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90787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中欧两大知识体系,看似遥远,实则于诸多面向都有联系,如天主教证道故事与佛教譬喻故事便可相互印证,探究圣传与佛传也可发现种种蛛丝马迹。而明末清初,西风东渐,来华耶稣会士翻译诸多宗教经典,同时于西方文学的译介也留下重要一笔,乃是西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一环。
来自“中研院”文哲所的李奭学老师在文学、神学、经学领域贯通明清两代与欧洲上古迄文艺复兴,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独到见解,为学界公认。《首译之功》则是他多年学术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风潮与影响的*重要的中文著作。这本书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一般历史,文学史以及翻译史的研究非常重要。而对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末社会的文化风潮,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晚近中国的面貌。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翻译的旅行与行旅的翻译/1
以译逑友/1
隐身的作者/8
翻译的形式/19
观看的角度/32
第二章 圣歌与圣谛:利玛窦译《西琴曲意八章》/41
琴声/41
圣典/44
古典/55
余音/67
第三章 翻译· 政治· 教争:龙华民译《圣若撒法始末》/71
译名的故事/71
翻译的策略/81
译者的特权/98
圣宠的政治/114
第四章 太上忘情:汤若望与王征译《崇一堂日记
随笔》/127
传而记之/127
爱乐实/134
卡利他/144
爱佳泊/156
翻译告解/167
第五章 三面玛利亚:高一志译《圣母行实》/177
“有母无父”/177
背主血契/180
金环之约/195
送子观音/212
优入圣域/223
第六章 圣人· 魔鬼· 忏悔:高一志译《天主圣教圣人
行实》/239
黄金传说/239
圣的内涵/244
魔为何物/257
忏悔的方法/270
前世来生/286
第七章 著书多格言:高一志译《譬学》/295
格言的定义/295
圣与俗/303
再谈圣与俗/316
笔墨津梁/333
西来儒者/349
第八章 中译第一首“英”诗:艾儒略译《圣梦歌》/359
梦的考掘/359
梦中对话/373
梦的解析/395
梦回英伦/410
第九章 瘳心之药,灵病之神剂:阳玛诺译《轻世金书》/421
译本的问题/421
原本与源本/425
文体与译体/434
阅读实学/441
注疏的传统/451
第十章 结论:明末翻译与清末文学新知的建构/457
旧教与新教/457
再造文学的知识系统/478
中国早期现代性/501
重要书目/515
索引/569
繁体字版序
本书是拙作《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以下简称《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的续作,也是我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西学东渐的第二本专著,写来所费时间与心力绝不下于第一本书,但在资源上,则倍甚于前著:无论是“国科会”、“中研院”或“中研院”文哲所都曾慨伸援手,出资让我出入于欧洲、北美与东亚地区的大型与专业图书馆。我四处“寻幽访胜”,从善本读到罕本,跃然神往,“陷溺”其中,也乐在其中。饮水思源,这篇拙序伊始,上述我得先予表明,并向各单位敬致最深的谢忱。
在写作上,本书一改《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以文类为主而综述考诠的方式,主因在我拟一本本地“细读”(close reading)明末耶稣会士中译的欧洲文学。首先,在我上大学与就读硕士班的20 世纪70 与80 年代,“细读”在台湾学界风起云涌,早已卷起千堆雪,好不热闹;时迄于今,我仍然相信“细读”是文学科系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训练之一。其次,对我来讲,研究明末欧洲文学的译本最大的问题,乃原作或源本与作者双双难解,而我有心为学界解开我所能解的问题,这也需要一本一本地加以研究。最后,明末文学诸译虽以宗教为共同主题,但每一译本仍有其各自的生命,可以归纳出某一或某些共同特色,所以在考诠之外,我不应漫无目的地讨论,应寻觅所论之作最重要的主题或形式,予以发微。本书诸章,几乎都是如此构成,全书当然也满布同类色彩。
本书正文诸章的编排次序,我都按所论各书可能译就或已确定的初刻时间为准定之[1]。我选书也不是毫无头绪地选,《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内论过的译作,我大致略过;学界已经多方讨论的译作,我同样避开不谈。所以本书挑选的八部译作,至少有七部几乏前人讨论。此所以各章以独立论文发表时,我多数以“初探”题之,而我所论之译确也为举世“初次”的“探讨”。当然,题为“初探”,另一意蕴是就我而言,更是“初次”在“探讨”这些译作,试予诠解。虽然如此,正文所论诸译,有极少数学界也曾予论列,不过我觉得犹有不足之处,所以当仁不让,重新再探。
以往大家只道近代中国文学始自清末,殊不知清末文学新象乃萌发乎明末,尤应接续自明末耶稣会的翻译活动。本书书名的大标题作“译述*”,然而倘非自觉俗而狂妄,我还蛮想冠以“第一”一词。盖书内所析诸译,有中国第一次集成的欧洲歌词的集子,有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欧洲传奇小说,有中国第一次译出的欧洲上古与中世纪的圣传,有中国第一次移译的欧洲修辞学专著,有中国第一次可见的玛利亚奇迹故事集,有中国第一次中译的英国诗,也有中国第一次见到的欧人灵修小品文集。
这些译著,确实都当得上译史“第一”的头衔,意义自然不小,在文学译史上尤然。不过也正因我写作时心中所存都以文学译史为念,最后我仍然转了个大弯,以“译述”这个似题非题的名词为题。历史上,信达雅绝非翻译铁则,“信”字尤为中国最近这百余年来才有多人大力强调的翻译通则。即使在西方,恐怕也是启蒙时代以后的体认。欧洲文学首度中译的历史现象,本书首章我论之甚详,而我所称的“夹译夹述”,尤为明末耶稣会衮衮诸公践行的翻译策略。一思即此,纵然读来拗口,看来怪异,我还是固执拙见,让“译述”二字在书题中上场。
严复译书,有“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之说。我不敢自比严复,但昔日好译,体之甚深。本书不是翻译,而是译史专论,我写来也常感“
一章之著,数月踟蹰”。有些篇章,我更是多年思索,经年才成,研究上下的功夫甚大。虽然—请容我借用胡适的说法—没有一章我写来不费
力气,但书内仍不乏我耗时甚久却犹难板定的考证问题,也有我滔滔言之犹觉夸夸其谈的败笔,更有我自认有理却也不过是自我陶醉的主题认定。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上面的话,我自是从实招来,读者知我罪我,我都感谢,更期待方家博雅,不吝指正。
拙作书成,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及翻译系主任王宏志兄出力最大,高谊可感;吕汇思小姐总司编务,细心而又兼具耐心。除了拙序开头提到的几个单位外,尚有其他许多师友鼓励与热心协助,我同样铭感在心,他们是袁鹤翔、康士林(Nicholas Koss)、马基恩(Bernard McGinn)、黄一农、李欧梵、张隆溪、郑树森、张汉良、王德威、孙康宜、王汎森、郑毓瑜、祝平一、吕妙芬、古伟瀛、陈慧宏、杨晋龙、蒋秋华、廖肇亨、潘凤娟、张谷铭、孙景尧、刘耘华、杨乃乔、李天纲、张西平、张先清、梅欧金(Eugenio Menegon)、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林耀椿与罗位育诸教授与先进。文哲所图书馆前后任的刘春银、林义娥主任与馆员苏怡玲小姐,不时供我咨询,采购用书,倾力相助之义常在我心。多年来我深为坐骨神经病变所苦,谢松苍医师竭心尽力减轻我的苦痛,仁心仁术,堪称医界表率。我的助理群中,陈如玫小姐竭力帮助我研究,我尤得特致谢悃。研究生涯单调无比,我的家人—尤其是内人嘉彤—百般宽容,又常帮我校稿、润稿,“谢谢”二字对她或他们而言,已嫌多余。
业师余国藩教授乃我研究与灵感的影响源头,又常蒙其斧正本书诸章的内容,特此敬谢。掐指一算,我拜别师门,负笈返乡已经十有三年,先生大隐于市亦已有时,然而时日愈久,我们一家对他却是感念弥深。拙著题献恩师,聊表寸心,自然也当然。
李奭学
2012 年夏· 南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