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29282
有了这三步走,孩子才会有未来的五步走、十步走、百步走,乃至最后的行千里。而孩子最后的千里之行,才是家长最想看到的。
样张:
你的孩子认识时间吗
张爱玲曾经这样比喻一道做得难吃的菜——像没见过鞋子的人做出来的鞋子。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没有亲身了解或者体验过,仅凭想象来操作,到最后都会无功而返,最多只能达成“有那么点意思,却不是那么回事”的效果。
同样,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管理好时间,却从来没有了解孩子是否认识时间。试问,一个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时间”的孩子,在被迫要管理时间时,不就像没见过鞋子的工匠在做鞋吗?
所以,时间管理法第一步的起始,就是要让孩子认识真正的时间。
一、时间是一种观念
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是从零学起。
回顾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内容——爸爸妈妈教我们说话,指认太阳与月亮,如何用筷子和用勺子,但在基础学习阶段极少告诉我们:“你看,时间飞逝!”
为什么呢?因为在初期学习阶段,我们更容易学习易模仿的、具象的东西。比如学习如何用筷子,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做,一次做不好就再试一次,直到模仿到最像的程度为止。但是,时间这种概念并不能模仿,妈妈做事井井有条,爸爸工作分秒必争,这些会给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但他依旧不知道时间到底是什么。
那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时间,就得从具象的、可模仿的概念开始。
二、一天到底有多长
宝妈李简发现了一个问题,女儿妮妮总是不能按时睡觉,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睡觉。当李简拼命地把女儿从一堆玩具前拉开时,妮妮会暴发出如同打雷一样的哭声,她觉得被剥夺了享受快乐生活的权利,她想再玩,一直玩。
“到点了是要睡觉的啊!”李简说。
“为什么要睡觉啊?”妮妮哭着问。
你看,这就是一个常见的矛盾: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睡觉;大人觉得睡觉是自然的事,为什么要解释。
有的家长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仅仅在于大人比孩子更容易疲劳,更需要休息。小孩子精力旺盛,如果发现有好玩的东西,觉得一天不睡觉也没有什么关系。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大人,尤其是老人,即使到了夜晚不觉得困,到了点他们还是会老老实实地进入睡眠状态。可见,促进睡觉的并不全是疲劳,还有一种是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旧的一天即将结束了,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
原则上讲,从半夜12点过后,新的一天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在传统观念里,我们还是将睡醒之后的早晨作为新一天的开端——我们通过睡眠结束过去的一天,然后通过醒来开启新的工作与生活,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时间感的世界观。
妮妮之所以不明白为什么要睡觉,是因为她不知道旧的一天要结束了——在她看来,现在只不过是天黑了,依然可以继续玩。
弄清这一点之后,李简就可以培养妮妮的科学睡眠习惯了。她先向妮妮传授关于“一天”的概念,告诉妮妮:我们的生活是由好多个“一天”组成的,早晨太阳升起就是“一天”的开始,到了夜晚天黑了就是“一天”的结束。而我们为了迎接那些新的“一天”,就要学会有规律地睡觉、起床,再睡觉、再起床。
李简还通过一些漫画书(市面上有诸多辅助睡眠的童书)来指导妮妮认识白天与黑夜,于是慢慢地,到了晚上妮妮再也不哭着问“为什么要睡觉”了,虽然也有满满的不情愿,但她接受了“旧的一天要结束,我得迎接新的一天”这样的现实,然后依依不舍地向自己的玩具告别。
虽然这场告别很艰难,但是妮妮知道:新的一天很快就会来,而这些宝贝还会在原地等着她。
这就是时间观念对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塑造。
三、什么是快,什么是慢
生活中,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快,什么是慢。
听到这句话,许多家长都震惊地睁大了眼睛:“怎么可能呢?”
当然可能。其实,不光是孩子,如果问一些家长“什么是快,什么是慢”,恐怕我们这些貌似“饱读诗书”的大人也只能支吾着说:“快,就是……很快呗。慢,就是……很慢呗。”
在东东妈眼里,东东做事就特别慢——一页纸的描红,一共12个字,东东可以描一个小时。
每次看到东东一边描红,一边东张西望的样子,东东妈就气不打一处来,心情好的时候嘴上说两句,心情不好的时候直接大巴掌就扇了过去。以至于每次描红本一摊开,除东东妈之外,其他亲友都退避三舍。
但是,东东真的是慢性子吗?东东妈有没有考虑过,东东可能并不觉得自己做得慢呢?
这天,东东妈心情不错,跟东东进行了一次长谈。不谈不知道,一谈吓一跳。在东东眼里,妈妈发火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做得一点儿也不慢。
“一小时描12个字,你说慢不慢?”东东妈问。
东东摇摇头:“我觉得挺快的,我一直在写呢。”
“你是一直在写吗?你写着写着就走神了,还咬手指头,你看你的手指甲!”
“但我觉得自己挺快的。”
你看,矛盾就出来了。有时候家长单纯地责怪孩子做事慢,甚至归结于孩子慢性子,很蔫,却不知道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快。一味地责怪,却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快、什么是慢,只会让矛盾愈演愈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于是,东东妈采取了这样的手段,请东东的好朋友丁丁来家里一起描红。丁丁在半个小时之内描完了所有的字,东东看到丁丁的描红速度超过了自己,开始有点着急了,也加快了速度。
事后,东东妈再向东东说明“你写字太慢”时,东东果然有所理解,因为有参照,有比对。
因为不能总请丁丁来家里,所以东东妈购买了一个音乐柔和的定时器,每次描红都设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控制在一个宽松的时间范围内,让东东可以并不费力地在可控的时间内完成。之后,再小幅度地缩短时间,东东能够完成后再缩短时间,如此循环。
直到后来,东东可以在20分钟内稳稳地完成描红。这时候,东东妈再向东东解释“以前是不是有点慢”时,东东也能够理解了。
孩子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快、什么是慢,才会放弃慢的,朝着应该快的方向发展。
四、为什么要快,为什么要慢
然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越快越好。比如东东的描红,也许有一天东东可以做到5分钟之内描完12个字,但根本起不到练习的效果。
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快,什么时候应该慢呢?
自从提升了描红速度后,东东越来越求快了,穿衣也求快,洗漱也求快,吃饭也求快,写作业更求快。每次求快后,东东都仰起小脸骄傲地说:“妈妈你看,我又快了很多,是不是很棒!”
此时,东东妈看着扣错了的纽扣、嘴角还挂着牙膏的儿子,真是哭笑不得。
让孩子管理时间,并不是一味求快。让孩子认清快慢,不是为了让他们一路狂奔不知休息、不知松缓。
东东妈遇到了新的难题:如何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快,什么时候应该慢。
上班的时候,东东妈和东东爸都是急匆匆的,恨不得多生出几只手来,对此东东非常赞同。但到了下班,东东妈和东东爸的做事速度明显慢下来,吃完饭也不立即收拾厨房,倒在沙发上看电视,即使倒一杯水也是慢吞吞的,仿佛《疯狂动物城》里的那位“闪电”。东东就不理解了:“妈妈,你看你多慢!”
东东妈意识到,有必要向孩子解释自己的快与慢了。她说:“早晨妈妈要上班,动作慢了就会迟到,迟到了要扣奖金,所以得快点,你知道不?”
“那晚上呢?”
“晚上妈妈不着急了,在家就是要放松,所以干什么都可以慢点了,知道不?”
东东点点头,貌似知道了。
过了几天,东东的思维又混乱了。因为有次东东妈带着东东加班,恰好没有什么急着要处理的事,东东妈就慢吞吞地整理着资料,一边整理一边跟东东聊天。东东急了:“妈妈,你不是在上班吗?为什么这么慢?”
你看,这要怎么解释?
可见,光有具象的比喻是不够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事例过于丰富,举例不能够说完所有现象,所以还需要一定的归纳。
思考了一番,东东妈是这样跟东东说的:“妈妈做的事情要快还是慢,得看结果。结果如果急,妈妈就得急,结果如果不急,妈妈就可以慢。比如妈妈的上班打卡时间在一小时以后,妈妈如果不着急就迟到了,这就得快。刚刚妈妈整理这份文件,公司要得不急,妈妈也想放松一下,就可以做得慢一些。”
“可我描红没有结果啊,为什么也要快?”你看,孩子总是会问出这么不好回答的问题。
好在东东妈的反应也快,她想了想说:“事情的结果呢,有一些是别人要求你的,有一些是你自己要求自己的。妈妈上班,是公司老板要求的,要快。而你描红呢,虽然没有老师等着要结果,但你是不是应该给自己一个要求啊?比如你是不是想越写越好,想不想快点学成?如果有这个要求,你就得快点写,控制自己的速度。”
虽然道理听起来复杂,但绝不能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一个定义抛出后,虽然超出了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他们依旧可以在日常的操作学习中体会到这一定义的真正内涵。
后来,东东妈急匆匆地穿衣洗漱时,东东穿衣洗漱的速度也会增快;东东妈悠闲地散步时,东东也会跟着慢慢地走。你看,时间观念就是在这种模仿与信任当中慢慢形成了。
五、孩子可以成为你的时间小助手
李简开始教妮妮认识钟表与时间。作为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妮妮有非常强大的记忆力,也乐于在认识太阳和月亮之外学习一些更科学的认识时间的方法。
但令李简泄气的是,即使妮妮学会了认识钟表盘上的时间,她依旧不知道如何去使用时间。对于妮妮来说,所谓的“8点钟要睡觉”,远不如“等爸爸洗完了碗,我可能就要睡觉了”更有效。
“这可怎么办?”李简发出了疑问。
其实,李简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共性。很多家长都发现,教孩子了解时间,比教会孩子使用筷子要难得多。有的家长归结于“时间这个概念更难、更抽象,也更形而上”,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很多时候,孩子不习惯采用正确的时间单位,只是因为他们缺少练习。
回顾我们高中时候学的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你现在还记得吗?我想,除了少数从事数学行业的成年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并不是当初没有学会,而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练习得越来越少也就忘记了。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学会了用筷子之后,他们每天都在用那双带着辅助把手的小筷子吃饭,但是时间呢?
由于绝大多数家长都有“催促”的习惯,在每个时间节点像闹钟一样提醒孩子“要吃饭了”“要睡觉了”“要上学了”,所以他们刚刚学会的或者刚刚在脑海里形成印象的一些观念,因为不能练习而渐渐淡化。
想要改变这一问题,有个极好的办法——让孩子成为你的时间助手。
李简试着让妮妮提醒她。下班之后,李简会对妮妮说:“妈妈好忙的,现在要进屋去工作一会儿,但是你也想和妈妈一起玩,对吗?那么,你能不能在7点钟的时候提醒一下妈妈,妈妈就会从书房出来陪你玩了。”
对此,妮妮非常乐意,甚至可以说是期待至极。到点了,她及时拍了妈妈的门。事后据李简的先生说,孩子几乎就坐在钟表下等着那个时间的到来,其间,她多次站起来准备“耍赖式”拍门,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自己。
第二天,李简又一次对妮妮提出要求,希望妮妮可以在7点30分提醒她去炖银耳汤。这次的任务与上次的任务相比,更具有挑战性:一方面因为,时间的认知比昨天更难——涉及到非整数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昨天提醒的事项对妮妮本人有利,而今天的事项纯粹是利大家的。
令人兴奋的是,到了7点30分,妮妮还是拍响了妈妈的门。李简再一次尝到了甜头,开始加大对妮妮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不仅每天妮妮都会得到一个提醒任务,到了周末还会有连环任务,比如提醒妈妈在上午10点钟泡发木耳,11点钟的时候提醒妈妈木耳泡发好了。
这些令成年人头疼的小工作,却是孩子的小蜜糖。李简在妮妮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妮妮对任务也倾注了比玩乐更多的兴趣。
慢慢地,妮妮对时间观念的掌握越来越熟练。随着提醒任务的增多,妮妮不仅可以熟练地使用钟表,还能够模仿妈妈的作息时间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比如,在泡发木耳的时间里,她决定读完一本童话书;等木耳泡好了,她决定跟着妈妈去厨房帮忙。
孩子健康的时间观念,终于在一次次的任务中完成,而这一切,远比打骂孩子、催逼孩子要好得多。
总体来说,想让孩子管理好时间,必须要先认识时间,而认识时间,绝不是看看钟表那么简单。
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肯定认识时间,其实并不如此。
无论是不会看时钟的孩子,还是已经上学读书的孩子,都不一定认识或者不认识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家长需要耐心观察,才能找到孩子在时间认识上的短板,并适当地加以指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