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31589
在俳句的传统里面,*伟大的,公认是日本史上*的诗人就是这位松尾芭蕉……这位诗人曾经放下了自己的家业,拄着根拐杖在日本境内旅游,走一条路,就是我们讲的“奥之细道”。这本书过去出过不同的中文译本,我给大家特别介绍的是台湾学者郑清茂的译著。郑清茂长期在美国和台湾教书,研究中日之间的文学影响、文化关系等等,他下了相当大的工夫来译,而且特别选择用文言文体去译这本《奥之细道》。同时,郑先生用“三五三”的方法来翻译文中的俳句,就像忽然把一个句子断开来,然后中间出现许多留白处,非常有俳句的风味。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与“诗圣”杜甫齐名的“俳圣”松尾芭蕉代表作全新再版
地位媲美《源氏物语》的日本古典文学传世之作
梁文道推荐、台湾翻译家郑清茂译本 大陆首次引进
文画共赏,配有日本风景版画大师川濑巴水的70余幅画作
专业团队精心绘制“奥之细道旅程图”,详细呈现芭蕉与曾良徒步线路
32开精装版,四色全彩印刷,优美装帧,值得收藏的经典
《奥之细道》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师“俳圣”松尾芭蕉所著的纪行文,是他的传世之作。芭蕉一生数次出行,凡有美景名胜处,无不留下他的影子和诗句。书中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1689年)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的见闻。他所走的“奥之细道”是一条著名的人生“禅道”,其意义可与“出埃及”之路、“丝绸之路”、孔子“周游列国”之路相比。
序
一 漂泊之思
二 启程
三 草加
四 室八岛
五 佛五左卫门
六 日光山
七 那须野
八 黑羽
九 云岩寺
一○ 杀生石、游行柳
一一 白河关
一二 须贺川
一三 安积山、信夫里
一四 饭冢里
一五 笠岛
一六 武隈松
一七 宫城野
一八 壶碑
一九 末松山、盐釜浦
二○ 盐釜明神
二一 松岛
二二 瑞岩寺
二三 石卷
二四 平泉
二五 尿前关
二六 尾花泽
二七 立石寺
二八 最上川
二九 出羽三山
三○ 鹤冈、酒田
三一 象潟
三二 越后路
三三 市振
三四 那古
三五 金泽
三六 小松
三七 那谷寺
三八 山中温泉
三九 全昌寺
四○ 汐越松、天龙寺、永平寺
四一 福井
四二 敦贺
四三 种滨
四四 大垣
译者序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松尾芭蕉(1644—1694)是世界闻名的俳句大家,享有“俳圣”之誉。他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之崇高,可比中国的“诗圣”杜甫。他的“俳谐纪行文”《奥之细道》,是日本文学中所谓“俳文”类的瑰宝。目前已有英、法等多种外文译本,大陆也出了两三种版本。台湾虽有零星的相关研究或介绍,但好像还没有完整的翻译。倒是多年来经过媒体的报道加上旅游业者的推销,日本东北“奥之细道”之旅似乎已成热门的国外观光项目之一。
记得1972 年10 月间,我从美国到日本参加日本笔会主办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会议”,与来自台湾的老同学林文月教授不期而遇。异国逢故友,说天道地之余,谈到日本古典文学的译介问题。我建议她翻译《源氏物语》,她却说:“那你来翻译《平家物语》吧。”于是两人“一言为定”。文月是言出必行的人,果不其然,她不但译了长篇巨著《源氏物语》,而且从台湾大学中文系荣退之后侨居美国加州,还是意犹未尽,陆续译出了《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古典名著。而我的《平家物语》呢?过了将近四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无踪无影。原因无他,生性疏懒,不可救药故也。好在据我所知,大陆在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至少已有两种汉译本问世,所以当年觉得非译不可的激情,也就有借口淡然处之了。
1996 年夏,我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前退休返台,应聘东华大学中文系,直至2003 年二度退休为止,在花莲足足度过了七个年头。我出身嘉义民雄乡牛斗山,年轻时私下偶吟“农家子弟也能文”,不知是自嘲还是自宽。东华位于花东纵谷北端的寿丰乡志学村,山环水绕,蜿蜒起伏,与故乡嘉南平原的一望无际恰成对照。犹忆在东华服务期间,尤其前两三年,校园初辟,每到秋季,只见“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对着处处黄茅白穗,迎风摇曳,竟自联想起《奥之细道》里的一些景物与句文来,不免发了些思古之幽情。乃托正在东京大学留学的廖肇亨寻找几本相关的书刊,没想到他寄来了二十多册。包括几种当今通行的译注评释、江户时代的古注古评、明治大正以来的论文汇编、不同出版社的芭蕉文集、句集、选集、事典或辞典,还有几本专家的单行著作。忽然面对这么多书,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之后,反正有空就看看这一本,翻翻那一册,觉得《平家》之约既然失信了,何妨翻译另一名著,就是这本短小精致的《奥之细道》,也许可以稍解久来郁积心中的愧疚之情。
然而我并未立刻动手,心想等退休之后再说吧。等到退休了,却因健康关系又有了推迟的借口。直到前年(2008)年初,有一天心血来潮,才认真地对着计算机坐下,开始动手打起键盘来。经过了两年多,其间虽然时作时停,总算完成了《奥之细道》的汉译与注释的稿子,了却了一桩怀之既久的心愿,也留下了一段甘之如饴的记忆。
一 漂泊之思
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有浮其生涯于舟上,或执其马鞭以迎老者,日日行役而以旅次为家。古人亦多有死于羁旅者。不知始于何年,余亦为吹逐片云之风所诱,而浪迹海滨。去年秋,返回江上破屋,拂其蜘蛛老网。岁聿其暮,立春旋至,仰望天际,云兴霞蔚,则思穿越白河关口。驿马星动而凭依于身 ,心乱若狂;道祖神来而频招其手,无计奈何。乃补缀破裤筒,更换斗笠带,艾灸三里穴,而松岛之月早悬于心矣 。爰让居处于人,移至杉风别墅。
草庵依然
终有迁让时节
雏偶人家? ?
临行,悬表八句于庵柱之上? 。
注:
1 《奥之细道》(以后简称《细道》)第一章开宗明义首句,明显蹈袭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唯李白继云:“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旨在抒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而芭蕉则强调人生即旅、诸行无常之观。“月日”即光阴。不称“日月”而称“月日”者,一则沿用日文惯例,二则兼指月亮与太阳,与下出“来往之年”,同属拟人修辞。李白之“逆旅”偏重包容万物、当下此刻之空间,而芭蕉之“过客”“旅人”,则隐喻流动不居之时间。
2 指船夫与马夫。芭蕉以“无所住”之旅为家,云:“以无庵为庵,以无住为住。”(尾形仂《》引阿刀本《幻住庵记》)。又致正秀函:“极望浮云无住之境界,故乃如此漂泊。”(元禄四年正月十九日)。《细道》一四《饭冢里》章云:“羁旅边地之行脚,舍身无常之观念,即或死于道路,是亦天命也。”案:陶潜亦以此生为旅,其绝笔《自祭文》云:“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本宅。”本宅犹今人所谓“老家”,喻死亡。白居易《秋山》:“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苏轼《和陶拟古》:“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又《过淮》:“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3“古人”,指芭蕉仰为典范之古代诗歌大家。诸注所提者不下十人,包括日本歌僧西行上人(1118—1190)、连歌师宗祇(1421—1502)、中国诗人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李白长期漂泊,卒于当涂;杜甫离蜀至湘,客死舟中;西行上人,俗名佐藤义清,往生于河内国(今大阪府)弘川寺;宗祇法师,饭尾氏,寂灭于箱根汤本早云寺,皆可谓“死于羁旅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