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4103424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的一部长篇小说,“罪与罚”主题的升级。寄托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早夭爱子深切的思念,集中了他一生“珍贵的思想”,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之作。
◎深度影响弗兰兹•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的“天才的杰作”。
◎无删节全译本。
◎俄中精准直译,原汁原味传达原著精髓,修正非俄语译本的讹误。
◎俄罗斯高尔基文学奖得主、翻译家徐振亚先生与其老师兼同事冯增义先生联合译著,汲取旧译本的精华,语言表达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高能文学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遗世之作,是作家哲学思考的总结,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西方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
本书根据一桩误判的真实弑父案创作而成,描写了一场发生在地主老卡拉马佐夫与三个儿子、一个私生子间,因财产和情欲矛盾而酿成的悲剧:老卡拉马佐夫贪财好色,与长子争风吃醋;次子为爱,希望父兄决斗;三子善良,但无力解决矛盾;私生子弑父嫁祸长子,后选择自杀。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及其心理的深入、透彻的透视与描摹,通过一场错综复杂、震撼人心的家庭、道德和人性悲剧,揭示了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萌生种种尖锐矛盾。
本书是陀翁经典的一部长篇小说,陀翁为创作此书耗尽心力,曾想创作其续篇,但未能如愿,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完成后仅四个月就辞世了。
宗教与哲学深刻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笔下人物的命运,然而彻底改变小说命运的是他三岁儿子的夭亡。为此,作者备受打击,将儿子的名字“阿廖沙”写进了小说,赋予其令人敬仰的美德,并在小说结尾处写道:“我们一定会复活的,我们会快乐地相见,互相欢欢喜喜地诉说过去的一切。”《卡拉马佐夫兄弟》之所以广受追捧,不仅仅是因为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还因为一份浓烈、深沉、厚重的爱与思念。
主要人物表
作者的话
部
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第二卷 不合时宜的聚会
第三卷 好色之徒
第二部
卷 折磨
第二卷 赞成与反对
第三卷 俄罗斯教士
第三部
卷 阿廖沙
第二卷 米佳
第三卷 预审
第四部
卷 男孩子们
第二卷 伊凡·费奥多罗维奇哥哥
第三卷 错误的审判
尾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壮丽的长篇小说。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高峰之一,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无限爱心刻画出被上帝抛弃的人。在上帝创造的人被上帝抛弃这种凄惨的自相矛盾之中,他发现了人本身的尊贵。
——日本小说家 村上春树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立于为数不多的精湛小说之巅,无论那些小说是怎样伟大,诸如《呼啸山庄》《白鲸》,都无法与之媲美。
——英国小说家 毛姆
卷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他父亲十三年前就死了,死得很惨,也很蹊跷,当时闹得满城风雨(直到如今我们县里还经常提到他)。这件事我在适当的时候会告诉大家的。现在我要说的是,这位“地主”(我们县里的人这样称呼他,尽管他几乎一辈子都没在自己的田庄里住过)是个脾气古怪,但在生活中又可以经常遇到的那种人。他不仅心地卑劣、行为放荡,同时又是头脑糊涂的典型。不过好像这种头脑糊涂的人在经营自己的财产方面倒是十分高明的,而且大概也只有在这类事情上在行。就拿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来说吧,开始的时候他几乎一无所有,仅仅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主,到处混饭吃,千方百计地充当食客,可是到临死的时候居然积攒了一笔高达十万卢布的巨款。尽管如此,他一辈子都是我们县里糊涂蛮横的人之一。我要再说一遍:他并不愚蠢,那些蛮不讲理的人大多数相当聪明、相当狡猾——他只是糊涂罢了,而且又是特别的、带有民族特色的糊涂。
他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儿子,长子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是个妻子生的,其余两个,伊凡•费奥多罗维奇和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是第二个妻子生的。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的个妻子出身于名门贵族,是我县地主米乌索夫的女儿。至于这样一位年轻漂亮、聪明活泼又有嫁资的姑娘怎么会嫁给这个被大家叫作“窝囊废”的男人,我不想详细解释。这种事情在我们现在这一代人中间并不罕见,从前也曾经有过。我就认识一位姑娘,她属于过去的“浪漫”一代。她跟一位先生莫名其妙地恋爱了几年之后,照理可以太太平平结婚的,可是结果她自己想象出了许许多多无法克服的障碍,后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从悬崖般陡峭的河岸上跳进冰凉湍急的河里自杀了。她的死应该完全归结于她的古怪脾气,完全是为了模仿莎士比亚的奥菲莉亚。假如那个她早就看中并且十分喜爱的悬崖并非风景如画,假如那是一段缺乏诗意的平坦的河岸,那么她也许根本不会自杀。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且应该看到,在我们俄国的生活中,在近的两代人中间,这种事情或者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米乌索娃的行为显然属于这一类,无疑是受了外界风气的影响,也是流行思想刺激的结果。也许她想显示女子的独立性,反对社会环境,向宗族和家庭的专制抗争,而乘虚而入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是在一瞬间相信,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虽然是名食客,但他却是那个日趋进步的过渡时期勇敢、喜爱调侃嘲笑的人,而其实,他只是个凶恶的小丑而已,别无所长。更耸人听闻的是这件事终以私奔而告终,这又使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感到非常得意。当时,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对于这样的艳福即使从他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他迫切希望自己有一个锦绣前程,为此可以不择手段。攀上这样一门好亲并且得到一份丰厚的嫁妆,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至于双方的爱情,那么无论从新娘还是从他这一方面来看,根本不存在,尽管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颇有几分姿色。可以说,这件事也许是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一生中的特殊情况,因为他一辈子都沉湎于女色。任何一个女人只要向他招招手,他就可以立即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唯独这个女人在性欲方面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跟他私奔之后马上就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她对自己的丈夫只有轻蔑,并无其他感情。所以,这件婚姻的恶果马上暴露出来了,尽管她家里不久就默认了这件事,并且给了私奔的女儿一笔嫁资,但是夫妇之间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开始没完没了地争吵。据说年轻的妻子在这方面显得很大度很高尚,是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无法比拟的。现在才知道,她当时刚得到二万五千卢布现款,立即被他全部偷走了,因此这笔数以万计的钱款对她来说从此石沉大海,无影无踪了。她的嫁妆还包括乡下的一座庄园和城里一幢相当不错的房子,他一直都在处心积虑地想通过某种合法的手续把这两处财产转到自己名下。他每时每刻都厚着脸皮跟妻子软磨硬泡,苦苦哀求,以期引起妻子对他的蔑视和讨厌,后惹得她心烦意乱,只要能摆脱他的纠缠,就同意答应他的要求。他这一手本来能得逞的,但幸亏这时候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的娘家出来干涉了,才使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有所收敛。大家都知道他们夫妇俩经常打架,据说动手的不是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而是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这个脾气暴躁、性格泼辣、身强力壮、皮肤黝黑的女人。后,她终于抛弃了这个家,离开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跟一个穷困潦倒的神学校教师私奔了,留给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一个三岁的儿子米佳。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马上把一大群姘妇领到家里,毫无节制地酗酒作乐,抽空还跑遍全省各处,向碰到的每个人哭哭啼啼地诉苦,把抛弃他的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数落一番,同时还详详细细告诉大家那些做丈夫的羞于启齿的床笫琐事。这主要是因为在众人面前扮演受气丈夫的可笑角色并且大肆渲染自己所受屈辱的各种细节,似乎使他感到愉快甚至引以为荣。那些喜欢嘲弄的人对他说:“您真行啊,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尽管您很伤心,可您升了官发了财,所以您很得意。”许多人甚至补充说,他乐意充当一名面目焕然一新的小丑角色,为了使人们笑得更加痛快,还故意装出对自己可笑的处境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过谁知道呢,也许这是他真情的流露。后来他终于发现了那私奔女人的踪迹。那个不幸的女人跟随自己的神学校教师辗转来到了彼得堡,并在那儿肆无忌惮地投身于彻底的妇女解放运动了。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立即忙碌起来,准备到彼得堡去。至于为什么要去,那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当然,他本来要立即动身的,可是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他马上觉得为了壮胆在出发前特别需要纵酒豪饮一番。就在这个时候,他妻子的娘家得到了她在彼得堡去世的消息。她好像是在一个阁楼里突然死去的。有人说她死于伤寒,也有人说她死于饥饿。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得悉妻子去世的消息时正喝醉了酒,据说他跑到街上,高兴得举起双臂大声喊道:“这下可好了!”也有人说他像孩子似的号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简直看着他都觉得可怜,尽管大家都讨厌他。很可能两种说法都有根据,也就是说,他既为自己得到了解脱而高兴,又为使他获得自由的女人而痛哭,两者兼而有之。多数情况下,所有的人,甚至坏蛋,也要比我们一般想象的更加天真幼稚,更加质朴善良。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
二、打 发 长 子
这种人怎样当父亲和教育者,当然可想而知。在他这种父亲身上,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把自己跟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生的孩子彻底抛弃了,倒不是因为恨孩子或者因为夫妻反目感到委屈,而仅仅是因为他把孩子忘得干干净净的缘故。当他哭哭啼啼到处诉苦因而惹得众人讨厌,而他又把自己的家变成一座淫窟的时候,他家的义仆格里戈里担当起了抚养这个三岁男孩的责任。要不是当初他关心,那么也许没有人会替孩子换一件衬衫。况且孩子母亲那面的亲戚一开始似乎也把他给忘了。他的外祖父,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的父亲米乌索夫先生已经去世,他的遗孀,米佳的外祖母已经移居莫斯科并且得了重病,他们的几个女儿也陆续出嫁,因此几乎整整一年米佳只能待在仆人格里戈里家里,住在仆人住的小木屋里。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这位好爸爸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事实上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存在),那么他还会重新把他送回小木屋的,因为孩子肯定会妨碍他淫荡的生活。后来发生了新的情况,就是已故的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的堂兄,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米乌索夫从巴黎回来了。此人后来在国外一连住了好多年,可是当初还很年轻,在米乌索夫家族中显得与众不同,非常开明,颇有京城气派和外国风度,是个一辈子崇尚欧洲文明的西欧派,晚年又成了四五十年代的自由派。在他一生的经历中,他跟那个时代国内外的许多自由思想的人物有过广泛的联系。跟蒲鲁东和巴枯宁有过直接交往,在他的漂泊生涯快结束的时候还特别喜欢回忆和讲述一八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三天里的情形,还暗示说他几乎亲身参加了巷战。这是他青年时代愉快的回忆之一。他拥有独立的财产,照以前的算法,大约相当于一千个农奴。他那富饶的领地就位于我们这座小城的郊外,跟我们闻名遐迩的修道院的土地毗连。早在年轻时,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刚得到这份财产就为了在河里捕鱼或在树林里砍伐的权利而跟修道院打起没完没了的官司。这场官司的是非曲直我不清楚,但他甚至认为跟这些“教权主义者”打官司是一种公民的义务和文明人的职责。他可能还记得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以前曾经关注过她,因此听说了她的所有情况并得知还留下一个米佳之后,他义愤填膺,对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充满了蔑视,但还是插手干预了这件事。这时候他才次同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见面。他直截了当地向他宣布自己很想担当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后来他经常对别人说,他提到米佳的时候,对方一度装作一点也不明白是指哪一个孩子,甚至显得很惊讶,他家里居然还有个年幼的孩子。即使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的话有点夸张,但毕竟道出了某些实情。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一辈子都喜欢装腔作势,他会无缘无故地在您面前扮演某个料想不到的角色,虽然有时候完全没有这种必要,甚至对他自己不利。譬如这一次就是如此。不过,这种特征是许多人,甚至是相当聪明的人所固有的,更不用说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了。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热心地着手办这件事,甚至与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一起被指定为孩子的监护人,因为孩子的母亲死后毕竟还留下了一份小小的财产,一幢房子和一处地产。米佳也真的住到了这位堂房舅舅那儿,可这位堂舅没有成家,他本人刚处理完田产的事务并得到收益的保障后又立即匆匆赶往巴黎,准备在那儿长期居留,于是把这孩子委托给了自己的堂婶,一位莫斯科的太太。结果他在巴黎住得习惯了,尤其是那场令他大为震惊并且终生难忘的二月革命来临的时候,早把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接着,莫斯科的那位太太死了,于是米佳又住到她的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里。后来他似乎又第四次改换过门庭。这些事现在我不打算详谈。因为有关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这位头生子的情况将要详细叙述,现在只谈些有关他的必不可少的情况,否则我这部小说就无法开头。
,在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三个儿子中唯独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从小就相信自己还多少拥有一点财产,成年后就可以独立自主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混乱中度过的:中学没读完就进了一所军事学校,接着又突然到高加索担任军职,深得上司器重,因参与决斗而被降职,后来又重新得到赏识。他成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糟蹋了不少钱财。直到成年之后他才从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那里得到一些钱,在此之前他到处借钱,债台高筑。他次跟自己的父亲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相识和见面是在成年之后,那次他是特意到我们这儿来跟父亲清算自己的财产。大概当初父亲就没有博得他的好感,他在父亲家里待的时间不长,从父亲那儿得到了一笔不大的钱款并且就今后田产收益跟他商定了一个办法以后就匆匆忙忙离开了。至于这些田产有多少收益,本身价值多少,那一次他始终无法从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口中得到确切的回答(这是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一开始就指出(这一点也得记住),米佳对于自己的财产抱着夸大的不正确的想法。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对此十分满意,因为他另有打算。他断定这年轻人性格轻浮,脾气暴躁,欲望强烈,缺乏耐心,热衷于吃喝玩乐,只要抓到点什么,就立刻会平静下来,当然,平静的时间不长。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马上开始利用这一点,即给他一些小恩小惠,不时寄点钱去敷衍他。后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四年后米佳终于失去了耐心,再次来到我们这座小城,准备跟父亲彻底清算财产,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甚至都难以结算了,他从父亲那儿取走了相等于自己全部财产价值的钱财,甚至还欠着他。根据他某年某月自愿具结的某项契约,他已完全失去了进一步提出任何要求的权利。年轻人感到十分惊讶,怀疑自己上当受骗了,气得几乎失去理智。正是这个情况导致了一场悲剧,而描述这场悲剧便成了我这部序幕性小说的内容,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成了这部小说的框架。但在着手叙述这件事情之前,还需要谈谈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另外两个儿子,即米佳的两个弟弟,并且说明他们的来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