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467714
推荐理由1:一学就会的能力展示技巧,开启不被忽视的职场人生。教你以行家的身份赢得别人尊重,用心理效应改变职场地位,使你的能力不再被低估。
推荐理由2:作者是德语国家中一流的商业心理学家和谈判专家,西门子、IBM、德意志银行、博世公司、戴姆勒公司、H&M、巴斯夫等知名企业都是他的客户。
一学就会的能力展示技巧
开启不被忽视的职场人生
在职场中,能否胜任工作是你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更为重要的是:让人相信你有能力胜任。这意味着,你应该学会巧妙地引导他人(你的客户、上级和同事)注意你。事实上,人们非常不善于判断他人的能力。他们不会根据事实,而会根据印象去判断一个人。能力既然存在,就应当被感知。你可以影响他们对你的判断!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只是其中一些方式——如果你还能利用心理效应和心理现象去改变你的地位,那么你就能成功。
在《反低调》这本书中,雅克·纳斯海找到了展示能力的*办法。跟随本书,你将:
△ 以行家的身份赢得别人的尊重;
△ 用心理效应改变自己的地位;
△ 使自己不再被低估。
前言 你不是没能力,只是不会展示自己
第1章 揭秘被感知的能力
约书亚•贝尔:天才音乐家也会被埋没
存在感是刷出来的
爱因斯坦是个“被迫的骗子”?
预言成真的秘密
高调出场是为了精准掌控
第2章 高调,是因为有资本
比尔•盖茨:如何赢得更多机会
预测越乐观,被感知的能力越高
成为星巴克还是麦当劳
没有人会拒绝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鞋子”
泰德•肯尼迪:前“十秒”决定成败
不要让谦逊毁了你
掌控期望值
第3章 第一印象效应
联想的力量
像乔布斯一样演讲
学会道歉,过失也会成为机遇
“20理论”
第一印象VS最终印象
第4章 换个角度看天分
破解“哈佛天才的秘密”
哪个传奇人物没有艰辛的过往
毕加索更愿意成为一名医生?
先打枪,后画靶
第5章 掌控高言值
别让说话成为你的短板
口音会拉低你的档次
策略性发言
避免七种无力的表达
叔本华的愤怒
正确打开话匣子
第6章 时时“在线”的肢体语言
别委屈了肢体语言
舒服的距离
用眼神说话
不要让你的微笑变得廉价
战术性的肢体接触
正确的站姿与坐姿
人人都想拥有大长腿
奥巴马:展现你的热情
55/38/7法则
第7章 外表就是你的品牌
良好的整体印象是关键
提升好感的三个要点
好看即正义
影响外表吸引力的两大因素
招人喜欢也是实力
第8章 成为一个有身份的人
“挡道”的豪车
身份标识:注意你的着装
红跑鞋效应
“虐待”你的客户
美化教育背景
向名人“借光”
商品越贵越受人追捧?
指南:克服忧虑,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结束语 既然存在,就要被感知
罗伯特·西奥迪尼 – 《影响力》作者
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光有能力是不够的,成功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展示自己了,我们都需要《反低调》这本书。
多米尼克·巴顿 – 麦肯锡全球管理合伙人
在信息过载和算法主导的时代,评估和传达真正的专业知识,是一项关键的管理能力。《反低调》将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
马修·莱顿 – 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全球管理合伙人
无论你的职业或专长是什么,你的能力每时每刻都会被他人判断和评估。《反低调》为我们提供了有效而实用的见解,只要采取书中的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增强自信并提升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
安迪·帕尔默(Andy Palmer) 阿斯顿·马丁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你可能拥有本科学历和丰富的经验,甚至已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现在你仍需要阅读《反低调》!有能力胜任自己的工作不是*重要的,被认为有能力才*重要。
鲁伯特·扬格(Rupert Younger) 牛津大学企业声誉中心教授,导演
被他人赏识很重要。《反低调》从行为等方面告诉你如何塑造他人对你的认知,并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
G. 理查德·谢尔(G.Richard Shell) 沃顿商学院教授,《追求的艺术》(The Art of Woo)合著者
就像河流*终会流向大海一样,权力*终会属于那些有说服力的人。《反低调》这本书为你提供了说服他人的技巧。你需要赢得他人的认可,让权力主动向你靠近。
迈克尔·惠勒(Michael Wheeler) 哈佛商学院教授,《谈判的艺术》(The Art of Negotiation)作者
要想找到一份工作,获得投资者的支持,完成一笔交易或者发起一项行动,仅尽力做到*好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说服别人相信你的能力,认为你值得信赖,可以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这本引人注目的新书列出了 8 条实用性原则,它们将积极地影响他人对你能力的判断。纳斯海的劝告十分吸引人,我相信你很快就会被他说服。
亚历山大·温尼科夫(Alexander Vinnikov) 北约驻乌克兰代表团团长
无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在外交领域,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成功谈判的关键。传播这种能力也有助于领导者获得员工的认可和接纳。纳斯海博士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且实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对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管理者来说必不可少。
乔琪斯·科恩(Georges Kern) 百年灵公司首席执行官
《反低调》的核心论点是:仅拥有非凡的能力是不够的。如今,所有的高层管理者和任何一个渴望成为高层管理者的人,都有必要对自己的形象负责,承担起相应的个人公关责任。纳斯海教授在书中介绍了一些技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可。这本书引人入胜、娱乐性强,具有教育意义但又绝不迂腐,
在此强烈推荐!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
纳斯海已经掌握了冷静写作的艺术……本书文笔流畅,具有可读性,书中还加入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和实例。
约书亚·贝尔:天才音乐家也会被埋没
一位世界级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在不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以匿名的方式在出行高峰期的地铁站演奏,会发生什么事情?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记者吉恩·温加滕(GeneWeingarten)向美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指挥莱昂纳德·斯拉特金(Leonard Slatkin)提出了上述问题。对方回答说:“或许没有人能认出这位小提琴家,只会把他当作一位不知名的街头音乐人……但是我认为人们不会完全忽视他……我预估,大概有 10% 的行人会
驻足欣赏,4% 的人可以听出他的水平。”
“大师,感谢您的回答,”温加滕说,“其实这不是一个假设性问题,而是一个真实的事件。”
“那么我的猜想对吗?”
“您马上就会知道结果。”
“这位音乐家是谁?”
“约书亚·贝尔(Joshua Bell)。”
贝尔在不到 40 岁时,已因其传奇的职业生涯获得了“神奇小子”“天才”甚至“音乐上帝”的称号。在 17 岁时,他已经作为独奏者登上了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与伦敦交响乐团等世界级乐团合作演出。贝尔获奖无数,英国水星音乐奖和留声机奖、德国古典回声奖、美国格莱美奖都被他收入囊中。他负责为电影《红色小提琴》(Die rote Violine)配乐,该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在实验的准备阶段,《华盛顿邮报》的工作人员害怕出现哄挤的情况,曾考虑是否需要调用国民警卫队来控制局面,甚至还考虑在紧急情况时投放催泪瓦斯或使用防爆弹等手段。虽然他们对安全问题表示了强烈的担忧,但这个冒险的实验还是进行了。
2007 年 1 月 12 日,约书亚·贝尔第一次体验了“街头音乐人”这一身份。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临近 8 点,贝尔走进了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站。他把琴盒打开,取出小提琴。这把琴是著名制琴大师斯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在 1713 年(制琴黄金时期)制成的,价值近 400 万美元。贝尔挥动的琴弓也大有来头,那是 18 世纪晚期的制弓大师富兰索瓦·图尔特(Franois Tourte)的作品。年轻的贝尔就站在那里,消瘦而略显羞涩,他戴着一顶棒球帽做掩饰。
贝尔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 d 小调第二组曲中的《夏康舞曲》(Chaconne)开始演奏,该曲是衡量小提琴家合格与否的标准。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甚至称之为“最完美、最神秘的音乐作品……给人最深刻的思考与最强烈的感动”。“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曲子,”勃拉姆斯激动地说道,“我敢确定那
种巨大的、难言的激动将使我癫狂。”
当一个世界级小提琴家用极其贵重的小提琴奏起一首划时代的曲目时,会发生什么呢?
最初的 3 分钟,有 63 位行人经过,但只有一位中年男子注意到演奏后放慢了脚步。接着,一位女士向琴盒里扔了 1 美元,然后继续赶路。在之后的时间里,共有 1 097 人路过,其中没有一个人鼓掌,有 7 个人停下了脚步,27 个人往琴盒里丢了钱却没有停留。
地铁站几米之外的彩票投注站旁始终站着一些人,但在实验进行的 45 分钟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往音乐传来的方向看过一眼。同时,不远处还有一个精力充沛的巴西擦鞋匠,他一直在抱怨周围太吵,不过还好没有像平时一样打电话向警察投诉。实验结束后,贝尔赚得了 32 美元 17 美分,与一般的街头音乐人无异。这其中还包括一位女士在认出贝尔后向琴盒里扔的 20 美元。要知道,3 天前,他在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的演出票价最低为 100 美元,且座无虚席。
实验中,每首曲子结束的时候,贝尔都觉得特别难堪和尴尬,因为他没有收获一点掌声。“那种感觉真是令人不悦,”他事后回忆道,“我就这么被人忽略了。如果是在音乐厅,有人咳嗽或者手机响起,我都会生气……”
世界上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使用斯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演奏不同时期最伟大的大师的作品,这可谓史无前例。实验前,人们认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相信路人一定会被贝尔的演奏所吸引。然而实验证明,才能不会自己发光。你也许是某个领域最优秀的人,但在没有人注意到你的才能的情况下,可能有人会把你当成笨蛋。所以,你必须自己把能力展示出来。这正是本书的主题。
相关研究一再证明,鉴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非常困难。人们很难在看一眼成果之后,就能立刻给出客观且正确的评判。从这方面来看,对一个音乐人的能力做出判断十分具有挑战性。不同于音乐鉴赏,体育竞技的结果会明确显示胜利与失败,在有具体任务的工作中,人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事情是否完成,可是结果真的能证明什么吗?
事实上,结果没有办法证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律师可能打赢官司也可能败诉,但即便输了官司,律师的能力还是可以得到认可,反之亦然,毕竟律师的能力不能以胜诉率来评判。医生也同样如此,庸医有时候能治好病人,只是因为对于有些疾病,人体有足够的自我修复能力。良医有时候治疗失败,可能是因为这种病本身就无法治愈。这个逻辑对企业家也适用,老板能力不强,高质量的产品也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并促使销量增加。反过来,老板能力卓越,也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而导致产品滞销。再说政治领域,就算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也不能说明领导者的能力不足。
一个人成功与否,真的可以侧面印证他的能力吗?经济领域存在着真实案例:1983 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下简称 AT&T公司)委托麦肯锡咨询公司对移动通信市场的前景进行预测。当时的美国国家无线通信局局长托马斯·苏各儒(Thomas Sugrue)回忆道:“麦肯锡向 AT&T 公司表明,截至 2000 年,美国移动电话的使用人数最多只能达到 100 万。”但结果并非如此,到了 2000 年,已有 8 000 万美国人用上了无线电话,预测数量远不及实际数量。AT&T 公司根据麦肯锡的咨询结果制定了企业战略,最终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AT&T 公司曾经是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在行业内德高望重,此后却每况愈下,最终被曾经的子公司西南贝尔吞并。
2000 年,这笔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被曝光后,麦肯锡的遭遇如何?客户大量流失,公司迅速破产?恰好相反,麦肯锡的声誉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公司如日中天。这看起来很奇怪:有的人表现得很有能力,却遭遇了失败;有的人能力无法让人信服,却取得了成功。能力是否被认可,与成功与否没有丝毫关系。这话是否太以偏概全?不,这还只是轻描淡写。真实情况是:哪怕一个人没有真材实料,也不影响他“看上去很有能力”。在 20 世纪,人们生病了不是去医院,而是等着自动痊愈,因为当时万能的“放血疗法”不仅没有作用,还经常引发感染。尽管医生和药师的能力没有被认可,他们还是享有极高的声望。
某人一旦被认为是某一领域的业内人士,给他人的印象就是一定具备该领域的专业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曾邀请来自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数百位专家,对各自领域未来 5 年的发展进行预测。5 年之后,现实与预测的对比结果打破了专家的光环,众人心中的资深专家根本做不到准确预测,甚至声望越高的那些专家预测的偏差越大。尽管专家每天一本正经地对金融危机或战争爆发等重大事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但他们并没有预言未来的能力。
因此,我们长久以来的认知需要被修正:一件事情完成得不好,不一定会导致负面评价;而一件事情完成得出色,也不一定会获得认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