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3091889
● 10大自愈力领域革命性的研究成果,一次对医学进行的全新探索和思考
本书涉及当前世界医学领域,关于自愈力的10大前沿研究成果,如安慰剂效应、催眠疗法、虚拟现实疗法、正念冥想疗法等,困扰现代人的身体损伤、自闭症、肠易激综合征、癌症、抑郁症等,或许能从中找到治疗新方向和新策略。
● 揭秘医生都不知道的身体自愈真相,拓展医学素养的前沿佳作
对众多世界知名大学、知名专家的探访,以及对众多患者的亲身采访,用丰富的医学实例,揭示了人体自愈力背后的生理机制,是一本探索身体疗愈真相的佳作,一本很可能引发医疗思维模式巨变的作品,也是对现代医学进程的一次潜心返璞!
● 全国知名心血管专家,“双心医学”的提出者和倡导者胡大一教授亲自带队翻译
本书内容获得了全国知名心血管专家、“双心医学”的提出者和倡导者胡大一的认可,并亲自带队翻译了本书,为大脑自愈力的真相做了的解释和阐述。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身体健康、想提高自身医学素养的人的生动读物。
● 荣获众多专业奖项和媒体的赞赏,畅销20多国的医学科普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图书,《纽约邮报》2016年年度图书,《纽约杂志》2016年年度科学书籍,《纽约时报》畅销书,甫一出版即售20多国版权。2016年十大正念图书之一,2016年“精神与健康身心”之书,入围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奖及医学写作专业权威奖项——惠康奖以及英国皇家学会奖。
●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病人减轻痛苦?
明知道只是安慰剂,病人服下后仍能缓解病情?
让登山者以为自己在吸氧,就可以缓解高原反应?
这些都是大脑自愈力影响身体的显著表现,人体是一个整体,躯体各脏器之间、精神心理和躯体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大脑自愈力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潜力,通过应用大脑的力量,是否可以影响身体健康?
● 备受赞誉的科学记者乔·马钱特走访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近30所世界名校,采访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20多个领域的世界专家,搜寻了医学领域世界各地的前沿研究,以科学数据和事实为依据,揭示了人的大脑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阐述了当下被广泛应用的10大自愈手段的理论依据,以及如何将这些前沿发现融入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在对传统医疗提出了质疑的同时,也给出了新医疗思维的丰富实证。
● 对于医生来说,《自愈力的真相》指出了在对待病人的时候,既要理性看待科学证据和客观检查结果,也要重视个体情感和心理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同时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这也是一本生动的医学科普图书,尤其是深受慢性病、重疾、身体损伤、疼痛等困扰的人,可以学习科学方法,充分调动自己内在的治愈力,获得健康丰富的人生!
译者序
探索大脑自愈力的真相_ 1
前言
挣脱伪科学的帽子,揭开大脑自愈力的秘密_ 5
安慰剂效应能减少身体承受的治疗风险_ 001
远离负面思维能防止患者“越想越病”_ 021
用好条件反射能提高免疫系统的治愈能力_ 041
大脑预防疲劳比患者本身更有先见之明_ 057
催眠疗法能缓解肠易激综合征_ 073
虚拟现实能帮助身体摆脱疼痛和药物依赖_ 093
情绪干预有时比医学技术更有效_ 109
压力转移能防止免疫系统和自我修复能力受损_ 129
正念冥想可通过缓解压力增进身心健康_ 149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修复自身基因缺陷_ 169
电刺激在疾病防治方面有巨大的潜力_ 191
结语
开发身体自愈力量,迎接医疗新纪元_ 213
致谢_ 221
译者后记_ 225
挣脱伪科学的帽子,揭开大脑自愈力的秘密
2015 年夏天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我正在公园欣赏伦敦南部迷人的景色,孩子们享受着音乐喷泉的清凉,在绿茵草坪上踢足球、嬉戏。我和另外两位前来陪伴孩子的母亲一起,围坐在“井”字木质休息台旁,她们手上拿着防晒乳和雪米饼,欣赏着孩子们用颜色明艳的塑料铲歪歪扭扭地垒起一座又一座沙土城堡。其中一位妈妈恰巧在我身旁,她活泼开朗、口齿伶俐,正饶有兴致地讲述顺势疗法如何治愈了她的慢性湿疹。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表示坚决反对。“顺势疗法的药剂里什么都没有。”我说。顺势疗法实际上是用昂贵瓶子装上水制剂(或糖片)。在治疗中,活性物质通过用水反复稀释和强烈摇动得到的最终药剂,连原始物质的一个分子都没有。
我的新朋友鄙夷地看着我。“那叫高深莫测。”她回答说,好像我没能参透它的神秘成分带来的康复功效,显得我有点孤陋寡闻。而且从她的信念中,我恍然大悟,她一语道破的竟是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的一场主要哲学思想大争论。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派是西方传统医疗的拥护者。他们是植根于客观唯物主义世界的理性主义还原论者。根据还原论者的模型,人的身体被视为一台机器。对绝大部分人,思维、信仰和情感在疾病治疗中并不起主要作用。当这台机器损坏时,你不会去聆听其内心的声音。医生们使用各种物理方法,如扫描、测试、药物、外科手术等,来诊断其问题并修复已破碎的部分。
其他人当然就属于另一派:古老医学、替代医疗和东方医学的整体论信奉者。整体论者的传统理念优先考虑非物质世界而非客观物质世界,优先考虑人而非疾病本身,优先考虑主观体验和信仰而非客观试验结果。治疗师不是为躯体开处方药物,而是使用据称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能量场的针灸疗法、精神疗法。顺势疗法的倡导者并不担心他们的配方中是否含有活性物质,因为他们深信,对药剂进行稀释和震荡可使能量传输到水中,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留下对原始物质的无法觉察的“记忆”。
尽管传统医疗在西方世界依然占据上风,但替代医疗已然被无数民众接受。在美国,精神疗法的预后奇迹经常在电视新闻上呈现。高达38%(若纳入祷告的话则为62%)的美国成年人使用某种形式的补充医疗或替代医疗。美国每年在替代医疗上花费约340 亿美元,共计3.54 亿人次问诊替代医疗治疗师,而问诊初级保健医生约5.6 亿人次。在英国伦敦,母亲通常会给自家婴幼儿戴上琥珀项链,深信这串经过琢磨的宝石具有防止出牙痛的功能。聪明且受过教育的女性往往拒绝为自家孩子接种关键疫苗,而且,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她们信奉那些毫无科学道理的治疗方法。
毋庸置疑,科学家们将予以反击。欧美职场无神论者,如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詹姆斯· 兰迪(James Randi)和迈克尔· 谢尔默(Michael Shermer),科学家博主史蒂文· 扎尔茨贝格(Steven Salzberg)和大卫· 高斯基(David Gorski),以及生物学家兼作家理查德·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他们公然谴责宗教、伪科学,特别是替代医疗。流行病学家本· 高达可(Ben Goldacre)在其2009 年白皮书《伪科学》(Bad Science)中,历数了滥用科学原理佐证自己毫无根据的健康主张的伪科学,这本书已在全球22 个国家销售超过50 万册。甚至喜剧演员从蒂姆· 明钦(Tim Minchin)到达拉·
奥布莱恩(Dara Ó Briain)也已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他们用冷幽默声援理性思维阵营,并现身说法,指出诸如顺势疗法等伪科学疗法的种种荒诞不经。
支持者一度通过各种会议、抨击论文、声明抗议及被科学记者史蒂夫· 西尔伯曼(Steve Silberman)称为“沙漠三八线”的种种活动,如数百名英国医生要求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停止继续为顺势疗法治疗埋单的署名请愿书,逆势而上地抵制非理性思维的新浪潮。无神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临床试验证明,大多数替代疗法并不及安慰剂有效,它们的使用者已遭到愚弄,许多支持者甚至主张消灭这些伪治疗。在医疗卫生保健中,没有什么不能从传统的循证医疗中获得。
我完全赞成维护理性世界观。我全身心地信仰科学方法:作为毕业于伦敦顶级医院的伦敦圣巴塞洛缪医学院的遗传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博士,我整整3 年潜心钻研细胞内部的生化过程。我相信只要发现正确的问题,自然界的一切都应该可以应用科学方法予以解决,而且我们深深信赖的、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医学疗法都应该接受严格的试验检验。无神论者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放弃科学转而让个人意志左右思维,或许我们会被重新带回到万恶的旧时代:女巫被投水验明正身,布施鲜血并祈祷上帝救我们脱离死难。
然而,我不太确定,单纯靠否定替代医疗是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一名屡获殊荣的科学记者,我在职业生涯中接触过经现代医学治疗被治愈或未能被治愈的人:患者饱受肠胃问题或疲劳的折磨,反被斥为并无“真实”疾病;患有慢性疼痛或抑郁症的人,往往被给予越来越大剂量的药物,造成患者药物成瘾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但却无法解决潜在问题;接受无休止周期疗程的激进治疗的癌症患者,早已错过了任何延长他们生命的可能性治疗。
我读到过许多科学发现,它们有的会登上新闻头条轰动一时,但大多数却往往被埋没于专业期刊中,这足以表明那些无形的、非客观物质世界的疗法确实能够让身体获益。在接受外科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催眠疗法,其术中、术后并发症更少,恢复也更快。冥想可触发细胞深处的分子并使其内部发生改变,而且正如我们将在本书中所看到的,如果某种疗法不及安慰剂有效,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起作用。那些使用琥珀项链和顺势疗法的妈妈们并非愚昧无知,她们很早就从经验之谈中了解到替代医疗真的会起作用。
因此,尽管我深信替代医疗倡导者可能无法参透所谓的原始能量记忆和治愈能量场,但我也认为怀疑论者并非完全正确。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很困惑:他们和传统医生,是否在检测躯体健康时遗漏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成分,而导致慢性疾病的持续攀升,并将以西医为主的大型医疗中心数以百万计聪明、有主见的人,拱手让给替代医疗保健行业的从业人员?当然,我所说的仅限于大脑治愈力。
《自愈力的真相》结合经典案例与前沿科研成果,揭示了大脑具有非凡的自愈力。正如希波克拉底所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现代医学正遭遇“不确定性”的技术瓶颈,如何实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使患者以*的成本获取*的医疗价值,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胡大一教授长期以来坚持的双心医学和心身同治的理念,与本书主旨不谋而合。这正是推动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的不二法门。
——耿庆山,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读《自愈力的真相》,可以从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其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中,更深刻理解“道法自然”。
——袁钟,医学博士、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伤口会在一段时间后愈合;一个近乎失能的人,在遭遇巨大变故后突然撑起家庭重任……《自愈力的真相》从一个个真实故事说起,揭示了医学与自愈力的奇妙关系,并教我们了解、修复与激发自愈力的方法。中医自古就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强调除医生和药物外,病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即修复自愈力的过程,这既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读者一定能从中找到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哲学。
——张艳萍,《医师报》社执行总编辑
《自愈力的真相》为读者呈现了医学领域中正在进行的前沿研究。这些研究很迷人,也有许多地方有待探索。我诚心将此书推荐给所有关注心灵及身体的人。
——亨利·
马什,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知名作家
《自愈力的真相》探索了人类心灵在健康与疾病治疗中的角色。马钱特曾受过科学及科普写作的训练,她谨慎地研究了与自愈力有关的理论,揭示了更人性化的、注重细节和整体的医疗模式的重要性。
——德博拉·布鲁姆,得主
文笔极佳!全书以浅显易懂的真实案例,验证了大脑自愈力的重要性。
——《纽约时报》
一次发人深省的探索,探讨了心灵如何影响身体,及如何利用它来帮助治疗疾病。
——《经济学人》
《自愈力的真相》对大脑如何帮助治愈身体进行了谨慎的探索……本书传达了一种令人警醒的信息:任何药物,无论传统药物、替代药物还是安慰剂,都只是药物,不能依赖。
——《华尔街日报》
情绪干预有时比医学技术更有效
我至今依然记得手术室明亮的无影灯,汤姆· 琼斯(Tom Jones)的歌声,还有一个高大的蓝色电子显示屏悬在胸口上方,还看到丈夫的脸,我告诉他此刻我脑海中显现的第一个东西是冰激凌,希望借此转移注意力。忽然,从腹部传来奇怪的感觉,接着一个小小的女婴,被高高地举过屏幕显示器……
那是2009 年的8 月,我怀孕了,拖着笨重的身体。虽然是第一次怀孕,但我从不担心即将面临的分娩过程。我在整个孕期都很健康,并且积极参加孕妇培训。我就诊的医院有助产士指导中心,里面有分娩球和分娩池。我非常兴奋地认为在感受到第一次宫缩后,通过一些简单的放松措施和深呼吸,我就可以顺利地分娩。
但事与愿违。早些时日,我并未感觉到宫缩,仅能感觉到阴道里有一种灼热的痛感,这种感觉让我寝食难安。来到医院后,我觉得越来越难受。护士帮我测量血压后发现我的血压偏高,因此我不能入住分娩中心,而是到了产科病房,这让我觉得异常害怕。
接着,助产士帮我人工破膜,并连上胎心监护仪,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此刻,我再次感受到之前的那种灼热感,我极度不适。宫口逐渐开到十指时,我的阴道口也已经开全,但问题出现了。害怕、疼痛吞噬了我,我开始感到无比恐惧。助产士看起来似乎也有点失望。她认为我现在还处于分娩的早期阶段,本应该没有问题。可我已经达到忍耐的极限,想抗议。要知道,我曾爬高山,同鲨鱼共游;我拥有柔道黑带,对疼痛并不是没有忍耐力,但当意志力被白噪音一点一点消解殆尽时,我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似乎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我不断地宫缩阵痛,而助产士仍正常交接。听到她们的言语声让我感到更加孤独,或许她们不能够理解我正在经历着什么,抑或我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我的宝宝处于很难分娩的胎位——面部朝前而不是枕部(后脑勺)朝前。这意味着宝宝不能够顺利进入产道,她的头被卡住了。有时,过一段时间胎儿就会改变胎位。但当助产士对我进行人工破膜,并用了缩宫素后,羊水的流出加快了产程,而且不断的宫缩迫使胎儿向下推动,带来的后果是胎儿的头卡在了产道的出口位置。
这时,我要求无痛分娩,我以为疼痛可以就此奇迹般地消失。然而,随着注射麻醉剂后,我的宫缩程度减缓了。在接下来的一天一夜,我被电线、输液管、监测仪包围着。第一个接待我的助产士走了,接着是不断的轮流接班。她们核对图表,调整液体滴速,进行各项检查来密切观察我的产程进度,并且抽取宝宝头皮血液来监测宝宝的各项生理指标是否正常。最终,一位医生通知我,我的宝宝确实被卡住了,我需要尽快进行剖宫产。
术后,我感到剧烈的恶心,并一直在颤抖。我想第一时间抱起宝宝,但是没有人同意我那样做。不一会儿我的宝宝开始挣扎着想吮吸母乳,她感到饥饿,于是开始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哭泣。同时,我被一拨一拨的助产士和健康随访员轮番做教育疏导。
在床头微弱灯光的照耀下,其中一名健康随访员让我花费整整几个小时,只为吸出几滴珍贵的初乳,她小心翼翼地将初乳吸进微型注射器中。接下来的一位健康随访员抱起我的宝宝,训斥我居然将小宝宝一个人留在婴儿床上。另外一位健康随访员不断尝试将我的乳头放进宝宝的嘴里,就像她是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鸡一样。由于长时间不睡觉,我近乎崩溃,我想知道一个人能坚持多长时间不睡觉。
4 天后,医生允许我回家,但我却依然感到恐慌。我非常感激自己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但是我想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经历整个分娩过程?”
最好是“一对一”护理
这是一个典型的分娩过程。得益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护理,分娩过程极为安全。在英国,大约仅有0.7% 的婴儿会不幸死产或夭折,孕妇死于生产过程的比例更小。同时,在分娩过程中,医生准备好治疗方案能够随时缓解痛苦。尽管如此,孕妇体力不支仍是最重要的问题。一项研究显示,近半数的女性在分娩后两天接受采访时会反映,分娩时的痛苦是最糟糕、最难以想象的经历,其中有91% 的女性会选择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
许多女性在生完孩子后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感。大约1/3 的女性分娩后会产生心理创伤,尤其是在顺产风险较大不得不选择器械助娩或剖宫产时。其中2%~6% 的女性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在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半数的分娩是“协助生产”,即分娩过程会使用器械或转为剖宫产。带来的后果是,它为孩子和产妇埋下了健康隐患。尤其是在危急情况下,不得已而选择的剖宫产手术,其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膀胱损伤或感染,以及危及生命的出血和血栓形成。
经历剖宫产的女性若再次怀孕,依然要承受并发症,包括剖宫产后切口瘢痕的撕裂以及胎盘问题。她们不太能够去哺乳,而母乳喂养可保护孩子免于感染;另外,她们患抑郁症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些问题会再次影响她们照顾自己的宝宝。尽管我们有现代化的先进的医疗技术,但诸如上述问题,我们真的已经尽力解决了吗?艾伦· 霍德奈特(Ellen Hodnett)是一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围产期护理研究的教授,她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在分娩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手段来缓解疼痛、压力,以及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这些措施并不是指药物、检查或手术,亦不是分娩体位或选择具有最先进技术的医院来保驾护航,而是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从始至终为孕妇安排同一个护理人员,这或许能够解决某些问题。
2012 年,霍德奈特研究了22 项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象包括来自16 个国家的1.5 万名女性。研究发现,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相较于其他非护理模式试验,采用一对一的持续护理模式会减少剖宫产和器械分娩的发生率,也会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率。她们的分娩过程时间会更短,她们的宝宝出生后会处于更好的状态。
她说,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干预手段,一对一的持续护理会有效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只要方法得当,剖宫产通常很安全,而且可以挽救生命。但它毕竟是一种手术,选择它需要充分的理由。2010 年,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尽管剖宫产发生危险是低概率事件,但依旧有相当高比例的剖宫产是非必须的。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显示,较为合适的剖宫产比例是5%~10%,低于1% 或高于15%,不管对于妈妈还是宝宝都是不利的。在英国,剖宫产的概率是26%,而在美国,剖宫产的概率达到33%。
为什么需要同一位护理人员,而不是来自不同助产士的断断续续的护理呢?不同的护理模式真的会影响一名女性最终是否会采取手术?霍德奈特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产妇可以从同一个人持续的护理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如果情感上的支持来自同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么可以降低女性的恐惧、压力,并能帮助她们控制自身的情绪。同时,还可以降低她们在分娩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这就意味着她们所需的镇痛药物可以减量,因此也就可以降低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最终减少分娩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干预措施。缓解焦虑也可直接加快分娩进程。当我们感到紧张和害怕时,身体内的激素会进入血液,尤其会影响分娩的早期进程,主要是减缓宫缩的强度和频率。
在发展中国家,持续护理所产生的益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分娩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她们经常在医疗设备落后的医院分娩,有时还缺少配偶或家庭成员的支持。但在美国和加拿大,另外一项包括7 000 名女性参加的研究显示,持续的护理模式并不能够降低分娩过程中所需的额外干预措施。或许这里的医疗水平已经足够先进,故而她们不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霍德奈特认为事情并非如此。她指出,这些国家采取的先进干预措施并不能取代持续护理所带来的影响。她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按照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孩子出生的每一步都被设定好了时间,或许这本身存在问题,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如果事情并未按照预定方案严格执行,例如分娩未按时间启动,分娩进程过慢,或由于产程过长以至于孕妇没有足够的力气将孩子产出,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药物、手术剪刀、镊子或手术来干预了。
我们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2/3 的女性在分娩过程中需要给予缩宫素,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着她们,因此她们被限制在床上。她们被给予有效的药物,至少有2/3 的女性在分娩过程中要求应用硬膜外麻醉。霍德奈特认为,在这种环境中,大多数女性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高比例的药物和手术使用,她们是否需要一位护理人员持续给予她们各方面的支持,现在仍不清楚。
如果孕妇分娩时并不是在拥有高级医疗设备支持的环境中,例如在家里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英国,有3% 的女性选择在家里分娩,在美国这个比例仅为1%。当孕妇选择在家里分娩时,同一名助产士通常会持续陪护在孕妇身旁,因此大多数的药物和医疗措施并不会被用到。在家或者在医院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很难完成,因其不具备可操作性,或者说强迫孕妇限定在某个地点分娩并不道德。但是在2011 年,一项包含有大样本的试验,随访了6.5 万名评估疾病风险较低的女性。这项研究的试验组是选择在医院分娩生产的女性,对照组是选择在家里生产的女性(不管她们是否在家里生的宝宝或者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转移至医院来缓解疼痛或采取医疗措施)。结果显示,选择在家里生产的女性在用药加快产程或缓解疼痛的需求方面明显减少,切口或撕裂的发生率亦能减少,剖宫产或者器械使用也有减少倾向。并且,她们的宝宝出生后的状态更好,她们更易亲喂哺乳。
同样的情况还有来自有关英国助产士的试验研究。这些助产士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工作均独立于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制度外。除非有充分理由,否则他们力求避免使用医疗器械干预,并且他们的接生地点均选择在家里。同一名助产士会跟踪护理一位女性的整个孕期、分娩及产后过程。2009 年,一项包含9 000 名女性的研究显示,这些独立工作的助产士帮助接生的女性需要器械协助的概率是78%,明显高于传统的护理模式的概率(54%)。他们接生的宝宝大约一半出生时可能体重过低,可能需要特别护理,并且母乳喂养的概率更高。
也许其中一部分优势并不令人意外,但是在传统情况下,医院在分娩出现问题时,为了挽救婴儿的生命,采取的额外干预措施真的有必要吗?事实证明,在很多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以往,生育风险低的孕妇选择在家里分娩通常也是安全的,其新生儿伤亡率与选择在医院中相当。2012 年,一位研究员完成了一项循证研究(也是他的黄金标准分析),他分析对比了在家和在医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发现由于缺乏耐心和需要严格按照医学规范步骤操作,在医院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在家里分娩。2014 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公布了新的指南,鼓励妇女选择在助产士引导中心或者在家分娩,而不是去产科病房。
上述结果显示,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女性的情绪状态,而不过度依赖于医学技术时,她和宝宝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才能更趋于良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