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73718丛书名: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沉重的负担(das schwerste Gewicht)的缘故吧。
如果永恒轮回是*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昆德拉*有影响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实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华盛顿时报》)。
小说依托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第一部 轻与重 第二部 灵与肉 第三部 不解之词 第四部 灵与肉 第五部 轻与重 第六部 伟大的进军 第七部 卡列宁的微笑 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 弗朗索瓦·里卡尔
——重读米兰·昆德拉
弗朗索瓦·里卡尔
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后几页题为《卡列宁的微笑》的文字,曾使我,且至今仍令我感到炫目而又困惑。炫目之感来自于其文字的美,来自于其特有的语义与形式的完满。而正是从这种美和这种完满之中产生了令我深陷其中的困惑与不尽的疑问。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试图探清这份炫目与疑问——通过总体把握和相互观照来加以领悟。因此,本文将围绕牧歌和美这两个主题展开思考。
但首先是,我为何会受到如此的冲击?究其原因,恐怕在于这几页文字与过去我在昆德拉作品中看到的中心倾向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通过阅读昆德拉以前的那些小说,我曾得出结论,将其中心倾向定义为对任何抒情形式的讽刺、质疑,对天真的彻底批判,总之,这是以毁灭、嘲讽,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价值标准,尤其是投向政治与诗为基础的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撒旦主义形式。就此而言,我从未读过比这走得更远的文学作品,也从未读过将幻灭之艺术推得如此之远,将我们的生命与思想藉以为本的基本谎言揭露得如此深刻的作品。简而言之,没有一部作品与牧歌之精神如此格格不入。而相反,其常用手段之一,便是通过作品中主人公,如《玩笑》中的路德维克与雅洛斯拉夫,《谁都笑不出来》中的叙述者,《搭车游戏》中的女主人公,《好笑的爱》中的哈威尔大夫与爱德华,《告别圆舞曲》中的雅库布,《笑忘录》中的塔米娜和扬,《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仆人等人物的生存与思考,来彻底揭露这个世界的无足轻重和绝对可笑。
然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怎能出现牧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最后一部分怎么可能由一条垂死之狗的微笑而变得如此温馨和明媚?其不当之处更在于小说中的这首牧歌紧接在《伟大的进军》这一部分之后,而在这一部分,探讨的是粪便与媚俗的问题,小说家的讽刺也许比他在这部小说中的任何其他部分都表达得更彻底。
总而言之,这几页文字有着某种令人愤慨的东西。然而,文中却包含着某种真理,某种不言自明的真理,与昆德拉作品中最具撒旦性的部分所揭示的真理一样,无法回避。因此,这几页文字给我揭示了另一个昆德拉,或至少迫使我不得不修正我先前对他作品的看法(因而也改变了这一作品在我心间所激起的回声的看法,在我心中,我一直认为其作品正是以最为确切的方式对我的意识作了表达)。这种修正的最终完成,只能通过质疑,彻底去掉我先前对这部作品及其欲言所持的也许过于单一的简单化认识。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考察下面的这一悖论: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
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第一部
轻与重
1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所改变?
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
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
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7
夜半时分,她在睡梦中呻吟起来。托马斯叫醒她,可她一见他的脸,就恨恨地说:“你走!你走!”而后她给他讲了她的梦:他俩和萨比娜一起呆在某个地方。一个大大的房间。正中间有一张床,就像是剧院的舞台。托马斯命令她待在一边,而他当着她的面跟萨比娜做爱。她在一旁看着,这个场面让她痛苦难忍。她想用肉体的痛苦强压住灵魂的痛苦,便用针往指甲缝里刺。“真是钻心痛!”她边说边握紧拳头,好像她的手真的受了伤。
他把她拉到怀里(她身体直抖个不停),慢慢地,她又在他的怀中睡着了。
第二天,联想到这个梦,他想起了什么。他打开写字台的抽屉,取出一叠萨比娜的信。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下面这段话:“我想在我的画室和你一起做爱,就像是在剧院的舞台。周围尽是观众,他们无权靠近我们。但他们的目光却无法离开我们……”
最糟糕的是这封信标有日期。信是新近写的,特蕾莎住到托马斯家都好一阵子了。
他顿时发起火来:“你翻过我的信!”
她没有设法否认,回答说:“是的!那把我撵出门去呀!”
但他没有把她撵出门。他看到了她,就靠在萨比娜的画室的墙上,把针往指甲缝里刺。他双手捂着她的手指,抚摸着,把它们送到唇边,吻着,好像上面还留有丝丝血痕。
但是,从那以后,一切都仿佛在暗中和他作对。几乎每一天,她都能对他隐秘的艳史了解到一点新的东西。
起初他什么都不承认。当证据再确凿不过,他便设法说服她,说他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可他的说辞前后不一:一会儿否认自己不忠,一会儿又为自己的不忠行为辩解。
有一天,他打电话约一个女友。电话挂掉后,他听到隔壁房间有一阵奇怪的声音,像是牙齿在打颤。
她碰巧来他家,而他却没有发觉。她手中拿着一瓶安定剂,正要往喉咙里灌,但她的手抖得厉害,玻璃瓶磕着牙齿直响。
他冲了过去,像是要把溺水的她救上岸。装缬草根剂的药瓶掉到地上,在地毯上弄了一大块污渍。她拼命挣扎着,想摆脱他,他紧紧按住她,有一刻钟之久,像是在她身上套了一件疯人衣,直到她安定下来。
他知道自己处在无法辩解的境地,因为这一境地是建立在完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早在她发现他和萨比娜通信之前,他们曾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过一家酒吧。大家庆贺特蕾莎有了份新的工作。她离开了相片冲洗室,成了杂志社的一名摄影师。因为他不喜欢跳舞,医院的一个年轻同事就陪特蕾莎跳。他们优雅地滑入舞池,特蕾莎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他不胜惊讶,看到她心领神会无比精确而又温顺地配合着舞伴。这支舞仿佛在宣告,她的忠诚,她对在托马斯眼中看到的每一个热望的满足,并不一定要只维系在他托马斯一人身上,而是随时准备迎合她能遇见的无论哪个男人的召唤。谁都不难把特蕾莎和这个年轻同事想象成一对情人。正是这种极易想象的可能性在刺伤他!特蕾莎的身体在别的男人的怀中充满爱恋地紧紧抱着,这完全可以想象,而这一想法让他的心情糟透了。深夜回家后,他向她承认他很嫉妒。
这种荒诞的、由理论上的可能性所引发的嫉妒,是一个证明,证明他把她的忠诚当作了一个必要条件。可她嫉妒他那些真实存在的情人,他又怎能去责怪呢?
lilyshura –
我是在一种很平静的状态下读完这本小说的,真正的读,一字一句的读,读出声来。之所以平静,是因为从来没有哪部小说让我读了之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至少该为主人公愤慨些什么吧,又或者会看不惯其中的某某某,把他/她骂个体无完肤,我还处在一个容易激动的年龄。可是一切都没有发生,我很平静地合上书,很平静地把它放进书柜里,只留下书脊上那一行还很耀眼的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85年,韩少功在自己的译文中将它翻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时间它便成了当时乃至如今的流行词,就像“生活在别处”。许钧却重新诠释… 展开评论
我是在一种很平静的状态下读完这本小说的,真正的读,一字一句的读,读出声来。之所以平静,是因为从来没有哪部小说让我读了之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至少该为主人公愤慨些什么吧,又或者会看不惯其中的某某某,把他/她骂个体无完肤,我还处在一个容易激动的年龄。可是一切都没有发生,我很平静地合上书,很平静地把它放进书柜里,只留下书脊上那一行还很耀眼的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85年,韩少功在自己的译文中将它翻译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时间它便成了当时乃至如今的流行词,就像“生活在别处”。许钧却重新诠释了这一名字,称它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说:“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这么庞杂的内容很难在一本书中谈清楚;新书名中的‘生命’单指生命本身,多出许多的哲学意味。”一本小说光就书名就引起了两位大师不同角度的理解,可见,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它本身,它也就不能简单地唤之为“小说”。 小说是有故事情节的,它也有——爱情故事,小说也是有故事结局的,它也有——能留到最后的只有死亡。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托马斯对爱的态度,我也是,一个总是奔波于各个情人之间,甚至有些算不上情人,仅仅是个女人而已的,我怀疑,似乎患有性瘾症的男人却对特雷莎付出了全部超乎性爱的真正的爱,这是他唯一真正在乎的东西,“他的所有决定仅依据一个标准:不做任何可能伤害特雷莎的事情。”然而特雷莎一直都在嫉妒中挣扎。 特雷莎和萨比娜是两个迥异的女人,一个是软弱婴儿般的孩子,一个是喜欢背叛向往自由的野马。所以,在托马斯眼里,特雷莎“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而萨比娜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一次次地背叛只是想证明——我是有来历的,我有一顶祖父的礼帽,我还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于是,矛盾的两个人却成了托马斯无法忘却也是最中意的人。但是两个人的身份也是迥异的,特雷莎是菟丝子,她需要一棵大树来依靠,来带她离开母亲的世界,托马斯拿着她认为的“暗号”出现了,这不就是来拯救我的么?于是她跟着他走了,付出了全部的爱,也注定了折磨和梦魇。萨比娜是白桦,挺拔倔强,她理解托马斯,他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萨比娜那里,托马斯是舒心的,他感觉到了生命之轻,而这样也就注定萨比娜将永远是他的情人,也只能是情人。特雷莎让托马斯爱得很辛苦,也许是生命之重,他却一直在追求这种重,这种实在的分量。 所以,到底轻好,还是重好?我们自认为轻好,却用一生去追求重,渴望重。“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紧凑,因为它的生命意义并不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展开的,合上书,脑海里只能回想起一个个片段,而且似乎是反复重复着的片段,连不成胶卷,无法放映,却以画展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它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却因同样的主题聚到一起,它意象繁复,包含太多的元素,你无法将其中的影像当作它们本身去理解,就好像它是小说,你却无法用小说的原则去理解它,本来它就只是一个承载文字的东西而已,昆德拉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让人们去思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思考下去,你会发现,原先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动摇,你甚至开始左右张望,不知道下一步该在哪里落脚。 当我们沉迷于爱的真谛时,他告诉你,也许同情(包括爱怜与悲悯)在两性关系中总要比爱维持更久的关系。 当我们感叹爱的惊天动地时,他告诉你,也许你对他的爱完全出于偶然,“除了对他的爱,在可能的王国里,还存在着对其他人来说没有实现的无数爱情。” 当我们仅仅在那些个“国耻日”里才记得呐喊的时候,他告诉你,不必惊慌,那是因 为有“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当我们犹豫着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他告诉你,“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他说,“爱就是放弃力量。” 他说,“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 其实,我还是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 据说电影《布拉格之恋》是由此改编的,这对于演员来说该是怎样的挑战啊。
为人父 –
如果是十年前,我是读不下去米兰.昆德拉这类小说的。没什么故事,人物也很沉闷,更谈不上什么娱乐性。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这样的一本书,竟紧紧地抓住我,让我一口气读完,而且读完后还总是摆脱不掉作者笔下那些让人不得不思考的文字。尤其是特蕾莎那条叫卡列宁的狗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脑海中。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其说这是一本哲理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更好。尽管这本小说的语言很美,但读这样的小说不能持娱乐的心态,而要以思考和思辨的心态去阅读。
初读昆德拉的小说会给人一种迷乱的感觉,抓不住他小说的中心,不明白他… 展开评论
如果是十年前,我是读不下去米兰.昆德拉这类小说的。没什么故事,人物也很沉闷,更谈不上什么娱乐性。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这样的一本书,竟紧紧地抓住我,让我一口气读完,而且读完后还总是摆脱不掉作者笔下那些让人不得不思考的文字。尤其是特蕾莎那条叫卡列宁的狗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脑海中。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其说这是一本哲理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本哲学著作更好。尽管这本小说的语言很美,但读这样的小说不能持娱乐的心态,而要以思考和思辨的心态去阅读。
初读昆德拉的小说会给人一种迷乱的感觉,抓不住他小说的中心,不明白他到底要说什么。可掩卷之后,方觉开卷有益。在昆德拉的眼中,这个世界处处是矛盾和对立,如: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在与非在,善与恶和正义与非正义等等。而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向我们阐述的是最让他着迷的重与轻的思辨。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生活中对轻与重的选择。而无论人类是选择轻还是选择重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这也构成人生最大的悲剧或曰困境。书中的特蕾莎选择坚守爱情,忠于爱情,因此她活得很沉重。在追求灵魂与肉体统一的过程中,她被压的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没有这样的统一,她就有被撕裂的感觉。对她来说,那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如果按尘世的观念,特蕾莎无疑是正面形象的代表,是正人君子的榜样。可在昆德拉的笔下,特蕾莎并没有被赋予过多的理想化的特质,也没得到作家的赞扬,而只是把她置于沉重的一方。
托马斯对一切不是发自内心的、带有逼迫味道的行为都天生的反感,而且会坚定地拒绝。无论这个逼迫来自他的前妻还是他的儿子,或者是国家的统治者和外来的侵略者,甚至是来自于自己的爱情。他是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企图抛去一切枷锁,做一个彻底的自由人,过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生活。用理想主义的自由主义者来描述他比较合适。
然而,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与众多女性的“性友谊”只能保证他的自由,但却没有幸福感。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而托马斯在感情上的所有不幸和痛苦都缘于在他身上的爱与性的分离。也就是来自于他时刻追求的没有负担的轻松的自由。这也正是昆德拉所质疑的轻松和自由,他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P5)
他终于认识到“爱情,就是我们的自由。爱情超越了‘Es muss sein”。的确,只有我们超越造物主给我们设定的机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用中国的语言来说,就是人只有超脱肉体的桎捁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部充满矛盾和思辨的小说的开篇,昆德拉就谈及人的永世轮回这一佛教味道十足的思想。昆德拉对永恒轮回的理解是沉重的,“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P3)
Einmal ist keinmal. (一次就是从来没有)这句德国谚语和贝多芬的那句名言“唯有如此(Es muss sein)”在书中被反复提起。这是一个隐喻,也是昆德拉本人的信念。我觉得昆德拉是有佛缘的人,如果他生活在中国,并读过佛经的话,他一定会有很多共鸣。
“一次就是从来没有”是哲学的思辨,也是对人生本质的认识。试想,如果人只活一次,只活这一生,那生命对个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与没活过有什么两样?没有轮回的生命太轻了,轻的不真实。这样的生命和永不重复的历史一样,在昆德拉看来都是“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P265)。
我想,昆德拉一定是在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中,产生了轮回的观念。因为没有轮回,生命就变得没有意义。当然,昆德拉不是唯识宗的信徒,也没有读过佛教的经典,他的轮回观更多的是是一种设想和信念。大概所有的哲学家都有过类似的思考吧。
在人类对生命的探索和认知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世界的不可知论,由此而把人类的一切不解之谜归于上帝的创造,以此来逃避痛苦的思考和不可思议的折磨,这是导致很多科学家最后成为基督徒的原因之一。另一种则是把生命的本质看作与宇宙万物一体,一切的不可思议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无始无终的本心,万物皆为此心所造,这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缘起。这是佛教的思想。由此说,佛教是真正的无神论。
众生平等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认为生命是平等的,灵魂可以轮回的。其实正是这样的认识才赋予生命于意义。就像 昆德拉所说的,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如果只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如今是一个只讲人性不讲人道的社会。在人性这个华丽的招牌下,一切无耻、自私、猥琐的东西都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而人应所具有的道义的担当、责任的负担却被鄙视和抛弃了。人类早期的圣贤们早就洞察到人性这丑陋的一面,因此为我们树立了孔孟之道、佛法、《圣经》教义。而早在二十年前,米兰昆德拉就透过政治的阴影看透了人性卑琐的一面,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对其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
我们不能怪昆德拉对人类和人性的冷漠,对正义、对自由的那种隐隐的嘲讽,因为他有时不是以一个地球人的视角,而是以一个外星人的视角在看待人类。就像我们看待蚂蚁社会一样,我们只研究他们的生存状态,而从不会研究他们之间的是非正义是什么。
尽管在书中,昆德拉为我们创造了特雷莎、托马斯、萨比娜和弗兰茨这些悲剧性的人物,但他却并没有赋予这些悲剧人物让我们同情和唏嘘的元素,而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下进行批判。这个批判直指人性。在昆德拉的眼里,人类是失败的,这个失败正缘于我们的人性。
人性中有一个永不满足的天性,用佛教的话就是贪念。人们渴望日日更新的生活,即使身陷囹圄,心也是自由奔放、烦乱不安的。
人类的失败是因为人类永远得不到幸福。在昆德拉看来,人类那种对新鲜和变化的渴望超过了对重复的渴望是造成人类没有幸福的根本原因。
卡列宁是幸福的,因为它对每天一个羊角面包从不厌倦,而且还充满着渴望。因此昆德拉说“狗从来没有被驱除出伊甸园。”
在昆德拉的眼里,真正的善良不是媚俗的,而是天生的。“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可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不为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人类根本的失败,就是这方面造成的,其为根本,是因为其它一切的失误均由此而产生。”如尼采抱着被虐待的马大哭,特蕾莎为那只被活埋的小嘴乌鸦伤心难过。就是人类真正的善心的体现。这真是像极了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
读米兰。昆德拉的书能拔高我们的视角,让我们从更高处观察人类,因此也会使人类的反思更彻底、更深刻。
<
山抹微云20… –
这本书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不敢给这部作品妄下评论。刚读完第二遍,写点心得感悟与大家分享。
细细品读,只觉得字字珠玑。米兰昆德拉将男女之情、爱国之情延生开去,归根结底是对人性、对生命极致深刻的思考。文中所有的内容只要跟标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联系起来考虑,就会变得容易理解。生命之所以沉重一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二是因为人只要活着便要扛起命运、肩负责任—-对爱人、对亲人、对社会、对国家不可抹却的责任。
那是不是抛弃这些责任、让沉重的生命变得轻盈,人就会更快乐?我想米兰昆德拉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最沉… 展开评论
这本书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不敢给这部作品妄下评论。刚读完第二遍,写点心得感悟与大家分享。
细细品读,只觉得字字珠玑。米兰昆德拉将男女之情、爱国之情延生开去,归根结底是对人性、对生命极致深刻的思考。文中所有的内容只要跟标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联系起来考虑,就会变得容易理解。生命之所以沉重一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二是因为人只要活着便要扛起命运、肩负责任—-对爱人、对亲人、对社会、对国家不可抹却的责任。
那是不是抛弃这些责任、让沉重的生命变得轻盈,人就会更快乐?我想米兰昆德拉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生命负担同时也成为最强烈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除此以外,文章还就精神自由、灵魂独立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见仁见智,需要自己慢慢品味了。
姚润孺 –
米兰?昆德拉,一个充满灵性光辉的创作者。久慕盛名,今得一见,然一见倾心。他的小说叙事方式独特,将哲理思辨和叙事描写自由穿插,使人觉得他既像一个善于讲故事的说话者,又如同一个思维碰撞的辨手。
不谈感情 –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上大学路上 –
看第一页还以为是哲学,其实是一本小说.里面有些话挺好如: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里面有一些对作爱的详细描述,但这并不是说它是一本低俗的书,它恰恰是用一种赤裸裸的手法来阐释.最能体现这本书的一段话是: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他,把我们压倒在地.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象.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 展开评论
看第一页还以为是哲学,其实是一本小说.里面有些话挺好如: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切都带上一丝怀旧的温情,哪怕是断头台. 里面有一些对作爱的详细描述,但这并不是说它是一本低俗的书,它恰恰是用一种赤裸裸的手法来阐释.最能体现这本书的一段话是: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他,把我们压倒在地.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象.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淡淡的风 –
在睡睡醒醒的蒙沌状态下,终于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来很想写一篇书评,最终放弃,一是太多的人写过这本书的评论,不想画蛇添足;二是我看过一遍之后,确实没太看懂,能力所不能及。整本书的故事情节似乎脱离了本身的情节之外,所有的文字无不充斥着哲学思考:轻与重、灵与肉,忠诚与背叛,偶然与必然……让人思维辗转得无比疲倦却又不由自主、备受折磨地读下去。 书中的一些文字给我一些触动,摘取片段和读字的你分享: “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秒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 展开评论
在睡睡醒醒的蒙沌状态下,终于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来很想写一篇书评,最终放弃,一是太多的人写过这本书的评论,不想画蛇添足;二是我看过一遍之后,确实没太看懂,能力所不能及。整本书的故事情节似乎脱离了本身的情节之外,所有的文字无不充斥着哲学思考:轻与重、灵与肉,忠诚与背叛,偶然与必然……让人思维辗转得无比疲倦却又不由自主、备受折磨地读下去。 书中的一些文字给我一些触动,摘取片段和读字的你分享: “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秒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写得真好。 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有的生命意义就在于每一秒的“不重复”,就算此情此景,心境也是不同。因此生命才有“只过一次”的乐趣。 当然,承受这些“不重复”需要莫大的勇气,我总相信:人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今天发生了什么而害怕,更多的是面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明天而产生恐惧,所以,更多人选择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钉死在永恒”上。 只是,每一秒和下一秒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和所有的日子也没有什么不同。 我很害怕这样可以预见的生活,就像当初在国有企业工作一样,两年的岁月浓缩下来就只剩下上班下班,上下班的路上、以及喝茶看书的片断。也就像现在这样一样,生活在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涯,忙碌却又重复。 于是三十岁,选择突围,重新出发。 一个永不轮回的世界,所有的道德都会沉沦,百年之后,或者更久,人们连所有的善都将忘记,所有的不耻都被原谅。那么,这样的一点点生活的改变又算得了什么? 我安慰自己。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对生活意义越发迷茫的我,突然释然。 生命就意味着承受,年龄越大,需要承载的负担就越重,所有的成就感来源对生活博杀的真实感,来源于对越压越重负担的举重若轻。 能解决的问题越多,能承受的负担越重,那么自己的价值越能体现。我想起资深电视策划人王利芬女士的一句话:“我深刻的感觉到,做过事情的人和没有做过事情的人,是多么的不一样”。 一次次考验自己的承受底线,也许能一次次带来沉甸甸的惊喜和思考。我想到给我深刻影响的老板,她前几年投资炼油厂,作为福建省第一个私人的石油项目,从筹建开始便遇到无数想也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政策的空白、专家的反对、第一次投产的失败、以及无数政府部门的通关……我总记得在一次聊天中,她倔强的表情:“我就象唐僧取经一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不相信取不到真经”,说这话的时候,正是经历福建五十年一遇的大台风,她不得不下令凿沉两条运油船,以免船不受控制冲到下游带来危险。 不得不肃然起敬,一个面对不能承受之重的困难依然能够说出“挑战,其乐无穷”的女人,我想当她回首往事的时候内心该有多么的骄傲? 我原来总不明白佛家讲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意思,不明白为什么将尘世比作苦海,并且无边无际。确实,小时候懵懂,还体会不到压力,年龄越大,所承载的负担越重,欲望似乎永无止境,令我们苦不堪言。但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个目标追逐的过程,不能从中体会到“负担”所带来的生命真实和一路上的快乐,那么生活将变成“不能承受之重”的苦海,那只能在佛理中寻求心灵的超度了。 真心希望所有人,尤其自己,能在最沉重的负担来临时激发自己最强盛的生命力。感受生活“痛并快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