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216756
这是《汉口的风花雪月》出版七年后的又一次重温,她的续集也如春花秋月,充满诗情画意,也蕴涵更多的容量。
作者带着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带着尊重和敬畏之心,认真地梳理每一段历史,精心地塑造每一个普通人物,在她的笔下,九部中篇小说,构成九幅汉味浓郁的世俗风情画。读者在曲折跌宕的故事中,能够品味城市的过往,重温武汉的似水年华。
这是一部描写今昔武汉沧桑变化的中篇小说集。
作者一直在创作武汉题材的文学作品,本书精选的9篇中篇小说,以小说的时代背景排序,将老武汉题材的4篇定为上部,为沉香篇;当代题材的5篇定作下部,为浮影篇。
作者没有选取宏大的视角,而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唤起城市尘封的往事,折射时代的变迁。
读者在文字中能读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过往,勾起一番回忆,或温暖,或伤痛,都是生活的情节,与武汉有联系,逃避不了。
上部 沉香
中和门
嗨,足球小子
天水
风吹过的街道
下部 浮影
小巷里的女人
门前有棵桂花树
雪地无垠
一九九九年的春节
白雾
姜燕鸣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她笔下的老汉口优美而浪漫,风情浓郁。她擅长虚构曲折的故事,精于刻画人物心理,以各样女人为轴,描摹世态,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此部中篇小说集不似其以往的小资情调,而以不同时代、不同侧面描写各样小人物的命运,犹如一幅幅世俗风情画,展示武汉这座城市的沧桑与厚重、艰辛与希望。其语言沉稳老到,可见惯写风花雪月的姜燕鸣,也不乏犀利之笔,以现实的眼光观照和审视城市中的芸芸众生,作另一番建树。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
姜燕鸣站在时光河流的中央向上回溯,穿越重重水草的幻影,拂去时光的淡淡尘埃,武汉往事的容颜渐渐显现,时而漫漶,时而清晰。这是一个城市的似水年华。小说家以追忆的叙事姿态,以女性的细腻、敏感与柔软,把笔触伸向城市的肌理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的内心,写出了一座城市精神的辗转与命运的变幻,写出了历史光影中的世道与人心。沉静而从容,有岁月磨砺的质感,有打动人心的光泽。
——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
姜燕鸣是*位长期对号称“东方芝加哥”的武汉这座城市,持续描写、专注怀旧的女作家,她用十多年时间,以四部长篇小说《汉口的风花雪月》《汉口之春》《倾城》《大智门车站》和一系列中篇小说,来描绘武汉近代化、现代化的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人物,她一如既往地持续书写老武汉的沧桑往事和老汉口的辉煌风景,是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史代言人之一,更是坚持不懈为这座大都市正名的勤奋笔耕的女作家。
——《武汉晚报》主任记者袁毅
中和门
刊发:《长江文艺》2011年第6期
家住小朝街的尹秀清看到南湖炮队从中和门进城了,这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入口。不久,中和门改成了起义门。此后的情景,却是投机者篡夺了革命成果,南湖马队起事被人告密,女儿静荷临盆那天,云浩在中和门被冷枪打中,静荷从此疯疯癫癫,起义门又恢复为原来的中和门,生活却回不到从前……
一
今天果然不大一样呢。尹秀清立在二楼窗户边喃喃自语。苍茫的晨曦中,四处流动着星星点点的白色,走到近前,才看见是一队队左臂膊缠着白布沿街巡逻的士兵。尹秀清眼神不大好,看花眼的时候,便借助其他感官进行弥补。昨夜,他的耳朵边轰轰隆隆的响声一直没有间断,远处是枪声、喊杀声,近处便是一响接一响的炮弹声。南湖炮队从中和门进城了,随后在蛇山和中和门上架起了炮台,向都督衙门猛烈开火,掩护革命军进攻。这一夜,他一直被各类声音刺激着,直到凌晨才渐渐平息下来。此时尹秀清翕动了几下鼻翼,一缕残存在空气中的火药味和血腥味和着清凉的晨风扑了进来,他鼻腔受了点刺激,冷不丁打了个响亮的喷嚏。
房门吱拉一声开了,静荷披着长头发,似蝴蝶一般飘了进来。尹秀清一扭头,她已到了身后。
“爹,看到云浩了吗?”
“几百米呢,哪看得清!”他呼地一下关上了窗户。
静荷被他堵得一颤,看到父亲紧张的样子,她也受了感染,踟蹰了片刻,静荷又忍不住撩开窗帘朝那边目不转睛地瞅了一会,才闷声不响地出去了。
尹秀清看在眼里,叹了口气,才走了出来。
这座独门小院就处在中和门不远的小朝街里。高高的墙壁像一个盒子,把里面的任何动静都包裹起来。走进大门是一面墙形成的影壁,往右是天井,一边是L形围成的堂屋、厢房、杂物间和厨房。楼上也用板壁隔成几间房屋,父女俩各占一间,其余便闲空着。尹秀清当时看中这一处房屋,正是因为它僻静而方便。小巷的房屋一律整齐高耸又各自独立。出街不过几百米就是中和门,每天进出城门的人川流不息,也搅热了周边的地界,中和门外不远的十字街,店铺栉比,嘈杂热闹,他家的包子店就处在那里。初他和静荷就住在包子店的楼上,楼下就卖小笼汤包。他家的包子皮薄馅大,鲜香滑嫩,很快一传十,十传百,整天顾客盈门,连中和门的守军也时常来店里尝鲜。要说他做包子的手艺,也是从王爷府的大师傅那偷学来的,没想到日后就成了养活自己的本钱。可十字街虽好,究竟市井味太浓,人与人之间也过于热乎,总有人关心你,对你的一切刨根问底,一不小心,又惹出是非,生些口角事端,弄得沸沸扬扬。烦恼之时,尹秀清索性又买了小朝街的房子,将包子店交给徒弟保正日常打理。想去时,便做几笼。不想去,就在家待着,反正保正的手艺已与他相差无几了。
静荷再出屋时,头发已梳起个顺顺溜溜的大辫子,人也清爽了些。她将洗漱的残水浇进天井边的几盆月季花里,又催尹秀清道:“爹,连着两天没合眼,快去睡会吧。”
“我哪睡得着?几天没去店里,也不知怎么样了。”尹秀清忧虑道。
“现在市面这么乱,想必保正哥也不会开店门的。”
静荷本想安慰,反而刺激了尹秀清那颗惊魂未定的心。前天夜里,斜对面85号被抓出了好几个人,其中就有那个高个子彭楚藩。当初彭楚藩来向他租房,他看此人一身宪兵装束,仪表堂堂,顿时就有几分敬畏,一时不好拒绝。彭楚藩似乎看出什么,解释说不是他住,是帮朋友租的。说话始终很和气,使尹秀清忐忑的心渐渐放了下来。后来得知他们租下了85号的房子,以后那院子时常有人进出,也搞些聚会什么的,比一般人家显得热闹。他也时常碰到彭楚藩,彭楚藩也不记什么,总是主动跟他打招呼,很和气的一个人,他就为拒绝人家感到歉疚。直到他眼见彭楚藩几人被抓,才知道85号是革命党办公的会所。然而昨天,就风传彭楚藩等三人已被砍头的消息。
尹秀清听得浑身直抖,本以为住在小朝街安静,却不知围墙之外进行着惊心动魄的较量。这一堵墙如何挡得住风雨的侵袭?他为彭楚藩之死扼腕叹息之时,也为自己当初的拒绝感到
一丝庆幸。
厨房里的柴火噼剥炸响,白色的烟气从屋顶烟囱冒了出来,有一些冷不丁从窗户口泄进了院子,在四周舞蹈,又热辣辣地蹿进鼻腔,有点呛人。他没有避开,相反是亲近的。他喜欢这种充满烟火气的日子。以前在王爷府时,整天谨小慎微,吃喝拉撒都由不得自己,平民百姓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如果没有大格格的嘱托,他也不会冒险离开王爷府,可能一辈子就待在那里了。他感喟着,不由瞅一下静荷在烟雾中忙碌的身影,心里唤起一丝不忍。把姑娘当丫头使唤了,人家可是金枝玉叶,由着我这样作践,以后她死去的老子娘不报应我?尹秀清想到这些,心里不由打了个寒战。他不是请不起佣人,包子店的收入,加上以前的赏赐和大格格给的,足足可以让他和静荷过一辈子的舒适生活。可是他不想让外人进入他的生活,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底细。当初拒绝彭楚藩也是出于这个原因。静荷小时,他曾雇过一个老妈子,还算勤快,就是嘴碎了些,怎么就父女俩呀?再看尹秀清模样周正,不缺胳膊少腿,又有手艺,怎么就不找个女人呢?老妈子不敢问尹秀清,就时不时问静荷,静荷只几岁,不知道的,就问爹,她母亲哪里去了?尹秀清受不了这些聒噪,只得把老妈子辞了。其后便叫十字街的表姐玉珍帮着料理一下,玉珍是他表舅的女儿,家里穷养不活,表舅就让她跟一湖北贩货的走了,后来就在武昌十字街定居下来。尹秀清当初离开王爷府,也不知道除京城和家乡之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唯有这个表姐在武昌,便来到了十字街,包子店也离表姐住的地方不远。表姐帮着操持了几年,家里开起了杂货铺子,一心挂几头,总有些勉为其难,后来就不大有空来了,只叫儿子云浩多担待一些。云浩那时刚满十四岁,来店里学做包子已有一年,他勤快聪明,比大他四岁的保正学得还快。那时静荷已学会了做饭洗衣服,有时喊云浩帮着做些出力气的杂活,云浩总是随叫随到。有一天,尹秀清无意中瞥见云浩和静荷在厨房里嘻嘻哈哈地谈论什么,两人笑作一团。尹秀清倏地不舒服,随后便去了一趟表姐家。不久,云浩就离开了包子店,去汉口的一家典当铺当学徒去了。尹秀清也没再去表姐家,表姐也不来走动。后来搬到小朝街住,也是为了避免这份尴尬。
这一晃便是五年。后来尹秀清与十字街的杨秀才家结了亲,表姐弟之间的关系才有所松动。在静荷的亲事上,尹秀清自觉是谨慎的。他得遵循大格格的嘱托,找一个能让静荷幸福一生的人选。他当然舍不得静荷离开他,也动过找一倒插门的女婿进来的心思,一想又不行,女婿是外人,如果相处不好,他大半辈子的清静日子不就泡汤了吗?至于云浩,他瞧不起那贩货的老子,自然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何况云浩家境寒微,与静荷也不配。所以当初一看苗头不好,他就赶紧处理了,即使得罪了表姐也在所不惜。想来想去,他只能希望静荷在附近找一位人品端正又体面的男人嫁了,到时见静荷也方便。正好杨秀才也有意结亲,杨公子天瑜毕业于师范学堂,文质彬彬的,对静荷也很满意。父子俩上门提亲,尹秀清看着不错,也就答应了。只是静荷不太愿意,以致婚期迟迟未定。尹秀清当然知道静荷心里所想,但他不想强迫静荷,得让她慢慢转过弯来。
此时尹秀清还顾不得想这些,一连几天的刺激令他心惊胆战,坐卧不安。时常去包子店打转,对市面上的动静不能没有感知,“中秋节杀鞑子”的呼声就没少灌进耳朵里,他感觉天地真的要变了,大清廷可能走到尽头了。他不是旗人,但自小进王府里当差,旗人王爷主宰着他了,他的身子是属于王爷的,他的精神更是以王爷为一切。这种思想从他少年时就开始强化,此后一直盘踞在他的脑子里,以至在他离开王爷府多年后,王爷的模样还是在心里存着,不仅没有消退,还根深蒂固了。这种感觉让他一直对当初的行为惶惶不安,总害怕王爷府的人找到他。虽说衣食无忧,却总有一种飘零感,像孤魂野鬼似的没有着落。有时也不免想回一趟河北老家,但又不敢,害怕王爷府的人找到他后,一切前功尽弃。所以,当他闻到杀鞑子的风声,虽说紧张,内心不免感到释怀,好像谁给他搬动压在胸口的一块石头似的。如果旗人不在了,他起码不会整天担心受骇吧。只是,他还是习惯头顶上有个天在,皇上是天,皇上是王爷的亲侄子,他们不在了,他的天就塌了。在他心目中,皇上和王爷已是一种精神力量,他的脑子形成了定式,改变已不太容易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