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708558
第二次印巴战争将巴基斯坦推向了中国,终于成就了如今的“巴铁”。不过本书并没有失之偏颇,双方将士的军人担当、家国情怀、历史宿命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南亚次大陆上的两个政治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积怨已久,1965年,双方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再次大打出手,酿成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印巴双方不仅体现出了可圈可点的战役规划水平和战术素养,而且演绎出了规模宏大的坦克战和高强度的空中对决。本书将详细解读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生动再现这场影响深远的旷世之战。
第一章 潘多拉魔盒
第二章 库奇兰恩冲突
第三章 巴基斯坦的作战计划
第四章 “直布罗陀行动”
第五章 “大满贯行动”
第六章 全面战争
第七章 决战锡亚尔科特
第八章 空中大战
第九章 停战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对英国殖民者的不懈斗争,1947年8月14日到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宣告独立。对于这来之不易的独立,印巴两国从一开始并没有好好珍惜,而是为了抢夺各个领邦,借机进行民族清洗的大动荡和大仇杀。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土邦,比如马德拉斯、孟买、中央省、联合省、比哈尔、奥里萨、马拉塔等完全归印度联邦所有。在西北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的土邦和东北孟加拉地区归巴基斯坦所有,剩下的教派和人口混杂的各个土邦按照公民投票决定归属。结果,印巴双方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分裂上,上演了一出20世纪最悲惨的迁徙和屠杀史——1400多万人相互迁徙,按照信仰投奔印度或巴基斯坦,在途中都遭到了对方信教人员的血腥屠杀。
然而,印巴分治造成的后果并不仅仅是仇杀的悲剧,还体现在印巴双方对教派人口混杂的土邦展开的激烈争夺上。印度依仗其强大的国力,采取武力驱逐领主的方式,强行兼并了朱纳加尔邦和海得拉巴邦。这样以来,双方可争夺的就只有印度西北毗邻的查谟克什米尔邦了。连续两次在争夺战中失败的巴基斯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既然印度可以采取哄骗和武力驱逐的方式强行兼并朱纳加尔邦和海得拉巴邦,那么为什么巴基斯坦就不能效仿呢?立志要争下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向时任巴基斯坦陆军代理总参谋长的英国人伊斯埃纳勋爵讨论巴基斯坦出兵查谟克什米尔的可行性,但伊斯纳埃勋爵反对马上出兵查谟克什米尔。他认为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新建的巴基斯坦陆军需要时间重建和巩固。
在巴基斯坦的双眼紧盯查谟克什米尔的时候,印度也没有闲着。尼赫鲁绝对不会坐视克什米尔落入巴基斯坦囊中。为了争夺查谟克什米尔,印巴两国都在该领邦培植了各自势力。印巴分治后,查谟克什米尔君主(Maharaja)哈利·辛格是名印度教徒,内心自然想加入印度联邦,但整个领邦78%的人口是穆斯林,只有20%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如果贸然决定加入印度,必然会遭到整个查谟克什米尔穆斯林的反对。考虑再三,哈利·辛格最终还是保持观望态度,暂时维持现状。巴基斯坦很巧妙地利用了哈利·辛格的心理,当即表示同意。可意在吞并查谟克什米尔的尼赫鲁当然不会“上这个当”,他断然拒绝了哈利·辛格的意见。在尼赫鲁看来,查谟克什米尔毗邻印度、中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根本没法保持独立或中立,它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既然维持现状的协议没法签,那么物资供应总要维持吧?查谟克什米尔是个内陆土邦,它的物资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印度或巴基斯坦。由于尼赫鲁没有理会哈利·辛格的建议,哈利·辛格只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物资供应协议,巴基斯坦获得了对克什米尔的伊斯兰圣坛、谷物、油、盐的经营权,并掌控了克什米尔的邮政电报和电话系统。
如果说签署物资供应协议就能避免战火的话,那哈利·辛格就大错特错了。1947年8月到9月,印巴分治后的民族仇杀行动开始在查谟上演。当地50多万名穆斯林居民中有20万人遭到印度教徒的杀害。
发生在查谟的仇杀事件传遍查谟克什米尔各地,引起当地穆斯林的极大愤怒。查谟克什米尔西部的奔杰省首先爆发了反对哈利·辛格的起义,并和忠于哈利·辛格君主的部队展开激烈战斗。接着,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瓦齐里斯坦和北部的喀喇昆仑省悍勇的山民们成群结队,组成巴基斯坦民军进入查谟克什米尔,协助当地穆斯林武装起义,迅猛扩大地盘,猛攻忠于哈利·辛格的部队,朝斯利那加进军。
为了把握这个黄金良机,彻底控制查谟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加大对忠于哈利·辛格的土邦军队和土邦各级政府的策反,导致土邦军队中大批穆斯林士兵逃亡,整个土邦行政机构也逐渐瓦解。为了给哈利·辛格造成更多困难,巴基斯坦还对查谟克什米尔进行经济封锁,切断了诸如谷物、盐、油、汽油和煤油等重要生活用品的供应。汽油短缺使查谟和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运输系统瘫痪,财政系统也陷入枯竭状态,邮政电话和电报系统更是处于瘫痪状态。在没有饷银、补给系统断绝和通信系统崩溃的情况下,忠于哈利·辛格的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军队根本没法阻挡巴基斯坦民军的突击。在查谟克什米尔西南地区,巴基斯坦民军迅速控制了大片领土。在首府斯利那加平原,巴基斯坦民军占领了巴拉穆拉。
形势的急剧恶化迫使查谟克什米尔君主向印度求援。在君主哈利·辛格于1947年10月26日签约加入印度联邦后,印度陆军迅速利用空运和陆路紧急开赴克什米尔和查谟。在印军的猛烈打击下,巴基斯坦民军被迫退却,印军解除了民军对拉乔里(Rajauri)的包围。不过,奔杰还是被民军从四面八方团团包围,只能靠印度空军空投的补给勉强维持了一年。1947年11月底,巴基斯坦民军沿着杰赫卢姆山谷公路很快抵达斯利那加外围,却被印军击退。印军还夺回了基申根加山谷、蒂特瓦尔和古赖斯。在北面,巴基斯坦民军强攻打下了吉尔吉特,经过长期围困拿下了斯卡尔度,又通过突袭攻克了卡吉尔和达拉斯。列城也受到了威胁。从1948年头几个月开始,巴基斯坦正规军开始进入克什米尔和查谟,与印军交战。尽管如此,印军还是灵活运用坦克,突破了佐吉拉,于1948年11月夺回了卡吉尔和达拉斯。
战争打了一年多,印军虽握有战场主动权,但随着巴基斯坦正规军加入战场,双方逐渐打成僵局。采取军事手段完全夺取查谟克什米尔的设想,对印巴双方来说都已化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治谈判达成军事停火协议,就成了印巴双方唯一的选择。经过艰苦漫长的谈判,印巴双方于1949年1月1/2日夜在查谟克什米尔境内达成停火协议,并沿着南起马纳瓦尔、北到开伦至锡亚琴冰川处划定分界线,印度控制查谟克什米尔60%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控制剩下的40%的地区,人口约100万。
为了取得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印度陆军在围绕争夺克什米尔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有1103人战死、3152人负伤,合计损失4255人;此外,印度空军也战死了32人。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军队则有1990人战死或失踪。巴基斯坦方面,人员损失为(主要是民军)6000人战死,14000人负伤。
虽然印巴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可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印巴双方应该双边撤军,让查谟克什米尔人民举行全民公决,投票决定他们要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可印巴双方都拒绝撤军。不仅如此,两方还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建立了印控查谟克什米尔政府和自由克什米尔政府(Azad Kashmir Govemment,“Azad”在乌尔都语的意思是自由),两个地方政府相互敌视,水火不容。
为了便于日后组织渗透和策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陆军有效利用停火时间生效前一刻,穿过布尔齐尔小径,抢占了古赖斯前方几公里和俯瞰卡吉尔周围和卡吉尔—列城公路周围的山头,以及哈吉皮尔小径和查木布西面的开阔地。
在1965年发生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方面正是依托这些具有战略价值的山头和小径,以及开阔地对印度发动了大规模武装渗透和大规模地面进攻……
9月8日09点30分,巴军大约2个中队的M24“霞飞”坦克群作为侦察支队穿过巴尔伦瓦拉朝印军第4山地师阵地扑来。沿着宽大的正面,巴军坦克群迅速包围了印军阵地,然后从他们(印军)右翼前出到炮兵阵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巴军在损失2辆M24“霞飞”坦克后撤走。与此同时,印军第4山地师的防御准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至9月8日下午,印军3个半联队已经在阿沙尔北面地区周围挖壕修筑工事,布设地雷。
14点45分,巴军以一个“巴顿”式装甲团再次实施威力搜索。他们突破了印军防御地带前沿扮演重要阻敌角色的第1/9廓尔喀联队1连和第9骑兵团的阻击阵地。与此同时,巴军又出动一支“巴顿”式坦克群对印军第4掷弹兵联队和炮兵阵地展开牵制攻击,但却受阻于拉特托凯地区。巴军再次尝试从北面迂回绕过印军阵地,但比基温德地区的印军第3骑兵团1个中队料到巴军会来这一手,并做好了应对准备。他们立即出动对巴军展开攻击,给对手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并迫敌退却。
巴军的这次威力搜索给印军提了醒,次日巴军很可能会发动大规模坦克进攻。为了应对巴军的进攻,印军第11军火速抽调预备队独立第2装甲旅从集结地出发,赶往支援。根据命令,第3骑兵团(欠1个中队)从查巴尔卡兰和拉贾塔尔赶赴第4山地师防区,第8骑兵团(欠1个中队)从阿姆利则出发绕道急赴第4山地师防区,并归第4山地师师长古尔巴斯克·辛格少将节制。上述各单位的所有行军机动都于9月8/9日夜在没有发生任何意外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印军第4山地师防御地带也通过增布雷场加强了防御。9月9日02点00分,巴军第4装甲旅战斗群(2个“巴顿”坦克团)利用月光和红外(夜视)设备,攻击了印军第18拉吉普特联队阵地。印军步炮集中火力,并用无后坐力炮顽强抗击巴军坦克群。虽然巴军坦克群可以自由且不受干扰的冲击,但就是没法动摇印军防御阵地。。
9月3日04点30分,印军独立第2装甲旅赶到战场,正式纳入第4山地师指挥。9月9日清晨,第4山地师防区内各坦克单位部署情况为:
1. 旅级防御地带由阿沙尔北面地区的3个半联队和第9骑兵团(欠1个中队)组成。
2. 第9骑兵团1个中队部署到旅级防御地带和炮兵阵地之间,任务是保护炮兵阵地。
3. 第3骑兵团(欠2个中队)部署在迪布比普拉和奇马之间。第8骑兵团1个中队在瓦尔托哈东面,掩护南翼。
4. 第8骑兵团(欠2个中队)纵深的瓦马拉地区(待机)。
9月9日拂晓,巴军又尝试突破印军第4掷弹兵联队阵地,可还是失败了。当夜,巴军又重新对印军第18拉吉普特联队实施冲击。可这一次第4掷弹兵联队只要求守住阵地即可,前沿防御地带的中型炮群和坦克群会“搞掉”巴军坦克。03点30分,巴军步兵搭载装甲运兵车试探前进,却闯进雷场被迫撤退。一阵沉默后,巴军又在9月9/10日后半夜出动坦克实施威力搜索。
9月10日06点45分,巴军第1装甲师的进攻最终到来。巴军坦克群在马纳文集结,意在迂回绕过印军防御阵地。08点30分,巴军第4装甲旅的一个战斗群对印军第4掷弹兵联队展开攻击,但巴军步兵还没能靠近印军布设的雷场就被(印军)猛烈炮火击退。接着,印军坦克群从侧翼杀了过来,引发双方坦克混战。战斗中,印军的哈维尔达尔·阿布杜尔·哈米德操作的一门无后坐力炮击毁了3辆“巴顿”式坦克,在英勇牺牲后被追授印军最高荣誉勋章——最高勇士查克拉勋章。接着,印军又注意到巴军第4骑兵团(装备M47“巴顿”式坦克)往马赫莫奥德普拉—迪布比普拉的迂回运动,印军第3骑兵团如影随形般跟踪追击,死死将对手咬在防御地带。最终,巴军坦克群陷入马赫莫奥德普拉地区进退不是。14点30分,巴军第1装甲师师长纳希尔·艾哈迈德少将从一架直升机察看了战场态势后,和第1装甲师的R战斗群一起前出到凯姆卡兰—比基温德公路37英里路标地区,然后亲自率部前进。该战斗群遭到印军第4掷弹兵联队的突袭和印军大口径炮火的集中射击,整个R战斗群于18点00分全军覆灭。巴基斯坦陆军第1装甲师师长纳希尔·艾哈迈德少将战死,炮兵主任A. R. 沙姆米准将也英勇捐躯,R战斗群和其他两个战斗群被摧毁后,巴军第1装甲师的攻势被有效地挫败了。
不过,直到9月11日清晨,巴军第4骑兵团的官兵开始陆续投降,这才宣告巴军第1装甲师前进步伐的最终停止。至此,在对凯姆卡兰的突击战斗中,巴军投入极为强大的装甲部队,计5个“巴顿”装甲团——第4骑兵团、第5骑兵团、第6枪骑兵团、第19枪骑兵团、第24骑兵团和一个“霞飞”装甲团(第12骑兵团),他们要夺取整个比阿斯河西岸地带,切断印军第11军后方的企图失败。最终的结果是,巴军没能冲到比阿斯河就损失了97辆坦克(其中72辆是“巴顿”坦克),只好被迫撤回卡苏尔舔舐伤口。印军第4山地师为了这次胜利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计60人战死、206人负伤和93人失踪,损失坦克10辆。其中,独立第2装甲旅战死1名士兵,损失2辆坦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