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89873
《卫报》资深科技记者带你亲历全球黑客“名场面”
每个人都在这场战争之中
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安全,你的隐私已经受到了侵犯。
l 索尼影业被黑:泄密事件上升为恐怖袭击威胁,索尼已妥协
l 滔客电话骗局:近16万用户信息被泄露,直接损失达2.56亿美元
l 约翰·波德斯塔邮件门:美国大选震惊世界,一起源于黑客攻击的政治丑闻
……
黑客的威胁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其攻击的方式和手段也都随时间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对黑客甚至是电脑本身的认知都停滞不前。究竟黑客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又是怎么发生的?而黑客到底想要什么?
本书深度挖掘了历史性黑客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网络攻击涉及多个领域:从攻击知名企业的客户数据端,到窃取普通人信用卡上的金钱,再到秘密访问个别政治人物的电子邮件账户……扣人心弦的叙述方式让你不寒而栗,而作者试图让读者在了解黑客事件的同时,吸取教训,规避风险,进而保卫公司及私人信息安全。
致谢
序言:网络战争
01 公司崩溃:索尼影业
小结 | 索尼影业黑客事件
02“匿名”黑客组织攻击:HBGary
小结 | HBGary 黑客事件
03 约翰·波德斯塔的电子邮件:民主党总统竞选
小结 | 约翰·波德斯塔黑客入侵事件
04 信息泄露: TJX
小结 | TJX 黑客事件
05 “是时候该付钱了”:勒索病毒
小结 | 勒索软件
06 诈骗电话:TalkTalk
小结 | TALKTALK 的经验
07 黑客相连的物联网: Mirai 病毒
小结 | MIRAI
08 黑客: 现在与未来
序言
网络战争
遭到黑客攻击是件尴尬的事。如果在你不知情、自然也是未许可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邮箱或者社交媒体账号被他人侵入,并另做他用,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恐慌、暴躁、沮丧以及愤怒。用户名和密码能带来安全感,然而现在它们却不再安全。你的世界观也会因此受到冲击,你不仅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安全,而且你的隐私大概率上已经受到了侵犯,谁知道要多久才能回到安全状态呢?对于大多数的个人和企业来说,被黑客攻击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黑客会对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攻击。然而,对黑客来说,他们所做的事情或许在外界看起来只是一场游戏,但他们却倾注了所有心血。而为了国家利益进行的某些黑客侵入活动,就像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为国家而比赛。
然而,即便你足够警惕,你的个人安全证书对黑客来说依然毫无价值。比如2017年3月,一位名为“SunTzu583” 的黑客盗取了约50万个Gmail 账号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发布在地下网站上,总共卖了0.02198个比特币,时价28.24美元。也就是说,1美元大约可以买16667份配套的账号跟密码,1美分可以买166份配套的账号跟密码。而如果你也是受害者之一,这意味着你的账号仅仅值0.006 美分。
我们经常能听到黑客袭击的消息,仿佛黑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黑客最初的意思是“用斧子做家具的人”。我们用刀对付一些棘手的东西,比如塑料、胶粘物、木头,设法让它们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所以,“黑”掉某物,意味着强制性地让方钉和圆孔组合在一起。
如今,计算机黑客也是一样。尽管我们常说“黑进电脑系统”,但这一表达实际上并不准确。电脑对我们言听计从, 它完全服从编程的设置。黑客未经许可侵入了电脑主人的系统, 这是因为他(男性黑客居多)找到了一个方法,能让电脑去做他指定的事情。电脑主人没想到他人也能对其电脑下达指令, “这怎么可能?”这是被侵入者常有的反应。但是,电脑并不知道自己会被侵入,也不知道指令的意图,它会做的只是服从。
20世纪60年代,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师而言,“黑客攻击” 一词和最初的意思差不多,“黑”代表用一种代码或者一种方式达成目的,尽管并不光彩,却能达到目的。而在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黑”即是一种常见的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
黑客中也有很多怀揣恶意的人。《黑客词典》在1975年提供了一份计算机黑客之间使用的专业术语清单,试图定义那些恶意的企图,帮助普通人理解这个领域,但是已经太晚了。“黑客”一词首次出现于1963年,用于描述那些侵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电话系统的人,他们最初被称为电话黑客。到了1976年,媒体开始广泛使用“黑客”一词,用于描述侵入电脑系统的人。记者史蒂文·列维在1984年出版的《黑客们》一书中,彻底改变了黑客的定义,黑客被形容为“推动计算机革命的英雄”, 暗指黑客做的事情是好的,这使得这一词语因此而广为人知。与此同时,新闻机构也采用了这一陌生词语,因为计算机开始广泛用于办公室,很快也深入了家庭。
僵尸网络、恶意软件、勒索软件和黑客组织是最近几年才进入人们视线的,问题正日益复杂化。然而实际情况是,黑客行为已经存在几十年了。本书中出现的大量侵入行为都在几十年前的学术研究中出现过了,或是来源于以前的编程错误。黑客行为并不新鲜,其使用的技术也不新鲜。
例如,“计算机病毒”一词由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1949年的一篇科学论文中首次提出,代表一种能让计算机不停自我复制的病毒代码,就像病毒在细胞层面不停地分裂一样。但这一理论存在一个问题,电脑没有足够的电源来支撑这个过程,而个人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机会来探究这一想法的极限。1982年,斯伦塔发布了首个真正意义上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病毒——Elk Cloner,其目标是苹果二代电脑,通过加载程序所需的软盘侵入电脑。1983年,加州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弗莱德·科恩展示了同样的想法,并在5 分钟内感染了一台Unix大型计算机。1986年,他的博士论文详细论证了这一概念。同样是在1986年,无法通过重启解决的病毒产生了, 它会重建“主引导记录”。1988年,网络蠕虫出现了,它通过自我复制,从一台机器传播到另一台机器,直到感染了大约3%的连接机器后,由于代码错误而自我崩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