫、害螨
1 亚洲玉米螟
2 黏虫
3 棉铃虫
4 二点委夜蛾
5 玉米叶夜蛾
6 地下害虫
7 双斑萤叶甲
8 稻绿蝽
9 斑须蝽
10 赤须盲蝽
11 蚜虫
12 玉米耕葵粉蚧
13 飞虱
14 叶蝉
15 蓟马
16 叶螨
附录常见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对照表
参考文献
前言
一、玉米病害
1 大斑病
2 小斑病
3 圆斑病
4 灰斑病
5 弯孢霉叶斑病
6 褐斑病
7 南方锈病
8 普通锈病
9 茎基腐病
10 全蚀病
11 纹枯病
12 顶腐病
13 疯顶病
14 瘤黑粉病
15 丝黑穗病
16 干腐病
17 穗腐病
18 细菌性茎腐病
19 粗缩病
20 矮花叶病
21 条纹矮缩病
22 红叶病
23 坏死病
二、玉米害虫、害螨
1 亚洲玉米螟
2 黏虫
3 棉铃虫
4 二点委夜蛾
5 玉米叶夜蛾
6 地下害虫
7 双斑萤叶甲
8 稻绿蝽
9 斑须蝽
10 赤须盲蝽
11 蚜虫
12 玉米耕葵粉蚧
13 飞虱
14 叶蝉
15 蓟马
16 叶螨
附录常见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对照表
参考文献
前 言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能源植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种植面积连年增长,至2012年已超过水稻,跃居粮食作物中的位。玉米的生产安全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升。
玉米又是病虫害富集的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防控要求高。近年来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替、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和气候变化,玉米病虫害发生态势也发生了变化。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有三方面的变动趋势。,曾长期得到控制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一批病虫害,在局部地区又复猖獗。第二,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大害虫黏虫为例,我国黏虫的主害作物由小麦演变成玉米,严重发生世代从1代黏虫演变为2代和3代黏虫,各世代危害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第三,一批次要病虫害发展成了主要病虫害,诸如锈病、灰斑病、弯孢霉叶斑病、顶腐病、二点委夜蛾、双斑萤叶甲、玉米耕葵粉蚧、蓟马、叶蝉、飞虱、叶螨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因应了这些变化,尽量做了详细介绍。
农作物病虫害的田间诊断是一门实用技术,在掌握了病害症状和害虫形态后,借助清晰的彩色照片,可以达到迅速识别常见病虫害的目的。但是,对于新发现的病虫害,应当在田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病原物或害虫属种的鉴定。
推广种植抗病杂交种是防治玉米病害的关键技术。玉米品种的抗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本身、病原菌、环境条件和鉴定技术等多种因素,同一品种往往有不同的评价。品种抗病性又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可能导致抗病品种失效。遗憾的是,我国玉米主要病害生理小种的鉴定,或者尚未开展,或者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还不能满足需求。鉴于此,本书没有全面收录各地品种抗病性鉴定或调查的结果。
同样,影响农药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的因素也很多。在信息畅通的今天,读者不难发现,各方面推荐的农药种类和用药量并不一致,有的还相差很大。本书针对病虫害介绍了相适用的防治药剂及其施用剂量,这些仅供参考。各地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凡是未曾用过的药剂(不论是老品种还是新品种),都应先通过试验或少量试用,明确其药效及药害,再建立适宜的施药技术。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文献和网上资源,谨此一并表示感谢。囿于编者的学识和经验,本书可能存在缺陷或错误,切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玉米又是病虫害富集的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防控要求高。近年来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替、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和气候变化,玉米病虫害发生态势也发生了变化。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有三方面的变动趋势。,曾长期得到控制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一批病虫害,在局部地区又复猖獗。第二,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大害虫黏虫为例,我国黏虫的主害作物由小麦演变成玉米,严重发生世代从1代黏虫演变为2代和3代黏虫,各世代危害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第三,一批次要病虫害发展成了主要病虫害,诸如锈病、灰斑病、弯孢霉叶斑病、顶腐病、二点委夜蛾、双斑萤叶甲、玉米耕葵粉蚧、蓟马、叶蝉、飞虱、叶螨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因应了这些变化,尽量做了详细介绍。
农作物病虫害的田间诊断是一门实用技术,在掌握了病害症状和害虫形态后,借助清晰的彩色照片,可以达到迅速识别常见病虫害的目的。但是,对于新发现的病虫害,应当在田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病原物或害虫属种的鉴定。
推广种植抗病杂交种是防治玉米病害的关键技术。玉米品种的抗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本身、病原菌、环境条件和鉴定技术等多种因素,同一品种往往有不同的评价。品种抗病性又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可能导致抗病品种失效。遗憾的是,我国玉米主要病害生理小种的鉴定,或者尚未开展,或者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还不能满足需求。鉴于此,本书没有全面收录各地品种抗病性鉴定或调查的结果。
同样,影响农药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的因素也很多。在信息畅通的今天,读者不难发现,各方面推荐的农药种类和用药量并不一致,有的还相差很大。本书针对病虫害介绍了相适用的防治药剂及其施用剂量,这些仅供参考。各地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凡是未曾用过的药剂(不论是老品种还是新品种),都应先通过试验或少量试用,明确其药效及药害,再建立适宜的施药技术。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文献和网上资源,谨此一并表示感谢。囿于编者的学识和经验,本书可能存在缺陷或错误,切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