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757057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谆谆告诫医者在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时,要因时、因地和因人制宜,五运六气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本书诠释了依据五运六气来使用中药的原理和规律。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可作医生用药时因时制宜的参考。
目 录
第一章中药的“象”
一、生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二、天人相应在中药药性上的应用
第二章阴阳药道
一、阴阳五行
二、五行生克
(一)五行相生
(二)五行相克
三、三阴三阳
四、标本中气
五、标病本病
(一)先治本病情况
(二)先治标病情况
六、诊脉大要
(一)四时之五行脉象
(二)寸、关、尺与十二脏腑之脉象
(三)病之表里阴阳六象
(四)脉病的阴阳顺逆
(五)病脉的四时顺逆第三章自然药观
一、宏观自然
二、微观自然
三、中土中庸之药观
四、五运六气之药观
(一)五运之药观
(二)六气之药观
(三)年运之药观
第四章食之药道
一、食之日道
(一)早餐
(二)午餐
(三)晚餐
二、食之月道
三、食之年道
(一)木运太过
(二)木运不及
(三)火(三焦火)运太过
(四)火(心包火)运不及
(五)土运太过
(六)土运不及
(七)金运太过
(八)金运不及
(九)水运太过
(十)水运不及
(十一)补元阴的食物
(十二)补元阳的食物
四、食粮方案
(一)木运太过之年
(二)木运不及之年
(三)火运太过之年
(四)火运不及之年
(五)土运太过之年
(六)土运不及之年
(七)金运太过之年
(八)金运不及之年
(九)水运太过之年
(十)水运不及之年
(十一)五运平气之年
第五章药之天道
一、观定阴阳
二、辨证六纲
三、天人合一
(一)表证
(二)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里夹杂证
(五)实寒证
(六)虚寒证
(七)实热证
(八)虚热证
(九)真寒假热证
(十)真热假寒证
(十一)虚证
(十二)实证
四、五运药
(一)主运客运相得十二症状
(二)十二脏腑对应十二类虚实药
(三)施药方案
(四)主运与客运不相得十二症状
(五)十二类太过药和不及药
五、六气药
(一)主气与客气相得十二症状
(二)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十二类药物
(三)胜气和复气十二症状
(四)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十二类药物
(五)主气与客气不相得十二种症状
六、邪气反胜的十二类药物
七、六气药应用举例
(一)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十二类药物
(二)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产生胜气和复气及相应十二类药物
(三)邪气反胜的十二类药物
八、中土药(四象药)
(一)春十八
(二)夏十八
(三)秋十八
(四)冬十八
第六章五运六气药道观
一、甲子年药道
二、乙丑年药道
三、丙寅年药道
四、丁卯年药道
五、戊辰年药道
六、己巳年药道
七、庚午年药道
八、辛未年药道
九、壬申年药道
十、癸酉年药道
十一、甲戌年药道
十二、乙亥年药道
十三、丙子年药道
十四、丁丑年药道
十五、戊寅年药道
十六、己卯年药道
十七、庚辰年药道
十八、辛巳年药道
十九、壬午年药道
二十、癸未年药道
二十一、甲申年药道
二十二、乙酉年药道
二十三、丙戌年药道
二十四、丁亥年药道
二十五、戊子年药道
二十六、己丑年药道
二十七、庚寅年药道
二十八、辛卯年药道
二十九、壬辰年药道
三十、癸巳年药道
三十一、甲午年药道
三十二、乙未年药道
三十三、丙申年药道
三十四、丁酉年药道
三十五、戊戌年药道
三十六、己亥年药道
三十七、庚子年药道
三十八、辛丑年药道
三十九、壬寅年药道
四十、癸卯年药道
四十一、甲辰年药道
四十二、乙巳年药道
四十三、丙午年药道
四十四、丁未年药道
四十五、戊申年药道
四十六、己酉年药道
四十七、庚戌年药道
四十八、辛亥年药道
四十九、壬子年药道
五十、癸丑年药道
五十一、甲寅年药道
五十二、乙卯年药道
五十三、丙辰年药道
五十四、丁巳年药道
五十五、戊午年药道
五十六、己未年药道
五十七、庚申年药道
五十八、辛酉年药道
五十九、壬戌年药道
六十、癸亥年药道
六十甲子之药道观附表
一、甲子年(1984年)
二、乙丑年(1985年)(平气之年)
三、丙寅年(1986年)
四、丁卯年(1987年)(平气之年)
五、戊辰年(1988年)(平气之年)
六、己巳年(1989年)(平气之年)
七、庚午年(1990年)(平气之年)
八、辛未年(1991年)(平气之年)
九、壬申年(1992年)
十、癸酉年(1993年)(平气之年)
十一、甲戌(1994年)
十二、乙亥年(1995年)(平气之年)
十三、丙子年(1996年)
十四、丁丑年(1997年)(平气之年)
十五、戊寅年(1998年)
十六、己卯年(1999年)(平气之年)
十七、庚辰年(2000年)
十八、辛巳年(2001年)(平气之年)
十九、壬午年(2002年)
二十、癸未年(2003年)(平气之年)
二十一、甲申年(2004年)
二十二、乙酉年(2005年)(平气之年)
二十三、丙戌年(2006年)
二十四、丁亥年(2007年)(平气之年)
二十五、戊子年(2008年)
二十六、己丑年(2009年)(平气之年)
二十七、庚寅年(2010年)(平气之年)
二十八、辛卯年(2011年)(平气之年)
二十九、壬辰年(2012年)
三十、癸巳年(2013年)(平气之年)
三十一、甲午年(2014年)
三十二、乙未年(2015年)(平气之年)
三十三、丙申年(2016年)
三十四、丁酉年(2017年)(平气之年)
三十五、戊戌年(2018年)(平气之年)
三十六、己亥年(2019年)(平气之年)
三十七、庚子年(2020年)(平气之年)
三十八、辛丑年(2021年)(平气之年)
三十九、壬寅年(2022年)
四十、癸卯年(2023年)
四十一、甲辰年(2024年)
四十二、乙巳年(2025年)(平气之年)
四十三、丙午年(2026年)
四十四、丁未年(2027年)(平气之年)
四十五、戊申年(2028年)
四十六、己酉年(2029年)(平气之年)
四十七、庚戌年(2030年)
四十八、辛亥年(2031年)(平气之年)
四十九、壬子年(2032年)
五十、癸丑年(2033年)(平气之年)
五十一、甲寅年(2034年)
五十二、乙卯年(2035年)(平气之年)
五十三、丙辰年(2036年)
五十四、丁巳年(2037年)(平气之年)
五十五、戊午年(2038年)
五十六、己未年(2039年)(平气之年)
五十七、庚申年(2040年)(平气之年)
五十八、辛酉年(2041年)(平气之年)
五十九、壬戌年(2042年)
六十、癸亥年(2043年)(平气之年)
一、生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二、天人相应在中药药性上的应用
第二章阴阳药道
一、阴阳五行
二、五行生克
(一)五行相生
(二)五行相克
三、三阴三阳
四、标本中气
五、标病本病
(一)先治本病情况
(二)先治标病情况
六、诊脉大要
(一)四时之五行脉象
(二)寸、关、尺与十二脏腑之脉象
(三)病之表里阴阳六象
(四)脉病的阴阳顺逆
(五)病脉的四时顺逆第三章自然药观
一、宏观自然
二、微观自然
三、中土中庸之药观
四、五运六气之药观
(一)五运之药观
(二)六气之药观
(三)年运之药观
第四章食之药道
一、食之日道
(一)早餐
(二)午餐
(三)晚餐
二、食之月道
三、食之年道
(一)木运太过
(二)木运不及
(三)火(三焦火)运太过
(四)火(心包火)运不及
(五)土运太过
(六)土运不及
(七)金运太过
(八)金运不及
(九)水运太过
(十)水运不及
(十一)补元阴的食物
(十二)补元阳的食物
四、食粮方案
(一)木运太过之年
(二)木运不及之年
(三)火运太过之年
(四)火运不及之年
(五)土运太过之年
(六)土运不及之年
(七)金运太过之年
(八)金运不及之年
(九)水运太过之年
(十)水运不及之年
(十一)五运平气之年
第五章药之天道
一、观定阴阳
二、辨证六纲
三、天人合一
(一)表证
(二)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里夹杂证
(五)实寒证
(六)虚寒证
(七)实热证
(八)虚热证
(九)真寒假热证
(十)真热假寒证
(十一)虚证
(十二)实证
四、五运药
(一)主运客运相得十二症状
(二)十二脏腑对应十二类虚实药
(三)施药方案
(四)主运与客运不相得十二症状
(五)十二类太过药和不及药
五、六气药
(一)主气与客气相得十二症状
(二)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十二类药物
(三)胜气和复气十二症状
(四)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十二类药物
(五)主气与客气不相得十二种症状
六、邪气反胜的十二类药物
七、六气药应用举例
(一)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十二类药物
(二)主气与客气生克相得产生胜气和复气及相应十二类药物
(三)邪气反胜的十二类药物
八、中土药(四象药)
(一)春十八
(二)夏十八
(三)秋十八
(四)冬十八
第六章五运六气药道观
一、甲子年药道
二、乙丑年药道
三、丙寅年药道
四、丁卯年药道
五、戊辰年药道
六、己巳年药道
七、庚午年药道
八、辛未年药道
九、壬申年药道
十、癸酉年药道
十一、甲戌年药道
十二、乙亥年药道
十三、丙子年药道
十四、丁丑年药道
十五、戊寅年药道
十六、己卯年药道
十七、庚辰年药道
十八、辛巳年药道
十九、壬午年药道
二十、癸未年药道
二十一、甲申年药道
二十二、乙酉年药道
二十三、丙戌年药道
二十四、丁亥年药道
二十五、戊子年药道
二十六、己丑年药道
二十七、庚寅年药道
二十八、辛卯年药道
二十九、壬辰年药道
三十、癸巳年药道
三十一、甲午年药道
三十二、乙未年药道
三十三、丙申年药道
三十四、丁酉年药道
三十五、戊戌年药道
三十六、己亥年药道
三十七、庚子年药道
三十八、辛丑年药道
三十九、壬寅年药道
四十、癸卯年药道
四十一、甲辰年药道
四十二、乙巳年药道
四十三、丙午年药道
四十四、丁未年药道
四十五、戊申年药道
四十六、己酉年药道
四十七、庚戌年药道
四十八、辛亥年药道
四十九、壬子年药道
五十、癸丑年药道
五十一、甲寅年药道
五十二、乙卯年药道
五十三、丙辰年药道
五十四、丁巳年药道
五十五、戊午年药道
五十六、己未年药道
五十七、庚申年药道
五十八、辛酉年药道
五十九、壬戌年药道
六十、癸亥年药道
六十甲子之药道观附表
一、甲子年(1984年)
二、乙丑年(1985年)(平气之年)
三、丙寅年(1986年)
四、丁卯年(1987年)(平气之年)
五、戊辰年(1988年)(平气之年)
六、己巳年(1989年)(平气之年)
七、庚午年(1990年)(平气之年)
八、辛未年(1991年)(平气之年)
九、壬申年(1992年)
十、癸酉年(1993年)(平气之年)
十一、甲戌(1994年)
十二、乙亥年(1995年)(平气之年)
十三、丙子年(1996年)
十四、丁丑年(1997年)(平气之年)
十五、戊寅年(1998年)
十六、己卯年(1999年)(平气之年)
十七、庚辰年(2000年)
十八、辛巳年(2001年)(平气之年)
十九、壬午年(2002年)
二十、癸未年(2003年)(平气之年)
二十一、甲申年(2004年)
二十二、乙酉年(2005年)(平气之年)
二十三、丙戌年(2006年)
二十四、丁亥年(2007年)(平气之年)
二十五、戊子年(2008年)
二十六、己丑年(2009年)(平气之年)
二十七、庚寅年(2010年)(平气之年)
二十八、辛卯年(2011年)(平气之年)
二十九、壬辰年(2012年)
三十、癸巳年(2013年)(平气之年)
三十一、甲午年(2014年)
三十二、乙未年(2015年)(平气之年)
三十三、丙申年(2016年)
三十四、丁酉年(2017年)(平气之年)
三十五、戊戌年(2018年)(平气之年)
三十六、己亥年(2019年)(平气之年)
三十七、庚子年(2020年)(平气之年)
三十八、辛丑年(2021年)(平气之年)
三十九、壬寅年(2022年)
四十、癸卯年(2023年)
四十一、甲辰年(2024年)
四十二、乙巳年(2025年)(平气之年)
四十三、丙午年(2026年)
四十四、丁未年(2027年)(平气之年)
四十五、戊申年(2028年)
四十六、己酉年(2029年)(平气之年)
四十七、庚戌年(2030年)
四十八、辛亥年(2031年)(平气之年)
四十九、壬子年(2032年)
五十、癸丑年(2033年)(平气之年)
五十一、甲寅年(2034年)
五十二、乙卯年(2035年)(平气之年)
五十三、丙辰年(2036年)
五十四、丁巳年(2037年)(平气之年)
五十五、戊午年(2038年)
五十六、己未年(2039年)(平气之年)
五十七、庚申年(2040年)(平气之年)
五十八、辛酉年(2041年)(平气之年)
五十九、壬戌年(2042年)
六十、癸亥年(2043年)(平气之年)
前 言
《黄帝内经》谆谆告诫医者在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时,要因时、因地和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的核心就是运气学说,其本质是时间科学。五运六气规律,从时间上说,涵盖年、四季、月、日,以二十四节气贯穿始终。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五运六气是中华医学的最宝贵的遗产,是治未病的核心,是《黄帝内经》皇冠上的明珠。人是自然之子,自然节气的周期性规律,与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人感叹“运气之学,皓首难穷”。本书以经释经,以五运六气来解读中药之理,以期全景直观地、通俗易懂地介绍运气学说和中药的奥妙。
因时制宜,从年运上看,生年生人的年运与当前的年运保持着生克关联,通俗一点讲,就是人的饮食应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这就是饮食之道,真要讲究起来,可以具体到年月日来研究我们的饮食。书中总结整理出的元阴粮、元阳粮和十五类食物,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因时制宜,从四季看,本书诠释了中土中庸之天道,论述了中土四药。“中庸之道”的客观自然渊源,就是古代学者称之为“天道”的自然普遍规律,出自《周易》“中道”的宇宙观与社会观。《周易》认为,“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意思是,阳(乾)与阴(坤)并列,演变规律立于中央。五行学说认为,天地的基本元素是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以空间排列,东木,南火,西金,北水,土居中央。以时间排列,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领四季,所以土是平衡天地时空的根本元素。用药的时候也要遵循中土中庸的规律。
因时制宜,从月、日看,《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其本质是空间科学,空间科学的实质包含物质层面的规律,即光热力变化规律,也包含暗物质和反物质变化规律。现代医学借助实验科学,也只在物质层面的规律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成果,距离真理之相还有遥远的距离。
人生活在多维时空中,但只能生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四维世界中,人不能独立存在时间或空间中,因人制宜,就是要把人置于时间中,观定阴阳,辨证虚实、寒热和表里的“虚相”状态;因人制宜,就是要把人置于空间中,来量化验证能量的“实相”变化结果。综合分析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状态,才能做到因人辨证施治。道地药材,不同地方的人得了同一种病,所用药物也有区别,这些都是用药上的因地制宜。道是抽象的存在,是自然的规律。有物质的可名道:如无数的数学定理、物理定律、化学原理、生物法则、植物法则等等;也有暗物质的非常道:如元炁、元精、元气、元神等。
中医用药有一条规律,叫“以药物之偏纠人体之偏”。药从口入,化成一股力量,进入不同的经络脏腑,以帮助人体从病态调整到正常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药物不仅仅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还包括人体自身为调整身体的病态而产生的气血力量。有一本书讲“人体自有大药”,这个“药”就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药。本书所讲药物和用药的规律,所选药物范畴不仅仅包括常规药物,还包括“人体内的大药”。重在论述用“药”的规律,希望读者诸君不要囿于某一味神药和某一个妙方,要从整体上把握,要学“渔”,而不仅仅是拾“鱼”。
王海军2017年10月18日于青岛
评论
还没有评论。