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49302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爱尔兰现象级畅销的作品。Goodreads 网站20万读者激赏,《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媒体重磅推荐。北美销量超100万册,版权授出30余国,BBC已买下该作品的影视版权。
2.爱尔兰国民女作家成名作,包揽爱伦·坡奖、安东尼奖、麦卡维蒂奖和巴瑞奖所有重量级悬疑小说奖。她的作品叙事手法聪明、细腻、优雅,以对人物心理的精准把握见长。斯蒂芬?金对她也赞誉有加,称她“令人惊叹,充满激情”,将她与托马斯?哈代、詹姆斯?艾尔罗伊以及鲁斯?伦德尔相提并论。
3.爱尔兰版《真探》失落的纯真。罪恶的力量、幸存者的愧疚感、以及复杂如森林暗影的人心,交织出一场不断涌现悬疑和谜团的追寻之旅,更演绎出一部张力十足,令人再也无法把目光移开的完美杰作。
内容简介
一个夏日午后,十二岁的亚当和朋友彼得、杰米一起进入森林玩耍,在阳光斑驳的森林里,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日落后,三个孩子都没有回家,父母们的担心开始转为恐慌。搜救队彻夜搜索,却只找到了惊吓过度并失去记忆的亚当,和他一起的彼得与杰米从此杳无音讯……
多年后,亚当隐姓埋名,变换口音,彻底远离了当年事发地所在的小镇,成为都柏林警局的重案组警探罗布。他有一位个性爽直的女搭档凯茜。有天他们接手了一起凶杀案——森林里的石头祭坛上突现一具十二岁女孩的尸体。受害人的年龄、案发的地点与当年的案件有着太多难以言说的巧合,这起扑朔迷离的女童命案将罗布带回了当年的事发地。一踏入那片森林,罗布就感到了一丝凉意,而令罗布更加不安的是似乎有人察觉了他的身份。
为了找寻真相,他决定再次回到森林中……
多年后,亚当隐姓埋名,变换口音,彻底远离了当年事发地所在的小镇,成为都柏林警局的重案组警探罗布。他有一位个性爽直的女搭档凯茜。有天他们接手了一起凶杀案——森林里的石头祭坛上突现一具十二岁女孩的尸体。受害人的年龄、案发的地点与当年的案件有着太多难以言说的巧合,这起扑朔迷离的女童命案将罗布带回了当年的事发地。一踏入那片森林,罗布就感到了一丝凉意,而令罗布更加不安的是似乎有人察觉了他的身份。
为了找寻真相,他决定再次回到森林中……
目 录
序
1-25
作者后记
致谢
1-25
作者后记
致谢
前 言
想像这样一个夏天:小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切仿佛从老电影里原封不动搬了出来。这样一个夏天,完全不像爱尔兰惯有的季节,少了鉴赏家才能尝出的微妙滋味,也没有水彩般细致的霏雨微云。这样一个夏天,张狂、放肆、炎热,天空有如纯净的绢蓝。这样一个夏天,味道在你的舌尖漾开,是嘴里的青草,新冒的汗水,树屋里调制过的红柠檬汁和滴着奶油的马利饼。这样一个夏天,触角戳刺着你的肌肤,是狂飙的强风和攀上臂膀的瓢虫。这样一个夏天,气息充塞你的胸膛,是新除的草腥味和衣服翻腾晾晒后的味道。这样一个夏天,声音萦绕耳畔,是鸟鸣虫嘶,树叶婆娑,足球弹跳,和跳皮筋的歌谣:一!二!三!这样一个夏天绵延无尽,总是从威琵先生的悠扬音符和好友的敲门声开始,直至天色昏暗,母亲的身影在门边出现,呼唤你回家,声音穿过幽暗林间的成群蝙蝠,传到你耳边,这才宣告结束。这样一个夏天,无比灿烂。
想像山丘上有一小片楼房,错落有致,离都柏林只有几英里之遥。政府宣称这里将成为市郊繁荣的一个奇迹,彻底解决城市无法幸免的贫穷与拥挤。如今却只有十几栋制式联排建筑,外观依旧新颖,显得格外突兀。官员当年盛赞麦当劳和多厅电影院,几对年轻夫妻便带着孩子,逃离已不再被提及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廉价公寓和户外厕所,怀抱着拥有宽阔的后院和能让孩子玩跳房子的大马路的梦想,用老师或巴士司机的微薄薪水买下了离城市最近的家,用大垃圾袋装满家当,沿着路中央长满杂草和雏菊的车辙小径颠簸上山,展开全新生活。
转眼十年过去,“基础建设”中擘画的住宅区中心和灯光闪烁的连锁商店仍然没有出现(二流政客偶尔在下议院怒斥土地买卖弊端,却未曾被报道)。农夫依然在小径两旁牧养牛群,夜里四周只有邻近山丘的点点微光。小镇后方是购物中心和美丽的小公园的预留地,两公里见方的森林幽幽生长了不知多少世纪。
往前走去,一道薄薄的泥砖墙将森林阻隔在住宅区之外,三个孩子争先恐后奔到墙边,他们的身躯瘦小结实,线条流畅自然,有如轻巧的飞行器。他们挖凿灰泥,切出闪电、星星和字母 A 的形状,在被阳光烤晒成棕色的墙面上宛如白色刺青。一头金发从墙顶冒了出来,只见他们脚踩着洞,膝盖顶墙,双腿一蹬就翻过去了。
森林里阳光点点,低语处处,幻影重重,百万个细微声响汇成静默——无法辨别的窸窣骚动此起彼落。空寂中蕴藏了无穷的隐秘生物,在双眼不及之处咻地溜过。小心!蜜蜂在倾斜的橡树缝隙里飞进飞出。掀开石块,只见奇形怪状的虫子愤怒地蠕动着,一列辛勤工作的蚂蚁爬上你的脚踝。倾圮废弃的塔楼过去曾是要塞,如今石缝间爬满手腕粗细的荨麻。破晓时分,兔子带着幼崽从塔底出来,在古墓上游玩戏耍。
夏天是这三个孩子的。他们熟知这片森林,有如熟知自己膝盖上的擦伤的痕迹。在林中空地,就算蒙住双眼,孩子们也不会迷路,一步都不会走岔。这里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狂放不羁,好似君临天下,犹如年幼的野兽。孩子们在林间攀爬行走,在树洞里玩捉迷藏,在漫漫的夏日,在夜里的梦乡。他们跑进传说,跑进父母未曾听闻的深夜故事和噩梦里。小径荒芜,光靠一人难以分辨,三个孩子飞奔越过坍塌的石墙,将鞋带和父母的呼唤抛在脑后,如彗星的尾巴。是谁双手抚弄柳枝在河岸等待?是谁的笑声从高高的枝干上传来?是谁的脸庞在你视线角落的矮树丛里,映着光和叶影,转眼就消失不见?
这三个孩子不会变老,在这个夏天,在所有夏天。这个八月不会逼他们挤出所有潜藏的勇气和力量,来面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不需要他们老成忧伤,为生活所困。这个夏天对他们另有所求。
想像山丘上有一小片楼房,错落有致,离都柏林只有几英里之遥。政府宣称这里将成为市郊繁荣的一个奇迹,彻底解决城市无法幸免的贫穷与拥挤。如今却只有十几栋制式联排建筑,外观依旧新颖,显得格外突兀。官员当年盛赞麦当劳和多厅电影院,几对年轻夫妻便带着孩子,逃离已不再被提及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廉价公寓和户外厕所,怀抱着拥有宽阔的后院和能让孩子玩跳房子的大马路的梦想,用老师或巴士司机的微薄薪水买下了离城市最近的家,用大垃圾袋装满家当,沿着路中央长满杂草和雏菊的车辙小径颠簸上山,展开全新生活。
转眼十年过去,“基础建设”中擘画的住宅区中心和灯光闪烁的连锁商店仍然没有出现(二流政客偶尔在下议院怒斥土地买卖弊端,却未曾被报道)。农夫依然在小径两旁牧养牛群,夜里四周只有邻近山丘的点点微光。小镇后方是购物中心和美丽的小公园的预留地,两公里见方的森林幽幽生长了不知多少世纪。
往前走去,一道薄薄的泥砖墙将森林阻隔在住宅区之外,三个孩子争先恐后奔到墙边,他们的身躯瘦小结实,线条流畅自然,有如轻巧的飞行器。他们挖凿灰泥,切出闪电、星星和字母 A 的形状,在被阳光烤晒成棕色的墙面上宛如白色刺青。一头金发从墙顶冒了出来,只见他们脚踩着洞,膝盖顶墙,双腿一蹬就翻过去了。
森林里阳光点点,低语处处,幻影重重,百万个细微声响汇成静默——无法辨别的窸窣骚动此起彼落。空寂中蕴藏了无穷的隐秘生物,在双眼不及之处咻地溜过。小心!蜜蜂在倾斜的橡树缝隙里飞进飞出。掀开石块,只见奇形怪状的虫子愤怒地蠕动着,一列辛勤工作的蚂蚁爬上你的脚踝。倾圮废弃的塔楼过去曾是要塞,如今石缝间爬满手腕粗细的荨麻。破晓时分,兔子带着幼崽从塔底出来,在古墓上游玩戏耍。
夏天是这三个孩子的。他们熟知这片森林,有如熟知自己膝盖上的擦伤的痕迹。在林中空地,就算蒙住双眼,孩子们也不会迷路,一步都不会走岔。这里是他们的地盘,他们狂放不羁,好似君临天下,犹如年幼的野兽。孩子们在林间攀爬行走,在树洞里玩捉迷藏,在漫漫的夏日,在夜里的梦乡。他们跑进传说,跑进父母未曾听闻的深夜故事和噩梦里。小径荒芜,光靠一人难以分辨,三个孩子飞奔越过坍塌的石墙,将鞋带和父母的呼唤抛在脑后,如彗星的尾巴。是谁双手抚弄柳枝在河岸等待?是谁的笑声从高高的枝干上传来?是谁的脸庞在你视线角落的矮树丛里,映着光和叶影,转眼就消失不见?
这三个孩子不会变老,在这个夏天,在所有夏天。这个八月不会逼他们挤出所有潜藏的勇气和力量,来面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不需要他们老成忧伤,为生活所困。这个夏天对他们另有所求。
媒体评论
《神秘森林》是法兰奇初出茅庐之作,精彩绝伦!作者描述了警探心灵受创后遭遇的精神折磨,可谓入木三分,再加上致命森林的阴冷气氛,故事引人入胜。小说以“现在饱受过去纠缠”为主题,表现极为出色!
——《泰晤士报》
年度佳作之一,你一定要看的一本小说。法兰奇笔下的场景生动,角色性格复杂,总是能出人意料。即便是高明的读者,在阴郁气氛与冷酷文字的陪伴下,也能走入这片幽微之地,置身林中!
——《纽约时报》
法兰奇在处女作中游走于警探办案与心理惊悚之间,手法精纯熟练。罗布与凯茜都是善察人心但有一定缺陷的英雄,两人的友谊与搭档关系提升了小说的层次,超越单纯的儿童谋杀与童年压迫性创伤的暴力情节。
——《出版商周刊》
本书是爱尔兰年轻作家法兰奇的处女作,令人看好。法兰奇剧场经验丰富,显然熟谙戏剧效果,书中情节扎实,节奏紧凑,但笔下角色温柔而有同理心,主角罗布与聪明强势的女搭档之间的情感发展,让本书有别于其他著作,是部风格强烈的小说!
——《西雅图日报》
故事优美动人,书中描绘了爱尔兰近二十年来的巨大社会变迁,以及都柏林黑暗的政坛和贪污内幕,充满令人激赏的洞见。然而,小孩在森林失踪的神秘意涵与罗布残缺的自我,才是本书zui震慑人心之处!
——《苏格兰周日报》
——《泰晤士报》
年度佳作之一,你一定要看的一本小说。法兰奇笔下的场景生动,角色性格复杂,总是能出人意料。即便是高明的读者,在阴郁气氛与冷酷文字的陪伴下,也能走入这片幽微之地,置身林中!
——《纽约时报》
法兰奇在处女作中游走于警探办案与心理惊悚之间,手法精纯熟练。罗布与凯茜都是善察人心但有一定缺陷的英雄,两人的友谊与搭档关系提升了小说的层次,超越单纯的儿童谋杀与童年压迫性创伤的暴力情节。
——《出版商周刊》
本书是爱尔兰年轻作家法兰奇的处女作,令人看好。法兰奇剧场经验丰富,显然熟谙戏剧效果,书中情节扎实,节奏紧凑,但笔下角色温柔而有同理心,主角罗布与聪明强势的女搭档之间的情感发展,让本书有别于其他著作,是部风格强烈的小说!
——《西雅图日报》
故事优美动人,书中描绘了爱尔兰近二十年来的巨大社会变迁,以及都柏林黑暗的政坛和贪污内幕,充满令人激赏的洞见。然而,小孩在森林失踪的神秘意涵与罗布残缺的自我,才是本书zui震慑人心之处!
——《苏格兰周日报》
免费在线读
我做警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当警探。受训和干基层警员那几年—— 坦普尔莫尔警察学校,做不完的复杂的体能训练;穿着很卡通的反光外套
在小镇巡逻,调查三名小混混是谁昏了头,竟然打碎了麦克斯威尼太太家花园储藏室的玻璃。我感觉自己就像法国剧作家约内斯科笔下的难堪角色, 为了从事真正想做的工作,不得不忍受无聊的考验,只因为一些莫名其妙
的官僚政治的理由。我从来不回想那段日子,那时的记忆也已经模糊了。 我当时没有结交任何朋友,我感觉自己对外界的疏离既是被迫,也是无可 避免,就像镇静剂的副作用。不过,在同学和同事眼中,我是在故意怠慢,
是在瞧不起他们根深蒂固的乡下人习气和往上爬的野心。可能吧。我最近读自己警校时期的日记时,看到里面有这样一段形容我同学的话:“一群嘴巴大开、没救欠扁的家伙,脑袋都被陈腔滥调毒坏了,说出来的话臭气
熏天,净是培根、包心菜、牛屎和坛蜡烛的臭味。”就算我那天心情恶劣,这样说还是太过分了,看来我对文化差异真是一点也不尊重。
我在进重案组前,就已经买好了工作装:精致的蓝绿细纹衬衫,轻 柔有如兔毛的羊绒围巾和剪裁合身的西装。西装是上好的面料,摸起来 仿佛会呼吸。这些衣服在我的衣橱里躺了快一年才派上用场。这套已成
惯例的警探行头真是深得我心,想我当初会对这份工作情有独钟,穿着 绝对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含义深远、外人难窥堂奥的暗号密码:指纹、微量痕迹和刑事鉴定,令我心向往之。警校毕业后,我被派驻过几个地方,全是像斯蒂芬·金小说场景的小镇。其中一个小镇出了个命案,其实不过是常见的家庭暴力导致的意外,就连凶手本人 都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不过,由于这名男子的前任女朋友死因不明,因此重案组还是派了两名警探过来。他们在镇上待了一周,我总是一边工作一边盯着咖啡机,他们一走到咖啡机旁,我就跟过去慢慢加牛奶,顺便偷听他们不带感情的简洁对话:局里送来的毒物鉴定之后如何如何,实验室辨识出的锯齿状痕迹怎样怎样。喝完咖啡,我会点根烟,这样才能跟他们一起到停车场。我会离他们几步之遥,一边抽烟一边茫然地看着天空,一边听他们说话。他们会漫不经心地对我微笑,偶尔拿出生锈的芝宝打火机帮我点烟,然后微微耸肩示意我离开,接着又开始讨论缜密复杂的多方位的侦查计划:先传唤嫌疑犯的老妈,让他独自在家里担心他老妈会抖搂出什么,接着再把他找来。另外还要重建现场,带嫌疑犯去走一遍,但不让他有时间细看。
你们中或许有人会猜想,我干警探这一行是为了当英雄,想破解童年的谜团。你们错了。我升任警探的那天就已经把档案翻出来看过了,就那一次。那时,组里只剩我一个人,只剩我桌上的一盏灯(遗忘的名字蝙蝠般在我脑海中盘旋,手写的证词已经褪色变淡,证人表示杰米曾经踢过她的母亲,因为她不想去寄宿学校,而另外两名“长相凶恶”的少年经常傍晚时分在森林四周游荡,彼得的母亲颧骨上有过淤青),我只看了一遍,之后就再没读过。我渴望的是探寻犯罪的奥秘,那些如同盲文字母般的隐约可辨的蛛丝马迹。当年那两名警探就像警界的贵族,大驾光临了这个鸟不生蛋的小镇,又像技巧完美的飞人,在空中熠熠发光。他们只玩赌注最大的,是赌局的专家。
我知道他们手段残忍。人类本就残忍野蛮,通过心无旁骛的冷眼静看和仔细操控,逼对方彻底放下心防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更是野蛮的极致,是最纯粹、最高明细致的暴力。
在小镇巡逻,调查三名小混混是谁昏了头,竟然打碎了麦克斯威尼太太家花园储藏室的玻璃。我感觉自己就像法国剧作家约内斯科笔下的难堪角色, 为了从事真正想做的工作,不得不忍受无聊的考验,只因为一些莫名其妙
的官僚政治的理由。我从来不回想那段日子,那时的记忆也已经模糊了。 我当时没有结交任何朋友,我感觉自己对外界的疏离既是被迫,也是无可 避免,就像镇静剂的副作用。不过,在同学和同事眼中,我是在故意怠慢,
是在瞧不起他们根深蒂固的乡下人习气和往上爬的野心。可能吧。我最近读自己警校时期的日记时,看到里面有这样一段形容我同学的话:“一群嘴巴大开、没救欠扁的家伙,脑袋都被陈腔滥调毒坏了,说出来的话臭气
熏天,净是培根、包心菜、牛屎和坛蜡烛的臭味。”就算我那天心情恶劣,这样说还是太过分了,看来我对文化差异真是一点也不尊重。
我在进重案组前,就已经买好了工作装:精致的蓝绿细纹衬衫,轻 柔有如兔毛的羊绒围巾和剪裁合身的西装。西装是上好的面料,摸起来 仿佛会呼吸。这些衣服在我的衣橱里躺了快一年才派上用场。这套已成
惯例的警探行头真是深得我心,想我当初会对这份工作情有独钟,穿着 绝对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含义深远、外人难窥堂奥的暗号密码:指纹、微量痕迹和刑事鉴定,令我心向往之。警校毕业后,我被派驻过几个地方,全是像斯蒂芬·金小说场景的小镇。其中一个小镇出了个命案,其实不过是常见的家庭暴力导致的意外,就连凶手本人 都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不过,由于这名男子的前任女朋友死因不明,因此重案组还是派了两名警探过来。他们在镇上待了一周,我总是一边工作一边盯着咖啡机,他们一走到咖啡机旁,我就跟过去慢慢加牛奶,顺便偷听他们不带感情的简洁对话:局里送来的毒物鉴定之后如何如何,实验室辨识出的锯齿状痕迹怎样怎样。喝完咖啡,我会点根烟,这样才能跟他们一起到停车场。我会离他们几步之遥,一边抽烟一边茫然地看着天空,一边听他们说话。他们会漫不经心地对我微笑,偶尔拿出生锈的芝宝打火机帮我点烟,然后微微耸肩示意我离开,接着又开始讨论缜密复杂的多方位的侦查计划:先传唤嫌疑犯的老妈,让他独自在家里担心他老妈会抖搂出什么,接着再把他找来。另外还要重建现场,带嫌疑犯去走一遍,但不让他有时间细看。
你们中或许有人会猜想,我干警探这一行是为了当英雄,想破解童年的谜团。你们错了。我升任警探的那天就已经把档案翻出来看过了,就那一次。那时,组里只剩我一个人,只剩我桌上的一盏灯(遗忘的名字蝙蝠般在我脑海中盘旋,手写的证词已经褪色变淡,证人表示杰米曾经踢过她的母亲,因为她不想去寄宿学校,而另外两名“长相凶恶”的少年经常傍晚时分在森林四周游荡,彼得的母亲颧骨上有过淤青),我只看了一遍,之后就再没读过。我渴望的是探寻犯罪的奥秘,那些如同盲文字母般的隐约可辨的蛛丝马迹。当年那两名警探就像警界的贵族,大驾光临了这个鸟不生蛋的小镇,又像技巧完美的飞人,在空中熠熠发光。他们只玩赌注最大的,是赌局的专家。
我知道他们手段残忍。人类本就残忍野蛮,通过心无旁骛的冷眼静看和仔细操控,逼对方彻底放下心防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更是野蛮的极致,是最纯粹、最高明细致的暴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