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330295丛书名: 媒介文化研究译丛
这是本严谨严肃的理论专著,由作者与译者倾力写作,是体育及媒介方面的优秀学术作品。
本书全面地分析了我们这个时代两种*权势的文化力量:体育与媒介。作者分析了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媒介体育建构自身的各种方式,以及体育与媒介是如何使得彼此唇齿相依的。
第1部分“建构媒介体育”,追溯了体育媒介的崛起以及广播和印刷体育文本被生产的各种方式、生产这些文本的人的价值观与实践、“媒介体育文化复合体”的含义,以及经济和政治对该“复合体”的影响。
第2部分“解读媒介体育文本”,聚焦于不同的媒介形式——电视、静态摄影、新闻报道、电影、直播评论、创新性的体育写作和新的媒介体育技术。
本书对于媒介与文化、社会学、体育和休闲研究、传播学、民族、种族和性属等研究领域的学生与学者来说,都是本不得不读之作。
绪论 沉浸在媒介体育中
媒介体育消费者一生中的一天
体育、文化与媒介:结构与概述
结论:展望体育与媒介
第1部分 建构媒介体育
第1章 理解体育和媒介:一个社会史的视角
引言:当两个世界发生冲突
体育的崛起
有利可图的比赛
政治足球
大众媒介的崛起
新闻和娱乐
两全其美:当体育遇见媒介
结论:体育、媒介与文化权力
扩展阅读
第2章 受雇于媒介体育:体育新闻领域
引言:肉体、血气与体育记者
体育记者:“卑微的声誉”和专业困境
传略:体育记者的奇怪案例
改革者和啦啦队
与体育记者面对面
小报、大报与同人志
结论:职业文人与消息灵通人士
扩展阅读
第3章 金钱、神话和大型比赛:体育媒介的政治经济学
引言:估价体育
体育、媒介和资本积累
体育电视如何转亏为盈
媒介体育的“有意混乱”
作为荧屏填充物的体育
媒介体育政策、政治和神话
为看的权利而战
当体育电视失败时
作为丑闻制造者的体育
结论:媒介体育的得与失
扩展阅读
第2部分 解读媒介体育文本
第4章 带领我们穿越:体育评论与写作的“艺术”
引言:体育世界发言了
活的评论,死的语言
……
结论:边看边学
关键术语词汇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中文版序言与致谢
当《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的第2版在2004年出版的时候,我对中国,尤其是对其媒介–体育关系的了解,还是微乎其微的。当时,我还没有去过中国大陆(不过,偶尔会去去香港),虽然早在2001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我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对中国的体育和媒介进行思考了。这委实是我的一个不足,尤其是前几年我还特别研究过全球化的问题。不过,像研究和学术的很多领域一样,媒介、体育与文化研究似乎一直是以西方为中心。这正是詹姆斯·卡伦和朴明珍(JamesCurran & Myung-Jin Park,2000)编著的《去西方化媒介研究》(De-Westernizing MediaStudies)进行批评的基调,而我随后也将其用于媒介体育研究(Rowe& Gilmour, 2008)。
本领域的权威人物之一加里·惠内尔(GarryWhannel,2013),在其最近关于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的文章中,也表现出了对代际、性属、地理以及其他问题的关注。我们曾就其文章的草稿私下进行了交流,作为对我的看法的回应,惠内尔评论道:
正如大卫·罗(DavidRowe)所建议的,我们也应该考虑下我们是谁。那么,在我自己对此领域的叙事建构里,必须要承认,“我们”最主要是指(但并非仅仅是)白人、中产阶级、男性、西方人以及异性恋(p.15)。
因而,在其他一些进展中,包括媒介体育研究的全球化和跨国化,既需要对分析者的定位进行批判而自反式的再思考,也需要对他们要分析的内容的空间和主题进行更密切的关注。
如果起初我没有做下决断要“奔向中国”(go toChina)的话,那么当书出版没有多久,我的出版商告诉我它会被译成中文的时候,就似乎是中国正“走近我”(comingtome)了。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发生,并且直到数年后我才收到十分令我欣喜的消息,《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现在可以以中文的形式与中国的读者见面了。此时,我对中国的认知已多了起来,并两次访问了中国大陆:一次是受中国传媒大学罗青教授(礼尚往来,她也回访了我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大学)之邀,另外一次是作为成都体育学院魏伟博士的客人——我感谢他们和他们的同事所提供的机会。在其中一次访问里,我还得到机会参观了我之后写作的(Rowe,2013)“经济上的奥林匹克”(EconomicOlympics)——无与伦比的上海世博会。这些“实地考察”(SiteVisits)所提供的加强对话的机会对于互惠学习——这正是学术交流的精髓——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我远非中国体育、文化与媒介的专家,但我对其环境以及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背景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已有了较好的领会。对中国,或者大体上来说亚太地区的关注,是我较为近期的作品中一个很强烈的特色,这是因为,正如在研究和学术的其他领域一样,它是媒介与体育全球发展一个愈发重要的力量。从专门著书、范围更广地分析全球体育与媒介(诸如Rowe,2011;Hutchins& Rowe,2012)到专门研究中国体育、媒介、历史、文化和政治(比如Rowe,2008,2012a,2012b,2013;Rowe,Gilmour &Petzold,2012;Rowe & McKay,2012),我更近期的作品既涉及了中国媒介体育,也受到了与中国大学媒介研究者和学者同好日益增加的讨论的影响。后期出版的某些材料在此做了索引,以表明为了给《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打基础,我是如何与此同时竭力扩展和再思考先前已实施的分析与实证研究,以呼应对中国语境以及中国自身的世界影响的进一步认识的。
正如所言,在这项工作中,参与到富有成效的对话中是很重要的,不能进行独白——西方学者用这种独白向被动的受众施与知识——这种传播关系在批判媒介研究中已被挑战了30多年[米勒(Miller,2009)的很多著作已经证明了]。虽然与其中国同行比起来,西方学者对体育、文化与媒介的分析还处于相当“领先”(headstart)的地位,但这中间的差距正在急速地缩小。中国媒介体育学者以及数目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对此领域愈发精益的了解让人印象深刻。在会议与研讨会中与参会人员讨论时,我已强调需要把中国体育媒介体系作为进口和本土的媒介技术和文化实践的混合物来进行理解与分析。
在当代研究与学术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主题之一是,随着中国媒介体育体系的成熟,中国何时能够创新出自己的方法,并且其又能反过来影响其他媒介体育体系。
因而,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对于媒介体育文化复合体——本书的主要概念——的当前现状以及可能的未来的共同理解来说,中国会提供一个极大的帮助。中国地域之广阔以及发展之迅速生成了在媒介体育世界——虽然技术总具创新性,但仍倾向于遵循相似的套路来呈现和解读——中做些不同之事的能力。然而,重要的是这一新工作要确保权力问题处于媒介体育文化复合体之中,也不能忽略体育世界和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更广大的社会–文化模式之间复杂与动态的关系。
下面这些问题提出了媒介体育生产和媒介体育文本的意义以及利用的境况。它们询问谁拥有及控制媒介体育,以及谁因其实质的权力结构而获利及受损,还有国家和资本实践是如何通过它来起作用的。它们质问价值是如何附加到与体育相关的各式媒介化了的社会主体上,这些主体包括性别、性属、“种族”(racial)、民族和国家的身份。它们调查媒介体育员工——如体育编辑和记者——的专业实践,以及其与批评性调查、腐败的曝光等实践相关的责任与表现。它们评估体育迷群特性的变化,以及新的网络化的数码媒介技术可以创制新的粉丝配置与可能性、从而被动员去挑战媒介体育中模式化的机构权力的方式。这些仅是中国说中文的媒介体育学者以及全世界的学者可以发掘的方法中很小、很基本的一个样本。随着21世纪网络数码媒介体育大量出现所带来的全球媒介体育文化复合体的改变,会有大量的空间来对它们进行描画和再定义。
最后,在此序言中,我想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吕鹏博士,他严苛的翻译以及对我在行文中经常运用方言土语的容忍,都堪称典范。我希望对《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第2版的中文翻译,将能够有助于形成对这一持久迷人的主题的新的对话和讨论,从而跨越诸多语言和文化上的边界。
大卫·罗
序言与致谢
(第2版)
有机会再版一本书,既极具诱惑力,又是件很棘手的事。最大的优势是作品可以更新和强化,对书中的一些令人难堪的部分可以进行“粉饰”(airbrushed)修正。但同时也存在着原作品精神及创作的历史情境的保真度问题。以世界流行音乐、我排位第一的学术至爱为例,这就类似于用数码技术重新灌录以使唱片声音更清晰、无脉冲干扰并更具时代性。结果是,虽然技术上是先进的,但一些无形的东西可能在混录中丢失了,通常这些独特性和显著的东西是这个音乐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本书虽不是曲调的集合,却是历时五年多对“媒介体育文化复合体”(mediasports culturalcomplex)的变化,以及对文化与媒介研究内部集中方式的分析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这一领域的诸多变化的反应,也代表了作者对第1版曾关注过的几种最重要的议题的客观回应。
我已尽力避免对原来的文本进行强迫性的修修补补,但是,面对实施一些细致调整的诱惑,我却并非总能成功抵挡。在调整中我承认,若有机会知道(但事实上我们不知道)五年后会是什么样,绝大部分人做事的方法会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我试图尽可能多地记录和审视媒介体育的变化,并分析自从1998年我完成初稿后发生的这些变化。这些结果使我多么希望我是在一个更细化的、更少于变化的当代学科领域中从事研究工作,这样就不至于每次我只是眼光稍微偏离一会儿就发生这么多的变化。相比之下,遗传工程和纳米技术就是我心目中比较宁静的研究领域。我想列出的主要变化包括:
媒介体育在政治经济?中的新发展,尤其是媒介引燃的体育的金融繁荣的终结,一如人们认为互联网行业有利可图一拥而入,但泡沫破灭后,却损失惨重并使行业也重新洗牌。
? 媒介体育科技、消费与使用的变化在第1版后记中简单讨论过,这一版需要详细阐述未来情形并勾勒“媒介体育文化复合体”。
?这一领域中的新理论和实证工作为对体育、文化和媒介之间关系的理解做出了突出贡献,本版会对第1版中接收、受众、文化公民权以及观众等概念的讨论进行扩展。
? 对近期大型体育赛事[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世界杯(WorldCup)]以及新的媒介文本[如电影《挑战星期天》(Any GivenSunday) a
和《我爱贝克汉姆》(Bend It Like Beckham)b]的反思现可用于文本分析。
通过这些增加的内容,希望能够使第2版对跨专业学科如文化研究、媒介研究、传播研究、体育研究以及休闲学的众多研究者、学者和学生有所帮助;也能引起诸如社会学、经济学和史学等学科领域的注意,使其关注媒介体育的主题及其广阔的社会文化意义。我也重新编辑了一部著作《批判读本:体育、文化与媒介》(CriticalReadings: Sports, Culture and theMedia,2004),它与本书有着相同的结构,这部书给读者提供的理论基础充分而富a 《挑战星期天》(Any GivenSunday),华纳兄弟(WarnerBros.)1999年出品的一部体育剧情片,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导演。主要讲述了一个橄榄球俱乐部及其生活圈发生了危机,然后经过团结合作而成功解决危机,使球队继续获胜的故事。——译者注
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所注,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b 《我爱贝克汉姆》(BendIt Like Beckham),是由英、德、美联合制作,2002年上映的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运动剧情片,顾伦德·查达哈(GurinderChadha)导演。主要讲述一个居住在英国的印度裔少女杰西(Jess)完成足球之梦的故事。
有启发性,利用这本书读者可以自己在研究领域中进行批评分析的探险,并一如继往地为该领域所着迷、震颤和吸引。
一本书永远不会是作者单独的创作,我也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众多人直接或间接的贡献,我的这本书会显得多么贫乏。有一些人,如Liesbetvan Zoonen、RichardGiulianotti和AlinaBernstein,他们这些年来和我之间跨越国际的知识分子同志情谊是我想特别指出来的。在文化工业与实践研究中心(CIPS)以及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前休闲与旅游研究系,“合作”与“欢乐”是两个重要的座右铭。我紧密的合作者,尤其是DeborahStevenson、GeoffreyLawrence、Jim McKay和TobyMiller,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我创作的灵感之源。我也要感谢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和纽卡斯尔大学的授权支持,他们使支撑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证研究工作得以实现。人中之龙PeterWejbora出色地完成了研究助理工作。
在开放大学出版社(Open UniversityPress),StuartAllen,一如既往,仍是个令人愉悦、有建设性的丛书主编,而JustinVaughan在他离职前也是个十分得力的出版人。在绝望之时招募的CathyThompson及后来的ChrisCudmore,在那些多得离奇的黑暗时刻用他们娴熟的网络技术平复了我的情绪。我也感谢阅读了本书第1版,对其发表评论以及直接联系我对部分内容进行讨论的人们。这些反馈对于写作本书的第2版来说都是无价的,也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充分展开批评分析讨论的意识,这对于本书的再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在当今社会,没有谁能在周围的人不牺牲和不付出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将学者和作者集于一身的人。我感谢我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家人对我一直离家在外的宽容。对于我的两个孩子,Maddy和Dan,我希望他们充满罪过的键盘控父亲已经使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教训,从而不会去重复我的生活,而懂得如何过一种值得称道的成人生活。
大卫·罗
写学术书的八成都是一个十足的受虐狂,自讨苦吃的爱好一定是这项工作最好的品质。得以真正地支撑作者写作下去的动力是,终有一天,这一作品不再是他们自己的了。这本作者孤独地构思与创作的书,最终会成为一个社会产品。它是为这些可爱的人写的,没有这些人,这本书永远也写作不出来。
带着对有意或无意的疏漏的紧张,这一次我要谢谢那些我心中不可或缺的人:我在英国的家人,尤其是那些我以前没有感谢过的——Joanna、Oliver、Alex和Tony——以及我在澳大利亚永远都会被提及的家人——举世无双的Daniel和Madeleine。这次我要荣幸提及的老友新朋及同行包括ThereseDavis、Grace Davis、Sue Dean、MickDwyer、Geoff Lawrence、Geoff Lawrence、HelenMacallan、KevinMarkwell、Jim McKay、Toby Miller、ChuckMorris、Jules PavlouKirri、DeborahStevenson、AlanTomlinson、GarryWhannel以及DaveWhitson。
我也要谢谢另外一些身边的同事,他们的工作堪称典范。行政双人档ShelaghLummis和KerryBeaumont帮了我很多,我将一生铭记于心。RichardLever也在一些研究的重要时刻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研究协助工作。纽卡斯尔大学(University ofNewcastle)研究管理委员会对体育记者研究提供了慷慨的
致 谢
(第1版)
资助。最后要说的是,StuartAllen是个意气相投的丛书主编,JustinVaughan是个鼓舞人心的出版人,而GaynorClements则是个有办法让人永不气馁的编辑。我希望本书能满足他们脑海中的某些合理预期。
大卫·罗
__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