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16804
移民火星,并非想象中那么遥远。
星云奖&雨果奖*长篇小说
火星移民***生存指南
金·斯坦利·罗宾逊
科幻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荣获1次世界奇幻奖、2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6次轨迹奖
2006年,《三体》的*部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随后第二部第三部陆续面世,令国内的科幻阅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作者刘慈欣也就此成为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而在《三体》的*部被翻译为英语在美国出版之后,刘慈欣更是作为亚洲*人,问鼎了2015年的世界科幻界*奖项——雨果奖,从而跻身全球一流科幻作家之列。
在《三体》美国版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中国*畅销的科幻小说。封面下方,则依照惯例,是一位被美国读者广泛认可的业界名人所做的推荐。是什么样的人物才能受到出版商的邀请,为这样一部销量上百万的中国当红作家作品撰写推荐语呢?定睛打量,正是鼎鼎大名的金·斯坦利·罗宾逊。
《纽约客》称他是当今*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纽约时报》说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科幻小说写作形式。阿瑟·克拉克说他的《火星三部曲》是有史以来关于火星*棒的小说。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里,他累计获得了1次世界奇幻奖、2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并且前无古人地摘得了6次轨迹奖的桂冠。
作为科幻界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金·斯坦利·罗宾逊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国内*有影响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在2001年曾连续三期连载他的代表作《火星三部曲》的部分章节,其中对《红火星》的介绍甚至占了整整一期的篇幅,由时任《科幻世界》主编阿来撰文推荐,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火星三部曲》可以说是关于火星移民的奠基之作。其中《红火星》荣获1993年星云奖*长篇小说、1993年英国科幻协会奖*长篇小说、1997年西班牙奇幻小说奖*引进版长篇小说、1999年日本星云奖*引进版长篇小说;《绿火星》荣获1994年雨果奖*长篇小说、1994年轨迹奖*科幻长篇小说、1998年西班牙奇幻小说奖*引进版长篇小说;而《蓝火星》则荣获1997年雨果奖*长篇小说、1997年轨迹奖*科幻长篇小说、1998年法国Ozone奖*引进版科幻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火星的自然景观、开拓者的雄心壮志,天地的巨变,通过无与伦比的想象力,罗宾逊让这些气势恢宏的场景一一展现。它奠定了后续火星科幻题材的基调。在其后关于火星的所有论述中,金·斯坦利·罗宾逊都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
2010年,霍金在接受美国著名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Think访谈时,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霍金表示,人类如果想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星球,而地球迟早会灭亡。至于这个时间期限,霍金预言:两个世纪。
2016年10月,神十一飞天,它被视为中国人登陆火星的前奏。“老航天”黄志澄(曾跟随钱学森从事航天事业)在搜狐-千帆直播现场呼吁:“BAT,比如马云、马化腾啊,你们赶紧搞搞航天嘛,把中国人早点送上火星!”
世界*的科学家们对于未来太空探索的设想是高度一致的。现实与科幻在当下已经有了看得见的接口。
作为一部逻辑缜密的硬科幻,《火星三部曲》结合现实科技,对首批移民在火星所做的地球化改造进行了具有可行性的假设,开创了广阔而合理的火星全景。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本书也许可以当作未来移民火星的案头参考书。小说中的很多片段极有可能在几十年后变成现实,也许,届时每个火星人一生中的***书就是这套《火星三部曲》。
在我们抵达以前,火星是一片空白。
地球纪元2026年。一支由各行业精英组成的百人探险队离开地球,登陆火星。这里曾是一个伟大的标记,一个浩瀚的象征,一个让人俯首的力量。但如今,它只是一块荒芜的土地。
移民区陆续建起,连接地球与火星的太空电梯逐渐成型,人们蜂拥而至,在火星轨道上架起反射镜,挖掘深入地幔的超深井,想把这孤寂的星球改造得适合地球人类居住。
与此同时,一个主张维持火星原貌的组织在隐秘地活动,而旨在开发火星矿产谋求私利的跨国企业则肆无忌惮地运营。
终于,一场持续了两个火星年之久的沙暴之后,太空电梯倒塌了……火山爆发,冰川消融,火星陷入红色的汪洋。
■部 庆典/1
■第二部 起航/25
■第三部 熔炉/91
■第四部 思乡/201
■第五部 轮回/229
■第六部 暗箭/379
■第七部 巨变/473
■第八部 终曲/539
金·斯坦利·罗宾逊,当今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纽约客》
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拥有绝佳的科学想象力与极为罕见的野心。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关于火星移民的史诗经典,不仅有翔实的科技细节,更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翻开页,不到终章,无法罢手。
——《费城报》
令人震撼的著作……有史以来关于火星移民棒的小说!21世纪的火星探索者们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阿瑟·克拉克
金·斯坦利·罗宾逊的作品,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过目难忘……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科幻小说写作形式,角色刻画深刻动人,情节波澜壮阔。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罗宾逊的行文一如既往地流利优美。他的科学准备无懈可击,操控史诗的功力,更是让其他长篇巨著的作者相形失色。
——《书单》杂志
奇峰突起,一新耳目,这是一本没有ET怪物的火星小说,里面找不到施瓦辛格大战恶棍的老套……对真正的科幻迷来说,罗宾逊妙笔生花,把艰涩的硬科学,化为一出在2026年上演的未来探险。
—— -《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
Part 3
The Crucible
第三部 熔炉
它大概是跟太阳系一起成形的,距今约50亿年前。人类在这段时间中,应该可以交替1 500万代。在爆炸中,石头先是撞在一起,然后退回去凝结成团,推动这一过程的是被我们称之为重力的神秘力量。接下来也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在物体的纬线上产生了垂直的翘曲现象,让星球成为球体;等累积到足够大的时候,石块会向内挤压,直到核心的热度足以熔化岩石才会停止。火星虽小却很重,核心的主要成分是镍和铁。由于体积比较小,所以冷却得比地球快,地壳内的核心不再依照不同的速度旋转,所以火星没有磁场。力场也不会微微偏左。但是火星内部的熔岩运动和对地表的冲撞并没有停止;近一次的造山运动挤压地表,形成了面积跟地球的一个洲类似,约有三个西藏大小、高度11千米的一座高原。伴随这次隆起,也塑造了火星表面其他的壮观景象,其中包括一个庞大无匹的峡谷系统——水手峡谷,蜿蜒如带,长度足可横贯美国本土。造山运动还导致了火山爆发,在塔尔西斯山脉上便有了艾斯克莱尔斯、帕弗尼斯和阿尔西亚三座盾状火山。在山脉的西北角,矗立着太阳系高峰——奥林匹斯山,它的高度有三个珠穆朗玛峰高,体积则是地球上的火山——冒纳罗亚山的100倍。
塔尔西斯山脉造山运动是火星表面地形重要的成因。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陨石撞击。混沌之初,大约是三四十亿年前,数不胜数的陨石猛烈撞击火星,其中包括了好几千颗小行星,体积都有织女星与火星卫星弗伯斯般大小。希腊盆地便是因为撞击而诞生的。这个盆地直径2 000千米,面积之广堪称全太阳系之。达伊达里亚平原宽处有4 500千米,可能也是陨石撞击之后形成的,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证实。这些盆地的面积都不小。有的火星专家甚至相信,火星的北半球其实就是巨大陨石撞击出来的一个盆地。
撞击的猛烈程度于今已无法想象。撞击产生的碎屑喷到了月球和地球上,还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洛伊轨道上的小行星群。有的火星专家甚至认为塔尔西斯山脉是火星(也就是所谓的希腊盆地效应)挤压隆起之后形成的;有的专家认为火星的两颗卫星——弗伯斯和迪摩斯也是撞击之后喷射出的火星碎片。这还只是比较大的撞击。当时,细碎的陨石每天都像雨点般坠落,所以古老的火星表面遍布各式各样的坑洞;随后则是经年累月的刮蚀,虽然坑洞不再那么明显,但火星表面也因此体无完肤。每一次的撞击都会产生足以熔化岩石的高温,不同的矿石成分被激发出来,燃烧产生了新的热气、液体和矿物质。撞击的产物和星球内部的气体外喷作用形成了大气层,还有很多的水;于是在火星上有了云、暴风、雨水和雪、冰川、小溪、大河、湖泊,侵蚀火星地表,留下确切的证据,证明火星的确有过水的存在——洪水流过的谷地、河床、岸线,是水文学家必须绞尽脑汁破解的古代线索。
但这些已是过往云烟。火星太小而且距离太阳太远,大气层很快就冻住了,坠落地面。二氧化碳蒸发之后,形成了薄薄的新大气层;氧气则跟石头结合,把它们氧化成红色。水结成冰,日积月累地顺着陨石撞击出来的石头缝隙,渗到几千米以下的地底。后地表的土和冰凝成一片;渗到地底的水受热融化,在火星内部形成地底的一片汪洋。水往低处流,于是含水层缓缓下移,持续渗透,直到碰到一道无法前进的阻碍为止,可能是一堵滴水不透的岩床,也可能是被冻得结结实实的土壤,含水层从此定居下来。有时,这种天然的堤坝只是把含水层猛烈的自流水压强行镇压下去而已;一旦堤坝被陨石击中,或是火山爆发使堤坝溃决,地下水便不免奔流而出。火星地下水含量惊人,大概是密西西比河总流量的10 000倍。流到火星地表的水分,过一阵子就会结冰,随后在永无休止的凛冽寒风吹刮下蒸发,进入大气层,每年冬天才会落到两极,在烟雾缭绕中纷然坠地。两极的冰帽因此变厚了,重量把冰压到土里去,后只在火星两极能见到水的踪影,但是底下却是规模庞大的永冻层。可见的冰层像是透明的镜片,底下永冻层的体积先是它的十倍,后来增至百倍。往南到赤道附近,火星核心往外喷出蒸汽,冷却后凝结成水,逐渐累积形成新的含水层。有几个旧的含水层也被填满。
这个慢得不能再慢的循环,终于接近了第二个轮回。但这次火星的温度已经冷却了下来,所有的变化速度也变慢了,像是没上发条、指针越走越没劲儿的时钟。火星也慢慢定型为今天大家熟悉的形状。虽说如此,但火星的变化始终不曾停止:强风夜以继日地刮蚀火星大地,沙尘越来越细。火星轨道的离心率使得南北半球以51 000年为一个循环,寒冬与暖冬更替互换,两极也因此有了干冰与水冰的变化。这种温度的摇摆,也清楚地镂刻在地形上,每一次轮回都留下一层沙砾,几串平行槽状的新沙丘以特殊的角度切入旧沙砾层,后,沙砾层累积起来,就地理特征而言,跟纳瓦霍砂岩画类似,在火星世界的一端,环绕如带。
自成规律旳彩色砂岩、槽形与扇形的峡谷、直冲天际的高耸火山、破碎地形上遍布的大小石砾、数不胜数的陨石坑,是这个星球开天辟地时留下的环形标记。美丽却更残酷:贫乏、严苛、赤裸、寂静、禁欲、多石、不变、升华。这个星球的历史,只能从矿石的分布加以拼凑组合辨读出来。
矿石,没有动物、植物、病毒。在黏土和硫黄温泉中,没有自发酝酿的生物,也没有外层空间飘来的芽孢,更缺上帝的神来一笔。不管生命是怎么开始的(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反正在火星就缺了这一段。火星岁月流转,证明世界可以有别的面貌,石头里也饱含活力。
然后,有一天……
她的两脚踩在地表上,踏踏实实的。在“战神号”上生活9个月之后,她已经很熟悉火星的重力了。如果记忆没有背叛她的话,穿上沉重的宇航服,跟在地球行走没有区别。天空是粉红色的,其间有黄色的阴影。这里的颜色比探测卫星传回来的照片要更明亮却也更迷离。“你看这天空。”安说,“你看这天空。”玛雅缓步离开人群,萨克斯和韦拉德在不住旋转,像是回旋的雕像。娜蒂雅·弗朗辛·车尔尼雪夫斯基往前走了两步,感觉她的靴子在火星表面嘎吱作响。这里是盐化的沙地,大概有几厘米厚;走过之后成团的泥沙会被踩碎。这种地形被地质学家称为铝铁硅钙壳或是钙质层。她足迹行经之地,留下一路的辐射碎片。
她刚从登陆小艇上下来。土地是深褐色的,上面遍布同样颜色的石砾;不过,定睛一看,有的石块偏红、偏黑或是偏黄。在东边,是火箭登陆小艇,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在东侧地平线的映衬下,高低起伏,好像黏在了火星地表上似的。登陆艇上都有一层与地表颜色相同的红褐色沙尘,看起来很奇怪,甚至有些惊心动魄,总觉得看到了荒废已久的太空站。或许100万年后,努尔的某些角落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她向近的登陆艇走去。这是一个小房子大小的货柜,由四根火箭构成的一个火箭组撑住,好像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太阳就在它的头顶上,从面罩看出去还是一片亮晃晃的。透过偏光镜和其他滤镜的作用,让她有点恍惚。不过,她总觉得这里的白天很像地球,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像是明亮的冬日早晨。
她四处打量了一下,试着熟悉这个地方。他们站在一座起伏平缓的平原上,放眼望去全是半埋在土里的尖锐石块。往西边看去,有一座矮矮的平顶小丘。也许是火山口吧,很难说。安正朝那里走去,已经走到半路了,小丘的体积依旧可观。地平线近得有些奇怪,娜蒂雅停下来仔细分辨,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她置身此地,完全习惯,对周边环境视而不见。这里不像地球,地平线好近,她现在看明白了。他们站在一个比地球小的行星上面。
她拼命回想地球的重力,不明白为什么在这里会举步维艰。她曾穿过森林、冻原和冬天结冰的小溪,如今却一步一步,气喘吁吁。这里很平坦,但却得花很多力气才能在碎石堆中找出一条路来。在她的记忆中,地球没有哪一块地方如此平坦却又如此崎岖难行。跳着前进吧!她真的跳了,然后笑了起来;即使穿着笨重的宇航服,她也觉得自己轻得多。她的身体跟以前一样结实,却只有30千克重!宇航服倒有40千克,这让她觉得有些不平衡。这是真的,她有一种变成中空的感觉。她内部的重量完全不见了,骨头肌肉变得很轻,但皮肤却变得很重。这当然是穿上宇航服的效果。脱掉宇航服,这里会跟“战神号”一模一样,但穿上宇航服,她却是中空的女人。把这印象留在脑中,她前进的步伐顺畅多了。她可以轻飘飘地跳过大石头,落地,再轻盈地转个身,降落在巨石的平顶上——小心——
她翻了个筋斗,两手和一侧膝盖着地。她的手套碰到了火星地表,感觉有点像是沙滩上被烤得干干的沙子,只是更硬、更容易碎。像是风干的泥土。好冷!他们的手套不比鞋底,没法阻绝外界的温度。现在的感觉像是赤手去摸冰块。哇!她想起,此时的温度是215开氏度,大约是零下90摄氏度,比南极要冷,也比西伯利亚冷的时候更冷。她的手指开始发麻,他们需要更好的手套才能顺利工作,跟鞋底的设计一样,具有更好的阻绝功能;但这样一来,手套就会更厚、更不灵活。她现在要赶快让手指恢复知觉。
她又笑了,嘴里哼着《皇家花园舞曲》。又碰到一个登陆货柜,她爬了上去,把上面红褐色的尘抹去,看看刻在上面的说明文字。这里是美国约翰·迪尔跟瑞典富豪公司联手打造的火星推土机,使用联氨做动力,具有极强的外界温度阻绝性,半自动,程序全部可以修改。箱子里还附有各种功能的力臂和备用零件。
她觉得她的嘴角微微上扬。水压挖土机、前端装货机、推土机、牵引机、整地机、倾倒废弃物的卡车:建筑材料和建筑机械一应俱全。空气采集机可从空气中采集、过滤出化学物质,经过小型处理器转化成他们需要的化学物质。他们还安排了完善的物质供应体系,想要什么东西,供应箱里都有;而像这样的物质供应箱,在这平原上就有好多个。她从这个供应箱跳到下一个。有些供应箱遭到了严重的撞击,有的箱子被压得粉碎,半埋在尘土当中。当然,这片狼藉的景象也孕育了新的希望——抢救修复游戏是她的爱。她笑得好大声,觉得有些眩晕。突然,她发现腕表控制仪的通信灯不断闪亮,她按下通信按钮,惊讶地发现玛雅、韦拉德和萨克斯同时在说话:“安,你在哪里啊?你这女人赶快回来。嘿,娜蒂雅,帮我们把这住处弄好,我们连门都打不开!”
她又笑了。
住处也是散落各地,他们选择的地方是功能正常的一区。几天前还在环绕火星轨道的时候,他们就遥控打开开关,并且做过完整的检测。很不幸的是,外锁并不在检测之列,碰巧它又卡住了。娜蒂雅连忙过来排除障碍。她笑了。在的太空站中,见到像是被人扔掉的拖车,这情景真是相当古怪。娜蒂雅只花了一分钟就把门打开了,其实,只要输进紧急开锁密码,再把门往外一拉就成了。也许是因为此地气候严寒,材质收缩的比例不一样,才会有这场意外。想来,他们会碰到非常多的这样意料之外的小问题。
她跟韦拉德开了锁,走进住处。这里真的很像是拖车,除了厨具是新的之外。所有的灯都亮了,空气很温暖也够流通。室内的控制键盘好像是从核电厂搬过来的。
其他人也陆续进来了。娜蒂雅走过甬道,两边是一间间的小房间,突然之间,她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有些东西不在该在的地方。灯光还是大亮,但有的灯泡有些闪烁;大厅远处有一扇门轻轻地来回摇摆。
很明显是因为通风的关系。降落的时候,可能把这里的某些零件震得偏离位置了。她强迫自己摆脱那种异样的感觉,出去欢迎其他人进来。
这时大家都已经登陆,越过遍布石砾的平原走了过来(先是停下来看,跌跌撞撞,再跑、瞪着地平线看,转个两圈,再继续走),进入三个功能正常的居住点,脱掉他们的舱外活动服放到一边,然后打量住处,吃点儿东西,聊起今天的经历,直到夜幕低垂。入夜之后大家还是忙这个、忙那个,聊天的话头怎么也收不回来,完全不觉得夜已深沉。大家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大部分人一直到天亮之前才打了个盹儿。天亮后大家又爬起来,整装出发。他们要熟悉环境、检查载货单、测试器。过了用餐时间好久,他们才发现自己还没吃东西,强迫自己回到住处,胡乱塞点儿东西,然后,天又黑了!
就这么过了好几天:大家都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每天早上,娜蒂雅的腕表控制仪会发出“哔哔”声把她叫醒。她一边飞快地吃着早餐,一边从住处东边的玻璃向外望去。黎明把天空染成一团艳红,好几分钟后才从深浅不同的桃红色调逐渐转为粉橘的白天正常天色。同伴们就睡在地板上,起床后他们会把睡袋整理好堆在墙边。墙是灰褐色的,但在日出之际会被染成一片褐红。厨房和起居室都很小,四间厕所都小得跟衣橱一样。寝室的灯一亮,安就会起床,到厕所里梳洗。约翰总是先到厨房里忙个不停。这里的空间很狭窄,也没有什么隐私;大家住惯了“战神号”,有的人一时之间没法适应。玛雅每天晚上都说,夹在这么多人中间,她睡不着,但其实她睡得很沉,双唇微启,像是个小女孩。她总是后一个起来,在混乱中赖一会儿床,然后才匆匆忙忙地赶上别人,处理日常的工作。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娜蒂雅已经把她的牛奶麦片吃完了。牛奶是用奶粉冲泡的,水是空气采集机从大气抽出适当成分,化合而成的(味道也没有异样);她穿上活动服,出门干活了。
活动服是专为火星地表活动而设计的,与宇航服的压力不同;材质是具有弹性的网孔布料,紧贴身体时,它会产生跟地球气压完全相同的压力。由于肌肤暴露在火星稀薄的空气中,经常会过度伸展而导致瘀伤,所以必须给予适当的保护。活动服比较轻巧,不像能加压的宇航服那般沉重,可以自由地移动跟工作。同时,为了避免零件故障,活动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应变设计:只有头盔是跟外界完全隔绝的,遇到紧急状况可以把膝盖或是手肘的部分撕开,虽然会因此而严重瘀伤,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也会被冻得血肉模糊,但至少不会因为窒息而在几分钟之内死亡。
穿上活动服本身就是一种有氧运动。娜蒂雅得蠕动半天,把裤管拉过身上长长的内衣,套上夹克,用拉链把两个部分连在一起,接着把脚塞进隔温靴里,靴子的上端有一道拉链,跟裤管脚踝旁的拉链连着。接下来是标准的硬头盔,扣到工作服颈子那一圈的拉链上,后背上空气背包,把管子接到头盔的插口上。她深吸了几口气,让自己感受一下冰冷的氧氮混合气体喷在脸上的感觉。活动服的手腕部分有监测器,显示接合良好。她尾随约翰、萨曼莎走到闭锁室。他们关上内门,把空气全都吸进容器中,然后约翰打开外门,三个人鱼贯而出。
每天早上,走到遍布石砾的平原都让人悸动。太阳升起,向西拉出一条长长的黑色阴影,小丘和坑洞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通常此时会吹起南风,地上的细沙被风吹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这景象会让人有石头在爬的错觉。就算是风力强的时候,伸出手去也不会有什么感觉;但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时速500千米的暴风。暴风一旦刮起来,应该会有感觉才对。时速20,对他们的行动没半点影响。
娜蒂雅和萨曼莎走近她们刚刚才拆封开出来的小型越野车。两人上车之后,萨曼莎把车往西边开,在1000米的地方,她们就发现了一部牵引机。早晨的冷气是以一种菱形的感觉渗到她肌肤上的,这主要是因为活动服的隔温纤维采用的是X织法。那是一种割裂的冰凉感,但她在西伯利亚挨过比这更难受的低温,所以,她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她们爬上大型登陆艇,又走了出来。娜蒂雅拿出加装飞利浦钻头的钻孔机,准备拆卸登陆艇上的箱子。箱子里面是一部牵引机,奔驰工厂出品。她把钻孔机对准螺丝帽,按下开关把螺丝帽拧开,螺丝帽在空气中打转。她卸下一个螺丝帽,又开始卸第二个,面带微笑。幼年的时候,她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这种严寒的日子外出,两手被冻得发白,好像被砍掉了一样。那时她要把冻住的或是不完整的螺丝钉拧出来……但现在不过是“嘶”的一声,又有一根螺丝钉冒了出来。穿着活动服比在西伯利亚暖和多了,在太空中也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拘束的程度也不过跟穿了一件贴身的卫衣一样。红色的石头散在他们逐渐习惯的周遭,“嘿,我找到了太阳板!”公共频率传来了聊天的声音,“那有什么了不起?我找到了核子反应堆。”是啊,这是一个很好的火星早晨。
箱子拆成了一片片的金属,随后堆在一起搭成一道斜坡,让登陆艇上的牵引机可以开下来。但这斜坡不够结实,又是重力不足的缘故。娜蒂雅只要一钻进牵引机,就会立刻打开暖机系统;然后她爬进驾驶座输进自动驾驶指令。她觉得好是让牵引机自动开下来,她跟萨曼莎在一边看比较好;说不定金属片在严寒中会变得很脆,禁不住压力发生意外。她觉得连她自己都无法根据火星的重力来思考,因此,她也不相信根据火星重力设计的东西。反正这斜坡看起来就是弱不禁风。
但是牵引车平安开到了地上,并没有出意外。它有8米长、深蓝色,钢丝网强化轮胎比人还要高。她们必须要爬上短梯,才能坐进驾驶舱。牵引机的前端已经装好了举重臂,让它可以很容易地把绞盘、沙包、备用零件箱和组合箱子用的金属片放在车顶上。装好之后,牵引机看起来有点超重,跟风笛似的头重脚轻;但是,火星上的重力却让这种形势履险如夷,驾驶只要能维持平衡就好了。这种牵引机其实力量很大,拥有600马力,轴距极宽,轮胎跟卡车一般厚实。但联氨发动机的起动加速却比柴油发动机还差,再怎么踩油门,感觉都像是用一挡在跑。牵引车在启动之后缓缓开到拖车区——她就在车上,娜蒂雅·车尔尼雪夫斯基开着一辆奔驰横越火星!她跟着萨曼莎来到分类区,觉得自己像个女王!
Navajo
sand paintings,全世界厚的砂岩,在美国犹他州南部,从橘色、粉红色到白色,各层颜色各有不同,光彩夺目。——译注
John
Deere,美国的农业机械公司。——译注
化学式为N2H4,呈无色液体或白色结晶状,可作为火箭推进剂。——译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