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2021
亨克·斯内夫利特(1883-1942),荷兰共产主义者,在中国活动时多使用其化名马林,与中国共产党创立有着极深的渊源。 1920年,马林作为印尼共产党代表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书记。在会上,列宁对马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决定派遣其前往中国,帮助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自己的政党。马林三次出入中国,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为首次国共合作作了重要准备,是中共党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
马林是一个国际性人物,本书侧重收录其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和照片。全书分为五部分,马林的生平、马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参与推进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回中国 梦难圆、纪念与遗存。
第一部分 马琳的生平 2
第二部分 马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64
第三部分 参与和推进国共统一战线 88
第四部分 回中国 梦难圆 132
第五部分 纪念与遗存 142
前 言
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 Hendricus Sneevliet,1883-1942)是荷兰人。马林 [Maring (英文)、Mаринг(俄文)] 是他在中国时的用名之一,其他化名还有杰克·霍涅尔(Jack Horner)、安德莱森(Andresen)、亨克·布劳威尔(Henk Brouwer)、贝尔格曼·马丁·伊万诺维奇(Бергман Mартин Иванович)、曼德尔(Mander)、米诺斯(Mинос)、菲力浦先生(Mr.Philipp)、菲力浦(Philipp)、西蒙斯(Симонс)。孙铎(Sentot)则是他为《向导》周报撰稿用的笔名。
马林出生于荷兰鹿特丹一个贫苦的家庭,不幸的童年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世态炎凉, 对资本主义弊端有深切体会,满怀对正义和平等的追求,很早就投身荷兰的社会主义运动。1902 年加入社会民主工党(SDAP)和铁路电车工人联合会(NV),热衷于轰轰烈烈的斗争,表现出非凡的能动精神。但由于与党内一些成员在工人运动中是持激进亦或渐进的政策而导致分歧,马林最终离开荷兰,于1913 年12 月来到荷属东印度(当时称东印度,即后来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在那里,他的职业几经更换,先在《三宝垅商业日报》担任记者,后成为泗水商会主席。其间结识了许多从事社会主义运动的人士,如哈利· 德克尔(Harry Dekker)、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巴尔斯(Asser Baars)、司马温(Semaoen)、达尔索诺(R.Darsono)等。
马林从事的是团结当地人民反对宗主国的斗争,与巴尔斯等其他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始终密切关注国际社会主义和劳工运动的发展,特别是欧洲激进的社会主义运动。为联合各派反对宗主国的统治势力,还组织了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1916 年,马林成为当地社会民主党成员(该党于1918 年11 月发展为荷兰共产党)。1917 年3 月, 他在《印度人》杂志刊出赞扬俄国1905 年和1917 年2 月这两次革命的文章《胜利》(Zegepraal),从而引起当地许多报刊的强烈反响,但被荷兰殖民当局视作蛊惑群众反对政府,为此他受到泗水法院三次传讯,并因此而失业。
1917 年11 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世界为之震动。马林和他所在的伊斯兰联盟(Sarekat Islam)也随之加紧活动。他向士兵宣传列宁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号召他们走俄国人的道路,为此受到指控。1917 年11 月20 日, 荷兰殖民当局高级法院开始立案审理“斯内夫利特案件”,马林出庭为自己的行动辩护, 指责宗主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案件审理长达数月。1918 年他无罪获释,但被驱逐出荷属东印度,1919 年1 月回到荷兰。
回到荷兰后,马林与荷兰“论坛派”(Tribune)的激进成员、著名诗人罕丽达·罗兰·霍尔斯特(Henrieta Rolland Holst)等从事宣传苏俄革命的活动。“论坛派”的活动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引起列宁等的关注。1920 年马林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代表的身份,来到莫斯科,参加了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此次大会正值共产国际在西方策动一系列起义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等遭到失败而不得不作出战略转折的时期,东方开始进入共产国际的视野。在此次代表大会上, 马林向与会者介绍了他在荷属东印度联合各派反对殖民统治的工作情况,引起列宁重视,被选为民族与殖民地工作委员会的秘书。同年8 月,被共产国际任命为驻远东的代表,派遣至上海工作。
1921 年6 月初,马林和共产国际另一名代表A. 尼科尔斯基(В.А.Никольский) 分头到达上海,并参加了7 月23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底, 马林到桂林会见孙中山,讨论国共合作问题。
1922 年8 月,马林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再次回到中国,怀揣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的指令,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杭州举行的会议,推进国共合作。1923 年2 月,第三次到中国,参加6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 年秋回到莫斯科后,马林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但仍然与国共两党人士张太雷、蒋介石、廖仲恺等保持着联系,希望回到中国,为此还专门致函孙中山,但未能如愿以偿。因与共产国际东方部的人员政见分歧,他于1924 年离开莫斯科,回到荷兰,此后再未踏上中国这片他心向往之的土地。
在荷兰,马林继续从事工人运动,也没有放弃反对荷兰殖民政策的活动。1933 年2 月,泊于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的“七省号”军舰起义,马林因组织了一场强劲的声援运动而被捕入狱。后来他又参与到西班牙内战中,站在共和军一边。在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年代,马林一方面坚持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向俄国革命者提出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鼓动人们推翻现存政权,并同托洛茨基的第四国际积极联系;另一方面秘密组织了马克思—列宁—卢森堡阵线【Het Marx-Lenin- Luxemberg Front,简称马列卢阵线(MLL)】,从事抵抗运动和反对纳粹迫害犹太人的行径,引起法西斯占领者的仇视,于1942 年被纳粹分子杀害。
此后,荷兰女皇威廉明娜(Wilhelmina Helena Pauline Marie)曾致电其家属表示哀悼。阿姆斯特丹市以及马林活动过的登鲍斯市,一些街道用他的姓氏命名以示纪念。马林和他的难友们合葬于维斯特福尔德墓地。一个民间自发的斯内夫利特纪念委员会每年到他们的墓碑前举行简短的祭扫仪式。关于他的研究著作多达上千种。荷兰历史学家狄克曼(F.Tichelman)博士和马林的女儿西玛(Sima Sneevliet)说,人们将马林视作英勇的反法西斯战士,视作一位英雄而永远怀念他。
李玉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