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43239
一 青田骄子
二 军校机遇
三 军人生涯的开始
第二章 黄埔春秋
一 结缘蒋介石
二 悲情婚姻
三 淡水初显炮兵声威
四 棉湖再现神炮
五 广州又立新功
六 惠州智擒敌探
七 北伐战将
第三章 在混战的激流中
一 就任第十一师师长
二 仕途坎坷
三 巧用密电码
四 因胜唐首获授勋
五 战中原解围曲阜
六 擢升第十八军军长
七 治军有术
第四章 参加“围剿”红军
一 得不偿失的攻击
二 与邓演达的生死之交
三 与谭祥喜结良缘
四 “土木系”实力大增
五 与彭德怀赣州对垒
六 抚河“进剿”
七 一败黄陂
八 再败草台冈、东陂
九 蒋陈僵局
十 洵口战败获奖闹剧
十一 在福建事变中
十二 敲开中央苏区北大门
十三 举办庐山军官训练团
十四 整理编练陆军
十五 赴晋对付陕北红军
第五章 西安事变前后
一 以两手对付两广
二 主持西北军事
三 身陷西安
四 处理事变善后
五 与夫人荣归故里
第六章 投身淞沪抗战
一 参与谋划决策
二 淞沪战场总指挥
三 同张治中的误会
四 撤退皖南
第七章 保卫大武汉
一 构筑城防工事
二 执掌政治部
三 出任三青团书记长
四 崇拜蒋介石
五 浴血武汉
第八章 两任六战区司令长官
一 指挥长沙、南昌附近战事
二 长沙弃守之争
三 援军似从天降
四 宜昌的意外反复
五 重新执掌六战区
六 两次用兵宜昌
七 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八 与中共的摩擦
第九章 战时湖北省主席
一 就任省主席之初
二 施政恩施
三 实施经济新政策
四 雷厉风行的作风
五 与叶挺的交往
第十章 征战滇鄂
一 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二 蒋陈再陷僵局
三 鄂西大捷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
一 同时主持两个战区
二 出掌军政部
三 繁忙的战后军政
四 军队整编
第十二章 指挥内战
一 出任参谋总长
二 为内战调兵遣将
三 败绩鲁南
四 处处碰壁
五 东北履新
六 失利东北
第十三章 在台湾的军政生涯
一 就任台省主席
二 出任东南军政长官
三 严控社会治安
四 继任“行政院长”
五 面对朝鲜战争
六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七 调查孙立人“兵变”案
八 筹划“反攻大陆”
九 关注金门炮战
十 再度组“阁”
十一 坚持“一个中国”
第十四章 经营台岛
一 主持土地制度改革
二 出台新台币
三 实施“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四 关注教育事业
五 致力石门水库
六 抵御水灾、风灾
第十五章 后的年代
一 首开阳明山会谈
二 赴美访问
三 再开阳明山会谈
四 出访南越
五 访问菲律宾
六 生命的终点
七 安息在水一方
附 录
陈诚生平大事年表
陈诚是中华民国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是国民党政权中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 l918
年考入北京政府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起,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戎马生涯。其间,由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师长,而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长、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国民党政权撤退台湾后,更位至“行政院长”、“副总统”、副总裁。他一生的经历,丰富而繁杂,充满了传奇色彩。客观地、恰当地论述其一生,是民国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台湾已有陈诚的生平、传记、资料书籍多部,可是由于政治观点等原因,这些论著对于陈诚一生功过是非的论述是混乱的,有不少地方是错误的。大陆亦有许多关于陈诚生平的著作问世,笔者也曾有数部忝列其中,但由于长期以来陈诚私人档案资料没有开放和公开出版,致使对陈诚一生活动的记述,多有讹误与缺失。自本世纪初台湾地区将“石叟丛书”全部向社会公开,并陆续出版陈诚个人资料二十余册后,使史界对陈诚生平的研究得以耳目一新。本书在笔者原有对陈诚生平研究的基础上,又以新出版的陈诚个人资料对原有论述加以比对、更新,以使叙述与立论更为新鲜、准确,使读者能读到、见到一个更加真实的陈诚。
陈诚是蒋介石的重要嫡系将领。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称其为“追随蒋介石久,为忠诚又受信任的得力助手”
。蒋介石经常把一些带有全局性的工作交给陈诚主持,表现了对他特别的信任。蒋介石宠幸陈诚,初的信号是,在 1934
年让他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副团长,而蒋则亲任团长。尽管当时陈诚已身为第 18 军军长和指挥 19
个师(旅)的“进剿军”总指挥,但是他并不希望部下称他“军座”“总座”,而乐于部下称他为“副团座”。陈对于能担任蒋的副手之重视,于此可见一斑。在以后续办的庐山训练团、峨嵋训练团中,均由蒋任团长,陈任教育长并主持全盘工作。l938
年成立的“三民主义青年团”,蒋任团长,陈任中央团部书记长,实际主持“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全盘工作。抗战期间,蒋介石对陈诚的使用,殊异于一般将领。如他在担任六战区司令长官后,仍奉派去其他战区指挥战事;在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后,仍继续担任六战区司令长官等。此时,蒋陈关系,也达到了“爱恨交加”的非同寻常的地步。据《陈诚回忆录》揭示:当
1943 年 9
月陈诚向蒋请辞远征军司令长官后,蒋在复信中竟称:“凡你要求者,无不遵你意旨照办;于我个人,无论公私,我以为已到至极地步。”“现在除向你三跪九叩首之外,再无其他礼节可以表示敬意。”蒋在此处所使用的语言,包含了亲近、尊重、气恼、挖苦等多重元素。这样的交流,恐怕再不能从蒋与其他任何一个下属中间找到。蒋甚至表示:“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政权崩溃过程中,陈诚又一再被派往关键的地方。当东北战场的地位日趋重要的时候,蒋派陈接替熊式辉担任东北行辕主任;当国民党政权即将于整个大陆崩溃的时候,蒋在宣告自己下野前夕,任命正在台湾休养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为国民党政权下一步的栖身之地安下了一颗足以放心的棋子。在国民党政权撤台后,蒋介石共两度
7 年任用陈诚担任“行政院长”,又先后提议陈诚出任“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使其成为台湾实实在在的“二号人物”。
陈诚毕生的思想、活动,有着明显的特点。笔者以为,除了在性格和作风上比较踏实、清廉和雷厉风行外,陈诚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反共、忠蒋、爱国”。“反共”
反映了历史的局限,应予否定;“忠蒋”应作具体分析;“爱国”
应予肯定。本书致力于体现陈诚的这样三个特点。由于陈诚与蒋介石同是国民党内掌权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对陈诚的评价,基本上可以与对国民党的评价同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反击外国侵略的时候,陈诚的活动,基本上应得到肯定;不过在肯定的同时,对于那些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应予批判与否定。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进行反共、反人民内战或准备“反攻大陆”的时候,陈诚的活动,基本上应予否定;不过在否定的同时,对于那些开发祖国边疆、抵御自然灾害、反对“台独”和“托管台湾”等方面的努力,则亦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陈诚坚决主张“一个中国”,曾谴责从事“台独”“托管”活动者为“野心分子”和“不肖之徒”。尽管他所主张的“一个中国”乃是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但这在客观上,却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完整和统一。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我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参加编著《中华民国史纲》和编写《中华民国史丛书》时,即对陈诚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曾到陈诚家乡青田作过实地采访、调查,曾追寻陈诚军事活动的重要地点南京、上海、武汉、桂林、沈阳等地查阅资料,曾利用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收集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先后在法国《欧洲时报》长篇连载《陈诚传略》,在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陈诚晚年》《陈诚别传》《陈诚传》等著作,并在十多家报刊上发表有关陈诚的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本书的写作方法,基本以时间为序,分作 l5 章 97
目。但当同一段时期,陈诚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内容都比较丰富时,则只能在不同类别中保持时间的先后次序,不可能如大事年表一般,将任何内容都纳入同一时段叙述。这样,便有少数的章和目,是跨越时间序列的。
任何一部史学论著的价值,都体现在该书的观点和史料上,即必须既有丰富的、新鲜的史料,又有正确的观点。本书努力在史料和观点这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挖掘和探索。在史料方面,本书依据来自档案馆、港台书刊、回忆录、访问记录和报纸等方面的数百万字资料,反复核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其准确、有代表性的资料加以运用。如抗日战争中,一个战役,往往有由陈诚收、发的电报近百件,书中只引用其三数件。有些资料,或由于其本身的珍贵价值,或由于台湾海峡的中隔而不易为人们所知,则尽量从详引用,力求保持其原有风貌。本书引用了大量陈诚的言论、信函、电文,还有众多的国民政府档案。本书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统率和驾驭史料,寓论于史;对于某些重要的史实,还专门进行简要的评价。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笔者于写作中,在肯定陈诚之处,不为其隐讳错误;在否定陈诚之处,也不故意抹去不该否定的事情。
如何处理人物的个人活动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写人物传记时需恰当把握的一个问题。本书依据的原则是,凡与陈诚有关者则书,凡无关者则弃;陈诚当政时则详,不当政时则简。如陈诚担任台湾“行政院长”时,台湾面临的形势、经济发展的状况等,这些情况的本身,虽无陈诚的足迹及声音,但它们都是陈诚活动的出发点或效果,因此在介绍时则略增笔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不过,必须坦率承认,它首先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其所载资料均可作为史学工作者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可靠的参考;其所阐发的观点,亦经反复推敲,而可以成为史学同行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它不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语言和情节都没有著者的刻意加工。学术性本身也应看做是可读性的一个方面。同时,本书中大批从未披露过或在大陆上难以接触到的新鲜资料,大量贯穿于陈诚军政活动中的趣闻轶事,将增添读者的兴趣。为了更完整地展现陈诚一生的风貌,书中对于陈诚的身世、婚姻、家庭、性格和病死等内容,都有专门的叙述。相信,通读全书后,读者将了解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陈诚。
2015 年 3 月,值陈诚先生逝世 50
周年之际,承台湾政治大学邀请,笔者赴台出席了“陈诚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论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得与陈诚先生公子履安、履碚、履洁,女公子陈幸、陈平,嘉婿传韬校长相见,惠蒙履安、曹倩伉俪暨宇廷、央金拉姆伉俪宴请。在台期间,各位学人的精彩报告,陈诚亲属于会内、会外的交谈,给笔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灵感。特别需要感谢的是,传韬校长与台湾国史馆何智霖先生,在会议前后赠送笔者共二十余册出版的陈诚个人资料。这批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我客观、公正地论述陈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著 者
2016 年 5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