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3057
1.孩子行为心理全解析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本书针对0~12岁孩子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内心。
2.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划分5个年龄段,收录39个故事,罗列儿童的典型行为问题。帮助家长轻松找到孩子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3. 取材真实更易实践
案例取材生活,家长读者都能在案例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子,真实性强,育儿方法更易实践。
4.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律的性格,提升孩子情商,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个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一直思索和探寻的问题。本书旨在让父母们了解,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给予他们*需要的接纳与信任,才是父母的科学引导之道。
全书以儿童的年龄段为依据划分为5章,将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一一罗列,让父母们能够在教育孩子、处理亲子关系时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使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
Part 1 新生儿期(0 ~ 1 岁)——人生的第一个敏感期
第一节 不可思议的新生儿 / 002
第二节 0 岁是教养的开始 / 006
第三节 不同的婴儿气质 / 011
第四节 初生婴儿的“最强大脑” / 016
第五节 哭的多重含义 / 021
第六节 小宝宝也会有心事吗? / 026
第七节 秩序和规律对于新生儿的意义 / 031
第八节 宝宝为什么不让你抱? / 036
第九节 探索世界的方式 / 041
Part 2 婴幼儿期( 1~3岁)——我要自己来
第一节 不走寻常路的宝宝 / 048
第二节 自己为自己代言 / 052
第三节 两岁宝宝爱说“不” / 057
第四节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 062
第五节 宝宝得了“厌食症” / 067
第六节 爱抢别人玩具的“坏”宝宝 / 072
第七节 妈妈不要走 / 077
第八节 我想哭一会儿——婴幼儿情绪管理 / 082
Part 3 幼儿期(3 ~ 6 岁)——丰富多彩的世界
第一节 “可怕”的3岁 / 088
第二节 臭妈妈屁爸爸 / 093
第三节 我有许多许多好朋友 / 098
第四节 我是男孩or 女孩 / 103
第五节 事事追求完美的孩子 / 108
第六节 我是第一名 / 112
第七节 会讲故事的淘气包 / 117
第八节 天空变幻的云彩 / 122
第九节 幼儿也有“拖延症”吗? / 127
Part 4 少儿期(6 ~ 9 岁)——我是一名小学生
第一节 我要上小学了 / 134
第二节 无法集中的注意力 / 139
第三节 上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吗? / 144
第四节 分数不能说明一切 / 149
第五节 打架背后是有原因的 / 154
第六节 孩子为什么在妈妈面前很沉默? / 158
第七节 孩子爱说谎话怎么办? / 163
Part 5 孩童期(9 ~ 12 岁)——小小少年烦恼多
第一节 请尊重我选择的权利 / 170
第二节 送一面镜子给女儿做礼物 / 175
第三节 我长大后要做一名飞行员 / 180
第四节 小学生也会谈“恋爱” / 185
第五节 追星行为与“偶像”情结 / 190
第六节 每个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 / 195
结语 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 201
前言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也许你已经为人父母,也许你正在准备孕育一个小生命,又或许你只是一个关心儿童教育的“旁观者”——事实上,一个人无论是否已经做了父母,只要他的心中有孩子,就无法成为一名纯粹的“旁观者”,然而终有一天,我们都会面对一个孩子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有些人或许会觉得很可笑:“孩子需要什么,我们作为父母难道会不知道吗?”有此疑问的并非一个家长。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很多家长或者是老师,每日与孩子朝夕相处,身体上的距离非常近,但偏偏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很远,他们永远也搞不懂孩子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孩子们又到底需要些什么?
有些家长甚至抱怨:“我给他吃好吃的,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对此,我们并不能妄下定论。但是,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儿童期的成年人来说,也许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了解一下孩子们每一个时期的心理变化,毕竟不是所有的话我们都可以或者是愿意宣之于口的,有时受表达能力的限制,有时则仅是简单的不想说。对于不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来说,即使在孩子的身上花再多的钱和精力,效果可能都是不理想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与父母的学历无关。在几年前的北京,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幕家庭惨剧:某著名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妻,竟然被他们16岁的孩子残忍地用菜刀杀害了!在法庭上,法官问那个孩子的杀人动机,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父母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究竟需要什么。”按理说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优越,生活理应比他人更好,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却如此严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一直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让孩子感受到了压力,再加上教授夫妻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交往进行干涉,最终酿成了如此惨剧。
再举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小明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平时比较贪玩。一次,老师周末组织郊游,不巧碰上天气不好,于是活动就取消了。小明心里很失落,他表面上没说什么,一回到家就开始发脾气。进门后,先是把书包扔到了地上,然后把床头的玩具扔了一地,接着一头趴在床上,再也不说话了。爸爸见到小明这样,就决定和他谈一谈。爸爸用手拍了拍正趴在床上生闷气的儿子,问道:“宝贝,怎么不开心啊?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可以和爸爸说说嘛。”小明沉默了一会儿,开始气呼呼地把郊游取消的事情说了一遍。
爸爸听了,和小明一样表示了失望:“就是啊,这雨什么时候下不好,偏偏要今天下呢?”
小明也跟着叹气:“是啊,为什么要现在下呢?”
过了一会儿,小明的情绪逐渐平息,他对陪着自己的爸爸说:“算了,这次去不成,就下次去吧。”显然,他已经平静了许多。后来,整个下午,小明再也没有因为郊游的事情发过脾气。
在大人们看来,天气是属于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尽管可以失望,但是却必须要无奈地接受,稍大一些的孩子虽然也能有此理解,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还不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有时难免会“无理取闹”,这种“无理取闹”或许是一些无法被我们左右的因素造成的,但是情绪一旦开始,有时也会慢慢地改变轨迹。比如,小明原本是因为郊游而失望,但是当他做出了一系列的发泄行为后,这时他在潜意识里就开始寻求他人的同情和安慰,如果不能得到满足,这种情绪就会变本加厉。还好,爸爸及时关注了他。在父子俩的谈心中,不仅小明的情绪得到了扭转,孩子还得到了爸爸的接纳和尊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发自心底地关爱孩子,我们才会主动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陪他一起面对,陪他一起成长;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孩子,才会真正地把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教育生涯中的头等大事;也只有发自心底地关爱孩子,孩子才会在爱与被爱的体验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乐趣……
德国著名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教育使人成为人”,一语道破教育的本质。虽然人类已历经千万年的进化,但是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仍然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使命,完成这一使命的就是教育。当然,康德所说的教育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言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注重于个体的发展。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心理,无论是呱呱坠地的小婴儿还是历经沧桑的成年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心理需求。就像成年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一般,在儿童的教育中,我们也只有先了解了对方的心理特点,才能够更好地与之交往,助其成长,才能真正地履行教育的使命,使孩子真正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所传递的对孩子的接纳与爱,正是我们给孩子的心灵食粮与精神能量,也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这样的爱,也只有建立在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掌握上,才能够做得更加名副其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