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47397
解放军哪个军的军史*长?
军迷们的结论是50军!它的前身是国民党的60军,60军的前身是云南的滇军,如此,50军的军史可以追到清朝末年的新军,这不是*长的军史吗?
重九起义、护国首义、台儿庄血战、越南受降、长春起义、抗美援朝……这个军的经历相当丰富。
作战对手也多啊,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印度、越南……中国军队的交战对手,除了苏联都打过!
一伙50军的退伍老兵,开始追寻自己老部队的传奇。
他们发现:这个军的历史又绝不限于一个军——
一个军的传奇,映射中国现代军队的历史。
序 幕: 寻找长长的军史
第一章 云南有个讲武堂
第二章 当滇军遇到红军
第三章 60军血战台儿庄
第四章 中国军队出国受降
第五章 民主同盟军
第六章 兵临城下
第七章 一个军和一个城的惊险命运
第八章 整训成军
第九章 云南起义
第十章 出国作战
第十一章 梁山部天下把名扬
第十二章 走向国防军
后 记 50军的人写50军的事
后记 50军的人写50军的事
一切生命体都有个奇妙的特性:机体死亡,基因仍在。只要基因保留完整,仍然可以复制生命,重现生机。
一个人有生命,一个军也有。一个人有生命基因,一个军有文化基因。
老兵不死,军魂永驻。50军的老战士,那些起义和战争的亲历者,一直在书写历史。《长春起义纪事》《汉江血痕》《白云山战歌》《朝鲜战地实录》《战友情怀》《滇军起义与云南解放》……
岁月流逝,老兵逐渐逝去,可他们的后代还在。一些50军的第二代又在50军当兵,对50军的历史格外感兴趣。长篇纪实《心路沧桑》取得重要学术成果,《阅读父亲》写出烈士后代的情感和思考。
有了相当的文字积累,一位历史学家建议把这个军的历史拍成纪录片。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已经退伍的战友又共同奋战,5年间从东北到云南,遍访150多位50军的老前辈。
这就发现,这个军的历史太有故事!
从解放军50军,上溯国军60军,追溯滇军……
一个军的传奇,映射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强军梦,映照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的强军路!
曾泽生解下自己的佩枪,郑重地交给刘浩:“这是兄弟的一点心意。”
刘浩郑重地接过,心中翻腾。所有的军人都懂得,曾泽生这个动作的含义。
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让军人缴枪只有一种可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降仪式,日军将领向中国受降官交出佩枪和指挥刀。
可是起义不同,起义部队不算投降,起义部队不缴枪,起义部队依然配备武器。曾泽生主动把佩枪相赠,就是一种象征性表示:呈送军权,接受指挥。
曾泽生十分感谢共产党的大度,蒋介石总是强令部下打那些不可能打胜的仗,而共产党并不强求自己做难以做到的事。只是,曾泽生当时还不知道,解放军这个决定是通天的!
东北野战军围城指挥部要求曾泽生配合解决新7军,本是作战的需要。曾泽生不愿干,就显示起义立场的不鲜明。
怎么办?策反大事,要由中央决策,东北野战军向中央发报请示。
毛泽东亲自回电:你们争取60军起义的方针是对的,一兵团对60军的分析和处置也是对的。唯要60军对新七军表示态度,不要超过他们所能做到的限度。这就是说,60军不必攻打新7军,只要把部队拖出城外就够了。
不强加于人,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
曾泽生没有见到毛泽东的电报,却能感到共产党人的胸怀宽大。
这时,曾泽生又收到一封电报,93军军长卢浚泉劝说60军起义的电报。原来,解放军攻克锦州时,守城的93军师长安守仁不做抵抗,93军的军长卢浚泉成了俘虏。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亲自接见卢浚泉,希望卢浚泉为滇军起义和云南解放做出贡献。卢浚泉后悔啊,自己和共产党的关系,原比曾泽生更近。
看到卢浚泉的来信,曾泽生又想起郑洞国,再次电话劝说。郑洞国没有力气反驳,只是说:“我是军人,要保持军人气节,不成功便成仁。”
远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争取郑洞国。就在10月18日这天,毛泽东代中共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电报,要求逼迫和争取郑洞国起义:“各部对长春取威迫政策,堵塞其一切可能的逃路,暂时不攻击他,以促其变化”。“你们除将恩来致郑洞国电派人送交外,林彪及萧劲光亦可写信给他,萧、萧、陈并应选派适当人员与郑进行谈判”。
司令官的面子
不成功便成仁,郑洞国还是有成仁的机会的。
60军起义,部队开出城外,解放军部队入城接防。这样,解放军就同新7军隔着街道相对。肩膀挨着肩膀,这仗还怎么打?新7军上下全无斗志。
长春城里,只剩一座银行大楼,还在孤零零地顽抗。其实也没有顽抗,因为解放军根本就没有攻打这里。
第二天,黄埔一期毕业的郑洞国,接到两位黄埔老师的消息。
蒋介石校长严令:长春守军18日突围去沈阳。
周恩来主任来信,劝说郑洞国起义。
郑洞国拿着两份指令,左右为难。蒋校长的突围指令无法执行,新7军被围困在长春城里,就像等待宰杀的羔羊。
郑洞国十分尊重周恩来这个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可是,郑洞国又不肯起义,不能落下背叛的名声啊!
这时,有个记者假传圣旨,冒充郑洞国下令新7军起义。新7军巴不得这声号令,立即放下武器。于是,银行大楼里的郑洞国,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解放军包围银行大楼,炮口直指大门,但就是不开炮。周恩来指示,要争取郑洞国战场起义,带动国民党军队的黄埔系。
地下室里的郑洞国,又接到杜聿明从沈阳发来的电报,说是打算派飞机营救。哪里还能飞?现在就是变成飞鸟也逃脱不了!郑洞国向杜聿明发出诀别电报,表示要自杀成仁。
20日,全天,长春城里没有任何枪声。解放军不发一枪,
等待郑洞国的觉悟。郑洞国也在等,不知等待什么。
21日凌晨,郑洞国再也等不下去了,拔出手枪,作态自杀。早已准备好的卫士立即抱住司令官,夺下手枪。接着,卫士向天开枪,楼外的解放军也打了几枪。
卫士向司令报告:“我们做了最后的抵抗,只能放下武器。”
郑洞国无奈地表示:“我不起义,我算投降。”郑洞国认为,起义是背叛,投降是无力抵抗而放下武器,不涉及名节。
其实,按照相关政策,起义的待遇要比投降好。
郑洞国放下武器走出银行大楼,还不忘提出一个要求,要我去解放区可以,不要照片见报。
一场好戏演下来,从卫士到解放军战士,全是为了顾全郑洞国的面子。这面子理应尊重,军人有军人的性格,荣誉高于生命。
一个军的起义,带动一个城的解放。毛泽东从西柏坡发出电报祝贺,祝贺“曾泽生将军起义”,“郑洞国将军投诚”。这“起义”和“投诚”的分别相当精确,褒奖了60军的功劳,也照顾了郑洞国不肯起义的要求。这“投诚”又比“投降”好听,照顾了军人的自尊。
军人出身的蒋介石,当然了解军人性情。熟悉军人的蒋介石屡屡玩弄跑码头的手腕,却最终失去军心。
中共领袖充分尊重对手的人格,平等相待,却赢得滇军的人
心。曾泽生战场起义,长期担任有军权的军长。郑洞国战场投诚,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嫡孙郑建邦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就是被俘的卢浚泉,也得到解放军的礼遇,后来还为云南解放出力。
长春起义,最高兴的还是滇军官兵。潘朔端乘坐敞篷吉普车,率先冲进城里,被特务的冷枪打穿衣袖。地下党员赵国璋扬眉吐气,主动接管郑洞国的指挥部。刚到银行大楼就看到花岗石墙壁上的枪眼,说明这里发生过并不激烈的战斗。进入大楼,收缴了一些残留的武器和文件,又意外地发现两头奶牛。
奶牛?这就是说,在饥饿的长春城里,还有国民党的高官在喝着鲜奶。赵国璋气愤难平,这样的军队不垮,天理难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